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南省雅礼中学2016级高一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12-18 17:16
湖南省雅礼中学2016级高一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修姱(kuā)    朝谇(cuì)   谣啄(zhuó)   卜筮(shì)
B.不遑(huáng)  溘死(kè)    揽茝(chǎi)   愆期(qiān)
C.侘傺(chì)    鸷鸟(zhì)   方圜(yuán )  徂尔(chú)
D.惩罚(chěng )咎言(jiù)   兰皋(gāo)    垝垣(yuán)
【答案】B  朝谇(suì)徂尔(cú)惩罚(ché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葳蕤   遗施   主薄   小人所腓
B.伶俜   公姥   帷裳   淇水汤汤
C.戌边   孔棘   赍钱   士也罔极
D.婀娜   掷躅   嗟叹   碣忠尽智
【答案】B  主簿  戍边  踯躅  竭忠尽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作为中航工业沈飞发展的“掌舵人”,几年来,他夙兴夜寐,务实创新,践行“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宗旨和“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观念不断创造航空制造的新奇迹。
B.地卖不动,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是,一叶知秋,这个现象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现在的房地产市场,不但消费者无法承受,开发商承受的压力也加大了。
C.各大卖场纷纷打出环保牌,摆出各种各样的质量认证来招揽顾客,有商家甚至信誓旦旦地向消费者承诺“假一罚十”。
D.为躲开外界监督,有人想出了变送礼为“试吃试用”的高招,但说穿了,“试吃试用”不过是巧言令色,改变不了其慷公家之慨、营一己之私的腐败实质。
【答案】D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 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不合语境。A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B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已经来临。比喻由细微的迹象可以预料出事物的发展趋向。C信誓旦旦:誓言说得极为诚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对家庭问题的认识,促使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B.中国文字博览馆是一座集陈列展示、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国家级专属博物馆,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展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
C.近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为进一步巩固美联储在实现充分就业和保持物价稳定所取得的进展,将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现有水平,暂不加息。
D.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2015年60岁以上老人达到2.21亿左右,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6%。
【答案】B  A句式杂糅,“目的式”与“是为了”保留其一。C成分残缺,可在“稳定”后加“上”。D不合逻辑,可去掉“左右”。   
5、根据语境,请选出句子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    
《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                                         ;但《诗经》的传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地感知。         ,因此说,                
①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建立地理意义上“天下”的概念
②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诗经》就为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③在当时,由于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都是非常有限的
④《诗经》在当时各国之间,缔造了宝贵的文化亲缘
⑤齐国的海、宋国的河、秦晋的高山、他乡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情,都因《诗经》的描绘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A. ②⑤④③①   B. ④⑤②③①   C. ②③①⑤④   D.④②③⑤①
【答案】C  抓住总领句和一些关键词,如“在当时”等来排序即可。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国风》为主。“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B.《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生动。其中,这些种类繁多的香草作为装饰,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象征着品德和人格的高洁。
C.《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D.《古诗十九首》是东晋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它反映了生死乱离的动荡时代,抒发了诗人对命运、人生的看法。它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刘勰称之为“五言诗之冠冕”,钟嵘赞之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答案】D  “东晋”应为“东汉”。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