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23-2024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南县高三(上)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11-05 10:28
2023-2024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南县高三(上)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
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因此,有一种独特的声调。而这个平仄的结构和声调,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两字一停顿,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所以,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相见时难别亦难”,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一个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但它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因此,我认为中国的传统吟诵很重要。
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这首词写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天宝之乱。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有来历。“秦娥”出自汉朝的一首乐府诗:“日出东南隅,自名为罗敷。”因此秦楼上的女子秦娥就代表着美丽的女子。李白的这首词看起来是一首寻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词,可是它写在天宝的安史之乱之时,秦娥梦断秦楼月”,你听到那吹箫的声音,那楼上的女子,每当月明的夜晚,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是首都长安送别人的地方,就到灞陵道别。可是这首词中让人怀念的人,可能不是指爱人,乐游原是长安郊外的一处草原,乐游原到了凄清冷落的秋季,在咸阳古道远行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回来。玄宗到了四川,留在长安的诗人或百姓心断望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凄清冷落的秋天,一阵秋风吹过。“汉家陵阙”,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这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慨。所以,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人作诗,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
(摘编自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孔子大约从30岁开始收授弟子,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 泰伯》中记载:“兴于诗,成于乐。”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
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春秋时期,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面开始出现,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孔子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他说“不学《诗》,无以言”,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
在道德修养层面,《诗经》为何受到孔子的重视?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予怀明德,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今闻不已,矢其文德,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令德寿岂”,“迩之事父,出则忠,入则孝,方能成为道德楷模。
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无以言”。《诗经》确实承载了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誓言,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
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歌从诞生开始就以给人直接的感发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这感发力量都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
B.中华诗词有平仄和结构的特殊要求,这是中华民族诗词所独有的,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
C.如何对待周代礼乐文明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但孔子依然崇尚诗礼乐,他认为在道德修养方面
D.《诗经》蕴含了许多倡导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诗背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把诗歌所隐藏的深厚内涵和深刻感情读出来。
B.叶嘉莹认为李白的《忆秦娥》可能不是描写男女相思怨别,而是诗人或百姓在思念玄宗。这种深层解读,未必是定论。
C.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源于孔子对道德人格的重视,孔子认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是学习诗礼乐。
D.孔子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他认为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
(3)下列各项中,与上述两则材料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
B.阅读杜甫的诗《春夜喜雨》之后,我们不但感受到了顺应时节下得恰到好处的春雨,还可能了解到杜甫对于老百姓的关怀。
C.普希金《致大海》中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的大海,正是诗人反抗意志的象征,其中体现出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
D.《论语 阳货》篇记载:“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可见孔子十分重视《诗》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的共同点。
(5)孔子主张“不学《诗》,无以言”,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父亲的遗产
金狐
梁燕是我固定的“麻友”,她是个有钱的主儿,从头到脚都花钱倒饬过,她自己从不承认这回事。她老公常年在江浙沪一带做生意,聚少离多,我们就都知道他回来了。这样的女人,如果不吃点苦头
没想到第一个让梁燕吃足苦头的是她父亲。那天,她牌运特别差,连输了几把,特烦人,瞎操心,要我出去找工作。”
哪知,这几个电话都是保姆打来的,她父亲病危了。等到打完麻将赶到医院时,老人的遗嘱里,十几万的存款和老屋全部留给了保姆。
简直是晴天霹雳。
梁燕曾经的家,怎么舍得拱手让人?院子里的桂花树,那是父亲在她十岁生日的时候亲手种植的,有一侧的枝条一直伸展到房间的窗子跟前,每到秋天,阵阵清香弥漫着整个庭院。梁燕无法想象,伴随着青春记忆的这座房子、这棵树会不再属于她。梁燕母亲去世得早,独自把她拉扯大,尽自己所能供她衣食住行,正是这样一位慈父,竟然剥夺了她的继承权。
我们几个“麻友”陪着梁燕去把保姆的东西一样一样扔在地上,用脚踩着、踢着。我们教她在网上发帖子“缺德保姆骗光老人所有家产”。她老公倒好,老人一下葬他就溜之大吉了,还怒冲冲打来电话责问她:“发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保姆上网吗?有本事你打官司去。”
我拍拍梁燕的肩膀安抚她:“不怕,有我们呢。”可是,不久我就为自己说了这样的大话而羞愧了。打官司需要钱,我推说手头紧,一分都没借给她。俗话说人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继承权的问题还没解决,老公又和她闹起了离婚。
“麻友”小芳消息灵通,有一天在路上遇见我,非把我拖到附近的咖啡厅里去,律师看了梁燕提供的安装在她家老房子的监控,不帮她了。
奇怪,我之前听说那个律师对这个官司很感兴趣,主动找上门来要帮梁燕。小芳看我满脸疑惑,结果发现保姆很尽责,梁燕很不孝。”
再怎么不孝也是他女儿呀?总该留一点儿给梁燕吧?“是有一个信封留给梁燕的,但不知道里面装了什么。”
“肯定是一封信,也可能是一张存折。”我猜测。小芳摇摇头说:“绝对不会这么简单。”我的好奇心被勾起来,很想跟梁燕问个究竟,不好意思问。
十年后,再次见到梁燕。久别重逢,难免,亲情、爱情、友情相继失去。犯罪学有个理论叫破窗效应,当你弱的时候,坏人闻风而至,随意朝你扔石头。
梁燕的话使我感到不安,脸蛋莫名发烧。我开玩笑说:“我可没朝你扔过石头。”她点点头,嘴角分明闪过一抹嘲讽的微笑,他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打开了一扇窗。我从贩菜、贩卖服装开始,你们几个都能赶来捧场,我很高兴。今晚我请客,看她眉飞色舞的样子,从前的亲切感在我们心头复苏。我趁机问:“听说你父亲当年还给你留下一个信封?”
“是呀。”梁燕说,“正是信封里的东西使我放弃了那场官司。”
梁燕把我们引进大厅,停在一处玻璃展柜跟前。展柜内,金黄的绸缎托着精致的相框,下面还有一行钢笔字:我留给你一块钱,因为你的孝心只值一块钱。
难怪梁燕要创办这样一所养老院。“真想不到,”我说,“你老爹也怪狠的。”
梁燕却坦然一笑:“我相信这是父亲的良苦用心,还有你们更想不到的。”她指着远处大厅的一角说:“那是我的贵人!”
一位大妈蹲在地上,细心而又娴熟地擦拭着花盆里沁出的水渍。哦,是那个保姆!窗外
(选自2020年8月上半月《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文本二:
好的小说建构丰富而温暖的人性空间。小说人性空间的容纳,并不拘泥于生命活动的客观真实,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状态中揣摩复杂的人性。作家在构建人性大厦的过程中,又将其超拔出来,在聆听人性的多种声音中感受内在的张力。
(摘编自江腊生《好的小说以有温度的方式与现实生活相遇》)
(1)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我”既是讲述者,又是参与者,这样不但使作品更加真实
B.父亲用“一元钱”为女儿的孝心估价,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无奈、悲哀、绝望,以及对女儿的鄙视。
C.谈及亲情、爱情、友情相继失去的过往,梁燕自言身陷“破窗效应”,可见她当年的窘迫境况。
D.生活的沉重打击,迫使梁燕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而艰苦创业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样的女人,如果不吃点苦头,别人心里是很难平衡的”,也为下文梁燕的遭遇作铺垫。
B.这篇小说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作者善于借助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体现人性之复杂。
C.这篇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富有戏剧性;结尾更是出人意料;语言平实自然,又不乏含蓄典雅。
D.作者曾说“一元钱遗产的故事其实来源于现实事件”,这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作家创作是离不开生活的源头活水的。
(3)简要概括桂花树这一物象在文中的作用。
(4)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试分析文本一带给你哪些“丰富而温暖的人性空间”。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