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衡阳市名校协作体2023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5-12 10:19
参考答案
1.D【解析】“在文中指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出谋划策的人”不对。文章第五段开头说“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它的智囊们,才仿佛从不知所措的心绪中惊觉起来”,这里的“它”指地主阶级,“智囊们”即知识分子。
2.B【解析】“盛唐和转折时期是唐诗发展的第一阶段”不对。文章第二段中说“唐诗的繁荣大抵有三个阶段,即景云中至安史之乱前后(盛唐和代表转折时期的集大成的杜甫)”,可见盛唐和转折时期应是“唐诗繁荣”的第一阶段,而不是“唐诗发展”的第一阶段。
3.D【解析】“古代文人应自觉远离政治,专心一意从事文学创作”与文中论述不符。
4.①盛唐时期政治稳定,社会繁荣,国力强盛,文学思想因之倾向于理想主义,呈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②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动荡不安,文学思想转为或倾
向于写实,或追求冷落寂寞的境界,追求冲淡与韵味。
③中唐时期出现政治革新局面,文学思想充满革新精神,渴望国家中兴。④晚唐时期,政治改革失败,颓势无法挽回,文人视野转向其他方面。(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要有深厚的积累:作者既对唐诗、唐代文学思想的整体发展变化烂熟于心,也对重要诗人的思想、创作了如指掌,同时对唐代近三百年的政治变化也十分熟悉。②要有开阔的视野:唐诗、唐代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都不是孤立的,必然受到士人心理状态、政局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此要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要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③要有独到的眼光:学术论文贵在有所发现,如作者认为韩愈等人的诗歌“充满革新精神”,就新颖而精辟。④要有清晰的表达:学术论文要层次清楚,逻辑严谨,尽可能地将专业知识讲解得深入浅出。(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D【解析】“‘古怪男人’目睹法军溃败,担心在炮兵部队服役的儿子的安危”不对。从小说结尾部分来看,“古怪男人”来找孩子,“孩子在炮兵部队,一直没有消息”只是宪兵作出的猜测,不一定是事实。
7.C【解析】“拟人”不对。文中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8.①铺垫:小说前半部分细致描写了士兵在严寒、饥饿、死亡的威胁下溃逃的情景,这为下文写他们怀疑“古怪男人”是敌军间谍,失去理智将其无情射杀做了铺垫,使情节显得真实可信。②伏笔:“间谍”个子很小,“没有胡子”,“肩膀窄窄的”,与女性体貌特征较为符合,这使故事结局虽然令人震惊,但并不十分突兀。③照应:小说开头部分交代“普鲁士人离我们不远,所以我们迅速逃跑”,中间部分又写到“突然一声呼喊:‘普鲁士人!普鲁士人!’”,于是士兵狂乱溃逃。二者相互照应,使小说结构更为紧凑。(每答出一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事件的恐怖。被众多士兵射杀的“间谍”,竟然是一名无辜的老妇,而这名老妇很可能是一个炮兵的母亲,她惨死在本国士兵的枪下。②人心的恐怖。在溃败的耻辱前,在严寒、饥饿、死亡的威胁下,人心扭曲变态,完全失去理性,可以肆意枪杀他们怀疑的每一个人。③战争的恐怖。战争带来死亡,带来猜忌,带来暴乱,带走生命,带走信任,带走和平,可谓恐怖至极。(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E     I      N(每选对一处给1分,勾选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11.A【解析】两个“放”字都指驱逐、流放。B.后一“举”字指攻下、占领。C.成语“文武之道”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12.D【解析】“陷士民于困境以取乐”不对。原文“困其士民,以为须臾之乐”意为搜刮士民,使其困苦不堪,来追求自己短暂的快乐。没有以此取乐之意。
13.(1)我亲自奉行勤俭节约,访求礼遇贤士,不使名声超过实际,这些是我能够做到的。(“躬”1分,“此寡人所能行也”判断句1分,句意2分)
(2)不遵守中正平和之道,不推究事物的起源和终结,就导致君位倾覆,万物离散。(“原”“倾”各1分,句意2分)
14.①齐宣王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认为臣民不应放逐、杀害君主。②孟子、范蠡站在百姓的角度,认为桀、纣无道,自取灭亡,“汤放桀,武王伐纣”是正义之举。(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齐宣王问道:“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齐宣王)问:“做臣子的杀害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爱的人叫做‘贼’,败坏道义的人叫做‘残’。残、贼俱全的人叫做‘独夫’。我只听说(武王)诛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过臣子杀害君主。”
文本二:
越王勾践说:“我亲自奉行勤俭节约,访求礼遇贤士,不使名声超过实际,这些是我能够做到的。(但是)要多积贮粮食,让百姓富裕起来,这要受到天时变化和水旱灾害的影响,难道就取决于我一人吗?用什么办法来防备灾害、积贮粮食呢?”范(蠡)先生回答说:“管辖百里范围的神灵,就能够成为治理千里之地的君王。商汤尽力遵守中正平和之道,提拔伊尹为相,收罗天下杰出的人才,训练士卒,率领各诸侯国军队讨伐夏桀,为天下百姓清除凶恶的坏人,天下百姓都歌颂并归附他。这就是所说的遵守中正平和之道的人。”越王说:“好啊。中正和谐之道能带来这样的结果!我虽然比不上那些圣贤的君王,但也想遵守中正平和之道,努力去实行它。现在各诸侯国的封地,有的多有的少,强弱也不相同。战争随时都会发生,我又用什么办法去应对这种突然的变故呢?”范先生回答说:“懂得保护别人的人,就能够君临天下,成就王业;不懂得保护别人的人,就会失去天下。”越王又问:“什么叫做保护别人?”范先生回答说:
“上天产生万物,并且教导百姓利用万物而生活。人获得粮食就可以不死,粮食能够救活人,也能够杀人。所以称为人身。”
越王问范先生说:“把握什么能使国家昌盛?推行什么会使国家灭亡?”范先生回答说:“把握中正之道国家就昌盛,骄奢淫逸、铺张浪费国家就灭亡。”越王说:“我想听听这方面的道理。”范先生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德圣明君主,都遵守中正平和之道,能探究事物的起源和终结,因此君位稳固,万物安定;不遵守中正平和之道,不推究事物的起源和终结,就导致君位倾覆,万物离散。从周文王、周武王的业绩中,从夏桀、殷纣的事迹中,就能够了解到这一点。古代从天子到诸侯,他们的灭亡,无一不是逐渐沾染了嗜好美味的恶习,沉溺于声色之中,迷恋那些奇珍异宝,所以他们的国库就空虚了。(这样的国君)一心只想使国内的官吏百姓困苦不堪,以换取自己短暂的快乐,(其结果必然是)百姓都悲伤不已,于是人心瓦解,背叛君主,夏桀、商纣就是这样的国君。最终(他们)身死国灭,为天下人所讥笑。这说的就是推行奢侈必定灭亡的道理。”
15.D【解析】“‘哀’字物我兼写,一语双关”不对。从全诗来看,“哀”字仅写雁声,与诗人心情无关。
16.①黄庭坚希望能有李、郭那样的杰出画家,绘出桂岭的奇异景色,供自己长久欣赏,可惜现在已没有这样的画家,所以只能徒唤奈何,倍感惋惜。②陆游则凭借自己敏锐的诗思,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这样就可以通过回味诗歌,再次欣赏眼前的大好秋色。(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2)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3)示例一: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示例二: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示例三: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示例四: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18.①波澜壮阔②熠熠生辉③一无所知(每答对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符合语境的成语均可)
19.汉字已有六千多年历史,它既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根脉,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征。(写成两个短句给1分,写成三个短句给2分,写成四个短句给3分;表达流畅给1分。改变原句意思,该句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原意,可酌情给分)
20.汉字还衍生出各种表现形式和造型手段,更造就了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艺术生活。(每改对一处给1分,语言流畅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画横线句语病有二:一是“诞生出各种表现形式和造型手段”搭配不当,二是“特有的中国书法艺术”语序不当。
21.①蓝光直接导致近视
②蓝光不是指蓝色的光
③眼睛照样会疲劳干涩
(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日常接触蓝光剂量不大,防蓝光眼镜预防近视证据不足,所以无需佩戴防蓝光眼镜。(写出正确的因果关系的句子给1分,表达简洁流畅1分,信息完整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23.【写作提示】
所给材料简要叙述了物理学家对光的性质的认识过程。“波动说”与“微粒说”这两种理论的交锋,持续了两个多世纪,涉及众多物理学家,最后大家才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材料启发我们,不要盲目迷信权威,要有自己的判断。学术研究要鼓励尊重不同的见解,相异甚至相反的说法也许会弥补我们认识上的不足。学术结果往往是在争论碰撞之中产生的。科学认识的过程往往是漫长而艰难的,一项科技发明或一种科学发现总是在不断求索、不断继承、不断借鉴、不断超越、不断融合之中取得成果。在其他领域,如政治、经济、军事、学术等,其理亦然。
参考立意:①探索无止境;②善于借鉴,善于超越;③贵在融合;④不盲从权威等等。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