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请用专用答题卡,选择题用2B 铅笔填涂,要求把选项填黑填满,主观题要答写在对应题框内,不在框内答卷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从人类有了文字和数字,数据也就产生了。我们的祖先可是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 南开封)举行会盟,后魏国以韩国没有前来赴会为借口,兴兵讨伐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用军师孙膑的建议,待魏国 与韩国交战疲惫不堪时,大举发兵救韩。魏国军师庞涓率10万大军欲与齐国一决雌雄。孙膑见庞涓来势汹汹,决定智取,于是 下令军队向马陵(今山东郭城县一带)方向撤军,选择在一沟壑密林处设伏,诱敌深入。孙膑提出建议,命士兵第一天挖供10万 人吃饭的灶,第二天减少5万,第三天减少到3万。 庞涓侦察到齐军的这一变化,认为齐军士兵胆小畏战,每天都有大量士兵逃 跑,减员严重。于是,亲自率兵追击,结果大败,庞涓自知在劫难逃,拔剑自刎。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孙膑所用计策被称为“减灶之计”。 今天,大数据时代已悄然来临,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将借助大数据进入一个新阶段。 大数据时代需要数据思维,即养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善于从数据中发现和挖掘其内在价值,在预测事物发展、判定当前态势以及做决定决策时,先看看“数据怎么说”,而不是主观判定,或是从过时的经验出发。 数据是死的,本身不会说话。但在对数据敏感的人或善于从数据中挖掘内在价值的人看来,数据就是活的,而且是极为有用 的。特别是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不再是“减灶之计”那样的简单数据了。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万物皆数”即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它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客观反映,世间万物都可以被数据化 它无处不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从简单数据到海量数据,它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而绝大部分却隐藏在水面之下,需要广泛而深入挖掘。数据好似望远镜,让我们能够窥视广囊宇宙;它又像显微镜,让我们能够探究微观世界。 在大数据时代,以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科学为基础的大数据,又衍生出“数据科学”“数理统计学”“数据工程”“数 据分析处理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信息主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核心是将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数据上,将数据化思维与先进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相融合,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测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能性,以便及早寻求应对之策。 大数据的核心作用之一是预测,即通过大数据推测未知事件,用今天演绎未来,其最大变革是放弃了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 而代之的是对相互关系的关注。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它直接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需要培养数据思维。”军事运筹学专家、国防科技大学张维民教授认为,数据思维是借助于数据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探索,从而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的一种思维习惯,并形成以数据为查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数据思维的方法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发展观和联系观返三个方面。张维民教授认为,在大数据时代,看问题、拿主意、做决策,要养成看“数据怎么说”的习惯,而不是“我们怎么想”,或是凭经验和传统思维出发,要紧跟着问题进一步问:“这些数 据从哪儿来的 从这些数据能得出什么分析结果 我们对结果有多大信心 ”决策者对数据与客观证据的尊重是大数据发挥价值的重要保证。 在军事领域,大数据将开启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即“大数据战”。张维民教授对其战争特点归纳如下: 首先体现在组织结构重组。在军队组织形态上、扁平结构、层次简捷、高度集成、体系融合,是大数据时代军队体制编制的 基本特征。作战将由力量联合向数据融合方向发展,军队在几乎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情况下,能够另辟蹊径,通过数据的融合实现军种的联合。 其次是作战样式的改变。未来战争将呈现以数据攻击和防护为基本手段的全新作战样式。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跨网或离网 攻击都将成为可能,实时的战场信息、各种侦察平台搜集的信息、作战指挥中心的每一项指令、传感器信息等,都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这些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构成了最基本的战场生态。 第三是指挥流程缩短。随着数据挖掘技术、大规模并行算法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广泛应用在军事上,情报、决策与 作战一体化将取得快速进展。作战部门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对实时捕获的重要目标进行“发现即摧毁”式的精确打击,并能通过融合情报的前后端,缩短指挥流程,使数据流程与作战流程无缝链接并相互驱动,构建全方位遂行联合作战的“侦打一体”体系,从而实现体系化的“从传感器到射手”的重大突破。 最后是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的改变。自主式作战平台将成为未来作战行动的主体。大数据技术将赋予无人作战平台一定的 “能动性”,将带来决策思维、模式和方法的变革,指挥员做出的决策越来越取决于数据及其分析结果,而非以经验和直觉为主 导。只要提供的数据量足够庞大真实,就可以通过数据挖掘,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诸如敌方指挥员的思维规律、预测对手的作战行动、战场态势的发展变化等复杂问题。 “看数据怎么说”,在大数据战争中,数据搜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基于数据做出的决策将会是未来战场上的制胜关键。 可以说,谁占领了大数据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未来战场上赢得军事竞争的主动权。 (摘编自国防科技大学王握文《看数据怎么说》)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数据思维”在文中指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而不是靠主观臆断或经验主义。 B.“万物皆数”在文中指世界万物是由数据组成的,数据无处不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C. 大数据的核心作用之一就是通过大数据推测未知事件,用今天演绎未来,关注的是相互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D. “大数据战”的战争特点体现在组织结构重组、作战样式改变、指挥流程缩短,以及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改变。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军事领域“大数据战”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大数据战”的一大特点是在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的前提下,通过数据的融合实现军种间的联合。 B . 依靠数据挖掘,作战部门就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对实时捕获的重要目标进行“发现即摧毁”式的精确打击,缩短指挥流程。 C. “大数据战”使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都发生变化,自主式作战平台已成为发达国家作战行动的主体。 . D. “大数据战”中,指挥员做出决策将越来越少依赖经验和直觉,更多地将取决于足够庞大而真实的数据及其分析结果。 3. 下列关于本文写作特色的解说,不止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具有科学性,比如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数据思维”“数据科学”等。 B. 本文具有严谨性,比如“核心作用之一”“较为准确”等表述严谨、准确。 C. 本文具有通俗性.比如“数据是死的”“就是活的”等口语化表达,通俗易懂。 D. 本文具有文学性,比如讲述历史故事、运用比喻修辞、引用专家言论等。 4.本文第一段为何详细叙写“马陵之战” 请分析原因。(4分) 5. 前段时间爆火的影片《长空之工》讲述了试飞员一次次与死神过招,只为获取极限数据,助力研发最新型隐身战机的故事。我们的科研领域需要怎样的数据思维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 金 王鲁彦 陈四桥虽然偏僻冷静,四面围着山,但每一家人家却是设着无线电话的,关于村中和附近地方的消息,无论大小,他们立刻 就会知道。例如,桂生婶提着一篮衣服到河边去洗 看见如史伯伯手中拿着一个白色的信封,她就知道如史伯伯的儿子来信了; 眼光转到他的脸上去,看见如史伯伯低着头一声不响地走着,她就知道他的儿子在外面不很如意了;倘若她再叫一声说,如史伯伯,近来萝菔很便宜,今天我和你去合买一担来好不好 如史伯伯摇一摇头,微笑着说,今天不买,我家里还有莱吃,她就知道如史伯伯的儿子最近没有钱寄来,他家里的钱快要用完了。 不到半天,这消息便会由他们自设的无线电话传遍陈四桥。 的确,儿子信中说,眼下不能寄钱来。如史伯伯的钱快要用完了。悔不该把重担交给自己的儿子——但这有什么法子呢 自己这样老,算账常错,走路又踉踉跄跄,谁喜欢他去做账房,去跑街呢 第二天午后,如史伯母走到阿彩婶家里去,阿彩婶平日和她最谈得来。但今天不知怎的,那时阿彩婶正侧面地立在巷子那一头,忽然转过身去,往里走了。 “阿彩婶,午饭吃过吗 ”如史伯母叫着说。 阿彩婶很慢很慢地转过头来,说,“啊,原来是如史伯母,你坐一坐,我到里间去去就来。”说着就进去了。 她闷闷地独自坐了约莫十五分钟,阿彩婶才慢慢地走了出来。 “真该死!他平信也不来,银信也不来,家里的钱快要用完了也不管!”阿彩婶劈头就是这样说。“他们男子都是这样, 一出门,便任你是父亲母亲老婆子女,都丢开了。” “不要着急,阿彩叔不是这样一个人。”如史伯母安慰着她说。但同时,她又觉得奇怪:十天以前,阿彩婶曾亲自对她说过,她还有五百元钱存在裕生木行里,家里还有一百几十元,怎的今天说快要用完了呢 …… 过了一天,这消息又因无线电话传遍陈四桥了:如史伯伯愁苦得不得了,要如史伯母跑到阿彩婶那里去借钱,但被阿彩婶拒绝了。 有一天是裕生木行老板陈云廷的第三个儿子结婚的日子,男男女女,非常热闹。 如史伯伯也来吃席了。他在陈四桥的名声本是很好,而且,年纪都比别人大,除了一个七十岁的阿瑚先生,因此,平日很受族人的尊敬。但这一天不知怎的,他觉得别人对他冷淡了。 喜酒开始,大家嚷着“坐,坐”,便都一一地坐在来边,没有谁提到如史伯伯,待他走到为老年人而设的地位最尊敬、也是他常坐的第一二桌时,那里已坐满了人,次一点的第三第五桌也已坐满,只有第四桌的下位还空着一位。 “我坐到这一桌来,”如史伯伯说着,没有往凳上坐。他想,坐在上位的品生看见他来了, 一定会让给他的。但是品生看见他要坐到这桌来,便假装着不注意,和别个谈话了。 “我坐到这一桌来,”他重又说了一次,看有人让位子给他没有。 “我让给你,”坐在旁边,比上位卑一点地方的阿琴看见品生故意装作不注意,过意不去,站起来。 没有终席,如史伯伯便推说已经吃饱,郁郁地起身回家。 三天过去,是他们远祖的死忌,必须做两桌羹饭;供过后,给亲房的人吃。薄子上写着羹饭的鱼必须是支鱼。但如史伯伯寻遍鱼摊也看不见,只好买了一条米鱼代替。米鱼的价钱比支鱼大,味道也比支鱼好,吃的人一定满意的,他想。 大房不在家,代大房来的阿黑是一个驼背的泥水匠,从前曾经有过不名誉的事,被人家在屋柱上绑了半天。他平常对如史伯伯是很恭敬的。酒才一巡,阿熏便先动筷籍鱼吃。尝了一尝,便大声说: “这是什么鱼 米鱼!簿子上明明写的是支鱼!做不起羹饭,不做还要好些!” “你说什么话!畜生!”如史伯母气得脸色青白了。“没有良心的东西!绑在屋柱上,是谁把你保释的 今天轮得到你吃饭 吗 ” “从前管从前,今天管今天!!我是代表大房!明年轮到我当办,我用鲤鱼来代替!鸭蛋代鸡蛋!大碗代小碗!”阿黑似乎不曾生气,喝一口酒,籍一筷鱼,慢吞吞地吃着。 几天之后,陈四桥的人都知道如史伯伯的确穷了,连做羹饭也没有钱,反而给阿黑骂了一顿…… 来了几个收账的人,严重地声明,如果明天再不给他们的钱,他们只得对不住他,坐索了…… 时日在如史伯伯夫妻是这样的艰苦,这样的沉重,他们俩都消瘦了,尤其是如史伯伯。他觉得自己仿佛一匹拖重载的驴子,挨着饿,耐着苦,忍着叱咤的鞭子,颠蹶着在雨后泥途中行走。但前途又是这样的渺茫,没有一线光明,没有一点希望。咳,咳…… 夜上来了。时钟敲了十二下,如史伯伯进入梦乡。 梦里,阳光已经上升,充满着希望和欢乐的景象,阿黑拿着一个极大的信封, 一耸一耸地颠了进来,如史伯伯喜欢得跳了起来。 拆开信,以下这些字眼就飞进他的眼里: ……儿已在……任秘书主任……兹先汇上大洋二千元,新正……再当亲解价值三十万元之黄金来家…… 呵!呵!如史伯伯喜欢得说不出话了。 门外走进来许多人,齐声大叫: “老太爷!老太太!恭喜恭喜!” 阿黑、阿灰、阿水都跪在他们的前面,磕着头…… (本文作于1928年5月,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头写陈四桥消息传播快,为人物活动设置典型环境,为写如史伯伯一家在儿子来信无钱寄回后的冷遇作铺垫。 B. 桂生婶去洗衣时对如史伯伯钱要用完情况的观察和推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旧中国乡村一些人的狡猾和势利。 C. 如史伯伯名声好,年纪大,却在裕生木行老板陈云廷的第三个儿子的婚宴上受到冷遇,自尊心受到很大的刺激。 D. 本文从好友、乡邻、本家等角度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社会关系,描绘了中产者由小康到贫困的屈居和反抗 7. 关于如史伯母到阿彩婶家里串门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平日最谈得来的阿彩婶对如史伯母很冷淡,是担心如史伯母借她家的钱。 B. 阿彩姊抱怨阿彩叔不来信、不送钱,委婉地回绝了如史伯母借钱的想法。 C. 串门 情节呼应了前文陈四桥关于史家钱快用完的传闻,丰富了情节内容。 D. 文章以对人物语言、动作的精妙的描写,讽刺了阿彩婶的虚伪、自私、冷漠。 8.如史伯伯家的故事是怎样围绕着“钱”逐层展开的 请简要分析。(6分) 9. 本文结尾虚写梦境,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