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部分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间,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而是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摘自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恩格斯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作了科学预测和设想,科学回答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历史根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多年来,时代变化的广度和深度虽然已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其影响跨越时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就在于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因其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同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优秀历史文化和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通、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救亡图存愿望和伟大复兴梦想相呼应,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为党和人民事业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其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 (摘编自《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要有理论思维,就要有正确思想的指引。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B.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是否墨守成规,马克思主义都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说服力,马克思主义仍会继续改变中国。 C.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等根本问题,就能使社会主义变成现实 D.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主要吸收了中国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来丰富自己,在中国得到了大发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完成了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 B.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人类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C.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跨越时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可能也想象不到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多年以来时代变化的广度和深度。 D. 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因是其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同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相融通。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B.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C. 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生机。 4. 要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5. 恩格斯强调:“马克思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铁木前传(节选) 孙犁 在谁家院里,叮叮当当的斧凿声音,吸引了他们。木匠的手艺,多么可爱啊!还有升在墙角的那一堆木柴火,是用来熬鳔胶和烤直木材的,那噼剥噼剥的声音,也实在使人难以割舍。在童年的时候,常常就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家什么时候也能叫一个木匠来做活呢?当孩子们吃晚饭的时候把这个愿望向父亲提出来,父亲生气了:“要不,我把你送到黎老东那里当学徒,你就可以整天和斧子凿子打交道了。” 黎老东是这个村庄里的唯一的木匠,他高个子,黄胡须,脸上有些麻子。看来,很少有给黎老东当徒弟的可能。因为孩子们知道,黎老东并不招收徒弟。他自己就有六个儿子,六个儿子都不是木匠。 欢乐的机会,也总是很多的。如果是在春末和夏初的日子,村里的街上,就又会有叮叮当当的声音和一炉熊熊的火了。这是傅老刚的铁匠炉来村里了。麦收和秋忙就要开始了,镰刀和锄头要加钢,小镐也要加钢,他们还要给农民们打造一些其他的日用家具。 傅老刚被人们叫做掌作的,他有五十岁了。他的瘦干的脸就像他那左手握着的火钳,右手抡着的铁锤,还有那安放在大木墩子上的铁砧的颜色一样。他那短短的连鬓的胡须,就像是铁锈。傅老刚是有徒弟的。他有两个徒弟,大徒弟抡大锤,沾水磨刃,小徒弟拉大风箱和做饭。小徒弟的脸上,左一道右一道都是污黑的汗水,然而他高仰着头,一只脚稳重地向前伸展,一下一下地拉送那忽忽响动的大风箱。孩子们围在旁边,对他这种傲岸的劳动的姿态,由衷地表示了仰慕之情。 喂!当师父从炉灶里撤出烧炼得通红的铁器,孩子们一哄就散开了,随着叮当的锤打声,那四溅的铁花,在他们的身后飞舞着。 如果不是父母来叫,孩子们是会一直在这里观赏的,他们也不知道,到底要看出些什么道理来。是看到把一只门吊儿打好吗?是看到把一个套环儿接上吗? 铁匠们每年要在这个村庄里忙一个多月。早晨,人们还躺在被窝里的时候,就听到街上的大小铁锤的声音了;天黑很久,他们炉灶里的火还在燃烧着。夜晚,他们睡在炉灶的边旁,没有席棚,也没有帐幕。只有连绵阴雨的天气,他们才收拾起小车炉灶,到一个人家去。他们经常的去处是木匠黎老东家。黎老东是好交朋友的,又出过外,知道出门的难处。他和傅老刚的交情深厚,他不称呼傅老刚掌作的,也不像一些老年人直接叫他老刚,他总称呼亲家。 亲家是叫得很熟了。“亲家,亲家,你们到底是干亲家,还是湿亲家?”人们有时候这样探问着。 “干的吧?”黎老东是个好说好笑的人,“我有六个儿子,亲家,你要哪一个叫你干爹都行。” “湿的也行哩!”轻易不说笑的傅老刚也笑起来,“我家里是有个妞儿的。” 但是,每当他说到妞儿的时候,他那脸色就像刚刚烧红的铁,在冷水桶里猛丁一站,立刻就变得阴沉了。他的老婆死了,留下年幼的女儿一人在家。 “明年把孩子带来吧。”晚上,黎老东和傅老刚在碾棚里对坐着抽烟,傅老刚一直不说话,黎老东找了这样一个话题。他知道,在这个时候,只有这样一把钥匙,才能捅开老朋友的紧紧封闭着的嘴,使他那深藏在内心的痛苦流泄出来。 “那就又多一个人吃饭,”傅老刚低着头说,“女孩子家,又累手累脚。” “你看我。”黎老东忍住眼里的泪说,“六个。” 这种谈话很是知心,可是很难继续。因为,虽然谁都有为朋友解决困难的热心,但是谁也知道,实际上真是无能为力。就连互相安慰,都也感到是徒然的了。 这时候,黎老东最小的儿子,名字叫六儿的,来叫父亲睡觉。傅老刚抬起头来,望着他说: “我看,你这几个孩子,就算六儿长得最精神,心眼儿也最灵。” “我希望你将来收他做个徒弟哩。”黎老东把六儿拉到怀里说,“我那小住女儿,也有他这么大?” “六儿今年几岁了?”傅老刚问。 “九岁。”六儿自己回答。 “我那女儿也是九岁。”傅老刚说,“她比你要矮一头哩,她要向你叫哥哥哩。” ………… 到了村里,先投奔了黎老东家。黎老东很是高兴,招呼左邻右舍的女孩子们来和小客人玩。 “你叫什么名儿呀?”那些女孩子们问她。 “我叫九儿。”小客人回答。 “你姐妹九个?”女孩子们问。 “就我一个哩,”小客人说。 “那你为什么叫九儿?”女孩子们奇怪了,在我们这里,谁是老几就叫几儿,比如六儿,他就是老六。”。 “这是我娘活着的时候,给我起的名儿。”小客人难过地说,“我是九月初九的生日哩。” 和女孩子们玩了几天,和六儿也就熟了。六儿背着红荆条大筐,提着小镐儿,扬长走在前头,九儿背一个较小的筐子,紧跟在后面,走到很远很远的野地里去。 六儿不喜欢在村边村沿拾柴,他总是愿意到人们不常到的地方去。他忽然轰起一个窠卵儿鸟,有时候他又追赶一只半大不小的野兔儿…… “我们赶紧拾柴吧。”九儿劝告地说。 “忙什么?”六儿说,“天黑拾满一筐回去就行。” 她慢慢地走在草地里,注视着脚下。在一处做个记号,又察看着。后来,他把柴筐扔在一旁,招呼着九儿:“你守住这个洞口,不要叫它从这里跑了。” 他回到做记号的那里,弯下腰,用小镐儿飞快地掘起来。 这天,他们高兴地捉住了一只短尾巴的小田鼠,晚上带回家里来,装在一只小木匣里。第二天,风很大,他两个没有到地里去,在六儿家里玩。父亲出去做活了,六儿拿出小田鼠来,对九儿说:“它在匣里住了一夜,一定很闷,我们叫它在地下跑跑吧。” “捉不住了,怎么办?”九儿说。 不要紧,你把水道守住就行了。六儿把小田鼠放在地下。起初小田鼠伏在他的脚下,一动也不动。六儿嘘它,跺脚轰它,它跑开了,绕着房根儿转,突然钻进了一个洞。 六儿急了,他问九儿:“你看瓮里有水没有?” “瓮里干着。” 六儿抓起瓢来,跑到咸菜缸那里,掏来一瓢盐水,灌进了鼠洞。但是不顶事。 六儿失去了小田鼠,心里很难过。九儿心痛那一瓢盐水…… 童年的种种回忆,将长久占据人们的心。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黎老东是村子里唯一的木匠,有六个儿子;傅老刚是每年春末夏初总要来这里忙活的外乡铁匠,家中只有亡妻留下的女儿九儿。 B. 铁木二匠劳作时“叮叮当当的斧凿声音……噼剥噼剥的声音”“叮当的锤打声,那四溅的铁花”吸引了孩子们并给他们带来了欢乐。 C. 傅老刚赞赏六儿长得精神且心眼灵,黎老东希望傅老刚将来把六儿收做徒弟,这些内容表明两人确定了九儿将来会嫁给六儿。 D. 六儿与九儿是小说塑造的两个重要人物形象,两人一起去拾柴,一起去捉田鼠,一起玩耍,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成了好朋友。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描绘木匠黎老东和铁匠傅老刚干活场面,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富有生活情趣。 B. “他那脸色就像刚刚烧红的铁……立刻就变得阴沉了”,神态描写很生动,符合人物身份。 C. “只有这样一把钥匙,才能捅开老朋友的紧紧封闭着的嘴”,把关于孩子的话题比作一把钥匙。 D. 小说将叙事融入描写当中,通过复杂曲折的情节叙述和大量描写,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8. 《铁木前传》中说“铁木二匠一向亲密合作,互相关照,有着深情厚意”,文本哪些地方体现了铁木二匠之间的亲密关系?请简要说明。 9. 小说中的九儿后来成了进步青年,而六儿是人们帮扶的对象。对二人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读者并不感到诧异,因为文本已经做了铺垫。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