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成都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7-19 15:39
成都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儒家的眼中,玉代表了君子,而随着儒学的发展,君子是要去除私欲的。严格说来,玉是 石的一种,是石中的美者,但普通的石与玉虽同为石属,然而已有了不同的意象。曹雪芹用女 炳补天神话作为开篇,通过茫茫大士将补天遗石变成了玉,这两者之间又是何种关系?
曹雪芹周边朋友经常将他与魏晋时期的人物相类比,如张宜泉的《题芹溪居士》中有记:“姓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其人工诗善画。'‘关于“梦阮",前辈学人对此题记多有考论, 而“梦”的指向大都为阮籍。其实“阮籍''只是曹雪芹精神导向的一个符码,一种借代,它背后所 要连带的是对整个“魏晋风度"的精神向往。曹雪芹虽未经战乱,但却经历过家族的败落,在他 个人世界的乱世之中,与同样产生于机世的魏晋玄学产生共鸣,就会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权的解体,天灾人祸,战乱连绵,人们对于人生的价值产生了新的 追问,“独尊儒术"的传统被打破,转而走向一种儒道互补的道路,有以道释儒的倾向,崇尚自由 的人格,崇尚情性的回归,又致力于追求自然之道。在这种风气之下,阮籍对君子也有了一个 重新的解读:“夫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得之道而正者,君子之实也。'‘嵇康更提出“越名教 而任自然"的主张,提出正确的对待欲望,顺应人性之自然,从而使他们摆脱了儒家严格的礼教 规范,转而去关怀生命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重视个体,以人性的自然满足为乐趣。因此儒家 意义下的君子,与嵇康与阮籍思想下的君子,有了不同的涵义。而嵇康与阮籍等人眼中的君 子,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反映在《红楼梦》中,就由同样具有自然之气的补天遗石所代表。
在石头与神瑛侍者下凡历劫的原因上,两者有着极为微妙的共同之处。书中写到:“此石 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石头对荣华富贵的生活产生了向 往,此种对世俗生活的向往自然是欲望之一种,并且应当归属为私欲,但也可视作石头人性的 产生。神瑛侍者的凡心在小说文本中并无明示,而“乘此昌明太平朝世"一语,也预示着神瑛侍 者并非为救世而来,更多的或者也是出于自身对荣华富贵的向往,对凡间之乐的追求,出于对 私欲的不满足。王国维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中写道:“所谓玉者,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而已 矣。''可谓发人深省。
石作为自然的代表,具有不经人工雕琢的自然之气。这种气质是真实的,不饰伪饰的,朴 拙而又真诚。拿到《红楼梦》中来说,就是贾宝玉所体现出的自然之态。在《红楼梦》第十七回 中,针对稻香村的建设,贾宝玉发表了一段议论:“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 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可见,在贾宝玉的心中,所谓自然需要背 山有脉,临水有源,讲究的是无穿凿之气,非人力强为而成,归结起来就是顺其自然。
所以,贾宝玉具自然之气,秉承着自我的人性,当我们将贾宝玉放在这个石与玉的辨析当 中,就可以将其理解为嵇康、阮籍理论体系下的君子,名之为玉并无不可,此也与仙界中的贾宝 玉的前身“神瑛侍者''之名相符,而之所以为“贾"(假),或有非理学之下的君子之意。在本质 上,贾宝玉仍然是一块具有自然属性的石。
(摘编自《曹雪芹为什么要写“石"和“玉"》,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雪芹的字“梦阮”是曹雪芹精神导向的一个符码,传递出他对整个“魏晋风度”的精神向 往。
B.魏晋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被打破,致力于追求自然之道,这种风气后来影响了同样经 历社会乱世的曹雪芹。
C.  嵇康与阮籍等人眼中的君子,是符合“自然之道”的,代表儒家发展的君子观。
D.   曹雪芹将补天遗石与神瑛侍者作比较,使人与物之间,代表不同的审美意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论证了魏晋时期的风气对曹雪芹其人、《红楼梦》其书的影响。
B.文章紧扣曹雪芹的个人思想和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来论证石与玉的关 系。
C.     第三段例举阮籍、嵇康的君子观引出曹雪芹塑造贾宝玉人物形象的根源。
D.    文章引用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的观点论证曹雪芹的君子观和魏晋时期是一致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石与玉之间的变幻,既有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寄托了曹雪芹对世情 的感悟。
B.    无论是石头,还是神瑛侍者,都是产生了对红尘的向往,从而开启了造历幻缘的征途。
C.    贾宝玉针对稻香村的建设发表议论,认为要完全保留自然原貌,得自然之理、自然之气。
D.    从“君子”,到“欲望”,再到“自然”,无不体现出曹雪芹与嵇康与阮籍的思想有着共鸣之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 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丈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 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丈化传 承发展工程,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 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材料二:
传统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推动社会前进的、需要继承和弘扬的精华,也有过时的、不适应时 代发展的、阻碍前进的糟粕。哪些传统文化可学,进而“学什么",需要教育部门深思。相关部 门应对传统文化深入甄别和筛选,通过顶层设计,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相互衔接的大课程 观下的课程体系,将符合时代潮流和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育重点。书本之外,除 了古文经典,将传统戏曲、民俗风情、书法、国画、中医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着力培养学生 对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传统礼仪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立体化认识和感知度,有 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丈化教育。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下好“三步棋"》)
材料三:
时代在前进、在变化,传统丈化教育在当今应该怎么进行?佛学经典中有一句话,叫做“契 理契机",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传播传统文化要“契理","理''就是传统文化根本的道理和精神,这是我们要传播的。“机" 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根机,一个是时机。我们不能否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不同的文化 背景的。孔子有一句话,叫做“有教无类",“类"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人的根机 不同,教育的方法就要不一样,这就叫做“因材施教"。所以,传统文化教育要“契机”,既要有教 无类,还要因材施教,这两方面结合一起,才能够适合听课人本身。
契机的“机”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指时代、环境。时代变了,我们传播传统文化也应该 有新的方式,不能够因循守旧。一味守旧不能契合这个时代,是没有意义的。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契理契机"》)
材料四:
近年来,每逢传统节日,中小学都会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如春节写春联等。可是,不 少学生和家长是把这当作“作业"来完成,而不是去体验传统文化。之所以如此,有两方面原 因,一是学校对传统文化活动的考查、评价,基本都要求学生写作丈或者写报告。因此,不少学 生在网上搜集资料,做PPT,这和社会实践变成盖章实践一样,沦为了走形式。二是有家长认 为,学生花时间去体验传统文化,是浪费时间,甚至有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体验'‘作 业。有媒体爆出,一些学生家长在网上购买手工作业,原因是孩子没有及时完成。有家长还抱 怨,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已经很淡,学生没什么好体验的。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不能因循守旧,要有创新思维,否则谈不上创造中 华文化新辉煌。
B.  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课程体系,也要选择健康、合适的 教学内容。
C.  强调传统文化教育要“契机”,既要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很好地结合起来,也要求教育 工作者能与时俱进。
D.  家长抱怨“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已经很淡,学生没什么好体验的”,完全是家长在为自己 和孩子找借口。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华传统文化可谓精华与糟粕兼而有之,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弃若敝屣,应该批 判地继承。
B.  倡导将传统戏曲、民俗风情、书法、国画、中医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体现了传统文化教 育理念的复兴。
C.  孔子讲的“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也包含社会地位和阶 级成分的不同。
D.  中小学在传统节日给学生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表明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 性的成功。
6.   当前,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远 航
陆颖墨
“西昌'‘舰要走了,是最后一次远航。
舰长肖海波下达了起航命令。“西昌"舰悄悄地驶离了海军博物馆的码头,它走得很沉重, 似乎满腹心事。在舰桥上的肖海波看了看手表,已是凌晨两点,他朝左前方张望了一下,整个 城市都熟睡了,父亲这时候真的已经睡着了吗?会不会从梦中惊醒?
父亲叫肖远,今年七十多岁了,是“西昌”猊的第一任舰长。三十多年前,国产的“西昌号" 驱逐舰刚刚服彼下水,就参加了一次海战。激战中一颗炸弹在后甲板爆炸,头顶的一根横梁朝 两个水兵砸了下来,肖远冲过去,用身体挡住了。肖远在医院躺了三个多月。以后的日子,无 论是他担任支队长,还是舰队司令,只要“西昌”舰一起航,肖远受伤的腰部就会隐隐作痛。
昨天上午,在海军博物馆隆重举行了“西昌”舰退役仪式。选定这个日子也是因为肖远,他 在舰队医院已经住了一年多了,记不清的化疗和放疗,已经让他铁塔一样的身子虚弱不堪。
肖远从救护车上下来时,身穿脱下九年的海军中将军装,一帮医护人员带着各种抢救设 备,用轮椅把他推上了甲板。之后“西昌”舰的每一任舰长跟在他的身后,依次走上军舰。现任 舰队司令宣布“西昌"舰退役命令后,肖远缓缓地站立起来,给后任的八位“西昌"舰长点名。而 后,他用沙哑的嗓子慢慢地说了起来,讲得很平静,详细地讲“西昌"舰年龄、吨位、各个部位的 尺寸,以及“西昌”舰执行的每一次任务和受过的每一处伤。
这个军舰也要离开博物馆,去执行它最后一次任务。
肖海波已经被任命为新的“西昌"舰舰长,这是国产最新型导弹驱逐舰。新舰已经下水,最 后一次试验成功后,就要服役。这个试验就是要验证舰上新型导弹的打击能力,如果仅用一枚 导弹能击沉一艘驱逐舰,新“西昌”舰就合格了。而老“西昌”舰就是这次试验的靶舰。肖海波 面临的是,他只有亲手击沉老舰,才能驾驶新舰进入人民海军的序列。
肖海波当然知道,过去,老“西昌”舰只要一起航,父亲腰部就会疼,所以担心老“西昌”舰离 开博物馆无法瞒住父亲。
“西昌'‘舰缓缓地沿着海湾航行,除了左边远处海岸边偶尔冒出的点点渔火和航标灯,剩下 的都是漆黑一片,大海也仿佛睡着了。
肖海波回到舰长室,躺在铺上,刚睡着没几分钟,就莫名其妙惊醒。信号兵报告左侧海岸
边山头有信号。
副长说:“是不是睡迷糊了,这个山头上没有信号灯塔。”
肖海波也知道信号兵肯定弄错了,这段航道他太熟悉了,左边山头是……忽然他身子一激 灵,跳了起来,赶驚拿起望远镜朝山顶看去,马上呆住了。
山顶上有一个小亭子,亭子里有几个人,父亲肖远坐在抡椅上,正用手电朝军舰发着信号, 反复只有两个字:去哪?
父亲果然没有被瞒住,镇痛药能镇住癌症病痛,却无法割断“西昌”舰对他的牵引。他马上 对信号兵说回信:军舰要去远航,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但只走很短很短的时间。
父亲似乎明白了什么,但依然不死心,又问:远航?
肖海波回答:是的。
父亲那边又问:为什么?真是最后一次了吗?
肖海波回答:是最后一次,也是第一次。
父亲那边停了 一会儿,又问:第一次什么时候?
肖海波回答:很快,但是军舰变年轻了,就像您当年第一次见它一样年轻。
父亲好一会儿没有回信,军舰快要驶远了,肖海波命令放慢航速再等待一会儿,终于父亲 回信:我真羡慕它,能在轰轰烈烈中远航。
军舰渐渐远去,山上再也没有信号发出,肖海波这才发现自己刚刚读懂父亲,这时,他在望 远镜里惊讶地看到,父亲的眼角闪着亮光。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
一个月后,按照肖远的遗嘱,在我国最新型的导弹驱逐舰——“西昌”舰上为这位老舰长举 行了海葬。
(节选自《海军往事》,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开头描写旧“西昌”舰驶离码头时“沉重”“满腹心事”,用拟人化的手法暗示了旧“酉 昌”舰将被作为试验品由新“西昌”舰击沉的结局。
B. 老“西昌”舰只要一起航,父亲的腰部就会疼,这一情节看似极富传奇色彩,实际上从侧面 反映长年出征的海军将士已经把自己的生命和情感依附在战舰身上。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在望远镜里“他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突出父亲作为一名 老军人的那种刚强不屈的性格。
D. 小说构思以小见大,一艘老旧的军舰,连接成一条记忆的河流,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海 军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恢弘历程。
8.    小说第三段是一段插叙,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9.    小说以为老舰长举行海葬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