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连云港市202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11-12 09:12
连云港市202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诗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许多诗论家将感兴论确定为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并且赋予了愈加丰富愈加深刻的审美内涵。感兴论并非一般的文学创作论,而是揭示了诗歌与其他文体相区别的特殊创作规律,并且特指臻于化境的诗歌佳作从创作动因的产生到艺术表现的审美创造过程。感兴固然包含着灵感这种审美创造过程中主体所感受到的"高峰体验",但这绝非感兴的全部含义。具体而言,感兴就是"感于物而兴",指创作主体在客观环境的偶然触发下,在心灵中诞育了艺术境界(如诗中的意境)的心理状态与审美创造方式。感兴是以主体和客体的瞬间融化也即心物交融作为前提,以偶然性、随机性为基本特征的。触遇在感兴过程中是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分析"触""遇"作为审美感兴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的内涵及意义,可以使感兴论研究进一步得到深化,也使它的美学理论价值得到更为清晰的呈现。感兴的基本内涵可以用"感于物而兴"来展开表述。如果将感兴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范畴来进行建构的话,诗学中的"感物"说是应该包含在"感兴"之中的。"感物"与"感兴"只是一体,不可分为二端。"感物"是兴的起因和过程,"兴"是感物的效果和归结。"感兴"是诗论中对于诗歌创作发生动因最为根本的说明。"兴"的结果或产物是什么?是诗人进入创作状态的审美情感。而"兴"的媒质是什么?是进入诗人视野的外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比兴》篇中为"兴"所作的界定是:"兴者,起也。"起什么呢?起情,即是唤起诗人的情感。而"起情"动因又是什么?即是"触物"。"触物以起情"正是感兴最为基本的而又是最全面的内涵所在。中国诗学中大量出现的"触" "遇"等辞语,是中国诗学中感兴论作为诗歌创作理论的最核心的范畴的证明,同时,也说明了感兴论在诗学发展中不断丰富深化的轨迹。
"触"与"遇"并非一个概念,而是两个意义颇为相近的辞语。因其在感兴诗论中经常同位使用,而且表达的意思也非常相近,故而连带论之。实际上,触和遇的用法还是有所差异的。中国诗学中的"触"。并非心理学中的触觉之意。不是身体某部位和物体的直接碰撞。触更多的强调以情触物。指向主体与外物的直接感官(耳目等)接触:遇则是睹物生情。强调主体与客体双方的邂逅相遇的偶合性质。触遇有时分用。有时连接。但都是用来说明感兴的起因所在。"物"作为相对于主体的客体,更多的是指事物的外在形貌。所谓"触物",指诗人的耳目等感官直接感知的外物形态,进一步要指出的是,所谓"触物"之物。更是指由大自然的运化规律而形成的外物形态的变化。尤其以四季轮回的物态变化为常见。即如陆机所说的"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赋》) 钟嵘所说的"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诗品序》)都是诗人所感知的四季轮回带来的景色变化而触发了诗人的情感波动。
(摘编自张晶《触遇:中国诗学感兴论的核心要素》,有删改)
材料二:
感兴鉴赏就是一种侧重呈现作家创作感兴并唤起读者相同感兴的鉴赏方式。从作者的兴发感动传达出并赋予语言形式,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同样地唤起内心的情感与诗意,二者相互应和便能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蕴意了。
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在于作者情感意志的抒发,是作者个人独特生命的体验与展现。换言之,也就是作者对外物世界的感发,借助于诗歌的形式传达出来。所以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世界外物的气的运转变化,感动世界生命的运转变化,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一切的生发变化引起诗人内心情志的变化,故而借助于诗词的形式外化出来。由此来看,中国古典诗词的起因来源干世界万物的生发变化。故《礼记》有云:"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外物的变化包含了世间两种形式的变化:第一种是大自然的生发变化,第二种便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诗人因自然界的事物变化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而兴发感动,由此而创作诗词。那么,我们在鉴赏经典诗词时就应该注意诗人的兴发感动以及事情的起因缘由,体会诗人的兴发感动,体验诗人的情感与意志。在感兴鉴赏古典诗词的时候。读者需要具备积极活跃的心境。才能够与作者的感兴进行碰撞,才能更好地体会诗词所传递的诗意与情感。读者需要以一种活泼生动的心灵去体会诗人的诗意与情志,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言"大抵看诗,要胸次玲珑活络",便是这层意思。读者的内心不能僵死,要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意象,反复涵泳和体认诗词的妙处。而诗歌必然会带给读者一种兴发感动,我们学习和鉴赏古典诗词也是为了保持这样一种心灵的活泼玲珑,能够以读者的"兴"
唤起对作者"兴"的鉴赏。
(摘编自王军《"感兴"∶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式》,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感兴论揭示了诗歌的特殊创作规律,因而成为中国古代诗论家关于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
B.感兴并非是创作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有意寻找和特意选择,它具有偶然性、随机性的基本特征。
C."感物"与"感兴"只是一体,不可分为两端。也就是说,"感物"即是"感兴",含义完全相同。
D."触物以起情"指外物触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起点是起情,终点在触物,这是感兴最基本而全面的内涵所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灵感"包含于感兴,因而通过对"灵感"的研究,我们可以部分地窥见感兴论的内核。
B.如果能够体悟乃至把握由大自然运化规律而形成的物态变化,我们就可以理解诗人的情感波动。
C.基于诗歌是诗人个人独特生命的体验和展现这一认知,可以推知诗人们所感或同,所兴或异。
D.中国古典诗词是诗人内心情态的外化形式,是因自然界的事物变化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而兴发感动的。
3.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触遇"中"遇"的一项是(3分)
A.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4.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苏轼《蝶恋花·春景》上片有"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作为读者对此词感兴欣赏的要点。(6 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野 渡
袁良才
一道河,一只船,一个老头,一条狗,构成一方天地。
老头很老了,胡须比河滩里大片大片的芦苇花还要白,腰身佝偻得像晒成酱紫色的一只老虾米。谁也说不清老人多大年纪了,在这里风里雨里摆渡历经了多少个春夏秋冬,似乎有了这个渡口,有了这条河,老人家就在这两山夹一河的地方当摆渡工了。
人们说,河里有多少浪花,老头身上就有多少故事。
老头没文化,却有一个很雅气的名字,叫梅玄印。靠水吃水,别人家捕鱼捞虾为生,梅家则成了摆渡世家,送走了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到梅玄印从爹手里接过竹篙,已是民国年间了。
那时候梅玄印一人吃饱全家不饥。摆渡不过勉强混个肚儿圆。当然是劳苦大众。游击队就争取他,梅玄印成了地下交通员,多次送同志们过河,也多次传递过情报。本来,他完全可以奔个好前程。可是,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叫俞娟,生得那真叫一个俊。一次她带着丫蟹过河赶观音庙会。梅玄印的魂一下子就被摄走了。船到河心,一股怪风冷不丁刮来。渡船打摆子似的颠簇起来,俞小姐惊叫连连。右手腕上的一只祖传翡翠玉镯滑脱掉水里了。丫蟹嗔怪梅玄印。你怎么摆渡的? 玉镯就是我家小姐的命。你赔!你赔!小伙子着了慌,纵身跃入河中。游到河心处脑袋就不见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小伙子的脑袋迟迟不见重新冒出来。命小姐这下急了,埋怨丫鬟多嘴,言语太刻薄。忽听"哗啦"一声,梅玄印手里举着玉手镯钻出水面,兴高采烈地游回岸边。人们说,都是玉镯惹的祸,这一来命娟死活要嫁摆渡佬,俞家从上到下没一个同意的。
一天夜里,俞小姐偷跑出来,哭着央求梅玄印带着她私奔到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隐姓理名到白头。梅玄印毕竟是有组织的人。他扰豫了又犹豫。推开了泪人儿。劝她回去。找一个称心如意的郎君,还流着泪说,我们俩是有缘无分啊!梅玄印哪里会想到,她偷偷折返回来投了河。梅玄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俞娟的遗体打捞上岸,俞家半点不领情,反把梅玄印打个半死,在床上躺了三个月。
伤愈后,梅玄印不再给送游击队信了,但还是在这条河上摆他的渡船。白天渡客来来往往还好些,到了晚上,梅玄印一个人待在渡口附近的窝棚里,只有一条狗趴在他的脚下,一阵阵心痛胜似刀绞。他哭,他吼,夜风把他凄厉的声音带出很远,很远。第二天早起,梅玄印像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照常摆渡。
一道河,一只船,一个人,一条狗,构成一处野渡的风景。
按祖传规矩,过一回渡,每名渡客给一个铜板。一天,一个老乞丐带着一个年少的女乞丐乘船过河,老乞丐拿不出钱,扯过女乞丐对摆渡佬说,收留下她吧,给你洗衣、做饭、生儿、添女。梅玄印说。我有老婆了。在哪里?老乞丐问。在水底。梅玄印一指河心,脸颊上淌下两行泪来。接着,幽幽地说,我这辈子哪里也不去了,就陪着俞小姐,日日夜夜,生生死死。
解放了。一道河,一只船,一个男人,一条狗,依然是这里的似乎永恒的风景。一天,梅玄印见到了两位渡客。男的穿中山装,器宇不凡,女的碎花破袄,土里土气。
上了渡船。女的边哭边骂。姓刘的。你逼我离婚哩! 不晓得被哪个狐狸精迷上了。
这时船到河心。没见刮怪风。渡船却猛地摇晃起来。正喝斥女人的男人"扑通"掉到了河里、他是个旱鸭子,边喝水边喊"救命"。梅玄印没事人似的站着没动,只见那土里土气的女人却不管不顾地跳进冰冷的激流里,救起了男人。梅玄印继续撑他的船,自言自语地大声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啊!
到了岸边,男人楞了好一会儿,忽地搂住女人,我逼你离婚是跟你开玩笑呢!女人破涕为笑,小拳头在男人身上擂得山响,梅玄印却别过脸去,泪水朦胧了双眼。
一道河,一只船,一个老人,一条小狗,构成一方风景。风景依然年轻,老人却老得不能再老了。已经没有人坐他的渡船了,因为渡口上已横空架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大桥,如一道绚丽的彩虹卧在两山之间。但老人似乎什么也没看见,和以往无数个日月一样,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隔一个时辰。他就将渡船撑到对岸,再过一个时辰,老人又把渡船撑回来。来来回回,乐此不疲。
终于,有一个大腹便便的男人上了渡船,对老人说,梅老,我要渡河。老人什么话也没说,艰难地撑开了渡船。船到河心,男人准备跳河,却被老人一句沉甸甸的话按住了,汤局长,你别跳,跳下去我也会把你捞上来。汤局长孩子似的呜呜哭起来。
人失足落水不可怕,呛了水还不肯把脏水吐出来,就真的没救了。老人把男人送回岸边,男人向他深鞠了一躬,转身向县城方向走去。
野渡,只剩下一个垂暮的老人,和一条似乎不会叫唤的狗……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 4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梅玄印没有文化,名字却非常雅致,一辈子做着摆渡生计。他本该拥有美好的前程,却被自己生生地断送了。
B.老乞丐带着年少的女乞丐乘船过河时,梅玄印拒绝了迎娶女乞丐的请求,他心里只有俞小姐,即使人早已离世。
C.像没事人一样的梅玄印,看到刘姓男子搂住妻子时,却别过脸去,泪水顿时模糊了双眼,显然内心深受触动。
D.渡口上现代化大桥建成后无人摆渡,但梅玄印仍在野渡"来来回回",践行着"这辈子""就陪着俞小姐"的誓言。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了叙述者的"全知视角",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场景等无不处于其调度之中,比如老人的"前世今生"。
B.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统领作用。在小说讲述的故事里,老人有时是见证者,有时是参与者。
C."失足落水""脏水"等词语使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既是写实,也写出汤局长为官不干净,侵吞公款公物等。
D.小说结尾处省略号的使用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垂暮的老人"结局如何?文本并未交代,余味悠远绵长。
8.文中几处画横线的文字相似而有变化,请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4分)
9.野渡,实际上是一处灵魂救赎的渡口。请结合文本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