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苏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8-13 21:26
苏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各位代表:
大家好!
很荣幸作为青年代表在此发言。我发言的主题是“让东方超环点亮绿色生活”。
能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工业社会对化石能源极度依赖。然而,过度使用化石能源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还带来了大量温室气体。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363亿吨。其中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据了89%的碳排放量。大量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空前严重,开发新能源已势在必行。于是人类的目光转向了我们最为熟悉的太阳,力图模仿太阳上的核聚变反应为人类供能。
托卡马克装置是可以实现磁约束核聚变的装置。1954年,世界上第一个托卡马克在苏联建成,由此揭开了人类对“人造太阳”的研究序幕。1965年,在四川乐山郊区,中国建起了当时国内最大的核聚变研究基地——西南物理研究所。
众所周知,在第一枚核弹爆炸后数年,可控核裂变反应堆就建起来了。反观氢弹爆炸后,过去了60多年可控核聚变反应堆都没有成功。因为可控核聚变实在是太难了。为什么人类面对如此渺茫的研究,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它呢?这就要从目前的能源结构说起了。目前国际主要的能量来源是化石燃料。但是化石燃料不仅效率低下、储量有限,而且长久使用污染严重,不适应低碳减排的要求。其他能量来源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之处。例如核能会产生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放射性废料;风能、太阳能时常受到天气因素的制约。而核聚变不仅能释放出难以想象的能量,而且反应的产物对环境毫无污染,其原料在地球上也可谓无穷无尽。所以我们认为,“人造太阳”是人类追求的终极能源。如果“人造太阳”能够成功,那么人类的能源危机一去不复返的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将大幅减少。
可惜的是,热核聚变需要达到108℃以上的高温。由于地球上不存在能承受如此高温的材料,为了承装这样一个“大火球”,就需要形成一个能使带电粒子悬浮的超强磁场。形成超强磁场需要使用通电线圈。为了减少线圈消耗的功率,又需要使金属导体置于-269℃的温度下实现超导。在这些要求下,科学家们要解决的首要难题,就是如何将上亿度的高温与-269℃的环境结合在同一个装置中。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中国的科学家独立设计制造了世界上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东方超环于2000年9月正式动工,并于2006年9月26日第一次放电成功。东方超环第一次成功实现了将-269℃环境和上亿度的环境有机结合,在“服役”过程中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2012年,东方超环获得超过400秒的2000万摄氏度高参数偏滤器等离子体,并获得稳定重复超过30秒的高约束等离子体放电,打破世界纪录;2016年,东方超环获得超过60秒的完全非感应电流驱动高约束模等离子体,成为世界首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运行持续时间达到分钟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2017年,东方超环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又一次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2021年,东方超环再次创造记录:实现了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7千万摄氏度1056秒等离子体运行。这些成就,进一步证明了“人造太阳”的科学可行性和工程可行性,为“人造太阳”迈向商用发电奠定了基础。东方超环投入使用后,一定会成为达成“双碳”目标的有力助手。
东方超环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清洁的电能。它的功能是全方位的。例如,东方超环堆芯产生的高温可以裂解水为氢气——一种无污染的高能燃料。虽然东方超环目前还做不到商用发电,但凭借着科研人员的努力,相信最终会获得成功。
在节能环保的时代大背景下,绿色生活在当今已经成为各国广泛推崇的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各位代表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当代青年要积极地践行绿色生活。这就需要我们过好简单生活。“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日常生活中尽量不要购买和使用一次性物品,避免过度囤积,合理利用资源,杜绝浪费;绿色生活的实践方式很多,关键在于我们的行动。当然了,绿色生活并不是要求我们刻意节俭。只要我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不用刻意放弃生活中的一些享受也同样能过好舒适的绿色生活。无数科学家正在为减排不断努力。作为青年,我们应该从自己的行动出发去维护头顶的蓝天。
此时此刻,科研人员仍然面对着东方超环不分昼夜地奋斗着。在这个领域,中国早期的科研工作者们筚路蓝缕,开荒拓土,奠定了中国“人造太阳”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基础。长期以来,一代代中国聚变人都心怀一个梦想:未来如果有一盏灯能被聚变能点亮的话,这盏灯一定要、也必须在中国。也许一个国家的力量太过渺小,也许在科研攻关时偶有力不从心,但聚变人能够坚守心中的信念和底线,哪怕路途崎岖坎坷,哪怕结果渺茫未知。我相信通过代代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第一盏由核聚变点亮的灯一定会在中国。我也相信通过各国人民的不断努力,“温室效应”在不久的将来会不再令人望而生畏。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摘自《让东方超环点亮绿色生活》)
1. 下列关于选文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东方超环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清洁的电能。它的功能是全方位的。在已然实现商用发电的同时,也可以裂解水产生氢气,提供清洁能源
B. 东方超环主要由我国科学家自主设计、研制并拥有知识产权。期间,外国科学家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
C. “未来如果有一盏灯能被聚变能点亮的话,这盏灯一定要、也必须在中国。”体现了中国聚变人对我国科技水平的自信和伟大的愿景
D. 此时此刻,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们仍然在努力奋斗,奠定了中国“人造太阳”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基础。
2.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方超环”装置是可以实现磁约束核聚变的装置。1954年,世界上第一个“东方超环”在中国建成,由此揭开了人类对“人造太阳”的研究序幕。
B. 氢弹爆炸后,过去了60多年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才实现了成功,这与核弹和裂变核电站的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
C. 目前我国主要的能量来源是化石燃料。但是化石燃料存在效率低下、长久使用污染严重等问题,与我国“双碳”的理念相违背。
D. 本文从文体上看是一篇演讲稿。全文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使用了大量事实事例作为论据;同时完美保留了作为科普文的科学性、严谨性。不失为一篇完美优秀的科普说明文性质的演讲稿
3. 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聚变科研工作者精神的一项是( )
A. 不畏强权、维护主权。 B. 勇于改革、全面开放。
C. 维护边疆、守护祖国。 D. 自立更生、艰苦奋斗。
4.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中国的“东方超环”所解决的核聚变反应的难题。
5. 绿色生活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请你结合材料。写出至少3条有利于实现绿色生活的实用高效的措施。
【答案】1. C 2. C 3. D
4. ①将上亿度的高温环境与极低温环境结合,极大减少了能量损失;②形成一个能使带电粒子悬浮的超强磁场,解决了高温堆芯的存放问题;③提供了热核聚变的反应体系,有望实现未来热核聚变。
5. ①日常生活中尽量不要购买和使用一次性物品;②出行时尽量选择公共交通或自行车等,减少私家车的使用;③家庭用电器长期不使用时,关闭电源减少能耗;④一水多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在已然实现商用发电的同时”错,由“虽然东方超环目前还做不到商用发电”可知,选项把未然变已然。
B.“东方超环主要由我国科学家自主设计、研制并拥有知识产权。期间,外国科学家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错,由“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中国的科学家独立设计制造了世界上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东方超环”可知,东方超环是由中国的科学家独立设计制造。
D.“此时此刻,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们仍然在努力奋斗”错,由“在这个领域,中国早期的科研工作者们筚路蓝缕,开荒拓土,奠定了中国‘人造太阳’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基础”可知。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在中国建成”错,由“1954年,世界上第一个托卡马克在苏联建成”可知,是在苏联。
B.“过去了60多年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才实现了成功”错,由“反观氡弹爆炸后,过去了60多年可控核聚变反应堆都没有成功”可知,可控核聚变反应堆都没有成功。
D.“旁征博引、引经据典”错,由“例如核能会产生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放射性废料;风能、太阳能时常受到天气因素的制约。而核聚变不仅能释放出难以想象的能量,而且反应的产物对环境毫无污染,其原料在地球上也可谓无穷无尽”“1954年,世界上第一个托卡马克在苏联建成,由此揭开了人类对‘人造太阳’的研究序幕。1965年,在四川乐山郊区,中国建起了当时国内最大的核聚变研究基地 ——西南物理研究所”等可知,文本只是使用了大量事实事例作为论据,而没有旁征博引、引经据典。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筛选与归纳概括的能力。
结合“……东方超环(下称EAST),是世界上首个非圆截面全超导偏滤器托卡马克实验装置,由我国科学家自主设计、研制并完全拥有其知识产权。已经开展了18轮物理实验,先后创造多项托卡马克运行的世界纪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干牟十,实现核聚变能源每一步都充满艰难、挑战和创新。四十余年的日日夜夜,三代聚变科研工作者为之付出汗水、欢笑、激情和青春,才有如今的成绩”,可知,最能体现聚变科研工作者精神的是“自立更生、艰苦奋斗”。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为了减少线圈消耗的功率,又需要使金属导体置于-269℃的温度下实现超导。在这些要求下,科学家们要解决的首要难题,就是如何将上亿度的高温与-269℃的环境结合在同一个装置中”可知,东方超环可以将上亿度的高温环境与极低温环境结合,能极大减少能量损失。
结合“可惜的是,热核聚变需要达到108℃以上的高温。由于地球上不存在能承受如此高温的材料,为了承装这样一个‘大火球’,就需要形成一个能使带电粒子悬浮的超强磁场”可知,东方超环能形成一个能使带电粒子悬浮的超强磁场,解决了高温堆芯的存放问题。
结合“国内外专家高度赞誉EAST的成功建设和运行,认为‘是世界聚变工程的非凡业绩,是世界聚变能开发的杰出成就和重要里程碑’”可知,东方超环提供了热核聚变的反应体系,有望实现未来热核聚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日常生活中尽量不要购买和使用一次性物品,避免过度囤积,合理利用资源,杜绝浪费”可知,日常生活中尽量不要购买和使用一次性物品;
由“绿色生活的实践方式很多,关键在干我们的行动。当然了,绿色生活并不是要求我们刻意节俭。只要我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不用刻意放弃生活中的一些享受也同样能过好舒适的绿色生活”可知,出行时尽量选择公共交通或自行车等,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由“在节能环保的时代大背景下,绿色生活在当今已经成为各国广泛推崇的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可知,家庭用电器长期不使用时,关闭电源减少能耗。
由“只要我们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可知,生活中做到一水多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城往事
序章
“呼——”,刚踏上青城的土地,一阵清风扑面而来。
“啊啊,青城可真是名不虚传的地球最绿城市啊!”身边的路然一边舒展着筋骨,一边啧啧称赞道,“要是来的路上,不用坐又贵又慢的太阳能动车就更完美了。”
“青城主打的就是生态旅游,要是你坐个飞机过来,指不定增加几吨二氧化碳排放呢。”我白了路然一眼。青城,作为国家试点的碳中和城市,近几年成了全国乃至世界都火爆的旅游目的地,我和好兄弟路然趁着暑假随大流来这里放松身心。因为青城的碳排放政策,飞机是不允许进入的,普通的高铁也被严格限制,我们只好飞到邻城,再转太阳能动车,足足在森林里穿梭了三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欢迎来到青城!两位需要导游服务吗?”一个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女孩子,五官端正,面容清秀,正在向我们微笑。
“好啊!我叫路然……”我赶紧把路然拉到一边:“咱省点啊,青城消费水平你懂的,我们要绿色旅游啊!绿色!”
“咱们刚到青城,人生地不熟的,有个导游在会方便很多嘛。而且,你会忍心拒绝这么热心又可爱的女孩子吗?”好吧,我拗不过路然,只好同意。
绿色背面
“欸,我还以为青城会有很多树呢。”坐在氢能源公交车上,我们和导游林音攀谈了起来。
“青城多数植被在城郊,就是你们坐动车经过的森林。而城区绿化和普通城市差不多,毕竟青城要养活一千二百多万人呢,不可能把黄金地段的地皮大量用来种树吧。”听着林音悦耳的讲解声,我开始赞同路然的决定,有个导游在确实可以大大提升旅游体验啊。
青城并不是想象中翠绿植物点缀着洁白大楼的理想化城市,太阳能板覆盖下,路边的高楼多显现出深深的黑褐色,树的确不多,但处处有草本的绿植点染其间。城区用地似乎非常紧张,城市主干道旁,挨挨挤挤的都是三十层以上的高楼。
“这是?”路然指着公交车窗户右下角的一个小标签问道。
“这是绿碳点数的标签,上面写的‘+5’表示乘坐这辆公交车会获得的绿碳点数,而绿碳点数积攒到一定数量是可以作为代币购物的呦。”林音解释说。
“有正的,也会有负值?”我问。
“对的,那些会产生额外碳排放的行为都会被扣除相应的绿碳点数,比如超额用电、乘坐非新能源交通工具等等。游客也会有临时的绿碳帐户,有赠送点数,正常使用,是不会变负数导致罚款的。”
接下来的两天,林音带着我和路然逛遍了青城各景区。第三天的时候,我突发奇想,想去体验一下青城居民真正的“绿色生活”。林音沉默了,随后,她带着我们拐进了高楼背后一条逼仄的小巷子。几步路之后,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夹在高楼中间的小巷射不进阳光,幽暗深邃,擦肩而过的路人神情晦暗。这里就像是青城的背面,幽闭的环境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我们三人谁都没有说话。拐了几个弯,林音停在一栋半旧的暗色居民楼前:“这是我家。”
绿色枷锁
林音家在六楼,房间很局促,我们勉强挤在沙发上,林音给我们递了一杯茶。
“是不是没想到,外表光鲜的碳中和试点城市,内里竟然是这副模样?”林音叹了口气,“我们家原本住在郊区,政府要种树,就把我们迁到了市区。可是市区生活太难了!因为技术不成熟,青城的那些绿色产品贵得吓人,但买非绿色产品,就会被扣绿碳点数。搬进城没多久,我爸工作的钢铁厂就因为碳排放过高而被关停,全家只能靠我妈开的小卖部勉强维持生活。我父母学历低,他们不知道是谁造成了这一切。”
“可我知道。”林音抬起头看着我们,“政府下了大功夫来粉饰这座城市,把青城包装成世界上最大的碳中和城市,来吸引游客,吸引投资。的确,青城的天很蓝,空气很清新,可是这些对于抬头看不见天空,住在连风都吹不进来的巷子里的老百姓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夏天不敢开空调,冬天不敢开暖气,生怕用电超过额度承受巨额罚款;吃饭只能勉强吃饱,衣服只有过年的时候买,就是这样也被超高的物价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们也想过搬走,但政府为了维护城市形象严格限制人口流动。我也想过曝光,但事实是你发再多的帖子也抵不过限流和水军……”讲到这里林音已经有些哽咽。我和路然一句话也讲不出来,无论如何,我们都想不到“碳中和”这三个字竟会这样沉重。
“你还记得我们之前做的限流和反限流模拟吗?”路然突然转过来冷不丁地问我。
“你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曝光青城!”我立刻反应过来,“学长们正在做网络机器人的研究,请他们一起……”
也许是向大海里扔了一粒石子,也许是点燃了草原上的星星之火,但至少这世界上会多一些人,知道青城背后的真实。
尾声
时隔两年,我和路然再次踏上青城的土地。空气依然清新,比起上次,更多了些烟火气。
一年前,青城市市长停职接受审查,严苛的禁令被废除,氢能源公交车和太阳能板保留了下来。丢掉了碳中和城市头衔的青城,现在是全国环保示范城市,相比以前,多了人情和温暖。
林音的父母现在经营着一家小餐馆,天然气限制放松以后经营成本下来了,林音家里的经济状况也大有改善。当天晚上,我们一行人,就在林音家的餐馆里吃着烧烤,唱着歌。烧烤炉上升起袅袅青烟,我想,这,才算生活吧!
(原文有删改)
6. 关于选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的叙写留给读者以美好的绿色城市形象,奠定了小说全文欢快乐观的感情基调,暗示“双碳”已经实现,表达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B. 文章描写的苛政下的青城百姓的生活暗无天日,绿色生态和他们完全无关,让读者看着心酸,更有无奈,发人深省;也为后文的改革埋下了伏笔。
C. 小说提到青城市市长停职这一情节,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作者意在借此暗示并表达对我国政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坚持自我革命的赞许。
D. 小说尾声描写改革后的青城,是作者对未来“双碳”实现后美好生活的想象与期待,体现了作者乐观昂扬的态度。
7. 下列关于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选文通过近乎神奇的宏大想象,塑造了一个似乎很荒唐、但再读又会发现其实是一个十分合理的社会。表面上写“青城”,实则是借此展开想象,理性分析了苛政带来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好的警示意义。
B. 文章运用了大篇幅的人物对话,既可以丰富人物形象,也可以通过对话巧妙地暗示出时代背景,有利于读者精细化地理解文章内涵。
C. 文章在行文过程中,蕴含了许多科学科普知识。这使得这篇小说在发人深省的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科普价值
D. 作者以“这,才算生活吧”一句结尾收束全文,意味深长,暗示作者对青城现在真正的绿色生活的赞美。
8. 小说中出场人物的名字具有深意。试简要分析人物名字背后的意蕴。
9. 文章中对治国之道的思考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有相似之处。请你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谈谈你对治国之道的态度和看法。
【答案】6. A 7. C
8. ①“林音”代表着林下悠扬之音,和她作为青城市民的身份相吻合;②“路然”蕴含了一种宽广和光彩的意蕴,暗示着改革后青城的勃勃生机、百姓安居乐业;③作者不仅通过人物和对话描写突出主旨情感,还将情感融入了人物姓名中,巧妙地表达了对绿色生态生活的向往和对“双碳”实现的乐观。
9. ①认为治国需要关注民生(或以人民为中心等答案)并顺应自然。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支持,要关注民生福祉;在关注民生的同时,顺应自然也是必需的。自然规律无法打破,要积极利用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暗示‘双碳’已经实现”错,由“青城,作为国家试点的碳中和城市”可知,“双碳”还未实现。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也具有了一定的科普价值”错,小说在行文过程中,蕴含的相关科学科普知识的介绍是为了有力地对青城政府的行为进行揭露,进而引发读者的深思。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人物名字意蕴的能力。
由“‘欢迎来到青城!两位需要导游服务吗 ’一个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女孩子,五官端正,面容清秀,正在向我们微笑”可知,林音的身份是导游;由林音对绿色的讲解及林音对自己家庭情况的介绍可知,林音对青城“双碳”生活给百姓生活带来困难地不满。所以,“林音”代表着林下悠扬之音,和她作为青城市民的身份相吻合。
由“咱们刚到青城,人生地不熟的,有个导游在会方便很多嘛。而且,你会忍心拒绝这么热心又可爱的女孩子吗”“你还记得我们之前做的限流和反限流模拟吗”可知,是路然的提议接受了导游林音,有了林音的介绍,才让人了解了青城的现状,进而有了路然利用技术手段来曝光青城的建议,所以,“路然”蕴含了人心的宽广和光彩。
由“时隔两年,我和路然再次踏上青城的土地。空气依然清新,比起上次,更多了些烟火气”“丢掉了碳中和城市头衔的青城,现在是全国环保示范城市,相比以前,多了人情和温暖”可知,“路然”也暗示着改革后青城的勃勃生机、百姓安居乐业。
综上,作者不仅通过人物和对话描写突出主旨情感,还将情感融入了人物姓名中,巧妙地表达了对绿色生态生活的向往和对“双碳”实现的乐观。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由“‘是不是没想到,外表光鲜的碳中和试点城市,内里竟然是这副模样 ’林音叹了口气,‘我们家原本住在郊区,政府要种树,就把我们迁到了市区。可是市区生活太难了!因为技术不成熟,青城的那些绿色产品贵得吓人,但买非绿色产品,就会被扣绿碳点数。搬进城没多久,我爸工作的钢铁厂就因为碳排放过高而被关停,全家只能靠我妈开的小卖部勉强维持生活。我父母学历低,他们不知道是谁造成了这一切’”“政府下了大功夫来粉饰这座城市……就是这样也被超高的物价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也想过搬走,但政府为了维护城市形象严格限制人口流动”可知,青城政府为了政绩,实施举措不顾及百姓的生活,所以,我认为治国需要关注民生。
由“一年前,青城市市长停职接受审查,严苛的禁令被废除,氢能源公交车和太阳能板保留了下来。丢掉了碳中和城市头衔的青城,现在是全国环保示范城市,相比以前,多了人情和温暖”可知,青城市先前严苛的禁令被停止,说明青城市的政令不适宜当地的自然法则,所以,我认为自然规律无法打破,要顺应自然、积极利用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