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北省荆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4-01-31 10:42
湖北省荆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
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规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
方法。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摘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二:
苏格拉底: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因为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我不能由于遇到灾难就把自己所讲过的道理抛开,我认为那些道理还跟过去一样真实,我仍旧跟过去一样重视它们,尊重它们。如果我们在现在的情况下不能说出更强的道理来,我是肯定不会对你让步的,哪怕众人对我施加更大的恫吓,如同以妖怪吓儿童那样,声称要监禁、处死、没收财产等等。
(摘自《柏拉图对话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人与其它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了一定的觉解能力,使得他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而且是自觉地在做事情。
B.不同的人即便做相同的事,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也可能不同,因而他们所达到的人生境界也是完全不同的。
C.一个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说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至少达到了功利境界,但不一定就是个不道德的人。
D.达到天地境界就是进入理智世界,但只有做到与宇宙同一,才能进一步超越理智世界,取得人生境界的最高成就。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衡量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不是看他做了什么事情,而是看他对他所做事情的觉解程度,他所做事情对于他所具备的意义。
B.由原始人发展到现代人,由孩童成长为成人,随着对自然和宇宙的认知越来越多,人们的人生境界自然也就越来越高了。
C.一个人能够遵循道德规律,并养成了一定的道德习惯,即便如此,也并不意味着他就
一定成为了一个有道德的人。
D.中国的圣人只是做平常的事,所以他是入世的。但是他对他所做的事情有高度的觉解,达到了天地境界,所以他又是出世的。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冯友兰所说的贤人和圣人标准的一项是( )(3分)
A.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
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C.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4.从人的发展需要的角度看,中国传统哲学会在哪些方面起作用 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4分)
5.按照冯友兰对人生境界的划分标准,材料二苏格拉底的观点大致属于什么境界 请结合材料作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鱼兜到第三圈,他才第一次看见它。
他起先看见的是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它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从船底下经过,他简直不相信它有这么长。
“不能,”他说。“它哪能这么大啊。”
但是它当真有这么大,这一圈兜到末了,它冒出水来,只有三十码远,老人看见它的尾巴露出在水面上。这尾巴比一把大镰刀的刀刃更高,是极淡的浅紫色,竖在深蓝色的海面上。它朝后倾斜着,鱼在水面下游的时候,老人看得见它庞大的身躯和周身的紫色条纹。它的脊鰭朝下耷拉着,巨大的胸鳍大张着。
这回鱼兜圈子回来时,老人看见它的眼睛和绕着它游的两条灰色的乳鱼。它们有时候依附在它身上,有时候倏地游开去,有时候会在它的阴影里自在地游着。它们每条都有三英尺多长,游得快时全身猛烈地甩动着,像鳗鱼一般。
老人这时在冒汗,但不光是因为晒了太阳,还有别的原因。鱼每回沉着、平静地拐回来时,他总会收回一点钓索,所以他确信再兜上两个圈子,就能有机会把鱼叉扎进去了。可是我必须把它拉得极近,极近,极近,他想。我千万不能扎它的脑袋。我该扎进它的心脏。
“要沉着,要有力,老头儿,”他说。
又兜了一圈,鱼的背脊露出来了,不过它离小船还是太远了一点。再兜了一圈,还是太远,但是它露出在水面上比较高些了,老人深信,再收回一些钓索,就可以把它拉到船边来。他早就把鱼叉准备停当,叉上的那卷细绳子给擱在一只圆筐内,一端紧系在船头的系缆柱上。
这时鱼正兜了一个圈子回来,既沉着又美丽,只有它的大尾巴在动。老人竭尽全力把它拉得近些。有那么一会儿,鱼的身子倾斜了一点儿。然后它竖直了身子,又兜起圈子来。
“我把它拉动了,”老人说。“我刚才把它拉动了。” 他又感到头晕,可是他竭尽全力拽住了那条大鱼。我把它拉动了,他想。也许这一回我能把它拉过来。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为了我熬下去吧,头。为了我熬下去吧。你从没晕倒过。这一回我要把它拉过来。
但是,等他把浑身的力气都使出来,趁鱼还没来到船边,还很远时就动手,使出全力拉着,那鱼却侧过一半身子,然后竖直了身子游开去。
“鱼啊,”老人说。“鱼,你反正是死定了。难道你非得把我也害死吗 ”
照这样下去是会一事无成的,他想。他嘴里干得说不出话来,但是此刻他不能伸手去拿水来喝。我这一回必须把它拉到船边来,他想。它再多兜几圈,我就不行了。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在兜下一圈时,他差一点把它拉了过来。可是这鱼又竖直了身子,慢慢地游走了。
你要把我害死啦,鱼啊,老人想。不过你有权利这样做。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
你现在头脑糊涂起来啦,他想。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头脑清醒,要像个男子汉,懂得怎样忍受痛苦。或者像一条鱼那样,他想。
“清醒过来吧,头,”他用自己也简直听不见的声音说。“清醒过来吧。”鱼又兜了两圈,还是老样子。
我弄不懂,老人想。每一回他都觉得自己快要垮了。我弄不懂。但我还要试一下。他又试了一下,等他把鱼拉得转过来时,他感到自己要垮了。那鱼竖直了身子,又慢慢地游开去,大尾巴在海面上摇摆着。
我还要试一下,老人对自己许愿,尽管他的双手这时已经软弱无力,眼睛也不好使,只看得见间歇的一起。
他又试了一下,又是同样情形。原来如此,他想,还没动手就感到要垮下来了,我还要再试一下。
他忍住了一切痛楚,拿出剩余的力气和丧失已久的自傲,用来对付这鱼的痛苦挣扎,于是它游到了他的身边,在他身边斯文地游着,它的嘴几乎碰着了小船的船壳板,它开始在船边游过去,身子又长,又高,又宽,银色底上有着紫色条纹,在水里看起来长得无穷无尽。老人放下钓索,一脚踩住了,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他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就在大胸鳍后面一点儿的地方,这胸鳍高高地竖立着,高齐老人的胸膛。他感到那铁叉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去。
于是那鱼闹腾起来,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仍从水中高高跳起,把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中老人的头顶上空。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
老人感到头晕,恶心,看不大清楚东西。然而他放松了鱼叉上的绳子,让它从他划破了皮的双手之间慢慢地溜出去,等他的眼睛好使了,他看见那鱼仰天躺着,银色的肚皮朝上。鱼叉的柄从鱼的肩部斜戳出来,海水被它心脏里流出的鲜血染红了。起先,这摊血黑魅魑的,如同这一英里多深的蓝色海水中的一块礁石。然后它像云彩般扩散开来。那鱼是银色的,一动不动地随着波浪浮动着。
老人用他偶尔看得清的眼睛仔细望着。接着他把鱼叉上的绳子在船头的系缆柱上绕了两
圈,然后把脑袋搁在双手上。
“让我的头脑保持清醒吧,”他靠在船头的木板上说。“我是个疲乏的老头儿。可是我杀死了这条鱼,它是我的兄弟,现在我得去干辛苦的活儿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紧张的搏斗过程中,作者却宕开笔墨,写了两条灰色的乳鱼。这既描述了老人的观察所及,也从侧面衬托出了马林鱼的巨大、从容。
B.文中多次描写大鱼被“拉了过来”,“可是这鱼又竖直了身子,慢慢地游走了”,刻画出了一个强大对手的沉着、优雅以及对尊严的维护。
C.“老人这时在冒汗,但不光是因为晒了太阳,还有别的原因”,“鱼,你反正是死定了”,这些句子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海明威写作的“冰山理论”。
D.杀死大马林鱼后,老人感到头晕,恶心,“它是我的兄弟”,这些表述,反映出老人杀死大马林鱼后深深自责的心理。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老人身体极度疲乏,甚至到了不受控制状态的真实反映。
B.“手啊”“腿儿”“头”,用呼告的方式来描写这段对话,表现了老人面对困境时所作的拼命挣扎。
C.采用倒装句、短句,使句子读起来更有力量感,也更能体现老人顽强的意志。
D.自我鼓励,决不放弃,这就是作者通过老人这一形象对“硬汉精神”所作的诠释。
8.节选部分在情节设计上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有什么表达效果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在《老人与海》中,作者赋予老人、大海、大鱼等以不同的意义。而老人又是怎样看待大马林鱼的 请结合选段内容,加以分析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宗之嗣位也,志在渡河,但恨河东地狭兵少,思欲百练其众,以取必胜于天下,乃下令曰:“凡出师,骑军不见贼不许骑马,或步骑前后已定,不得越军分以避险恶。其分路并进,期会有处,不得违晷刻。并在路敢言病者,皆斩之。”故三军惧法而戮力,皆一以当百,故朱梁举天下而不能御,卒为所灭,良有以也。初,庄宗为公子时,雅好音律,又能自撰曲子词。其后凡用军前后队伍皆以所撰词授之使揭声而唱谓之“御制”。至于入阵,不论胜负,马头才转,则众歌齐作。故凡所斗战,人忘其死,斯亦用军之一奇也。庄宗好猎,每出,未有不蹂践苗稼。一旦至中牟,围合,忽有县令,忘其姓名,犯围谏曰:“大凡有国家者,当视民如赤子,性命所系。陛下以一时之娱,恣其蹂践,使比屋嚣然,动沟壑之虑,为民父母,岂其若是耶!”庄宗大怒,以为遭县令所辱,遂叱退,将斩之。伶官敬新磨者,知其不可,乃与群伶齐进,挽住令,佯为诟责曰:“汝为县令,可以指麾百姓为儿,既天子好猎,即合多留闲地,安得纵百姓耕锄皆遍,妨天子鹰犬飞走耶!而又不能自责,更敢咄咄,吾知汝当死罪。”诸伶亦皆嘻笑继和,于是庄宗默然,其怒少霁,顷之,恕县令罪。
材料二: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欧阳修《伶官传序》)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其A后B凡用军C前后D队伍E皆以所撰词F授之G使揭声而唱H谓之“御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雅”指“平时”、“向来”,与“素与副使张胜相知”中的“素”词义相同。
B.“晷刻”原指日晷和刻漏,这里指“片刻的时间”,与“余威震于殊俗”中的“殊俗”用法相同。
C.“为民父母”,即指担任地方行政官员。在文中具体就是指做中牟县的县令。
D.“一旦”这里指的是“有一天”,与现在表示条件的关联词“一旦”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克服河东地区地狭兵少的困难,李存勖采取了严饬军法、强化练兵等措施,大大提升了军队战斗力。
B.庄宗亲自撰写歌词鼓舞战士,使军队士气高昂,一上战场,大家都舍生忘死,奋勇作战,成为治军带兵的一大奇观。
C.中牟县令情急之下,一时忘记了自己姓甚名谁,大胆进谏,指责李存勖的游猎行为,惹怒庄宗,险被杀头。
D.伶官敬新磨假意指责中牟县令,正话反说,实则是在劝谏庄宗,并让庄宗最终改变了想法,免了县令罪。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朱梁举天下而不能御,卒为所灭,良有以也。
(2)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4.与第二则材料相比,材料一在态度观念上不同的地方表现哪些方面 结合材料加以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颖师弹琴①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②。
划然③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注】①颖师:是当时一位善于弹琴的和尚
②尔汝:对话时你来我去,不讲客套,
是关系亲密的表现。 ③划然:忽地一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以“听”起笔,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将人带入美妙的音乐境界里。
B.前十句从情绪、意境、音律等方面,写出了音乐刚柔急徐、起伏回荡的无穷变化。
C.后八句,用夸饰的语言,直抒胸臆地写听琴者的感受,从侧面烘托出音乐的美妙动人。
D.全诗采用了比喻、对比、通感等多种手法来描写音乐,成为后人所说的“摹声之至文”。
16.结合全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诗歌中“冰炭置我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鼓励学生学习《诗》,他认为读《诗》有着很多的益处,除了可以“兴、观、群、怨”之外,“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锦瑟》一诗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展现幽明冷暖的不同境界,表达了对凄美高洁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情思。
(3)以“笑”来描写花朵盛开,既能摹状,又能蕴情,这在唐宋诗歌中较为常见。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①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整个身心全部奉献给自己的事业的人才有希望成为A 的大师。②艺术是一项需要付出艰巨劳动的工作,③要做一个坚持真理的正直的艺术家,除了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远大抱负之外,还要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坚持奋斗的精神,④要在艺术的长途跋涉中,在社会竞争和利益的催促下,以拓荒者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坚守自己的“寂寞之道”。
⑤艺术家应该用自己的头脑认识世界,用自己的心灵体验世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
⑥这样的艺术创作才能展示和树立自己,⑦这样的作品便会有生机和价值。⑧传世名作之所以有一种永恒的魅力,⑨不仅是因为手段和技法的高明,⑩更是因为其在作品所表现的永恒的“生机”中体现着艺术家心智的活跃和灵魂的永存。
艺术家在创作中的状态,就像运动员在赛场,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稍有闪失就有可能与成功B_,所谓超越自我,宁静致远,都是艺术家在创作最佳状况中获得的。说它是心诚则灵也好,苦尽甘来也好,靠的全是努力和真诚。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成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4分)
19.文中第一、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贴切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百顺年轻时拉过洋车,后来卖了多年烤白薯。①德胜门豁口内外没有吃过张百顺的烤白薯的人不多。后来取缔了小商小贩,许多做小买卖的都改了行,张百顺托人谋了个事由儿,到太平湖公园来看门。一晃,十来年了。
太平湖公园应名儿也叫做公园,实在什么都没有。既没有亭台楼阁,也没有游船茶座,就是一片野水,好些大柳树。前湖有几张长椅子,后湖都是荒草。②灰菜、马苋菜都长得很肥。牵牛花,野茉莉。飞着好些粉蝶儿,还有北京人叫做“老道”的黄蝴蝶。一到晚不晌,往后湖一走,都瘳得慌。平常是不大有人去的。孩子们来掏蛐蛐。遛鸟的爱来,给画眉抓点活食:油葫芦、蚂蚱,还有一种叫做“马蜥儿”的小四脚蛇。③看门,看什么呢 这个公园不卖门票。谁来,啥时候来,都行。除非怕有人把柳树锯倒了扛回去。不过这种事还从来没有发生过。因此张百顺非常闲在。他没事时就到湖里捞点鱼虫、笮草,卖给养鱼的主。进项不大。④但是够他抽关东烟的。“文化大革命”一起来,很多养鱼的都把鱼“处理”了,鱼虫、笮草没人买,他就到湖边摸点螺蛳,淘洗干净了,加点盐,搁两个大料瓣,煮咸螺蛳卖。(节选自汪曾祺《八月骄阳》)
20.文中画线的第①句也可以表述为“德胜门豁口内外很多人都吃过张百顺烤的白薯”,但效果不如原句子。说说这是为什么。(3分)
21.汪曾祺很会用句号来表现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文中②③两句较为典型,任选一处,说说这些句号的使用效果。(3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中的画线句子和Ⅱ中画线的第④句中,都有助词“的”,说说两个“的”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4分)
(1)都是艺术家在创作最佳状况中获得的。
(2)但是够他抽关东烟的。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日,一项街头“对诗”活动受到关注。被主播拉住“对诗”的人,有的抓耳挠腮,嗑嗑巴巴,对不上几句,有的满腹经纶,信心十足、对答如流。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的激烈讨论:有人认为,现在的人要学习的东西太多,阅读经典相对少了,传统文化逐渐淡薄,还是应该鼓励人们尤其是学生多背一些经典;也有人认为,现代知识检索技术更先进,查找知识的手段更多,社会发展也更需要人们的创造能力,不必在背诵方面浪费太多时间和精力。
到底要不要去背诵传统经典,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写一篇辩论性文章,表明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驳论有据,说理充分。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