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南省部分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5月冲刺压轴大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5-27 10:4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吕陶,字元钧,眉州彭山人也,徙居成都,举进士,为绵谷簿,复举制科,试秘阁。会王安石新用事,陶对策有“愿陛下不惑理财之说,以慰生民;不间老成之谋,以结公卿;不兴疆场之事,以怀夷狄”之语,策入四等。安石颇不悦,乃以为通判蜀州。时议废永康军,陶以永康在西山六州隘口,不可废。知彭州,李杞、蒲宗闵以使事入蜀,议榷茶。陶论:“茶园本百姓两税,土地不产五谷,惟种茶,岂可于两税之外立法,更榷其茶,如此则民困矣!”坐责监怀安军商税。知广安军,以司门郎中召。哲宗即位,除殿中侍御史,上疏论:“蔡确、韩缜、章惇,昔日负先帝,今日负陛下,愿罢出,以正朝廷。”于是相继皆罢去。论保甲青苗之法、坊场河度之弊,与其它欠负蠲除未尽者,皆罢之。又言:“今聚敛之害虽除,而浮冗之费未节,他时所入不足以备所出,不免夏过取于民矣。愿加裁省。”苏轼撰策题,朱光庭弹轼讥议先烈,陶奏曰:“台谏为天子耳目,当徇至公,不可假借事权以报私隙,轼素疾程颐,所以光庭为颐报怨,臣恐朋党之弊,自此起矣。”迁左司谏,上疏论韩维援引亲旧,分布要近。方太皇太后垂帘,不宜大臣如此专恣,维出。御史张舜民乞寝西夏封册,舜民坐左迁,台谏上章营救。陶曰:“舜民之言,实不可行。”遂为台谏所攻,除京西路转运副使,改梓州、成都府路,召为右司郎中,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使契丹,还拜给事中。哲宗亲政,陶上疏曰:“太皇太后保佑圣躬,于今九年,陛下深知本末,尊而报之,皆用其至,然臣于此时犹以无可疑为疑,不必言为言。愿陛下听之,盖自太皇太后垂帘,屏黜凶邪小人,不能无憾,万一或有奸邪不正之言,上惑圣听,谓太皇太后斥逐旧臣,更改政事,今日陛下既亲万几,则某人可复用,某政宜复行,此乃治乱之端安危之机君子小人消长之兆在陛下察与不察耳”始陶奉使,以宣仁后梓宫在殡,辞虏中宴设。西府奏陶不先取旨,除集贤院学士,知陈州,改集贤殿修撰,知梓州,坐元祐党落职,再谪分司衡州居住。元符三年大赦北还,提举玉局观,知邛州,复集贤殿修撰,知梓州,遂致仕,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东都事略·列传七十七·吕陶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3分)此A乃B治C乱D之E端F安G危H之I机J君K子L小M
人N消O长P之Q兆R在S陛T下U察V与W不X察Y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怀,此处指怀柔,是古代统治者对国内少数民族或外国采取的笼络安抚政策。
B.军,文中的“永康军”“怀安军”“广安军”之“军”都是宋代行政区域名。
C.台谏,掌建言的给事中为台官,司纠弹的御史为谏官,两者职责常常相混。
D.寝,“御史张舜民乞寝西夏封册”的“寝”不同于《六国论》中“然后得一夕安寝”之“寝”。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应试者的吕陶,在策问这一环节中,提出了有利朝廷的三“不”主张,排名却只是在第四等,这个排名让刚主政的王安石大为不快。
B.吕陶在彭州知州任上,对有着使者身份,要在州里征收茶叶税的李杞、蒲宗表达了反对意见,因此被贬,到怀安军做管商税的事。
C.朱光庭罗织罪名弹劾苏轼,吕陶上奏朝廷,认为朱光庭利用手中权力报私怨,如果听任这样的事情发生,拉帮结派的坏风气就会形成。
D.当初,吕陶奉朝廷之命出使外族,恰巧宣仁皇后死后入殓停棺以待安葬,在外族设宴盛情款待时,吕陶予以推却,可见他守礼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陛下不惑理财之说,以慰生民。(4分)
(2)盖自太皇太后垂帘,屏黜凶邪小人,不能无憾。(4分)
14.结合文本,对吕陶的仕宦生涯做总结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古 意
李 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题为“古意”,是指模拟古乐府主题而写的。李颀七古善写边塞气象,本诗风格奔放,转接奇横,酣畅恣肆。
B.全诗气势恢宏,跌宕多姿,情韵并茂。内容上有人物,有景物,有色彩,有声音,可谓是寥寥短章之中,显尺幅千里之势。
C.全诗开篇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再交代从军长征的男儿从小就游历幽燕,但因为还没有完成使命,所以被当政者留在了边塞。
D.能歌善舞,会吹羌笛的辽东小妇,用哀怨之乐器吹奏出边塞之乐,勾起征人无限情思,以致有“使我三军泪如雨”的艺术效果。
16.前人评价此诗“奇气逼人,下忽变作凄苦音调,妙极自然”。诗歌前后的感情变化较大,但整首诗歌读来“妙极自然”,诗人是如何达到“妙极自然”这一效果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六国论》中说明齐国随着其他诸侯国灭亡而灭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写出了洞庭表里如一、光洁透明的秋色之美。“________”与这一句互为呼应,词人表达自己襟怀坦白,如同冰雪一样晶莹。
(3)古诗词中常出现乐曲名称,这些乐曲往往有特殊寓意或情感,其中抒发诗人悲苦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为应对未来资源枯竭的困境,人们希望通过可控核聚变反应来实现“人造太阳”,从而获取 ① 的清洁能源。1972年核物理学家李正武被正式任命为中国第一代“人造太阳”装置工程总体组组长,他 ② 地攻关。白天,他和各课题小组的同志讨论各种理论、技术问题,晚上回到家就忙着查阅资料,还经常接待深夜登门拜访的科研人员。
李正武 ③ ,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了等离子体的总体性质,提出了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品质参数空间的概念,为我国后来的物理实验研究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了解到国际社会受控核聚变研究的动态后,他立即建议用计算机系统控制物理实验然后采购处理诊断数据,这推动了装置环流器中国物理实验的进展。
在科研工作之外,李正武也非常重视科研人才的培养,他严谨的态度给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研人员,其中多数成为国家受控热核聚变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骨干力量。中国当代的“夸父”们带着青春、智慧、忠诚在实现中国人“人造太阳”梦的路上继续奋勇前行。
(王文华《李正武:让中国升起不落的“人造太阳”》,《中国科学家》)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两处引号,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体验到 ① ,用超出功利和占有欲的态度来审美,就能从审美对象中获取至真、至善与至美的感受。如果以一种审美态度去读书,不以功名利禄为累,便可以寻求到读书过程中的典雅气氛和精神享受。我曾说:“逸字是山林关目,亦读书要诀。以逸情读书,其快有五:悠然而会古人,无困顿之状;淡然而处世事,无功名之累;爽然而受嘉言,无思涩之劳;怡然而养精神,无市井之气;欣然而遣光阴,无虚生之哀。”这就是一种“情”与“理”相统一的读书审美过程。
古人以读书作为审美过程的例子不可胜计。明代胡应麟说:“余于他无所嗜,所嗜独书。饥以当食,渴以当饮,诵之可以当韶頀,览之可以当夷施。忧藉以释,忿藉以平,病藉以起。”“韶”是虞舜之乐,“頀”是商汤之乐,“夷施”即西施。以图书当作美妙的音乐和美丽的女子,难怪可以借以 ② 。史载胡应麟每于深夜,辄静坐榻上,靠着书案,焚香开卷,在香雾缭绕之中读书校勘。倦了,则弹琴奏曲,以抒发其爱书的乐趣和幽思。可以想见,这是一种 ③ !
(王三山《读书与审美》,《阅读》,2022年第5期)
21.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他非常纳闷竟然会有人这时候来找他。
B.他刚才还在这里,现在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
C.这些年他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篇篇都是笔扫千军的力作。
D.遇事不做任何准备,患至呼天,这又能怨谁呢?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生若如画,以画布一张,行旅途一趟,斑斓油画与点墨国画蕴含不同的人生姿态。
油画,不留余地,冷暖厚薄尽在其间。将人生活成油画,意味着活出丰富亮丽的人生,尽情挥洒,不浪费一寸生命画布,人生精彩,跃然纸上。
国画,多见留白,淡雅宁静皆可感知。将人生活成国画,意味着承认个体在生命进程中力有不逮、淡然安适留下留白,绘就有张有弛的人生图景。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5月冲刺压轴大联考·语文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