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和学术概念之一,由“中华”和“民族”两部分构成。“中华”是中国固有词汇,其词义虽历经变迁,但仍相对稳定。“中华”二字有两层含义:第一,中华民族起源和生息于同一片中华大地;第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不断壮大的机理是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 第一,何谓中华大地?中华大地东起兴安岭,北至蒙古高原,西至葱岭,南达海洋,随着历史发展形成了一个自足的历史地理空间。近代以前,世界各大文明都无固定边界,文明边界随王朝兴袁而盈缩不定。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中华大地,也随中国古代王朝国家兴替而不断变迁。总体而言,从夏商周到秦汉,从秦汉到明清,统一国家的周期性重建和发展,使中华大地不断扩大。中国古代王朝国家发展,至清代达到高峰,东北地区、正北蒙古、西北新疆,西南西藏与内地共同构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区最终统一起来。如果说,鸦片战争前的清王朝版图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逻辑结论,那么,中华大地的历史生 长也至此成熟。近代以后,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世界体系逐渐形成,国际公法意义上的固定疆界成为现代国家的生存必需。中华大地不再只是中华民族生活空间的历史呈现,更须寻求此历史空间的现代法理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取得了国家形式,中华大地也确立起法定疆域。中华大地从传统天下体系中摆脱出来,不再因王朝兴衰而盈缩不定,从而为中华现代国家奠定了稳固的领土要素。中华大地的历史呈现及其现代法理化,为解决谁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华民族这个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基础性的时空框架。中华大地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内生息繁衍的人们,无论语言、习俗、宗教、人种等方面的差异,都是历史和现今的中国人,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也主要在此疆域内展开。这赋予中华民族鲜明的属地性。 第二,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中华民族生息繁衍五千余年,必有其源远流长、不断壮大的机理,这个机理就是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在中华大地上,不断自发生长和外来融入的文化,只要能为人们提供更好更便利的生活,皆可一律利用,皆是中华 文化的组成部分。多元文化的长期共存和交融,使中华民族养成了兼容并蓄的品质。 不过,文化的多元性,并不意味着历史没有发展方向.多元文化平等相处、互为取鉴的关键是政治统一。从夏商周三代到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基本逻辑是统一的周期性重建和扩大。追求统一,构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政治文化心理:即以统一为正义、分裂为不义:以统一为理想政治的前提,而历史上的分裂,不过是为更高程度的统一准备条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统一,并不建立在某种文化特质基础上,相反,政治统一为多元文化提供了基本框架。中国古代政治早熟,在多元文化的保存上,表现得相当游刃有余。文化的多元性,与其说是一种刻意建构,不如说是固政治统一的自足而造成的文化从容状态。 (摘编自《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基本内涵与建设逻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古及今,我国固有词汇“中华”的含义有过演变,但总体而言,变化并不大。 B.近代以前,伴随着中国古代王朝国家的兴衰,中华文明的边界在不断地变化。 C.中国疆域随王朝更替而变化,其不断扩大源于封建统一国家不断的周期性重建。 D.中国的政治统一是多元文化平等相处的关键,其为多元文化也提供了基本框架。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总体上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第一段总论,第二至五段是分论部分。 B.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明确了全文的中心论题:“中华民族”的含义。 C.文章第二、三段使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述了“中华大地”的范围是盈缩不定的。 D.文章结尾承接上文,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统一建立在特定的文化基础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大地不应是中华民族生活空间的历史呈现,而应是国际公法意义上的固定疆界。 B.可以说“中华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不断壮大”是互为因果的。 C.因为各国都拥有优秀的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人,所以每个民族具有兼容并蓄的品质。 D.谁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华民族这一问题因共和国的成立和法定疆域确定而具备解答可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的“三点半”放学现象,给家长带来了接孩子难的问题,有的还因此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增加了校外负担,导致发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还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截至2021年5月底,全国共有10 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工作 取得重要进展。与此同时,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还存在着课后服务时间偏短、经费保障不到 位、吸引力不够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摘自《教育部就“双减”答记者问: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中国日报网,7月24日) 材料二: 南都教育联盟日前发起了一项相关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如果校外培训机构假期或 周末不开课,有近三成家长没想好怎幺办,剩下的超七成家长的安排有这些主要选择:超四 成家长会选择为孩子报网课、36.64%的家长会让孩子参与校内课后的学科特色托管班等。 至于为什么给孩子报培训班,调查结果如下: (摘编自睿艺《校内暑托还是校外培训数据里的民意是什么?》,《南方周末》7月14日) 材料三: 课后服务必须突出育人导向,提供丰富课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年级、分层次、系统性、个性化统筹开设课后服务课程。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积极争取退休教师、学生家长、高校优秀学生、体育教练、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此外,要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内容,征集和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免费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各级教育部门要主动抓好统筹协调,全面指导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制定课后服务费标准,做好教师课后服务绩效工资总量增核、完善教师合理取酬办法等有关工作。 (摘编自《江苏教育报》,8月14日) 材料四: 校内课后延时服务推出已两年多了,确实解决了一些家长的“三点半”难题,得到不少家长支持,但仍有担忧的声音存在:有人担心延时服务可能会变成变相的补课,也有人担心延时服务的质量不高。 事实上,在过去的实践中,“费力不讨好”是一些学校课后延时服务面临的尴尬。一方面学校老师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开设课后延时班,为家长下班后接送孩子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却并不买账,有的嫌延长的时间还不够长,有的不认可延时服务的质量,仍然将孩子送去课外培训班或者托管班。 (摘编自罗燕《课后延时服务咋能叫好又叫座?》,《民生周刊》,2021年第15期)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使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有助 于缓解家长焦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B.校外培训机构假期或者周末不开课,超过70%的家长给孩子安排了诸如网课、参 与校内课后的学科特色托管班等内容。 C课后服务工作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一些学校在服务时间、经费保障等方面还存 在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D.各级教育部门要统筹协调,制定课后服务费标准,做好课后服务绩效工资总量增 核、完善合理取酬办法等工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孩子放学早、家长不便接的“三点半”现象是困扰家长的难题,也是导致家长把孩 子送去校外培训机构的根本原因。 B.课后服务不必非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由家长及社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承担, 以突出育人导向,为学生提供丰富课程。 C.在假期给孩子报培训班,近六成家长是为孩子“培养特长与爱好”,近半受访者认 为安排暑假培训班可“巩固学习成果”。 D,课后延时服务不仅是学校的“服务”,同时也可争取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 如果创造性地开展,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6.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怎样才能使“课后延时服务叫好又叫座”。(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酒监王伯杨 揭方晓 民国年间,西城青年王伯扬从初等师范学校毕业,回家乡向梁镇当了一名高小教师。 向梁高小并不大,二三十住教师,三四百名学生。可在当时,“民国”才刚刚被小老百姓听闻,这儿应该算是整个黄土高原难得的新兴之地。以此学校为中心,几年间,陆续有了商品交易所、镇公所、税务所、保安队等许多商务、政务、军务机构,向梁便隐然是一座繁华的大城镇了。 王伯杨好酒。他喝酒非常豪爽,不扭捏,不做作,不矫情,更重要的是,从不作弊,酒品极佳。同事付好蝶、叶沉香也好酒,年龄相当,一来二去,就与王伯扬成了莫逆之交。没事时,去镇里的二马酒馆喝酒,那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候。 王伯杨他们,酒量好。商品交易所、镇公所、税务所、保安队等机构的人,有些不服,相约跟他们拼酒。按规矩,拼酒前双方各约定好一人监酒。所谓监酒,就是在拼酒时,叮着对方,不让对方出“千”,也就是作弊。这方的酒监当然是王伯杨了,因为三人中,他酒量最好,在醉得死去活来时,还能紧盯着对方,让人作不了弊。 起先是商品交易所的前来挑战,三人分别是盐官李、铁官陈、茶官彭,都是血性之人。桌上,菜极简单,只一碟花生米,一碟陈豆干,一碟昔牛肉,一碟小咸鱼,可酒却已经上了好多坛,一个个喝得眼珠子血红,脖子、脸都成了猪肝色,依旧不肯认输。茶官彭实在顶不住了,趁人不备,一碗酒偷偷顺着衣襟往地下洒了小半,自以为没人看到。不料,王伯杨眼尖,拎着茶官彭湿漉漉的衣襟,硬是逼着他补喝了一大碗酒。这碗酒下肚,茶官彭立即倒在了桌子底下,商品交易所只得告负,王伯杨他们凯旋。 税务所不服,约王伯扬他们拼酒。税务所的税官吴三味有个习惯,每喝一碗酒,就用随身携带的毛巾擦下嘴,说是莫让酒辱了做人的斯文。八碗酒过去了,吴三味习惯不改。王伯杨哈哈大笑,一把拽过吴三味的毛巾,从里面生生拧出了半碗酒;作弊者负,税务所仨好汉灰溜溜而去。保安队不服,约王伯扬他们拼酒。保安队队长姓范,号称“酒桶”,也是千杯不醉之徒。这天,双方喝得昏天黑地,范酒桶有些顶不住,似有意,也似无意,顺手倒了一碗浑浊的茶水,嚷嚷道:“再喝,再喝,谁怕谁啊!”王伯杨讥讽道:“这酒怎么淡如水啊?”范酒桶一时差涩,拉起俩同伴落荒而逃。 最后,镇公所出马了。镇公所是政务衙门,平日里迎来送往,大事小情都在酒桌上解决,所里一个个颇得后天锻炼,不是‘‘酒仙”就是“酒神”,最不济也是‘酒徒”。向梁镇的人说,要是有人能杀得了王伯杨他们在酒桌上的威风,非镇公所莫属了。这天,双方在二马酒馆拼上了。从小盅到大碗,从互敬到互拼,这一通比拼啊,真是棋逢对手、将遏良才,始终分不了胜负。 突然,王伯杨站了起来,一拍桌子,气愤说道:“我们中有人作弊!”镇公所的黄所长冷哼一声,发誓连:“若能抓得我们作弊的证据,我们立马认输,一辈子不赴酒局。”王伯杨脸露痛苦之色,尴尬说道:“不是你们,而是我们这边有人作弊。”原来,什好蝶喝糊涂了,到 后来每碗酒下肚,都会下意识地往地上吐下口水。在眼里揉不得沙子的王伯杨看来,这与作弊无异:虽只是口水,可还有不少从舌尖上挤出来的酒呢。 王伯杨举手认输。可向梁镇的人都认为,王伯杨虽败犹兼。 从此,王伯扬这个酒监,既监对方也监己方的名声,一下子就传出去了。 五年后,王伯杨离开了向粱镇,在省城当了一名法官。向梁高小就只剩付好蝶、叶沉香两人喝酒取乐了。一次,酒酣耳热后,付好蝶趴桌上喃喃自语:“王伯杨会是一位好法官,他不作弊!”叶沉香也深以为是:“监人者不足为意,监己者难能可贵。” 又过了五年,秋风起时,付好蝶在镇上大染坊里,央人帮着染件棉布,以做秋衣之用。棉布还未进染缸,叶沉香就匆匆找来,脸色极是难看。他告诉付好蝶:“省城传来消息,王伯扬办案时原告、被告通吃,胡乱判断,落下把柄,被人告了,正革职反省。” 付好蝶一下子愣住了,手一松,原本紧攥着的那匹棉布滑进了染缸,白色的棉布瞬间成了如染缸里的颜料一般的青色,找不到一丝纯粹的白。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关于向梁高小及向梁镇的描写,为故事展开提供了社会背景,同时为下文关于拼酒的描写创设了条件。 B.小说在描写拼酒场景时,塑造了如盐官李、铁官陈、茶官彭等人物形象,主要是为了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使小说更具生活气息。 C.文章为了突出王伯杨做酒监时刚直公正的特点,描述了四个拼酒场景,不断强化重复以加深读者印象,为后文人物形象的翻转蓄势。 D.文章结尾关于白色棉布染色的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的转变相照应,含蓄委婉,富有深意。 8.本文是如何塑造王伯杨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9.文章塑造王伯杨这一形象,展示了“监督”应有的哪三重境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