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金陵中学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二月高三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例如: (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祝福》) 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之后,四叔骂新党骂的却还是康有为,足见其消息闭塞。 另外,逻辑对于写作也是有意义的。中学生写作时大多选择写议论文。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指导学生想象一个“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针对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再进一步考虑怎样使自己的论证免于受到攻击或能抵御攻击。 例如,让学生构思“兼听则明”的论证提钢,可以先让他们找出反例,再让他们限定前提、构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骑驴”,表明听得越多越糊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仅仅听“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评价还不能形成正确认知,可李世民有时只听魏征一个人的建议就够了。学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础上指出论证关键——“兼听”在“多”,更在“异”(听到不同观点),并由此限定前提——听者要有胸怀,善辨别,从而总结出“兼听则明”的原则——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逻辑,说到底是对有效思维规则的概括,学生努力遵守逻辑来思考,就仿佛在聆听高于自己的声音,心灵会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过的境界,生成未曾有过的观点。 (摘编自徐飞《讲逻辑,把语文思维教育落到实处》) 材料二: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因为许多著名科学家如伽利略、爱因斯坦、莱布尼茨等都信神,所以神是存在的。 一个人这样想问题,就犯有“诉诸权威”的逻辑错误。著名科学家是指那些在某个或某些科学的领域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且有一定成就的人,而这些领域未必与宗教有关。其次,这些科学家也只是在他们所在的领域里有所成就,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知晓所有知识。 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无罪推定”原则: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人犯罪,否则那个人就是无罪的。 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 (1)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 (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1)(2)(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 (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 (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但(3)却是假的。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注释】美诺悖论:古希腊一位富家子弟美诺在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记载于《柏拉图对话集·美诺篇》。 (摘编自陈波《中学生应该学点逻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以合乎逻辑为前提,因此非逻辑的思维训练对人的成长是无用的。 B.《史记·刺客列传》的例句中“乃”翻译成“就”更好,因为在语境中充分条件比必要条件更合理。 C.“虚拟论敌”针对“兼听则明”提出的问题可包括“‘兼听’一定‘明’吗”和“不‘兼听’一定不‘明’吗”。 D.诡辩是违反逻辑规律得出似是而非推论的混乱逻辑的过程,很容易糊弄人们并使其犯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用《祝福》中的例子证明根据语境进行合理推断能突出语文教学渗透性原则的重要性。 B.材料一、二的论证角度不同,前者重在从学生角度谈做法,后者重在从生活实际角度谈辨识。 C.“诉诸权威”的推理罔顾推断时事实对结论的支撑,“诉诸无知”的逻辑将不当的前提作为推论的依据。 D.美诺提出了极富争辩性的论题即“一个人不可能去寻求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可能去寻求他不知道的东西。”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美诺悖论”特征的一项是(3分) 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D.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的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和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之间有因果关系吗?请结合材料一通过进行逻辑分析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核心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油布包 张品成 又是敲门声,很轻,但秦千起还是听到了。那天他觉得娘突然从床上跃起,棉被被掀开一角,凉风贼似地蹿进被窝。秦千起趴门缝看,看见爷了。“噗”的一声,门缝那边昏暗的油灯忽的一下灭了。娘回到床上躺下。 “爷回了。”秦千起说。娘吓了一跳:“哎呀!你没睡?”“娘,我看见爷了。”“你做梦了,你梦到你爷了?”“娘,不是梦,是我看见你和爷在堂屋里说话。爷给你一个油布包……”“没有的事。”“娘,我听到爷说四个人四个角……爷说我们发誓,不反水……活到那一天,四个人把四片布拼了……人在旗在!” “没的事嘛!”娘有些急了。“我从门缝里看到的,我碰倒了吹火筒,你和爷把灯吹灭了。”“哦哦!伢仔,万万不能对人说。就是梦也不能对人说,说了要被杀头的。” 秦千起真的常常梦见爷,梦见那个油布包。他经常在屋里到处翻找,还是没找到那个油布包,但他坚信那包包一定在家里。他想那油布包在爷就一定会回来。 有一天秦千起憋不住了,问娘:“爷去哪里了?”娘说:“去了该去的地方。”娘抹着眼睛。秦千起问娘:“你老抹眼睛干吗?”“松明子火燃了烟大。”娘弄熄了松明火说,“睡哩!睡!” 日子越发艰难,娘起早摸黑、披星戴月,秦千起小小年纪就下田劳作。苦煎苦熬的日子又过了几年,娘病了。娘躺在床上,每况愈下。那天娘的气更虚了,游丝样从那灰白的两唇缝隙里进出。 娘费力地朝秦千起招着手,他就到了娘床边。娘指了指屋梁。秦千起搬来梯子,小心地爬上去。他抠出石头,伸手摸到那油布包包了。他取出来在手里掂了掂,感觉不像是银洋,更不是金银,是票子哩。他想。 秦千起小心地把那包东西递到娘的面前。娘说:“伢仔,你打开!”他小心地打开油布包,没银洋、金子,也没票子,是一块红布。他对娘说:“是块红布。”娘说:“那块红布,你爷说那是他命根子。”“命根子?”娘说:“他们四个人,被仇人追杀。你爷他们要分散走。领头的把一面旗裁成四块,说人在旗在。只要活着旗就在,谁也不能死。等有一天大家拼旗,不能让旗少了一角。”秦千起点着头,似乎明白了。 “娘怕是等不到你爷回来的那一天了。等有一天,你爷要是活着回来,你把这东西交给你爷。你爷要是死了,你把它交给你爷队伍里的人。”秦千起点头说:“娘你放心!儿在东西在。”娘笑着闭上了眼……秦千起埋了娘,在娘的坟前埋了几块大石头,他把油布包藏到石缝里。秦千起对着娘的坟磕三个响头,扭头走了。 秦千起去了码头做苦力。有一天,码头的人谈论山外的时事,说当年的红军要回来了。他想,等了那么多年,我爷要回来了。 半月后,果然远远听到隆隆炮声。随后有队伍从水路、陆路来到镇子上,是支大军。他们在城隍庙前场坪上做演讲。 秦千起在城隍庙见穿军装的人就问:“你见到秦高丰没有?”有人摇头,但也有人反问他:“秦高丰是谁?”他说:“那是我爷,我爷也是红军。”“哦,现在不叫红军了,现在叫解放军。”“反正我爷是你们队伍上的人。”“你把你爷的名字、年龄和籍贯什么的告诉我们,我们帮你找。”秦千起说:“好喔,好喔。” 秦千起听到敲门声,飞快打开门。不是爷,是三个穿军装的陌生男人。一个男人问:“你来找过秦高丰?”“嗯!他是我爷,我爷十五年前跟红军走了……你们进屋,你们屋里坐。”三个男人进了屋。 “我爷跟我娘说,他一定会回来的,可是我娘没等到这一天。”三个男人站在那好不自在,他们眼看别处,搓着巴掌。“我爷呢?”秦千起问。那个领头的男人说:“秦高丰同志当年为掩护大家牺牲了。”秦千起“哦”了声,很轻。“他是人民英雄,革命烈士,他是好样的。”“哦,哦。”秦千起轻轻地应了两声,他想起娘死前的嘱咐:“你爷要是活着回来,你把这东西交给你爷。你爷要是死了,你把它交给你爷队伍里的人。”娘的话由远处飘来。 “我带你们去!”那三个男人跟到了坟前。秦千起站在娘的坟前,对着坟说:“爷队伍上的人回了,爷没回,我就照你说的把东西交给他们。”说着秦千起挪动坟前那几块石头。 秦千起把那油布包取出来交到高个男人手里,高个男人小心地打开纸包。秦千起说:“那年……就是我五岁那年,夜里睡着睡着不见了娘,娘半夜关了门在堂屋里说话,爷说四个人四个角,爷说我们发誓,不反水……活到那一天,四个人把四块布拼了……人在旗在!”三个男人眼睛湿了,点着头。 男人说:“你爷秦高丰同志说得对!人在旗在!”说着他从兜里掏出同样的一块红布。另两个男人也掏出留存完好的两块红布。他们把四块红布拼到一起,那面红旗,完好无损。 后记:秦千起被那个高个男人接走了。他入了伍,后来秦千起所在的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战争结束后,秦千起被上级授予战斗英雄勋章。那枚勋章上也有一面红旗。回国后,他把那枚勋章别在胸前去了娘的坟前。他在坟前站了很久,他想要是娘看到自己现在的样子,该有多好。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1年第18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千起睡梦中窥探碰倒了吹火筒,发现爷娘“噗”一下吹灭了昏暗的油灯。 B.五岁的秦千起,虽然懵懂不知世事,但他仍坚信油布包就是爷与家的纽带。 C.娘弥留之际,将油布包交给秦千起,表明她内心已经相信丈夫早已遇害了。 D.城隍庙前秦千起寻爷逢人就问而不得,写出了他从坚信到失望的心理过程。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借深夜“轻轻的敲门声”“贼似的凉风”“昏暗的灯光”营造出紧迫的氛围,加上孩童视角带来的神秘色彩,暗示出故事发生在白色恐怖时期。 B.小说中没有直接描写“爷”秦高丰的出场,但从儿子、妻子、战友口中,我们仍能勾画出他鲜明的形象,既重情重义,勇毅果敢,又信仰坚定。 C.小说用两个“拼图”构建故事情节——四块红布拼接成整幅红旗,秦千起作为见证人拼接整个故事——这种结构让叙事远离单调的线性,匠心独具。 D.小说人物刻画细腻又生动,情节曲折繁复、真实感人,场面波澜壮阔,多处都表现出革命儿女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矢志不渝的信念。 8.秦千起前后两次讲述“爷”的誓言,这样讲述有什么作用?(4分)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油布包”与“红旗”(“旗”),实质一样而说法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