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 A B.“无论是否墨守成规”说法错误。C.“就能使社会主义变成现实”强加因果。D.“主要吸收了中国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来丰富自己”说法错误。 2. D “根本原因是其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同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相融通”说法错误。 3. B 材料二的论点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ACD三项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例子,它在中国的成功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故这三项都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一的论点。B.“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则是强调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正确性,并没有突出马克思主的发展性和开放性。 4. ①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②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5. ①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活学活用,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适应当地情况理论思想。②对待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代特点相结合,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产生符合时代特点的理论思想。③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有科学的态度,不能以实用主义态度和教条主义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 6C C.选项中,“傅老刚赞赏六儿长得精神且心眼灵”,“黎老东希望傅老刚将来把六儿收做徒弟”这两个信息并不能表明两个人确定了九儿将来会嫁给六儿。这两个信息只是说明傅老刚比较喜欢六儿这个孩子,而黎老东想让六儿以后学打铁。 7. D D.小说“通过复杂曲折的情节叙述和大量描写”这一个表述有误,文章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叙述,作者用淡淡的笔调讲述铁木而匠交往的故事,平静如流水一般。同时,小说也没有“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作者的叙述中,人物并没有表现出典型的性格形象特征,人物形象的淡化。整个小说呈现出散文话小说的特点,没有曲折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形象。 8. (1)作为外乡来的铁匠,傅老刚父子经常的去处是木匠黎老东家。 (2)黎老东和傅老刚的交情深厚,他称呼傅老刚“亲家”。 (3)铁木二匠知心的谈话,彼此互相理解同情。 (4)傅老刚把女儿带出来工作,先投奔的就是黎老东家,而且让九儿住在黎老东家,与黎老东的孩子一起生活。 9.(1)九儿年幼丧母,父亲又常年在外,一个人在家的独居生活,培养了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六儿打小在父亲身边长大,又是家中的幺儿,自然收到更多的关爱,独立自主性没有九儿强。 (2)九儿和六儿两个人去拾柴,六儿想的是要赶紧拾柴,而六儿却不着急,在天黑之前拾一筐就行,可见,九儿责任心更强,六儿更贪玩,有点得过且切的心态。 (3)在失去小田鼠的事件上,六儿的态度是心疼小田鼠,说明他重视生命,很有爱心;九儿则是心疼那一瓢盐水,说明九儿对于现实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在那个物资贫乏的时代,一瓢盐水对人的生活而言,更加重要。 10. B 11. D “拜命之辱”中“拜”是拜谢,句意:拜谢厚命,这是我的耻辱。“拜臣郎中”中的“拜”是授予官职。含义不同。 12. D “肯定宋君对鲁国使臣的回话”错误,原文“君子闻之曰:‘宋国其庶几乎!’”不是肯定宋君,而是用这样的话警示宋君,以期他能改正错误。 13. (1)吉祥的事物是福的先兆,但是如果遇到吉祥的事物却做不善的事,福就不会降。(2)假设宋君没有听到孔子的话,那么粮食就不会丰收,国家也不会太平。 14. (1)都是有作为的圣君,勤政爱民,致力于国家中兴;(2)善于自我反思、善纳谏言;(3)闻过则改。当国君听到对自己的议论能及时改正错误。 参考译文: 楚庄王爱好打猎,大夫向他进谏说:“晋国和楚国是相互敌对的国家,即使楚国不去进犯晋国,晋国也会来进犯楚国,现在大王您难道不是太沉迷于享乐了吗?”楚庄王说:“我打猎,是为了寻求人才。”通过这个方法,得到这些贤士,楚国就可以安定了。所以说“有志向的人,那么就没有一件无目标的事情”,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汤统治的时候大旱了七年,河堤崩塌河流枯竭,天气炎热,将沙烧焦,石烧烂,于是派人拿着三足鼎,供奉山川,让他们祷告说:“是政治不清明吗?让百姓困苦吗?行贿的人很多吗?进谗言的人很活跃吗?宫室太奢侈吗?通过宫中嬖宠的女子干求请托很多吗?为什么这么久不下雨!”话没说完就天降大雨,所以上天对人,好像影子总是跟着身体,回响随着声音一样。《诗》说“祀天祭地奠埋祭品,天地诸神无不敬奉。”就是表达痛恨旱情啊。商朝太戊年间有桑、楮树在庭中长出,晚上开始萌芽,到天亮就有两手合围那么粗了,史官请求到汤庙占卜,太戊批准了他,占卜的人说:我听说,吉祥的事物是福的先兆,但是如果遇到吉祥的事物却做不善的事,福就不会降临;怪异的事物是灾祸前的先兆,但是遇到怪异的事物去做善事,灾祸就不会降临。”于是他早上朝而晚退朝,探问病人,吊唁死者,三天之后,庭中的桑、楮竟然消失了。高宗就是武丁,后人崇拜并以他为典范,所以庙号高宗。成汤之后,先王德行不足,刑法违背规矩,桑、楮全部在朝廷上生长,七天就就有两手合围那么粗了,武丁招来他的丞相询问情况。他的丞相说“我虽然知道,但我不能说。”武丁去向祖己询问,说:“桑、楮树就是一种野草,但是却生长在了朝堂,是想告诉我们国家要灭亡了吗?”武丁很害怕,整顿自己修习德行,思考先王的治理,复兴已灭亡了的奴隶制的国家,使断绝了的世袭地位的贵族得以承袭,提拔被遗落的人才,申明养老制度。三年之后,蛮夷等少数民族国家接连朝拜的就有七国,这就是所说的生死存亡继承将要灭亡的国家的君主,所以推崇并且尊重他呀。宋国发大水,鲁国人慰问他们说:“天降大雨,河谷暴涨,殃及到国君的土地,执政们都很担忧,派我来慰问。”宋国国君回应他说:“是我做得不好,斋戒的时候不够虔诚,国家治理得不好,使老百姓的庄稼受到损失,所以上天降灾加以惩罚,又使君王感到担忧。拜谢厚命,这是我的耻辱。”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宋国还能享国多久?”弟子们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犯了错误改正了,这就犹如没犯过错,所以说还能享国多久。”宋君听说了这件事,很早起床很晚睡觉,早上朝晚退朝,勤于政务,吊唁死者慰问生病的人,同心合力治理国家。三年之后,谷物丰收国家太平,假设宋君没有听到孔子的话,那么粮食就不会丰收,国家也不会太平。《诗》上说:“辅佐的重担在肩,要以‘显德’做先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呀。15. C “诗人赞叹景色之美”说法有误。“江南江北”一句写青山密布,并非泛言景色之美,而是哀叹望乡不见。青山挡住了诗人的视线,“山多”即愁多,苦多也。 16.三四两句中,“潮头一丈高”是虚写,“沙痕在”是实写,前者乃是诗人看到现实中的沙痕而产生的想象,表现诗人对壮阔景象的想象与赞叹。五六两句中,“中泠南畔石盘陀”是诗人眼前的现实景物,属于实写,而诗人由石盘陀联想到古往今来的潮涨潮落,联想到“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属于虚写。这四句,虚实结合非常巧妙,且转换自如。 17.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 不敢言而敢怒 ④. 日益骄固 ⑤.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 不尽长江滚滚来(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18.能工巧匠 耳熟能详 精益求精 第一空结合后文列举的“鲁班、李春、李冰、沈括等世界级工匠大师”可知这里应该是讲中国从不缺少世界级工匠大师,可以用“能工巧匠”。“能工巧匠”,指工艺技术高超的人。第二空前面列举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是人们很熟悉的诗句、成语,可以用“耳熟能详”。“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第三空前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等诗句、成语体现的是人们认真执着、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可以用“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 19.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书写更多精彩的故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20. “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精神,要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构成排比。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具有音韵美,形象生动地诠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内涵。(意思对即可) 21. C 文中“过午不食”引号用法是表示着重强调。A.表示特定称谓;B.表示直接引用;C.表示着重强调;D.表示讽刺否定。 22. ①“过午不食”并不健康②这样既让人没有饥饿感③如果人们盲目采用“过午不食” 23.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本题材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从“变”的角度进行阐述:党史百年,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落后走向辉煌,从贫穷走向小康,变的是祖国的模样和发展的步伐,变的是社会阶段,变的是发展速度,变的是生活质量。第二部分从“不变”的角度进行阐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不会变,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会变,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会变! 由此分析,考生需要透过“变”的表象去抓住“不变”的内核,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这里所谓的“变与不变”,从哲学层面来说,指的就是“形式变而内容不变”。在具体写作时,应该统一在一起写,而不能前半部写“变”,后半部分写“不变”,如此就显得机械了。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善,面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深刻的变化,我们看到其背后有着不变底色。面对这些时代的变与不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勇气不能变;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精神不能变;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勤劳勇敢的品质不能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变;命运与共,和平友好的美德不能变;终身学习、勇于探索的求知态度不能变…… 行为构思时,我们可以写这变的时代之中,唯有初心不变,方得玉成。首先列举李大钊、陈独秀、方志敏等例子论证时代在变,和平变为战争,初心不变,爱国的铁血丹心未曾变;紧接着列举世界格局因疫情变得更加复杂,每一个国家都需紧密相连,度过难关的例子论证时代在变,各国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初心不变,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事业发展的努力不变;再次列举中国少年是中国伟大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身处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之中,不当被洪流所湮没,被时代所裹挟,要有勇立潮头、开拓发展的理想信念的例子论证时代在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悄然开启,初心不变,中国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未变。最后结合现实升华主题,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当以不变的初心应对万变的困难,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责任在前,携手向前。立意: 1.因时而变,莫忘坚守。 2.非“变 ”无以为进,非“不变 ”无以为守。 3.在变与不变中昂首前行。 4.变体现着力量和智慧,不变体现心性和信念。 5.变是一份责任与担当,不变是一种坚守与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