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11-12 09:15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精神,在抗疫中淬(zú)炼,在磨砺中升华。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中华民族披荆(jng)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
B.马克思曾说“为谋取暴利,资本敢于藐(mio)视法律,敢于铤而走险,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wi)”。这话放在很多人身上一点都不为过。
C.白露一过,舒爽的凉风开始撩(liáo)拨记忆,舌尖也跟着蠢蠢欲动起来,乡愁轻散,在外漂泊 (bó)的游子,总是惦念起家乡的味道。
D.传统节日是氤氲.(yùn)在民族记忆里的一缕香,承载着中华儿女的情感,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密码,穿越广袤(mào)时空而历久不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古代对于作品的“风骨”早有研究。【甲】文论家刘勰曾对风骨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释,《文心雕龙》中的“风骨论”就是针对文学创作中过分追求文采、忽略思想内容的倾向提出的。在他看来,风骨和文采兼备的作品才是理想完美的作品,其艺术形式让人在击.节.叹.赏.时受到感染,其思想内容让人在润物无声中获得启发。【乙】他对风骨的解释是气血充盈,润泽有力,才.力.丰.赡.。
风骨是对作家和作品的一种导向要求。文艺作品的风骨也.是.文骨,是社会对文艺家的普遍要求。社会前进需要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力量的作品,这是文学作品不能规.避.的社会功能。可以说, 风骨是作品的血脉与魂魄。【丙】优秀作品的血脉总是滚烫的、沸腾的,魂魄总是跃动的、飞扬的。一部文学发展史反复说明,只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灵动的艺术形式相融合的作品,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击节叹赏 B.才力丰赡 C.也是 D.规避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甲 B.乙 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提出四项举措,堪称史上“最严”游戏监管令。
B.作为 20 世纪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伟大作家,鲁迅如椽巨笔,在著文翻译、辑校文献、日记书信、 诗稿题赠、设计装帧等方面留下丰富墨迹。
C.落实“双减”工作,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加快校内教育质量,规范校外教育培训,以系统观念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D.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存款人的利息收益和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对金融机构集中社会资金的数量有重要的影响。
5.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3 分)
A.光盘行动广告语:聚餐当思节俭,吃饭不忘光盘。
B.观潮安全警示语:若嫌汝命太长,敬请下堤观潮。
C.礼让行人宣传语:停看等让不吃亏,遵章守纪树口碑。
D.乔迁新居祝福语:祥云环绕新门第,红日光临喜人家。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相信很多人都试图培养良好的习惯改变自己,但结果往往是心潮澎湃立下誓言,最终陷入无法坚持的懊悔中。因为两大阻力阻碍着习惯的养成,一是无法开始行动,缺乏勇气和动力;二是无法坚持下去,缺乏意志力。微习惯,可以帮助你。
什么是微习惯?微习惯就是你强迫自己每天做的微不足道的积极行为。比如,把每天做 100 个 俯卧撑缩减成每天做 1 个,把每天写 3000 字缩减成每天写 30 字,把每周看一本书缩减成每天看5 页,把每天背 100 个单词缩减成每天背 5 个……微习惯太小,小到不可能失败,小到你不好意思不去完成。正是因为这个特性,它不会给你造成任何负担。相反,你每天的成功会帮助你提升自我效能感,一不留神的超额完成任务会让你获得满足和自信,增加坚持下去的惯性,提升习惯能力。微习惯它不会花费你太多时间,在完成微目标后,你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1)给上文拟一个标题,不超过 15 个字。(3 分)
(2)根据上文,概括微习惯在习惯养成中的优势。 (3 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0 分)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0 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0 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三个最暖年份之一。2020 年 6 月,北极圈内的一个西伯利亚小镇居然达到了 38的高温!这也是北极圈内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其实,不只是北极,2020 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上升了大约1.2,气温的上升速度远远超出预期。
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 1,海平面可能会上升超过 2 米,这会导致像巴厘岛、马尔代夫这样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的面积逐渐缩小甚至消失。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2,全球 99%的珊瑚礁都将消失,接近墨西哥国土面积的冻土会永久解冻,水资源将变得极度紧张。有研究认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5,地球的整体环境将被完全破坏,甚至有可能引发生物大灭绝。
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是人类活动不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主要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氧化亚氮、氟利昂、甲烷等,这些气体使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从而使全球温度升高。其原理是,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而地面增暖后反射出的长波辐射却被这些温室气体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多,就好像给地球裹上了一层厚厚的被子,使地表温度逐渐升高。
为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减缓全球变暖趋势,2015 年 12 月,近 200 个缔约方共同通过了 《巴黎协定》(The Paris Agreement),对 2020 年后全球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行动安排,确定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涨幅度控制目标。(见图 1-1)。
(图 1-1)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我国积极响应《巴黎协定》应对气候变化, 主动做出减排承诺。力争二氧化碳排放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所谓“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指在特定时间内, 每一个对象(可以是全球、国家、企业甚至某个产品等)未来“排放的碳”与“吸收的碳”相等。即新排放出多少温室气体,就要通过各种方式消除多少温室气体,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增量为 0,二氧化碳达到相对零排放。
要想实现碳中和,究竟有哪些关键要素呢?大力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最根本路径。在未来几十年,以 CCUS 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电气化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中心的一系列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将在能源转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CCUS 技术能够帮助高耗能行业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技术、电气化技术的发展将加快传统化石能源的淘汰,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换代;此外,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也将助力我国碳减排进程,对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考虑低碳与市场发展的平衡,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做到成本可控,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碳价和相关制度的保障对于全面推动脱碳进程至关重要。逐步建立我国的碳定价体系以及各国碳价的互联机制,可以避免相关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政府需要完善行业排放标准、建立碳税征收机制、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等,实施一系列碳减排政策,为企业发展碳减排新技术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与引导, 助力企业尽早开展低碳转型的尝试,帮助企业降低转型成本和融资难度,降低企业应用碳减排技术的风险,从而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和风险实现低碳转型。此外,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一方面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利益共同体的协同努力,从而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一本书读懂碳中和》,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碳中和”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碳中和”指大气中温室气体增量为 0,温室气体零排放。B.“碳中和”是指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最终抵消。C.“碳中和”旨在降低碳排放,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D.“碳中和”实现的路径是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技术。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 1,海平面可能会上升超过 2 米。人类活动不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快速变暖,人类生存发展面临危机。
B.自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增暖后反射出长波辐射被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吸收,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多使地表温度逐渐升高。
C.2015 年 12 月,《巴黎协定》(The Paris Agreement)将 21 世纪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 2之内,并寻求将升幅进一步控制在 1.5之内。
D.我国积极响应《巴黎协定》(The Paris Agreement)应对气候变化,主动做出减排承诺:2030 年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峰值,到 2060 年实现碳中和。
9.实现“碳中和”要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请分条概括。(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20 分)
钥匙
说钥匙的发明要比锁晚,这话逻辑不错,显然有点多余。老祖先洞穴时,还没来得及思考锁与钥匙的关系。秦风汉雨中,多数人还是住土墙柴门。到我小时候,依然是平房三间,剪着瓦片的发型,东窗和西窗十分匀称,一双东部乡村的眼睛,温和地注视着平稳的田野。那时候,乡下的门差不多是一种摆饰。一个房子没有一扇主人进出的门,好像说不过去,乡下的房子一般在门左下方, 还有一扇小门,那是给狗进出的。乡下,人和狗都有点身份,这身份又远不同于如今人与狗的关系, 人都快疏远爹妈,孝子般的和狗形影不离了。
乡下的门对开,夜深了用木头栓下。白天时,人干农活离家不远,一眼就能瞧见自家的门,锁不锁都无所谓了。有时,也假装锁下,左右两个门环,一把结构简易的锁将它们拴一起。好像是锁了,推下,还有个足够的空间,钥匙就挂在门后的铁钩上,两扇门之间,胳膊是完全可以伸进去摸到那钥匙的。乡下,十有八九你想开哪家门都能摸到钥匙打开,但谁有心思去开别人家的门呢?米都是一块土地长出来的,想偷的瓜菜也是露天的,油盐酱醋没太多的去处,红糖还得凭计划供应,除了极个别的人家,哪家也不比哪家多点什么。
我写过一句感叹,用了两个词牌,“犹记少年《摸鱼儿》,一觉醒来《琐寒窗》”,“琐寒窗”也可以叫做“锁窗寒”,两者各有味道,我偏爱于后者。还有收藏者,将存世最早的唐代铜铸钥匙称做“锁窗寒”,因为那钥匙形状似中国古代香阁的窗格。这么绕来绕去,锁似乎和门没多大的事,与窗倒是关系密切。周邦彦写《锁寒窗·暗柳啼鸦》有“故人剪烛西窗语”句,化的是李商隐《夜雨寄北》里的“何当共剪西窗烛”。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从前的老朋友相逢,话题特别多,聊啊聊啊,就有了“剪烛” 这样美好的意象。而且,一旦老朋友相聚,灯总会亮在西窗。东窗似乎更适合设计阴谋,设计完了还容易事发。“剪烛西窗”于是成了古诗的特有画面,连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写杨于畏与女鬼连琐的故事也设置了“与谈诗文,慧黠可爱。剪烛西窗,如得良友”的场景。以前,老朋友盼望“剪烛西窗” 时还少不了一个“道具”:雨。李商隐生活在“巴山夜雨”现象中,那是西南山地多雨,周邦彦恰逢清明时节,雨也不少,“静锁一庭愁雨”用的是“桐花半亩”。写着写着,想起故乡的泡桐花确实很快就要开了。
最初我只有一把钥匙,用细绳串好,挂在脖子上。那时世界小,只有一扇门等着你。后来读书远了,得骑上一辆单车往返,就多了一把自行车钥匙。第三把钥匙,是书桌抽屉的,因为有些小秘密得藏起来不想让大人知道。(那时还流行一种带锁的日记本,锁与钥匙的质地极差)我想,有两种钥匙我是一辈子用不上的,我家没有太值钱的东西,我也没有保管绝密文件的身份,家里就不必摆保 险柜了。还有四个轮子的车钥匙,我是一点兴趣也没有。
二十多岁的时候,我有了第四把匙,门口那只小小的信箱是我精神的巨大城堡,有书信、《散文》 《钟山》《天涯》《花城》纷至沓来,有我一生的阅读。这两日读到余华说的一个细节,很有趣,“当时我们家有一个院子,邮递员骑车过来把退稿从围墙外面扔进来,只要听到很响的声音就知道退稿来了,连我父亲都知道。有时候如果飞进来像雪花一样飘扬的信,我父亲就说这次有希望。”这段叙述对大多数职业来说,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像我们这些人,会想起心提到嗓子眼的往事。我曾经每天在那差不多的时刻,等邮递员的身影,有种厚厚的信,装回你熬过的夜和编辑写上“大作不适刊用, 请另投他处”之类字眼的稿签。失望了许多许多次后,终于有一天,我打开那只信箱,收到一封薄薄的“ 像雪花一样飘扬的信”,信封上的来信地址是天津,印刷好的“《散文》编辑部”。我捏着这只蝴蝶, 对着太阳,祈愿未拆前,阳光穿过翅膀能透出一点点命运的花纹。打开后,一张小小的信纸上写了几行清秀的字“您好,大作《轮回》《关于一条狗》留用,刊明年第 1 期,有新作继续寄来。鲍伯霞”,从投稿信到用稿信仅隔了一个星期,这短短的时间和短短的几句影响了我以后的岁月,我吻了吻那把信箱钥匙,等看两个月后 2005 年第 1 期《散文》的灿烂笑脸。
后来搬过两次家,钥匙又多了几把。我始终没有给门装上一种手指可以当钥匙用的指纹锁。像我妈那样不肯歇下来的人,忙这忙那的,手指上的老茧也变换着个头,我怕有一天指纹锁认不出她来,她只能呆呆地被关在门外。再读贾平凹先生的《写给母亲》,他说:“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是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还是认为她在挂液体了,没有意识到从此不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坦白讲,因为读到这一段我才想起写写钥匙,我妈就是把那一串钥匙系在裤带上的,仿佛系住了乡下的房子,镇上的房子,城里的房子,我的城里的房子。她隔段日子就会去每个家打扫打扫,收拾收拾,她的裤带上系着爸爸,我,爱人和孩子,我妈那么满足。
和爱人婚后两年,终于等来了两把牙齿一模一样的钥匙,在那个屋子里,我们迎来了儿子,他的脖子上也快挂上一把牙齿一模一样的钥匙。有时我还做梦,梦见有人敲门,门一打开,是一个长得那么像我的女孩,我拥她入怀,给她的脖子挂上一把牙齿一模一样的钥匙……
(选自 2018 年 3 期《钟山》,有删改)
10.第三段中诗文和典故的描写有何作用?(4 分)
11.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句子的表达效果。(4 分)
12.概括文中“我”的形象,作简要分析。(6 分)
13.揭示“钥匙”在全文中的作用。(6 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