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长沙市一中2023届高考模拟(一)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5-27 10:24
长沙市一中2023届高考模拟(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虚拟实践的产生使人类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成功构建了虚拟世界。信息时代的人类所面对的是一 个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共存的二元世界。 在二元世界之间的各种关系中存在各种矛盾关系。 首当其冲的 便是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之间的矛盾。
首先,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之间不仅存在一种派生关系,还存在着一种相互否定的关系。我们一直 强调,人的虚拟存在离不开人的现实存在,而且人的虚拟存在本身就是“脱胎”于人的现实存在。 但是, 人的虚拟存在这种新的存在形态一经产生,它便成为一种具有一定程度相对独立性的存在形态,并与现 实存在相对立。 一方面,这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的虚拟存在形态,表现出总是渴望获得更多的独立性, 反对现实世界对它进行干预和管控,希望虚拟存在能够成为人类的理想存在形态,甚至对现实世界有所 拒绝和反感。 另一方面,虚拟世界又为人类提供了一个逃脱现实世界压力的“自由空间”,也意味着它为 人类拒斥现实世界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能性。 虚拟世界中的社会关系具有明显的暂时性和匿名性,人与人 之间丧失了现实世界中的义务关系,所以选择虚拟世界本身就是对肉体种族性别身份等现实世界附属 物的一种逃避行为。
其次,人的虚拟存在形态形成后又对人的现实存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人的虚拟存在深度依赖 于信息技术,离不开信息技术对它的技术支撑和物质条件的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的生产 和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人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陪伴,甚至产生了一种对信息技术的崇拜,形成了 一种新的“拜物教”。 这个新“拜物教”的产生,可以视作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侵蚀。 在这里,资本与 技术的“同流合污”,使得技术成为为资本增殖而服务,奴役人、压榨人、诱惑人甚至统治人的一种工具。 如果人因为沉溺在虚拟世界而远离现实世界,就无法赋予人现实生活的根据和意义,就有可能失去真实 的人性,必将导致绝对的虚无,人也将变为行尸走肉似的非人。
最后,虚拟世界离不开现实世界的约束和控制虚拟世界的发展依赖于现实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 和信息技术水平的进步,同时,虚拟世界的运行也受制于现实世界政治力量的制约与控制。
(节选自张竤《“虚实之间”的秘密:再议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
材料二:
现代技术文明逐渐增长了“非自然的人造性”。作为虚拟现实的造物主,我们有意识地制造出“邪恶 精灵”来“欺骗”自己的体验和感知,并达到感官致幻的极致境界一幻觉、想象与现实无从区别。 实际上, 我们在虚拟世界获得了另一个虚拟“身体”。
由此,自我的构成也将发生重要的转变;同一个心灵拥有两个不同的身体,一个是现实(物理)世 界中的身体,是受到自然与伦理规则限制的“有碍之身”(hinderedbody)或者“沉重的肉身”; 一个是 虚拟世界中的身体(化身),是超越这些规则,甚至可以永生不死的“无碍之身”(un-hindered body)。 换言之,物理世界启动了“身心分离”模式,以便让心灵转移或“附体于”虚拟世界的另一个身体。
这种“一心二体”的状况改变了自我的结构和构成性要素。这个新的自我,很可能越来越难以忍受 现实世界的限制,愿意奔赴元宇宙追求更自由的生活。 但是,“你可以在虚拟世界里过上美好的生活吗? ” 未必。关键在于,长期被物理世界物塑造的身心关系,在进入和适应虚拟世界的过程中会发生如此重要 的转变。 以至于原本作为美好生活判断标准的价值框架终将被瓦解。
虚拟世界的自我似乎获得了空前的自由,“无碍之身”不仅深度沉浸于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而且 可以获得超越自然(物理)法则的能力和满足。 完全可以想象,我们能够随时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看 见心愿所想的景观,即刻感触一切。 如果愿意,我们可以满足各种背离旧世界伦理规则的愿望。 于是, 我们随时可以“心想事成”,并且毫无身体和道德的风险。 那么,虚拟世界的“优越性”远不只是满足了 人的愿望,而且(更重要的是)重新塑造了人本身。
但是,我们由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终极自由吗?实际上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自由总是对人而 言的。 我们人类,至此为止是在“有碍之身”的条件下形成的身心关系,由此养成心灵的习性,这是人 类价值的构成性基础。 而在虚拟世界中,我们不再是一贯所知的人类。 正如没有死亡和风险,就不会有 畏惧和珍惜; 没有身体受到伤害的威胁,就没有勇敢的美德; 如果不需要努力便心想事成,就没有卓越 和智慧; 没有资源的匮乏,也就没有善意和友爱 “有碍之身”限制了我们,同时也成就了我们的 人性(humanity),并内在地规定了自由的含义及其弥足珍贵的价值。
(节选自刘擎《技术最后的诱惑:虚拟世界的美好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虚拟存在不能脱离现实存在而存在的部分原因在于:后者是前者能出现的前提,而前者只是后者的派生物。但并不能因此否认前者诞生后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
B.虚拟世界具备让人类逃离现实世界压力的属性,这为人类排斥现实世界提供了可能。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选择虚拟世界的行为本身就意味着对现实世界的否定。
C.现代技术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有能力去模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进而在虚拟世界去获得另一个虚拟“身体”。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人类自我构成随之发生了转变。
D.虚拟世界的“无碍之身”可以深度沉浸于各种感官体验,也可以获得超越自然法则的能力,甚至可以不再受伦理规则的限制,这实际上意味着人本身可以被重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也对虚拟技术表达了相似的担忧。
B.信息技术发展虽然让人的生活更便利,但会带来导致人失去真实人性的新的“拜物教”。
C.虚拟世界离不开现实世界的约束和控制,这意味着人类可以借助各方力量影响虚拟世界。
D.一旦虚拟世界的自我沉溺其中,很可能使得原本作为美好生活判断标准的价值框架瓦解。
3.根据材料二,作者会认同下列选项中的哪一种说法(3分)())
A.虚拟现实不是幻象或者虚构的,至少不完全是。虚拟现实整体上是真实的。
B.我们在虚拟世界可以做到:身体可以像鸟一样飞翔,或可以拥有自己的星球。
C.如果人类能够创造出完美的虚拟世界,移居其中一定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终极自由。
D.人类因可以自由定义虚拟世界中的时间、空间甚至身体能力而能在其中拥有美好生活。
4.有人说:“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避免跌入虚拟世界这一科技产物可能带来的黑暗面?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5.下面这段文字是对《头号玩家》这部电影的描述,请结合材料二,来谈谈你对“绿洲”中的“自由”的认识。(4分)
2045年,处于混乱和崩溃边缘的现实世界令人失望,人们将希望寄托于“绿洲”-一个由鬼才詹姆 斯·哈利迪打造的虚拟游戏宇宙。 人们只要戴上VR(虚拟现实技术)设备,就可以进入这个与现实形 成强烈反差的虚拟世界。 在这里,你是自由的: 你可以置身于繁华的都市,可以选择成为一个不同次 元的影视游戏中的经典角色,就算你在现实中是一个挣扎在社会边缘的失败者,在“绿洲”里也依然 可以选择成为超级英雄,再逼远的梦想都变得触手可及,甚至包括那些在现实中不敢做也不能做的事, 比如犯罪。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菱荡
废名
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
一条线排着,十来重瓦屋,泥墙,石灰画得砖块分明,太阳底下更有一种光泽,表示陶家村 总是兴旺的。 屋后竹林,绿叶堆成了台阶的样子,倾斜至河岸,河水沿竹子打一个弯,潺潺流过。 这里 离城才是真近,中间就只有河,城墙的一段正对了竹子临水而立,竹林里一条小路,城上也窥得见。
陶家村过桥的地方有一座石塔,名叫洗手塔。人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要“摆渡”。一位姓张 的老汉,专在这里摆渡过日,头发白得像银丝。 一天,何仙姑下凡来,渡老汉升天,老汉道; “我不去。 城里人如何下乡? 乡下人如何进城? ”但老汉这天晚上死了。 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 何仙姑一 夜修了桥。 修了桥洗一洗手,成洗手塔。 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子独不相信,他说: “张老头子摆渡, 不是要渡钱吗? ”摆渡依然要人家给他钱,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所以决不能升天。
塔不高,一棵大枫树高高的在塔之上,远路行人总要歇住乘一乘荫。坐在树下,菱荡圩一眼看得 见,看见的也仅仅只有菱荡圩的天地了,坝外一重山,两重山,虽知道隔得不近,但树林在山腰。 菱 荡圩算不得大圩,花篮的形状,花篮里却没有装一朵花,从底绿起——若是荞麦或油菜花开的时候,那又 尽是花了。 稻田自然一望而知,另外树林子堆的许多球,哪怕城里人时常跑到菱荡圩来玩,也不能一一 说出,那是村,那是园。 水塘四围栽了树,坝上的树叫菱荡圩的天比地更来得小,除了陶家村以及陶家 村对面的一个小庙,走路是在树林里走了一圈。
水草连着菖蒲,菖蒲长到坝脚,树荫遮得这一片草叫人无风自凉。陶家村的牛在这坝脚下放,城 里的驴子也在这坝脚下放。 人又喜欢伸开他的手脚躺在这里闭眼向天。 环着这水田的一条沙路环过菱荡。
菱荡圩是以这个菱荡得名。
菱荡属陶家村,周围常青树的矮林,密得很。走在坝上。望见白水的一角。荡岸,绿草散着野花, 成一个圈圈。 两个通口,一个连菜园,陈聋子种的几哇园也在这里。
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是陈聋子的。大家都熟识这个聋子,喜欢他,打趣他,尤其是 那般洗衣的女人—-洗衣的多半住在西城根,河水浑了到菱荡来洗。 太阳落山以及天刚刚破晓的时候,坝 上也听得见她们喉咙叫,甚至,衣篮太重了坐在坝脚下草地上“打一栈”的也与正在捶捣杵的相呼应。 野花做了她们的蒲团,原来青青的草她们踏成了路。
陈聋子,平常略去了陈字,只称聋子。他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工,轻易不见他说话,别人说话 他偏肯听,大家都嫉妒他似的这样叫他。 但这或者不始于陶家村,他到陶家村来似乎就没有带来别的名 字了。 二老爹的园是他种,园里出的莱也要他挑上街去卖,二老爹相信他一人,回来一文一文的钱向二 老爹手上数。 洗衣女人问他讨萝卜吃一-好比他正在萝卜田里,他也连忙拔起一个大的,连叶子给她。 不 过讨萝卜他就答应一个萝卜,再说他的萝卜不好,他无话回,笑是笑的。 菱荡圩的萝卜吃在口里实在甜。
菱荡满菱角的时候,菱荡里不时有一个“小划子”,坐划子菱叶上“打回旋”的常是陈聋子。聋子 到哪里去了,二老爹也不知道,二老爹或者在坝脚下看他的牛吃草,没有留心他的聋子进菱荡。 聋子挑 了菱角回家——聋子是在菱荡摘菱角!
聋子总是这样的去摘菱角。有一回聋子送一篮菱角到石家井去-—石家井是城里有名的巷子,石姓 所居,两边院墙夹成一条深巷,石铺的道,小孩子走这里过,故意踏得响,逗回声。 聋子走到石家大门, 站住了,抬了头望院子里的石榴,仿佛这样望得出人来。 两匹狗朝外一奔,跳到他的肩腾上叫。 一匹是 黑的,一匹白的,尽站在一块石上转,两手紧提篮子,一直到狗叫出了石家的小姑娘,替他喝住狗。 石 家姑娘见了一篮红菱角,笑道: “是我家买的吗? ”聋于被狗呆住了的模样,一言没有发,但他对了小姑 娘牙齿都笑出来了,小姑娘引他进来,一会儿又送他出门。 他连走路也不响。
以后逢着二老爹的孙女儿吵嘴,聋子就咕噜一句:“你看街上的小姑娘是多么好!”他的话总是这 样的说。
一日,太阳已下西山,青天罩着菱荡坪照样地绿,不同的颜色,坝上庙的白墙,坝下聋子人一个, 他刚刚从家里上园来,挑了水桶,挟了锄头。 他要挑水浇一浇园里的青椒。 他一听——菱荡洗衣的有好几 个。
走回了原处,扁担横在水桶上,他坐在扁担上,拿出烟竿来吃。衔了烟偏了头,听—-
是张大嫂,张大嫂讲了一句好笑的话。聋子也笑。烟竿系上腰。扁担挑上肩。
“今天真热!”张大嫂的破喉咙,“把人热死了怎么办?”张大嫂解开了她的汗湿的褂子兜风。
两边的树还遮了挑水桶的,水桶的一只已经进了菱荡。
“我道是谁——聋子。”
聋子眼睛望了水,笑着自语——
“聋子!”
1927年10月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说中摆渡的张老汉被何仙姑渡上了天,聋子独不信,他用人间常理去判断神话传说的真实性,可见其憨厚朴实、直率真实。
B.小说第④段和第⑦段中,“花篮”“圈圈”摹状出菱荡“封闭”的特征,这也为后文描写陶家村质朴却粗野落后的民风做铺垫。
C.文中“打长工”“打一栈”“小划子”“打回旋”这些口语的运用颇为传神,既表述简洁又契合人物的身份,还富有乡土气息。
D.小说的笔法“朴讷静美”,通过描写平凡人们的生活和恬淡清新的环境,表达了作家的情感和理想,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陶家村与城一水相隔,保持着不远却也不亲密的距离,小说多次渲染菱荡圩的天地之小,构筑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田园世界。
B.小说第④段十分巧妙地借远路行人的视角来写菱荡圩,写出了菱荡圩的整体之美,这与小说的情感氛围和谐统一。
C.二老爹在小说中既具有菱荡乡民陶然自乐的典型特征,又表现出对陈聋子的信任,对陈聋子这一形象的展现有衬托作用。
D.小说结尾采用留白手法,意味深长,面对张大嫂的戏谑,陈聋子笑着自语,这凸显了浓郁的人情味,也将小说推向高潮。
8.小说写道“菱荡属陶家村”,又写“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是陈聋子的”。,二者其实并不矛盾。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有评论认为《菱荡》最大的特点在于小说“一切依赖于“情境”来组织”,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