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葫芦岛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4-09 10:08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1.(3分)D(“西方人只注重了这种合分与分合的现象,但他们没有注意到中国为什么能够分而又合”,曲解文意,原文说“因为我们始终都是一个整体,一个文化认同的整体,这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西方人无法理解的是中国为什么能分而又合,而没有论及“西方人只注重了这种合分与分合的现象,但他们没有注意到中国为什么能够分而又合”。)
2.(3分)C(“因为俗是因人而异的生活习惯”说法错误,原文说“俗是一种生活习俗”,生活习俗不是“因人而异的生活习惯”,而是具有地域性甚至全民性的生活习俗。)
3.(3分)D(A 讲的是什么是孝道:B项,讲的是音乐能够反映民情,盛世与乱世的音乐给人的感受不同;C 讲的是人表达情感的不同方式:D 讲的是礼的规定, 《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前三项虽然都与礼有一定联系,但D 才是讲“礼”的规则的。)
4.(4分)文章先指出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接着阐明了礼与仁的关系,礼是仁的制度保证,仁是礼的根本;最后从儒家的角度阐述恢复礼乐制度的人性依据。(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
5.(4分)①仪式属于礼,是规则的表现形式,它的内涵是教育。因为教育是抽象的,要让学生感受到是在受教育,就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方式来实施,不同的仪式就是教育所需要的一个个的具体方式。②通过仪式的方式,我们在入学仪式上体会到了成长,在升旗仪式上激发了爱国情怀,在成人仪式上感受到了责任。如果没有这些仪式,我们的感受可能并不会这样强烈,所以这样的仪式是必要的有意义的。(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第二点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3分)D(对两则小说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相关内容理解正确。A 以偏概全,从文本一看,作者支持瘦七救人,而对巡差的“坚守规矩”持否定态度,因而说“他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正确;B 曲解文意,从文本二看,王家少爷只是一个挑剔的食客,是作品的次要人物而不是反面人物,作者塑造他是为了衬托西施做嫩豆腐的技艺高超和表现西施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C 于文无据,两则文本都未涉及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而结尾部分展现的是瘦七的生意依然很好,西施受到金枝的赞美。)
7.(3分)C(“起到了形象地突出女主人公笑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作用”赏析不当,一是“像极一块白嫩嫩的豆腐”是对西施这个人的比喻,不只是对笑的比喻;二是未理解《卖豆腐的西施》结尾处的关键作用。作者运用比喻对西施的描写,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美貌,更是对她纯洁心灵和高贵品质的赞美。)
8.(6分)①都坚持原则、诚实守信。瘦七卖鱼但不杀鱼,却凭借鱼的新鲜和菩萨心肠拥有大量顾客;西施只做老豆腐不抢他人买卖,生意兴隆。②都乐于助人、有同情心。(或答“都为了助人而敢于打破规矩”)瘦七为帮助偷荷包的“小偷”,宁肯打破自己坚守多年的“规矩”,杀鱼救人;西施打破“只做老豆腐”的规矩为王家做嫩豆腐,帮助生活困顿的金枝。(找出两人品质方面的共同点,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每点3分。)
9.(6分)①“规矩”内涵丰富,它既是瘦七经商恪守的准则,“卖鱼而不杀鱼”,更体现出瘦七破了规矩“解人之困”的优秀品质。②“规矩”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自“规矩”始,以“规矩”终,整篇文章围绕瘦七“守规矩”和“破规矩”而展开。③“规矩”有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干任何事都需要恪守行业规矩,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持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善心。(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A(“公幼好学”的意思是“朱公年幼的时候喜欢学习”,并非两件事,中间不能断开。“大吾门者,汝也”是判断句式,中间要断开。“得任子恩,辞”的意思是“得到因为父辈有功而让儿子任职的恩遇,但推辞了”,且有后文“以与其弟”,“把这个机会给了弟弟”,故“辞”要单独断开。原文标点为:朱公讳光庭字公掞,河南偃师人,太尉长子。公幼好学,十岁能属文,赋诗有警句。祖父拊其背曰:“大吾门者,汝也。”得任子恩,辞,以与其弟;祖父益奇之。)
11.(3分)C(古代也有立生祠的现象,即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文中,也是亳州百姓为朱光庭立生祠。)
12.(3分)D(“在潞,以邻境荒歉,流民至者相踵”,是说潞州邻境发生灾荒,朱公救助邻境而来的流民。A项根据“邑有牧地……得减万余石”“公不笞一人,而输有时足”,可以判断本项正确。B项根据“公自以遇圣之知……多见施行”可以判断本项正确。C项根据“公天性纯孝……虚己常若不足”,可以判断本项正确。)
13.(8分)(1)恰逢那年春天寒冷,朱公上书请求撤销宴会,用恭敬的态度面对上天的惩戒。(会,适逢;罢燕,取消宴会;戒,告诫、惩戒;各1分。句意1分。)
(2)一天,给饥荒者分发食物到晚上,自己都没时间吃饭,于是患病,但仍然勉强起来办公。(食(饥者),发放食物;强,勉强;视事,办公:各1分。句意1分。)
14.(3分)肃公韩献推荐由朱光庭负责修建。(1分)朱光庭很圆满地按时完成,以至于洛阳人都没感到有这个大的徭役。(2分)
【参考译文】
朱公叫光庭,字公掞,河南偃师人,是太尉的长子。朱光庭年幼好学,十岁时就能够写文章,吟诗能够出警句。祖父拍着他的背说:“光大我家门楣的,一定是你。”得到因为父辈有功而让儿子任职的恩遇,但推辞了,把这个机会给了弟弟;祖父更加看重他。嘉祐二年,考中了进士,调任万年县任主簿。几次代理管理县里事务,县里人称他是“明镜”。担任修武县的县令。县里公家的牧场,被有的老百姓侵占冒领甚至转手交易,他都建立征税的簿册。朝廷派遣使者查实田地亩数加征租税,总共有粮食四万多石。朱公据理力争,得以减少一万多石。修武县被废弃降为镇,当地百姓认为不合适,朱公力争但不能改变。察访的官员准备上奏留下朱公统领修武镇,朱公推辞了,后改任垣曲县的县令。其他县收取青苗钱,都是采取严肃督查收取的办法。朱公没有鞭打一个人,但收取的钱都是按时足额完成。朱公自认为得到圣主的知遇之恩,日夜尽力,知无不言。当时提拔或者罢黜大臣,对于有益或者有害的政事,朱公都勤勉努力,竭诚开导,并且他的很多意见都得以施行。拜官为右谏议大夫,赐三品官服。上书请求下诏书让给皇上讲解经史的官员到正殿以外的别殿集中,向他们咨询治理的方法。这一年干旱,提出救灾的十项措施。提拔为给事中。有诏书说“皇上将幸临后花园,赏花、钓鱼、设宴招待群臣”。恰逢那年春天寒冷,朱公上书请求撤销宴会,用恭敬的态度面对上天的惩戒。那一年夏天出现了日食,朱公上疏提出要积善行德以回应上天的变化。宋神宗要修建陵墓,肃公韩献为洛阳太守,上奏请朱公主管修建宋神宗陵墓的事情;各项事情都按时完成,但洛阳人都没感到有大的徭役。朱公天性纯真孝顺,为父亲守丧的时候,在坟墓边上盖简陋的房屋住了三年。事奉叔父尽其孝道,用友爱之道教诲各位弟弟,家族里上上下下都敦厚和睦,没有非议。为人端庄忠厚方正稳重,看上去让人生畏,靠近了却感到他的谦逊恭敬,谦虚的胸怀,好像深广的山谷一样永不满足。修养自身管理家庭,担任官职立于朝廷,与朋友交往,全都诚心诚意。任亳州太守,亳州人怀念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祠堂。亳州大饥荒,朱公开仓赈济百姓,根据人口发放粮食,五个月才停止,老百姓没有面露饥色。任潞州太守时,因为邻近地域出现饥荒歉收,流浪的百姓摩肩接踵地来到潞州。朱公慰劳前来的流民使他们安定下来,每天都准备食物给他们吃。一天,给饥荒者分发食物到晚上,自己都没时间吃饭,于是患病,但仍然勉强起来办公。临终前两天,亲自祈祷求雨,跪拜而不能起来,忧虑百姓的心,只有去世后才停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D(D项,“流露出思亲的哀伤”于文无据,从诗句中看,饮酒须醉,清歌惊雁,诗人写重阳节聚友欢宴极高的兴致,未见哀伤之感。)
16.(6分)首联扣题目中的“九日”,写“野菊西风”之景,写重阳节“集壶觞”聚友宴饮之事。颔联扣题目中的“金陵”,写钟山之高大,写南京的殿阁五色祥云缭绕。颈联承首联“集壶觞”写重阳节宴饮之乐。尾联接续颈联的宴饮,写清歌惊雁,写秋声夕阳,重阳欢聚之情尽在其中。(4分) 全诗紧扣题目,诗句间前后照应,结构严紧,诗句间流转自然,诗意豁朗。(2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3分)①脍炙人口(此处需照应后文“大众之大众”的口碑,而“家喻户晓”只是形容知道的人多,没有评价的意思)②前所未有(“绝后”意味着以后不能做得更好,不合语境)③苦心孤诣(“宵衣旰食”形容勤于政务,此处使用对象不当)(每处1分,其他成语如符合语境亦可)
19.(4分)近日播出的第二季首期节目,又在方式上消弭古今时空之别,将《永乐大典》这样的旷世巨著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凸显了优秀文化直击心魄、令人震撼、催人奋进的永恒价值和当代意义。(每句1分,一二句可断可不断)
20.(4分)前者强调了《尚书》这样的古籍对普通人而言,过于艰深,其思想内容少有人知;(2分)后者凸显出《尚书》这一古籍创造性转化后变得接地气,思想内涵让人易于接受,获得一致好评。(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3分)B(B项是经典诗句,出自明代于谦的诗歌《秋夜思》,意思是时光不等人,转眼间青春的容颜就变成了满头的白发,现在多用来教育人们要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其它三项和画线句相同,都是农谚,用于说明时令气候与农事的关系。其中A项是指如果谷雨之前就听到响雷的话,那么这一年雨水就比较少,洼地种出来的瓜就很甜;C项是指立秋时节是否下雨,对庄稼收成的影响,以及对农民情绪的影响;D项是指大寒时节不结冰,那么来年会倒春寒,早春庄稼会受灾,影响这一年的收成。)
22.(6分)①清明节和平常说的清明不同②清明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③后来民间仿效并历代沿袭(从前后段关系看,第一个空白处以及后面的句子应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而第二自然段前半段主要阐述了清明节和清明的不同,结合空白处后面句子的内容及形式,所填内容应为“清明节和平常说的清明不同”。从前后句关系看,第二空白处所填内容应是后面句子的总起句,而后面句子关涉的都是与“清明”有关的习俗,再结合后面句子的形式,此处可填“清明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第三空白处前后相关联的一句话,诠释了清明节习俗形成的过程,依据前句内容和形式的对应关系,此处可填“后来民间仿效并历代沿袭”。语义、表达正确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四、写作(60分)
23.参照2022新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斑纹鹿无论走哪一条路线,都将面对死亡的威胁,但它们的选择却是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自己的生命,值得人类借鉴。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生命中我们总有许多路可以选择,切记,只要路是对的,就真的不怕路远。
两害相权取其轻
绕远的斑纹鹿
巴西大草原上有一种斑纹鹿,因其臀部明显的灰白色斑纹而得名。这种鹿在草原上健步如飞,可在沟壑中行走艰难。它们的天敌是花豹,花豹捕食它们时,总是先隐藏在一个山脚下,当发现有斑纹鹿路过时,便会突然加速,将斑纹鹿往山上撵,斑纹鹿在山上根本跑不起来,很快就会成为花豹的美味。
斑纹鹿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迁徙,大概要走出四百多公里,到达另一片草原。这期间,会发生一个让人不解的现象:斑纹鹿所走的路线,是一个绕远的弓背形路线,其实它们完全可以走弓弦形路线而节省许多体力和时间,可它们恰恰没有这样做。
而且,人们发现如果斑纹鹿走弓背形路线,一路上到处都是花豹,这无疑给它们的行动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如果走弓弦形路线,一路上花豹出没的几率几乎为零。
斑纹鹿为什么选择绕远,而且有花豹频繁出没的路线呢?后来,人们经过细致观察才发现,弓弦形路线中共有沟壑36个,而且都是悬崖陡坡,这对于斑纹鹿来说,才是一场真正的挑战。因为相比较来说,它们迁徙时遇到花豹,一次最多也就是损失一只同伴,但如果走到溝壑悬崖边,它们很有可能掉下去许多只。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