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宁波市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4-09 09:39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锺,万石虞。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倨慢骄奢,则凶必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榖是其贱必本与’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则再拜而辞去也,
(选自《战国策》,有改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是其贱/必本与/
B. 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是其贱/必本与/
C. 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是其贱必本与/
D. 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是其贱/必本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面,指坐北朝南之位,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理政时皆南向坐,因称居帝王之位或其他尊位为“南面”。
B. 周公旦是姬昌第四子,姓姬名旦,作《周易》,即“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的“周公”。
C. “寡人自取病”的“病”指忧虑、耻辱、怨恨等精神之苦,与“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病”不同。
D. 太牢,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这里指上等食物。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借助对白形式,将各人的个性、思想表现得栩栩如生,颜斶对齐宣王言王道兴衰,归因于统治者“得士”和“失士”之策略。
B. 颜斶引用《易传》得出结论:无真才却慕名位者必致削弱,无德行却望获福者必致穷困,无功勋却受俸禄者必致羞辱,灾祸必紧随。
C. 尧舜禹禅位、成王重用周公,后代都褒奖他们是圣明君主,以史为证,阐明了“士贵于王”的道理。
D. 颜斶以太璞自比,表明无意为官,希望回乡,把有晚饭吃当作吃肉,把悠闲散步当作乘车,把不犯王法当作富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2)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
14. 根据颜斶与齐王的对话,概括颜斶的人物形象。
【答案】
10. C 11. B 12. D
13. (1)我(颜斶)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 下士。
(2)(诸侯)逐渐被消灭了,灭亡没有家族的时候,想当守门小吏、平民,怎么可能呢?
14. ①不畏权势 ;②淡泊名利 ;③论辩才高 ;④主张归真。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虽然贵,一定以贱为根本;虽然高,一定以下为基础。因此诸侯君主自称为孤、寡,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懂得)贱一定是(贵的)根本(的道理)吧。
“虽贵”“必以贱为本”与“虽高”“必以下为基”,分别对称,中间应断开,排除BD;
“孤寡不穀”都是“称”的宾语,不断开,排除A。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
B. “作《周易》”错误,《周易》的作者是周文王姬昌。
C.“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病”,疾病。句意: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把有晚饭吃当作吃肉”错误,“晚食以当肉”意思是晚点吃饭权当吃肉,“晚”是名词作状语。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前”,上前;“慕势”,趋炎附势;“趋士”,礼贤下士。
(2)“稍稍”,逐渐;“诛灭”,被动句,被消灭 ;“闾里”,平民;“安”,怎么,哪里。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齐王直言下令,位尊使下的骄横,可以说是习惯成自然,不足为奇;而颜斶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针锋相对命令“王前”的话语,则无异于地动山崩,令人震惊。面对“左右”狗仗人势的责问,颜斶舌战齐国群臣。这都体现了他不畏权势。
齐王终于为颜斶折服,欲以丰厚爵禄相笼络,却被颜斶谢绝。体现他淡泊名利。
面对“左右”狗仗人势的责问,颜斶舌战齐国群臣;继而是王“忿然作色”,颜斶针锋相对与齐王争论“王贵”与“士贵”的问题。齐王终于为颜斶折服,欲以丰厚爵禄相笼络。体现他论辩才高。
根据“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可知,主张归真。
参考译文:
齐宣王召见齐人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天下士。”
宣王怒容满面,说:“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并不尊贵。”宣王说:“可有什么道理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秦王下令说:‘有人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又下令说:‘有人能砍下齐王的头的,封邑万户,赐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王的头,还不如死士的墓。”宣王听了,一声不吭,很不高兴。
左右近臣都说:“颜斶过来!过来!大王拥有万乘大国的土地。立有千石重的大钟,万石重的钟架;天下知仁行义的士人都来到齐国,为齐王服务;有口才有智谋的人莫不来到齐国,发挥他们的才能;四方诸侯莫敢不服;齐王所要的东西无不齐备;全国百姓无不拥护。可现在,一般所谓高尚之士,不过称作匹夫、‘徒步’等鄙贱之人而已,他们身处农村;等而下之者,也不过是些边远地方里巷的看门人而已。士人这样下贱呀,也真是够呛了。”
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古之大禹时代,诸侯有万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套重教化、治国、爱民的办法,并且重视士人,善于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由此看来,这难道不是由于‘得士’和‘失士’的政策造成的吗?如果诸侯渐渐地被杀戮、被消灭,到那时,就是想要做个里巷的看门人,又怎么可能呢?所以,《易经》上不是这样说吗:‘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果不重视士人,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是一味地喜欢弄虚作假,标榜虚名,他们必然走入骄傲奢侈的岐途;骄傲奢侈,灾祸必然随之而来。’所以没有实际效用,却只喜欢空名的,国土将日益削减,国力将日益衰弱;没有好的德行,却希望幸福的,必然处境困窘;没有建立功勋,却只图享受俸禄的,必然蒙受侮辱。这一切必然招致严重的祸害。所以说‘好人喜功者,必定不能建立功业;空言而无行者,终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所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至今,如果不得到士人辅助而能建功立业的,从未有过。所以国君不应该以经常向人请教为耻辱,不应该以向别人学习而感到渐愧。因此,言行符合社会的规律,德才兼备,而能传扬功名于后世的,象尧、舜、禹、汤、周文王他们就是这样。所以说:‘无形之物是有形之物的主宰,没有发端的事物是一切事物的根本。’那些在上能窥见事物的本源,在下能通晓事物的流变,了解事物很透彻的最圣明的人,怎么会遭到削弱、困窘、受辱等灾祸呢?《老子》说:‘虽然贵,一定以贱为根本;虽然高,一定以下为基础。因此诸侯君主自称为孤、寡,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懂得)贱一定是(贵的)根本(的道理)吧。’所谓孤、寡,就是人们处于困窘、卑贱的地位。可是侯、王自己称孤道寡,难道不是侯、王谦居人下、重视士人的证明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赞扬他们为英明的君主。这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士人的可贵。”宣王说:“唉!君子怎么能随便加以侮辱呢?我实在是自讨没趣啊。希望您就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而且希望先生能与我交往,我将以上等宴席招待您,外出备有高级车马供您使用,妻子儿女穿着的服装也华贵。” 
颜斶辞谢而去,说:“璞玉生在深山中,经过玉匠加工,破璞而取玉,其价值并非不宝贵,然而本来的面貌已不复存在了。士人生于偏僻乡野之地,经过推举选拔而被任用,享有禄位,他并非不尊贵、不显赫,可是他的精神,本质已被伤害。我希望回到我的乡里,晚点吃饭权当吃肉,悠闲散步权当乘车,不犯王法权当富贵,清静纯正,自得其乐”于是,他拜了两次后离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①连朔漠,独留青冢②向黄昏。
画图省识③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五美吟·明妃(其三)
林黛玉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注】①紫台:汉宫,宫廷。②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③省识:认识。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首联气象雄伟,杜甫为了抬高明妃形象,用“群山万壑赴荆门”的雄伟气象来侧写昭君,烘托她的出生地。
B.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颔联中“连”字写出向汉之心,“向”字写出出塞之景,与首联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写尽昭君一生悲剧。
C. 黛玉诗中“红颜命薄古今同”承“出汉宫”三字,“古今同”将古与今、个体与群体联系起来,既咏昭君,又是自伤,更是对大观园中女子命运的哀悼,即所谓“万艳同悲”。
D. 《红楼梦》中宝钗对黛玉此诗赞不绝口,认为命意新奇,别开生面,理由是黛玉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汉元帝,认为主要是元帝相信画工导致了昭君的悲剧。
16.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中评论“阮籍胸中垒块,故需酒浇之”。咏史诗亦是如此,这两首诗歌都通过议论昭君出塞,流露出个体的悲叹,请结合具体诗句试作分析。
【答案】
15. B
16. (1)杜甫借“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来表达自己的“怨恨”:既有思念故乡不得归的痛苦,又有虽怀“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仕途失意的悲愤。
(2)林黛玉借“红颜命薄古今同”来感慨身不由己的命运:既同情才貌出众的昭君,又表现了自己不甘命运摆弄的独立性格。
【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连’字写出向汉之心,‘向’字写出出塞之景”说法错误,应是“连”字写出出塞之景,“向” 字写出向汉之心。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评价诗词主旨内容的能力。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实际上,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漂泊在外,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也表达出自己虽怀“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仕途失意的悲愤。
《五美吟·明妃》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惜“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的寄慨之作。林黛玉自谓:“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她借“红颜命薄古今同”将古时才貌出众的昭君与身不由己的自己联系起来,既同情昭君,又是自我悲叹,以抒发早已郁积在内心的愤懑和理想,表现了自己不甘命运摆弄的独立性格。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鱼雁传书”的典故寄予了人们美好的理想,《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以之含蓄地表达了书信不能往来的相思之苦。
(2)《六国论》中,苏洵用精妙的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贿赂行为。
(3)古诗文中出现的植物往往与人的志趣追求有关。《离骚》中的“____________”用白芷这种香草来比喻诗人美好的品质;而陶渊明的隐居环境虽“三径就荒”,但“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鸿雁长飞光不度 ②. 鱼龙潜跃水成文 ③. 以地事秦 ④. 犹抱薪救火 ⑤. 扈江离与辟芷兮 ⑥. 松菊犹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雁”“潜”“薪”“扈”“芷”。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