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2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重要节日均起源于宗教活动。祖先崇拜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祀”就是祭祀祖先。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大都与祖先崇拜有关,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核心要素就暗示着,这一节日起源于稻作先民祭祀先祖神的宗教活动。 同世界其他语言一样,汉语的产生也是先有语音后有汉字。音近义通,是我们先民造字遵循的一条重要编码规则:凡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古老的汉字,往往意义也是相近的;彼此之间联系紧密的,往往采用同一表音符号。这也是汉语中存在大量同音字的重要原因。 “宗”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初义是指设有先祖牌位的房屋,后引申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也就是宗庙,后来进一步引申为祖宗的意义。“琮”字非常古老,它左边的“王”实为“玉”,右边的“宗”则既表音又表义。“琮”是史前先民的一种玉质礼器,呈方柱形或长筒形,“古者……大丧用琮”(《酉阳杂俎·礼异》),表明玉琮是用来祭祀先祖神的,大量出土的新石器中晚期的玉琮也证明了这一点。 与“琮”类似,“粽”中的“米”指稻米,“宗”也是既表音也表义,祖宗的指向十分明确。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就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到了晋代,粽子正式成为端午节庆食物,千百年来一直盛行不衰,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因地域和饮食习惯差异,各地粽子的外包物和辅料千差万别,但粽子的主要原料糯米,这一内核基本没有改变。这是由祭祀对象——南方稻作部落先祖神至高无上的地位所决定的。 除了名称和内容,粽子身上还有一个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细节:粽子的牛角形状。牛角是史前南方稻作部落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也是我们先民的一个重要图腾符号。粽子的牛角形状是端午节节俗的点睛之笔,也是破解端午节起源之秘的一把钥匙。 江浙地区的河姆渡、马家浜等遗址出土的大量水牛骨遗存表明,至少在7000年前,我国先民已进入牛耕时代。在甲骨文中,“牧”字表现的就是一人手牵着牛耳在稻田踩踏的生动情形。“牧”不仅是我们先民成功驯服野生水牛的证明,更是南方稻作部落领袖神权的象征,“执牛耳”象征最高权威即源出于此。 “牛首人身”的形象,在我国学界一直被视为神农氏的标志。在《山海经》一书中,“牛首人身”形象多次出现,其频率仅次于人鸟组合和人蛇组合的形象。相比南方水牛牛角,北方旱地黄牛牛角要短得多。甲骨文中的“牛”字有着一对长长的牛角,描绘的显然是南方的水牛。无论河姆渡、马家浜等遗址器物上獠牙神兽上的“牛首”,还是北方辽西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玉器中的“牛首”,均呈现出南方水牛牛角的鲜明特征。“牛首人身”形象,其实就是南方稻作部落先祖神,也是华夏民族的始祖神之一。 虽然我国各地的粽子形状不一,但都保留着基本的牛角形。即使在北方的粟作区,用菰叶包裹的黍米粽也是牛角状,历史文献称其为“角黍”。粽子的牛角状清楚地表明,端午节祭祀的对象是南方稻作部落的先祖神。 (摘编自郭汉闵等《端午节始源新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端午节与华夏民族的大多数重要的传统节日一样,起源于祭祀祖先的宗教活动。 B.所有的粽子外形都像牛角,主要原料都是糯米,这些都与其祭祖意义密切相关。 C.在“琮”和“粽”两个汉字中,左边的“王”“米”表明材质,右边的“宗”表音兼表义。 D.甲骨文中的“牛”字和一些文化遗址中的“牛首”形象,都具有南方水牛的某些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说明音近义通的造字规则,为后文论述“宗”“粽”等字的内涵提供了依据。 B.文章在“牛首人身”先祖神形象与粽子牛角形的关系上用笔较多,论证比较充分。 C.文中多处引述《左传》《酉阳杂俎》等文献资料和相关的语言材料,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首段亮明观点,中间紧扣中心展开论证,尾段对全文归纳总结,行文脉络明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先民非常重视祭祖活动,在他们的精神信仰中,祖先崇拜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B.汉字的音、形中都隐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像“粽”“牧”这样的形声字就是这样。 C.我国学界认为“牛首人身”形象是神农氏的标志,相关文物资料否定了这一观点。 D.民间传说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实际上今天的端午节与屈原没有任何关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近日印发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十四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齐备的产业体系,就业市场依旧空间广、潜力足。 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近年来,新业态蓬勃发展,成为巨大的就业“蓄水池”。各地各部门从产业结构、经济类型、企业规模、就业形式等多方面切入,开辟就业新形态领域,推动实现更多就业。 (摘编自李婕《手中有活干,小康路更宽》,《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7月27日) 材料二: 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总数再创历史新高。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各地各部门积极集聚社会各界资源,保障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各高校全方位调研学生发展需求,精准掌握学校就业“基本盘”,有针对性地推送岗位,全面提升人岗配备“精准度”。 广大高校辅导员作为实现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指导“全方位、全程化”的主要力量,不断创新和改进工作方法,用科学的就业观念为同学们打开求职思路,用专业规划为同学们寻找发展路径,用崇高的理想引导同学们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用贴心细致的服务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摘编自赵婀娜《各地各部门密切合作,助力高校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人民日报》2021年6月22日) 材料三: “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持续显现,经济运行稳定恢复,有力拉动就业复苏。”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表示,与此同时,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延续实施部分減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举措、加强就业帮扶助力乡村振兴意见等,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业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持续开展“春风行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行动”等系列服务活动,稳定了预期,稳定了市场,稳定了就业。 然而,在就业形势整体稳定的大背景下,我国就业市场仍面临着一些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问题。一方面,一些制造业、服务业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不得不将年龄等条件放宽;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较为明显,劳动力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十四五”时期,我国要继续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对高质量劳动力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60%,大大高于其他要素投入的贡献率。但是与此同时,技能型人才相对短缺。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机器人在生产生活中不断被应用,还有各种无人驾驶、无人商店、无人餐厅,技术和资本对就业岗位的替代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另外,从人社部发布的求人倍率可以看出,我国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均值是1.69,也就是人才的供应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就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领域创造就业的效果十分明显,包括2020年很多就业缓冲就是依靠平台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实现的。在新发展格局下,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应用型人才缺口也将会加大。此外,随着5G的普及,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灵活就业、自由职业比例会逐步上升,新业态、新领域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摘编自《从“好就业”到“就好业”》,《光明日报》2021年8月14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未来五年里,我国要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城镇要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要控制在5.5%以内。 B.目前,我国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齐备的产业体系。 C.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应该从思想上让毕业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用专业规划让毕业生寻找发展路径,并使他们树立起崇高的理想。 D.人社部会同一些部门进行的多项服务活动,对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扩大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帮扶等,稳定了市场。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21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是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总数再创历史新高,这就是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复杂的原因。 B.人社部张莹认为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的体现就是就业形势的复苏促进了经济运行的稳定、经济的飞速发展。 C.目前就业市场出现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就业难,另一方面是招工难,这说明目前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劳动力素质还需提高。 D.我国目前继续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突出贡献,但也需要关注科技、资本等对就业岗位的替代问题。 6.面对我国目前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我国如何做到“好就业、就好业”?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可爱的家 须一瓜 我的家是乌合之众。四个人四个姓。我爸爸妈妈在外地。我的家,有我外公、我外婆,还有一个不叫小姨夫的人。 我外公是个喜欢随手拿起东西变刀枪的人,粉笔用得最像小李飞刀。精准。没有退休的时候,他们学校的师生,每一天的日子都像恐怖片。我小姨姨说的。 我的外婆是个骨灰级的小气鬼。听邻居说,原来不叫小姨夫的那个人单独住在这个屋子里的时候,我们家总是灯火通明。那个不叫小姨夫的人喜欢明亮。现在,我外婆到处关灯,除了不叫小姨夫的人的房间她关不到,其他每个房间都是黑摸摸的,只剩客厅一个八瓦节能灯,我的书桌上还有个作业台灯。因为黑,我们全家在晚上都摔倒磕碰过,医药费合计超过我们家一年水电费,但听说,幸好改革开放,我们家有医保卡。不叫小姨夫的那个人,黑黑的,是个瘸子。他的左腿被车祸废了。走路一瘸一拐。不过,他很帅。听说,他原来做什么高岭土生意,赚过很多钱。反正,这个房子是他买的。但我外公外婆不高兴。因为他已经多年不上班了,不务正业。玩狗。玩电脑。看书。听音乐。要不就出去和朋友喝酒、看电影、吃深海鱼火锅。我小姨到广州交换岗位两年,就变成他一个人住。我们就是这时候过来鹊占鸠巢的。 我外公外婆反对非法同居,但是没办法,一是我小姨赚很多很多钱,现在有钱就是老大,外公外婆怕了她。二是,我要紧急转学。我转学有两个原因,一是我把张乾坤的大门牙打断了,其实,张乾坤的门牙谁都说偏大,打掉并没什么不好,但老师说,我的检讨书都可以出选集了,所以,我也万念俱灰,懒得在那个一般般的学校混下去了;第二,转学是为电脑派位做好准备。我现在转到这个学校,就有三分之一的可能,被电脑派到一中,到了一中,我就比别人多了三分之一上大学的机会。我外公说,转了我这辈子就有希望了。 傲骨铮铮响的我外公外婆,原来不想寄人篱下,可是,他们那里忽然楼上和楼下,一起比赛装修,就像疯人院失火一样,炒得外公心脏病高血压锥间盘突出乱箭齐发,他只好陪我转学过来借住。不叫小姨夫的人,并不欢迎我们老少三口大举进犯,可是,他只能忍气吞声。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再说,我小姨姨比章子怡漂亮,所以,他基本很礼貌。 我外公外婆看人脸色地过了一个月,马上就因为恨铁不成钢而趾高气扬起来。因为,不叫小姨夫的人根本没有人生理想。他既不上班,又肄业于一个什么名牌大学,就是说,他想不上班就不上班,想不念书就不念书了。胸无大志自甘堕落的一个货。有一天,在饭桌上,他和我外公辩论,说玛雅人造纸比蔡伦早,我外公怒斥他无知,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顺势批评他游手好闲、坐吃山空、胸无大志、思想颓废。他嬉皮笑脸地说,我挣的够我自己一辈子用了。外公说,你难道不要结婚?他说,结婚也还是原来的我啊,而且我结婚只会比以前饭量小。外婆说,养小孩不费钱呀!他说,我们说好不要孩子了。那天,我看出我外公握筷子手上的老筋直抖,他当然打不过不叫小姨夫的人了。虽然他瘸了。 所以,我外公外婆叫我不要叫他小姨夫,我就没有叫。 外婆总是在厨房煮了好料,贼头贼脑地招呼我外公和我去吃。外婆一个眼色,我们就魑魅魍魉地溜进厨房。不要有声音,如果你不蹑手蹑脚地吃里扒外,那个不叫小姨夫的人知道了,就会很不礼貌。这是他的家。我们要特别提防不叫小姨夫的那个人的两只狗,可是,小宝和小宝婆的鼻子超级灵,是我们人类的四十倍。所以,我们经常被它们捉奸在厨房。狗就大叫起来,有一次为了消灭证据,我外公毅然决然地吞下滚烫的燕丸,管道都烫伤了,很多天不能喝热茶。但是,不叫小姨夫的人,过来牵狗只是笑笑。 有时候,我悲天悯人起来,就说,给他一小碗吧,这是他的家……外婆连忙嘘我噤声:他还不是用你小姨的钱!我外婆獐头鼠目时,总是显得义正辞严。 还有,老师,你知道那次。周黛诗的长头发总是弄到后面我桌子上,我只好在她椅子上放青蛙提醒的那次。案发后,外公外婆都不肯代表家长来学校。我外公说,他血压高不便外事活动,我外婆说,她要带三副老花眼才能出访,而现在只剩下一副看远的,也不宜外出;不叫小姨夫的人就自告奋勇地说他来。外婆说,你不能说是他姨夫啊!他说,那我说我是孩子父亲。外公说,胡闹!结婚证在哪?!不叫小姨夫的人说,我要说是路人甲,怕老师不跟我谈。 外公外婆你看我我看你,如丧考妣。最后一个挥手一个跺脚,嚎叫说:你去!反正不能说是他小姨夫! 这就是我可爱的家。 老师点评:乱用成语的毛病,怎么一直改不了?老师圈起来的成语,按词典解释,每个抄二十遍! (选自《小学生黄博浩文档选》,原载《人民文学》2011 年第 3 期。“文档选”由 10 多个长短不一的片段构成,包括作文、日记、信件、检讨书、博客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取欲扬先抑的写法,开篇交代自己的家是“乌合之众”,后文却将一个个家庭成员刻画得有趣有爱,家里洋溢着温馨与欢乐。 B.“鹊占鸠巢”和“大举进犯”听上去可笑,看似荒诞不经,但仔细回味,也不无道理,把家中的复杂关系和乱象,描述得淋漓尽致。 C.小说的文字有如脱缰野马,不加修饰,不但有许多信手拈来的成语和俗语,而且还夹杂了大量与其年龄和认知能力不符的成人语言。 D.小说用小学生特有的观察和思维来表现成人世界的丰富多彩,点点滴滴娓娓道来,让读者在微笑之余严肃思考现实世界的深层问题。 8.作为一篇“另类”的小说,本文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6 分) 9.有评论家认为,“作品很通俗,但其价值远远超过通俗文学;写的小学生题材,但不是儿童文学”。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加深了作品内涵,请举例分析。(6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