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余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常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交能易作而得均。交能易作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B.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C.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D.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蚤生而晚杀”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用法相同。 B. 五谷,五种谷物,具体指哪五种,说法不一。也常用“五谷”泛指所有粮食作物。 C. “此王之道也”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句中的“道”的含义不同。 D. “此务粟之功也”与“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的“务”的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官府向农民征税完全不顾农业生产收入的实际特点,既急迫又不根据时节,这就导致农民不得不借加倍的高利贷来交税。 B. 常山东麓,黄河、汝水之间是粮食生长的好地方,此地农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时间晚,四季都可种植而五谷都可丰收。 C. 先代圣王让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这样农民每年的收入就能超越其他人,农民就会开垦田野,奸巧之事就不会发生。 D. 生产粮食是成就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是治国的道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2)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14. 根据选文,概括舜三次率民迁徙都取得了什么成就。 【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以一个农民养四个债主,所以即使对外逃者处刑,国君也不能制止农民外流,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2)如今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是因为君主没有办法来均衡人们的收入。 14. 舜第一次率民迁徙发展农耕而建成邑;第二次迁徙建成大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家。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粮食生产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粮食生产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就王业。粮食,是民生之本;粮食,是财用之本;粮食,是疆土之本。 “不生粟之国”是偏正结构,“之”是助词“的”,定语和中心语不能断开,排除B; “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结构一致,内容相对,“霸”是“粟生而死者”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D;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判断句,应在“者”后断开,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都是通“早”。句意:作物生长期早而凋落期迟。/明天不能不早早的来向项王道歉。 B.正确。 C.正确。分别是“道路”和“风尚”。句意:这正是成就王业的道路。/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D.错误,两句中的,“务”都是“致力于”的意思。句意: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对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田纺织。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这样农民每年的收入就能超越其他人”分析不当。根据,“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交能易作而得均”等信息可知,交能易作是为了互相获益,这样一年的收入谁也无法超越,因此收入均衡。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刑”,处刑;“积”,积蓄;“……者……也”,判断句。 (2)“虚”,空虚;“鬻”,卖;“术”,办法;“均”,均衡。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可知,舜第一次率民迁徙发展农耕而建成邑;第二次迁徙建成大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汴河怀古 (一) 唐·皮日休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的描写是写当年的浩然盛大的场面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实质是暗示当时的唐帝国早已衰落。这是对当政者的警告,意味深长。 B. 很多研究隋朝灭亡原因的人都把隋朝速亡的原因归咎于大运河的开通,视大运河为祸根,认为大运河一无是处。作者皮日休赞同这种说法。 C. 诗人一句“共禹论功不较多”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的,这就大大增加了对隋炀帝的讽刺和批判。 D. 全诗从隋朝大运河展开描写和议论,立意新奇,议论精辟,不失为唐代怀古诗中的佳品。 16. 两首诗尽管都命名为“汴河怀古”,但两者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答案】15. B 16. 相同点:都是以隋朝大运河为描写议论抒情的载体;都属于现实主义的怀古诗; 不同点:①第一首诗描述了隋炀帝游览扬州的豪华船队以及大运河的地理环境,隐含了隋炀帝被部将所杀的历史事实(载到扬州尽不还)以及对唐王朝的警示;第二首诗从隋亡于大运河说起,接着从反面论述,批驳了修大运河是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肯定了大运河的积极作用,暗含了对隋炀帝的批判与讽刺。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作者皮日休赞同这种说法”错,第二首诗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批驳了修大运河是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肯定了大运河的积极作用。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不同点: 第一首诗“万艘龙舸”代指隋炀帝的船队。全诗描述了隋炀帝游览扬州的豪华船队以及大运河的地理环境,诗中“载到扬州尽不还”意思是,这支船队载到扬州后再也没有回还,隐含了隋炀帝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的历史事实。诗说当年的浩然盛大的场面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实质是说当时的唐帝国早已是连隋炀帝时也比不得了。这是对当政者的警训,意味深长。 第二首诗第一句“尽道隋亡为此河”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第二句“至今千里赖通波”肯定了大运河的积极作用,第三句“若无水殿龙舟事”批判隋炀帝奢侈糜费,第四句“共禹论功不较多”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大大增加了对隋炀帝的讽刺和批判。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 相同点: 两首诗命名为“汴河怀古”,均为借古抒怀,从隋朝大运河展开描写和议论,有警示现实的意义。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意境相近。 (2)《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一句说大凡统治者在忧患中往往治绩显著,而《伶官传序》中“________”一句揭示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3)笛声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意象。古人常用笛声表达思乡之情,如“________”,又如“________”。 【答案】 ①. 吴楚东南坼 ②. 乾坤日夜浮 ③. 莫不殷忧而道著 ④. 忧劳可以兴国 ⑤. 万里归船弄长笛 ⑥. 羌笛何须怨杨柳(谁家玉笛暗飞声 长笛一声人倚楼 更吹羌笛关山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坼”“乾坤”“殷”“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