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活力。建功新时代,助力创新驱动,是新时代美育工作应有的价值遵循。 自古以来,中国便有着“以美立德”的传统审美教化思想,将完整的人格培育和提高人生修为作为美育的实质内核和目标。马克思将美育与历史进程、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类社会改造联系在一起,重视美的劳动性与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劳动创造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观点,对我们理解美育的价值提供了依据。美育的本质是在人类不断探求美的实践过程中,以“劳动创造美”促进“全民共享美”,进而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所强调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应当只停留在物质实践层面的自由,更应当是精神生产层面的自由与解放。美育是非功利地以自由和创造力为特征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多个向度中的重要一维,通过美育可以帮助主体不受束缚地、充分自由地发挥全部的精神素质。在此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彰显,全面发展的个性化得到充分肯定,其创造性也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 创新教育离不开美育。创新是一种对完美的追求,本身就遵循着“寻美”的规律。艺术鉴赏的过程也是欣赏者对客观审美对象的二次加工和创造。可见,审美活动是一种创造力活动,审美活动中开放、多元的个性化体验,为主体提供自由表达和创意实践的条件。美育在激发创造欲望的同时培养创造意识,不断开发主体的创新潜能。 美育不仅仅是陶冶性情、提高审美素养的教育,更是激发创造意识、培育创新理念的教育。通过美育促进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质量创新发展,是新时代美育的新使命。美育渗透在工程技术、艺术文学等诸多领域,通过汲取复合学科理念,培养人文意识与科技理性的综合能力,并以其指导创新实践。突破创新体制与机制的障碍,实现美育助力科技创新。美育对于创新的作用,为重新审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奠定了新的认识和实践基础。新时代美育工作要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共同价值指向,要明确激发创新潜能的总体目标,营造多元创新生态,充分发挥美育对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的作用。 (摘编自毕小君、聂磊、于晓航《美育建功新时代》,《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29日) 材料二: “双减”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构中国基础教育的良好生态。“双减”背景下,教育部门还在推动“双增”,即在减轻校内课业负担的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用“双减”来带动“双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审美素养。 美育之“重”,重在“做”。美育强调亲身体验,强调通过体验——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获得属于自身的独特感受。美育同时又是非功利性的,是自由的,是主观的,是个性的,是非确定的……就这些意义来说,美育显然不是为现行考试制度准备的一门课程,美育的成效更不能仅盯着考试分数。 美育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美育是以艺术实践为主要内容、锻炼感受力的教育。观山川大地感受其形、其色、其声、其势;画画感受线之韵、色之丰;唱歌、奏乐感受声之妙;舞蹈感受身体的呼吸和话语。因此,美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在艺术活动和实践中锻炼感觉的敏锐性,锻炼并相信自己的个性化的感受力,保持由感受激发出来的最朴素生命力。感受力教育或感性教育关系到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幸福。如果你对自然、他人、包括自我无感,幸福便无从谈起。 第二个,美育是“另一种思维”的教育。美育是感性教育,同时也是理性教育,而且这种“理性”,与我们以往理解的那种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理性不同,它是“另一种思维”。科学的思维是求解性的,关注对现象原因的理解和探索性求解,强调共性、规律性,是内在的和抽象的,追求确定性答案,可进行真或假的客观性判断。而艺术的思维则是建构性的,关注现象本身和对现象的感受,强调自由的个性及具体性,是外在和具体的,追求开放性的非确定性答案,可进行好或不好的价值性判断。艺术离不开技艺,但技能不一定是艺术。美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审美品位。技能是学习艺术思维的手段,不是目的,长期以来,一些学生和家长为考级而考级,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美育之“重”,重在创造力培养。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识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成人之美”。在当下这个新时代,人有了一个新的挑战者,那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存在和不断进步,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人”的价值,并将彻底刷新我们对“人力”的认识。人力的根本不再是劳动力,而是创造力。 如何培养创造力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根本问题和任务。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道理、轻感受,重理解、轻创造”的教育模式,大力提倡美育,这是促进改变的利器。 (摘编自朱永新《美育之“重”》,中国美育网2023年2月21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以美立德”的传统,通过审美教化,培育完整的人格,提高人生修为,以此作为美育的实质内核和目标。 B. 马克思美育观强调美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在探求美的实践中,要以“劳动创造美”促进“全民共享美”。 C. 仅仅盯着考分去看美育的成效是不可取的,美育重在“做”,强调亲身体验,它不带功利性,不是为现行考试准备的课程。 D. 美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创造幸福,并在艺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中锻炼人感觉的敏锐性、感受力以及由此激发出朴素的生命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彰显人的主体性并肯定其个性化,是马克思美育观的应有之义,这与通识艺术教育要“成人之美”的观点相似,都包含了创造力培养的内容。 B. 改变以往“重道理、轻感受,重理解、轻创造”的教育模式,就能使美育助力科技创新,并将其渗透在工程技术、艺术文学等诸多领域。 C. 要发挥美育对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的作用,有必要让新时代美育工作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形成共同价值指向。 D. 人工智能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人力”的根本是创造力,而美育能增养人的创造力,激发主体的创造欲望并增强创造意识,不断开发创新潜能。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美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点的一项是( ) A. 通过“强师影像美育活动”记录支教故事,大学生们培养了自己的媒介素养和艺术修养。 B. “新农村舞蹈美育工程”为教师的职业素养夯实基础,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师生舞蹈水平。 C. 在父母督促下,姚成五岁开始学习钢琴,每天练习4小时,14岁的他已通过钢琴十级。 D. 复兴中学坚持用“双减”带动“双增”,学生体育素养和审美素养得到了整体的提升。 4. 席勒说:“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我们整个感性和理智的力量达到尽可能的全面和谐。”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我们该如何认识美育在造就一批创新型人才方面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 D 2. B 3. C 4. ①美育是感性教育,同时也是理性教育。②美育是以艺术实践为主要内容、锻炼感受力的感性教育。③美育的思维关注现象本身和对现象的感受,强调自由的个性及具体性,是外在和具体的,追求开放性的非确定性答案,可进行好或不好的价值性判断。 5. ①美育是以自由和创造力为特征的教育,通过美育人的创造性也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②美育在激发创造欲望的同时培养创造意识,不断开发主体的创新潜能。③新时代美育工作要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共同价值指向,要明确激发创新潜能的总体目标,营造多元创新生态,充分发挥美育对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的作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美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创造幸福”错。材料二第三段“美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在艺术活动和实践中锻炼感觉的敏锐性,锻炼并相信自己的个性化的感受力,保持由感受激发出来的最朴素生命力。感受力教育或感性教育关系到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幸福”,据此看出“感受力教育或感性教育关系到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幸福”,并非“美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创造幸福”。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改变以往‘重道理、轻感受,重理解、轻创造’的教育模式,就能使美育助力科技创新,并将其渗透在工程技术、艺术文学等诸多领域”错。说法绝对化了,材料二最后一段“如何培养创造力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根本问题和任务。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道理、轻感受,重理解、轻创造’的教育模式,大力提倡美育,这是促进改变的利器”,材料一第五段“美育渗透在工程技术、艺术文学等诸多领域,通过汲取复合学科理念,培养人文意识与科技理性的综合能力,并以其指导创新实践。突破创新体制与机制的障碍,实现美育助力科技创新”据此看出,原文是说改变教育模式,提倡美育,会促进创造力的培养,但并未说使美育助力科技创新,并将其渗透在工程技术、艺术文学等诸多领域。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 学习钢琴通过钢琴十级考试,是训练后达到的等级水平,并不能体现美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根据材料二第四段“艺术离不开技艺,但技能不一定是艺术。美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审美品位。技能是学习艺术思维的手段,不是目的,长期以来,一些学生和家长为考级而考级,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可以看出。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席勒的话意思是审美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理性思维力的和谐发展。 材料二第三段“第一个,美育是以艺术实践为主要内容、锻炼感受力的教育。……美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在艺术活动和实践中锻炼感觉的敏锐性,锻炼并相信自己的个性化的感受力,保持由感受激发出来的最朴素生命力”,据此可分析出,美育是以艺术实践为主要内容、锻炼感受力的感性教育。 材料二第四段“第二个,美育是‘另一种思维’的教育。美育是感性教育,同时也是理性教育……而艺术的思维则是建构性的,关注现象本身和对现象的感受,强调自由的个性及具体性,是外在和具体的,追求开放性的非确定性答案,可进行好或不好的价值性判断。艺术离不开技艺,但技能不一定是艺术。美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审美品位”,据此可分析出,一是美育是感性教育,同时也是理性教育,二是美育的思维关注现象本身和对现象的感受,强调自由的个性及具体性,是外在和具体的,追求开放性的非确定性答案,可进行好或不好的价值性判断。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美育在造就创新型人才方面的作用: ①材料一第三段“美育是非功利地以自由和创造力为特征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多个向度中的重要一维,通过美育……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彰显,全面发展的个性化得到充分肯定,其创造性也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据此分析出,美育是以自由和创造力为特征的教育,通过美育人的创造性也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 ②材料一第四段“创新教育离不开美育……可见,审美活动是一种创造力活动,审美活动中开放、多元的个性化体验,为主体提供自由表达和创意实践的条件。美育在激发创造欲望的同时培养创造意识,不断开发主体的创新潜能”,据此分析出,美育在激发创造欲望的同时培养创造意识,不断开发主体的创新潜能。 ③材料一第五段“美育不仅仅是陶冶性情、提高审美素养的教育,更是激发创造意识、培育创新理念的教育。通过美育促进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质量创新发展,是新时代美育的新使命。……新时代美育工作要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共同价值指向,要明确激发创新潜能的总体目标,营造多元创新生态,充分发挥美育对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的作用”,据此分析出,新时代美育工作要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共同价值指向,要明确激发创新潜能的总体目标,营造多元创新生态,充分发挥美育对提升国家创新整体效能的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九十九度中 林徽因 三个人肩上各挑着黄色,有“美丰楼”号大圆篓的,用着六个满是泥泞凝结的布鞋,走完一条被太阳晒得滚烫的马路之后,转弯进了一个胡同里去。 在酸梅汤的摊子前面,向蹲在墙角影子底下的老头儿,问清了张宅方向后,这三个流汗的挑夫便又努力地往前走。那六只泥泞布履的脚,无条件地,继续着他们机械式的碾动。 坐在洋车上的卢二爷那轻快的一瞥中看到黄篓上饭庄的字号,完全明白里面装的是丰盛的筵席。方才第三个挑夫挑街特别吃劲,摇摇摆摆地使那黄篓左右地晃…… “到市场,快点。”老卢吩咐他车夫奔驰的终点,于是主人和车夫戴着两顶价格极不相同的草帽,便同在一个太阳底下,向东安市场奔去。 此刻那三个粗蠢的挑夫蹲在外院槐树阴下,用暗黑的毛巾擦他们的脑袋,等候着他们这满身淋汗的代价。一个探首到里院偷偷看院内华丽的景象。 里院和厨房所呈的纷乱固然完全不同,但是它们纷乱的主要原因则是同样的,为着六十九年前的今天,江南一个富家里又添了一个绸缎金银裹托着的小生命。经过六十九个像今年这样流汗天气的夏天,又产生过另十一个同样需要绸缎金银的生命以后,那个生命乃被称为长寿而又有福气的妇人。 管家陈升很不高兴地在问三个挑夫要多少酒钱。 “瞅着给罢。”一个说。“怪热天多赏点吧。”又一个抿了抿干燥的口唇,想到方才胡同口的酸梅汤摊了,嘴里觉着渴。 就是这嘴里渴得难受,杨三把卢二爷拉到东安市场西门口,心想方才在那个“喜什么堂”门前,明明看到王康坐在洋车脚蹬上睡午觉。王康上月底欠了杨三十四吊钱,到现在仍不肯还;只顾着躲他。卢二爷到市场吃饭,进去少不了好几个钟头……杨三擦了汗一手抓住车把,拉了空车转回头去找王康要账。 年轻的茶房穿着蓝布大褂,肩搭一块桌布,由厨房里出来,两只手拿四碟冷荤,几乎撞住了一个笑嘻嘻穿着一身软的小姐。 “逸九你喝一杯什么?”老卢做东这样问。 “我来一杯桃冰淇淋吧。” “你去拣儿块好点心,老孟。”主人又招呼另一个客。午饭问题算是如此解决了。约到逸九和老孟来聊天,老卢显然很满意了。 三个人之中,逸九最年少,最摩登。逸九看着女人的睫毛,和浮起的笑涡,想到好几年前同在假山后捉迷藏的琼两条发辫, 一个垂前,一个垂后地跳跃。和琼差不多大小的还有阿淑,住在对门,他们时常在一起玩,逸九忽然记起瘦小,不爱说话的阿淑来。 胡同口酸梅汤摊边刚走开了三个挑夫。酸凉的一杯水,短时间地给他们愉快,六只泥泞的脚仍然踏着滚烫的马路行去。卖酸梅汤的老头儿手里正在数着几十枚铜元,一把小鸡毛帚夹在腋下。他翻上两颗黯淡的眼珠,看看过去的花纸伞,知道这是到张家去的客人。他想今天为着张家做寿,客人多,他们的车夫少不得来摊上喝点凉的解渴。 寒暑表中的水银从早起上升, 一直过了九十五度的黑线上。喜棚底下比较荫凉的一片地面上曾聚过各种各色的人物。丁大夫也是其间一个。丁大夫是张老太太内侄孙,德国学医刚回来不久,麻利,漂亮,现在社会上已经有了声望。 厨房送上一碗凉菜。丁大夫踌躇之后决意放弃吃这碗菜的权利。 坐在门槛上的小丫头寿儿,看着院里石榴花出神。她巴不得酒席可以快点开完,底下人们可以吃中饭,她肚子里实在饿得慌。一早眼睛所接触的,大部分几乎全是可口的食品,但是她仍然是饿着肚子,坐在老太太门槛上等候呼唤。她极想再到前院去看看热闹,但为想到上次被打的情形,只得竭力忍耐。 后院顿时又堕入闷热的静寂里;柳条的影子画上粉墙,太阳的红比得胭脂。墙外天蓝蓝的没有一片云 ,像戏台上的布景。隐隐地送来小贩子叫卖的声音,卖西瓜的、卖凉席的,一阵一阵。 挑夫提起力气喊他孩子找他媳妇。断续着呻吟,挑夫开始感到苦痛,不该喝那冰凉东西,早知道这大饫,还不如喝口热茶!迷惘中他看到茶碗,茶缸,施茶的人家,碗,碟,果子杂乱地绕着大圆篓,他又像看到张家的厨房。不到一刻他肚子里像纠麻绳一般痛,发狂地呕吐使他沉入严重的症候里和死搏斗。 邻居积渐知道挑夫家里出了事,看过报纸的说许是霍乱,要扎针的。张秃子认得大街东头的西医丁家,他披上小褂子, 一边扣钮子,一边跑。 “丁大夫‘出份子去了’没有在家,这事谁又懂得?!”门房吞吞吐吐地说,“还是到对门益年堂打听吧。”大门已经差不多关上。 张秃子跑到益年堂,听说一个孩子拿了暑药已经走了。 到张秃子失望地走回自己院子里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下来,他听见李大嫂的哭声知道事情不行了。院里磁罐子里还放出浓馥的药味。他顿一下脚,“咱们这命苦的……” 厢房里电话铃响。 “丁宅呀,找丁大夫说话?等一等。” 丁大夫的手气不坏,刚和了一牌三翻,他得意地站起来接电话: “知道了,知道了,回头就去叫他派车到张宅来接。什么?要暑药的?发痧中暑?叫他到平济医院去吧。” “天实在热,今天,中暑的一定不少。”五少奶坐在牌桌上抽烟,等丁大夫打电话回来。“下午两点的时候刚刚九十九度啦!”她睁大了眼表示严重。 “往年没有这么热,九十九度的天气在北平真可以的了。”一个客人摇了摇檀香扇,急着想做庄。 报馆到这时候积渐热闹,排字工人流着汗在机器房里忙着。本市新闻由各区里送到:编辑略略将张宅名伶送戏一节细细看了看,想到方才同太太在市场吃冰淇淋后,遇到街上的打架,又看看那段厮打的新闻,于是很自然地写着“西四牌楼三条胡同卢宅车夫杨三……”新闻里将杨三王康的争斗形容得非常动听。 杨三在热臭的拘留所里发愁,想着卢二爷应该得到他出事的消息了,怎么还没有设法来保他出去。王康则在又一间房子里喂臭虫,苟且地睡觉。 (选自《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原载1934年5月《学文》1卷1期,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个挑夫为张宅运送做寿物资,“满是泥泞凝结的布鞋”,“滚烫的马路”,奔街串巷的忙乱,写尽了夏日酷热之下挑夫生活的艰辛。 B. 李挑夫中暑发病,西医丁大夫置其生命于不顾,依然在张府聚会打牌,穷车夫得不到救治数小时毙命,折射出整个社会冷酷的一面。 C. 寿星张老太生在钟鸣鼎食之家,生育过11个儿女,出色完成了封建大家庭传宗续嗣任务,一如《红楼梦》中享受至高无上荣耀的贾母。 D. 小说叙写了临近中午到晚饭时分这段时间内不同空间发生的同一事件,故事完整,描绘了“九十九度中”这一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众生相。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情节设置符合医学原理,最高气温超过37度时可能中暑危及生命;挑夫喝冰酸梅汤一事,为后续悲剧的发生设置了悬念。 B. 小说用挑夫出场引出其它三条线头——卢二爷餐馆聚会、张宅做寿、杨三讨债,这样的安排已经预示了小说两悲两喜的结局。 C. 小说横断面式结构布局,体现出抽象艺术与客观现实高度契合,是林徽因理性建筑才华与天赋文学才情完美融合的结果。 D. 小说连缀各阶层的不同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底层人们深切的关怀与悲悯,华氏九十九度的一天,却是现实人生的一个缩影 8. 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底层小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人物形象背后社会意义。 9. 小说采用了多层对照的写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写法的好处。 【答案】 6. D 7. A 8. ①底层百姓生活贫困。比如挑夫们每天靠做繁重的工作维持生活,生病后只能请求别人给点免费药。 ②邻里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帮衬。比如邻居张秃子知道李挑夫得病后,不辞辛苦行药。 ③部分底层人民的愚昧无知。比如卢二爷的车夫杨三因为十四吊钱的债务与欠他钱的王康扭打在一起,被巡警弹压后双双入狱,却还寄希望于雇主能救他出去。 9. ①生活层面的对照。挑夫的贫穷匮乏与张家做寿的富裕奢侈做对照。②人性层面的对照。张秃子的仗义救助与行医者的冷漠敷衍做对照。③构思层面的对照。自然环境的气温闷热与社会环境的世态炎凉做对照。④场景层面的对照。张家过寿的热闹与挑夫去世的冷清做对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小说叙写了临近中午到晚饭时分这段时间内不同空间发生的同一事件”说法有误。原文叙述的有挑夫为张家祝寿运送物资、小丫头寿儿的遐想、挑夫中暑未得到及时医治而毙命等,文章叙述了多个事件。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的能力。 A.“挑夫喝冰酸梅汤一事,为后续悲剧的发生设置了悬念”说法有误。挑夫喝酸梅汤一事,本身并不会引发人们的悬念,应是为后文悲剧发生埋下了伏笔。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根据原文“用着六个满是泥泞凝结的布鞋,走完一条被太阳晒得滚烫的马路之后,转弯进了一个胡同里去”“她极想再到前院去看看热闹,但为想到上次被打的情形,只得竭力忍耐”“知道了,知道了,回头就去叫他派车到张宅来接。什么?要暑药的?发痧中暑?叫他到平济医院去吧”,可以看出挑夫干着非常累的体力活,却生活非常困难,而这也揭露了社会现实中的贫富悬殊和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 根据原文 “邻居积渐知道挑夫家里出了事,看过报纸的说许是霍乱,要扎针的。张秃子认得大街东头的西医丁家,他披上小褂子, 一边扣钮子,一边跑”可以看出,作为邻居,张秃子积极帮忙,反映出当时下层百姓间的相互关爱与帮衬,体现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关注。 根据原文“那六只泥泞布履的脚,无条件地,继续着他们机械式的碾动”,可知作者在寄寓同情的同时,也对底层人民重复机械的劳动方式进行了揭露。根据原文“杨三在热臭的拘留所里发愁,想着卢二爷应该得到他出事的消息了,怎么还没有设法来保他出去”可知,作者同样表现了身为底层人民的杨三遭遇困局,无法自救,只能寄希望于其雇主,而这显然无法实现。由此也可知,作者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底层人民的愚昧无知。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生活层面的对照。从“三个人肩上各挑着黄色,有‘美丰楼’号大圆篓的,用着六个满是泥泞凝结的布鞋,走完一条被太阳晒得滚烫的马路之后,转弯进了一个胡同里去”“怪热天多赏点吧”中可见挑夫的贫穷匮乏,从“一个探首到里院偷偷看院内华丽的景象”“里院和厨房所呈的纷乱固然完全不同,但是它们纷乱的主要原因则是同样的,为若六十九年前的今天,江南一个富家里又添了一个绸缎金银裹托着的小生命。经过六十九个像今年这样流汗天气的夏天,又产生过另十一个同样需要绸缎金银的生命以后,那个生命乃被称为长寿而又有福气的妇人”中可见张家做寿的富裕奢侈,二者形成了对照。 ②人性层面的对照。从“张秃子认得大街东头的西医丁家,他披上小褂子, 一边扣钮子,一边跑” “张秃子跑到益年堂,听说一个孩子拿了暑药已经走了。到张秃子失望地走回自己院子里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下来”等内容中可见张秃子的善良仗义,从“‘丁大夫‘出份子去了’没有在家,这事谁又懂得?! ’门房吞吞吐吐地说,‘还是到对门益年堂打听吧。’大门已经差不多关上”“知道了,知道了,回头就去叫他派车到张宅来接。什么?要暑药的?发痧中暑?叫他到平济医院去吧”等内容中可见行医者的冷漠敷衍,二者形成了对照。 ③构思层面的对照。自然环境的气温闷热——九十九度,与社会环境的世态炎凉做对照。 ④场景层面的对照。“里院和厨房所呈的纷乱固然完全不同,但是它们纷乱的主要原因则是同样的”“大部分几乎全是可口的食品,但是她仍然是饿着肚子,坐在老太太门槛上等候呼唤。她极想再到前院去看看热闹”是写张家过寿的热闹,“到张秃子失望地走回自己院子里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下来,他听见李大嫂的哭声知道事情不行了。院里磁罐子里还放出浓馥的药味”是写挑夫去世的冷清,二者形成了对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