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衡阳市名校协作体2023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5-12 10:19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文本二:
越王①曰:“寡人躬行节俭,下士求贤,不使名过实,此寡人所能行也。多贮谷,富百姓,此乃天时水旱,宁在一人耶?何以备之?”范子②曰:“百里之神,千里之君。汤执其中和,举伊尹,收天下雄隽之士,练卒兵,率诸侯兵伐桀,为天下除残去贼,万民皆歌而归之。是所谓执其中和者。”越王曰:“善哉,中和所致也!寡人虽不及贤主、圣王,欲执其中和而行之。今诸侯之地或多或少强弱不相当兵革暴起,何以应之?”范子曰:“知保人之身者,可以王天下;不知保人之身,失天下者也。”越王曰:“何谓保人之身?”范子曰:“天生万物而教之而生。人得谷即不死,谷能生人,能杀人。故谓人身。”
越王问范子曰:“何执而昌?何行而亡?”范子曰:“执其中则昌,行奢侈则亡。”越王曰:“寡人欲闻其说。”范子曰:“臣闻古之贤主圣君,执中和而原其终始,即位安而万物定矣;不执其中和,不原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文武之业,桀纣之迹,可知矣。古者天子及至诸侯,自灭至亡,渐渍乎滋味之费,没溺于声色之类,牵孪于珍怪贵重之器,故其邦空虚。困其士民,以为须臾之乐,百姓皆有悲心,瓦解而倍畔者,桀纣是也。身死邦亡,为天下笑。此谓行奢侈而亡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外传枕中第十六》)
【注】①越王:此指勾践。②范子:指范蠡。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3分)
今A诸B侯C之D地E或F多G或H少I强J弱K不L相M当N兵O革P暴Q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放”指驱逐、流放,与《屈原列传》中“是以见放”的“放”字意思不相同。
B.“举”指举用、选拔,与《阿房宫赋》中“函谷举”的“举”字意思不相同。
C.“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与成语“文武之道”中的“文武”意思相同。
D.“畔”指背叛、叛乱,与《苏武传》中“畔主背亲”中的“畔”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勾践认为贮谷富民是应该的,只是有时天时不利,旱涝成灾,他一人也无能为力,因此他向范蠡请教防备灾害、积贮粮食的方法。
B.范蠡认为只有懂得保护别人的人,才能成就王业。民以食为天,君主要保护民众,就要让民众得到粮食,君主自身不能奢侈浪费。
C.范蠡熟悉史事,深知古代君主和诸侯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他们贪图口腹享受,沉湎歌舞声色,迷恋奇珍异宝,以至于国库空虚。
D.桀、纣等统治者大肆挥霍,陷士民于困境以取乐,结果百姓伤悲,人心瓦解,揭竿而起推翻了政权。最终他们身死国灭,成为全天下人的笑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寡人躬行节俭,下士求贤,不使名过实,此寡人所能行也。(4分)
(2)不执其中和,不原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4分)
14.孟子、范蠡对待“汤放桀,武王伐纣”的看法与齐宣王有何不同?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到桂州①
黄庭坚
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嶒峨。
李成不在郭熙死②,奈此百嶂千峰何。
秋思
陆游
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
诗情也似并刀快③,剪得秋光入卷来。
【注】①桂州:宋属广南西路,治临桂(今桂林)。②李成:五代宋初画家,为山水画派代表。郭熙:北宋画家,擅画山水。③并(bīng)刀:古代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所产剪刀,以锋利著称。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诗首句将桂岭比作雁荡山,同时交代了桂州城被群峰环抱的特点。
B.黄诗次句描写桂岭的山色与山势,“苍玉”喻其色,“忽”字极具表现力。
C.陆诗首句摄取典型深秋景物入诗,写景历历如绘,着色鲜明,富于动感。
D.陆诗次句转写秋声,可使景物更具层次感,“哀”字物我兼写,一语双关。
16.同样是面对大自然景物,两位诗人的反应有何区别?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人生苦短的深切感慨。
(2)伟大的人物是死而不朽的,如杜甫在《蜀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景仰之情。
(3)“扁舟”极富诗意,备受文人墨青睐,在唐宋诗文中出现频率极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已有六千多年历史、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征的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根脉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思想文化,记录着炎黄子孙成长奋斗的历史,凝聚着华夏民族的精神智慧,传承着夏禹、殷汤、周文王等圣贤的基因,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穿过几千年   ①   的历史长河,至今仍光彩夺目,   ②   。
汉字乃“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重要桥梁和必由通道。试想如果没有汉字,我们对古代中国几乎 ③   。汉字具有超时空性和超语符性,这使得汉字可以跨越时空,成为信息交流传播的便捷工具,因而百代如在目前,南北似处同地。汉字还诞生出各种表现形式和造型手段,更造就了特有的中国书法艺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艺术生活。所以,说到汉字的重要性,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为过。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市面上不少商家声称,( ①  ),并大力宣传、推销能“预防近视、保护视力”的护眼“神器”——防蓝光眼镜。
“蓝光”是一种什么样的光?为什么要这样“防”着它?专家介绍,(  ② ),而是指波长处于400nm-500nm之间,具有相对较高能量的光线。通常光线波长越短,能量越高,穿透力也就越强,因此会威胁我们的眼健康。那么,防蓝光眼镜真能预防近视吗?
事实上,蓝光伤害眼睛有一个前提,即高强度、大剂量接触。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蓝光(包括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远未达到伤害眼睛的临界值。目前,防蓝光眼镜的国家标准还在报批中,医学上也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防蓝光眼镜在预防近视方面能起到显著效果。所以,当你戴着防蓝光眼镜长时间玩手机,或工作时过度用眼,( ③  ),甚至感到酸胀。
2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光的“波粒二象性”是物理学史上的有趣课题。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在17世纪末阐述了他的光波动原理,认为光是一种波,沿直线与球面传播。稍后,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提出了光微粒说,认为光是由非常奥妙的微粒组成,遵守运动定律。由于牛顿无与伦比的学术地位,他的粒子理论在一个多世纪内无人敢于挑战,而惠更斯的理论则渐渐被人淡忘。直到十九世纪初衍射现象被发现,光的波动理论才重新得到承认,而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争论从未平息。后来又经过托马斯·杨、菲涅尔、麦克斯韦、赫兹、普朗克、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家的长期研究,到二十世纪初物理学界才最终认识到,光除了具有波动性质以外,也具有粒子性质,这即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你从材料中获得了怎样的启发?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