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7-23 12:47
参考答案:
1.C
2.B
3.A
4.     浙东的文化     迷信之风     精神的存在     思想功能
5.①继承了王充等人对神秘主义的抵制,在对抗里找到了自己的审美方式。②鲁迅从王充、嵇康身上继承了峻急、深邃的思想盘诘的传统。③现代以来,故土先贤思想传统的失落,让他的笔触总是沉重。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后者”错误。原句为“周作人一直看好王充的价值,把他视为中国文化史的三盏明灯之一”,选项张冠李戴,应是“前者”。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但这并不能算是浙东文化的传统”错,原文有“浙东文化几千年有很大变化,但神秘主义的气息不绝,也算一种传统”这样的表述,选项曲解了文意。
C .“但因他的散漫和无所用心,所以他更喜欢六朝的阮籍、嵇康”错,原文只说“鲁迅不喜欢那样的论道,而是更为散漫而无所用心。倒是六朝人的眼光让人感动,他对阮籍、嵇康的态度,就更为亲切,彼此是有深的关系的”,选项强加了因果。
D .“并且王充、嵇康以来的峻急、深邃的思想盘诘的传统,鲁迅身上是有的”错,原文说“嵇康并非如牟宗三所云只是哲人型,其斗士的特点、诗人的气质也是有的。鲁迅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这位先贤的影响,不太好说。不过,王充、嵇康以来的峻急、深邃的思想盘诘的传统,他身上是有的”,由此可知,选项后半部分不是牟宗三的观点。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错,原文说“鲁迅在文章里多次讲到王充这个人,对其看法颇佳。王充的文笔有豪迈之气,言理多奇语。他对儒家学说的抨击,对……的抵制,在东汉可谓是个奇观”,由此可知,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在王充阮籍时期就有。

6.C
7.B
8.①都红对自己演出的意义、自我生命的价值认知产生了落差;②都红从同情的掌声和赞美中意识到“她到底是一个盲人”,人格上失去了平等和尊严。
9.①叙述人称: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比较自由灵活。
②叙述视角:以全知视角展开叙述,并用盲人视角来引领读者体验盲人世界。
③叙述方式:以倒叙的形式续写人物先前的经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④叙述语言:朴素且诗性,轻盈而凝重,能品味出深刻的哲理性、反讽性,如“小提琴动人的旋律就帮着她说情。人们会哭的,别人一哭她的债就抵消了。”(如果提到“多用短句”或者其他语言特色,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
⑤叙述技巧:小说采用“心灵叙事”的模式,侧重细致描写人物隐秘的心理,利用人物的内心冲突来彰显人物性格,展现盲人这一特殊群体敏感而自尊的心灵,并以此来推动小说进程。突出对健全人格和尊严的高度礼赞。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关于小说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因为演出时紧张未能发挥好,于是放弃了音乐梦想”错误,原文有“她知道了,她来到这里和音乐无关,是为了烘托别人的爱,是为了还债。这笔债都红是还不尽的”,小说中都红并不是因为演出失败而放弃音乐梦想,而是她认识到自己的演奏是为了还债,和音乐无关。
B.“体现她对钢琴演奏的热爱”错误,都红努力想要完成演出,并不能说明其对钢琴演奏的热爱,原文有提到“太丢人了”“太失败了”,但是这是公开演出,必须要完成。
D.“体现出作者对小说人物的批判”错误,“口吻里头包含了与她的年纪极不相称的刻毒”一句有反讽的意味,借此批判“滥用同情”的人们,忽视了“盲人”所渴求的平等的尊严,而非批判都红的“刻毒”。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情节跌宕起伏”说法不合理,小说更侧重通过人物心理描写揭示主旨。“性格的变化”表述不准确。都红一直都是一个富有自尊心的女孩,她拒绝成为别人同情与施舍的对象。只是在这件事情中凸显出来了。


10.D
11.D
12.C
13.A
14.①而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协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众多的反对者怎会对我不气势汹汹呢?
②忠诚有信的士人,在您当权时,虽然与你意见不合,让人憎恶,以后一定会慢慢地得到他的帮助。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改变礼乐制度的诸侯,君主在巡查的时候就会惩罚他,因为君主自己没有改变。治理新兴的国家用轻的刑罚,动乱的国家用重的刑罚,和平的国家用中等刑罚,这是刑罚根据社会情况确定轻重严宽,不是变化。
“诸侯有变礼易乐者”从结构上看应为定语后置句,“者”后应停顿,故排除AB。
“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三句句式结构相同,应分别独立成句,故排除C。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以”,连词,来,表目的。句意:来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
A.“以”,连词,因而,表因果。句意: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B.“以”,与“谓”连用,相当于“认为”。句意: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
C.“以”,介词,拿、用。句意:司马光就给王安石写信(用写信的方式)阐明这个道理。
D.“以”,连词,来,表目的。句意:一定会出卖您来显扬自己。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前”,名词作状语,预先。句意: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A.“膏泽”,名词做动词,施加恩惠。句意: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
B.“事”,名词作动词,办,做。句意: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
C.“世”,名词作状语,根据当世的情况。句意:根据时代的不同调整刑罚轻重。
D.“言”,动词作名词,话语。句意:前日司马光说的话不对。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盘庚,城市名”说法错误。盘庚为商代国君。
参考译文: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王安石开始主持政事,在天下推行他的新法。司马光在迩英阁为皇上讲读,讲到萧何、曹参的事情。司马光说:“曹参没有改变萧何时的做法,得到安守天下的方法。所以孝惠帝和高后时期,天下太平,百姓衣食丰足。”过了几天之后,吕惠卿侍讲。他就趁机说:“先王的治国方法,有五年一变的,是巡查考核等制度。有三十年一变的,是(《尚书》所说的)‘根据时代的不同调整刑罚轻重’。也有百年不变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礼仪。前日司马光说的话不对,他意在讽刺朝廷变法,而且讥讽我只是个草拟条例的人。”皇上问司马光:“惠卿说得怎么样?”司马光说:“改变礼乐制度的诸侯,君主在巡查的时候就会惩罚他,因为君主自己没有改变。治理新兴的国家用轻的刑罚,动乱的国家用重的刑罚,和平的国家用中等刑罚,这是刑罚根据社会情况确定轻重严宽,不是变化。况且治理天下,就像居住的房子,破旧了就修理,不是严重毁坏的就不重新建造。严重毁坏重新建造,没有好的工匠和上等的材料无法完成。现在二者都没有,我恐怕连风雨也无法遮蔽了。”惠卿不能回答。
司马光就给王安石写信阐明这个道理,多次书信往返,尽力劝导,好在安石听从他作了修改。司马光又说:“巧言令色的人缺少仁义。忠诚有信的士人,在您当权时,虽然与你意见不合,让人憎恶,以后一定会慢慢地得到他的帮助。谄媚之人,在当下确实让人顺心痛快,一旦您失了权势,一定会出卖您来显扬自己。”就对宾客常常指点着说:“让王安石失败的,一定是吕惠卿。”这之后六年,吕惠卿背叛王安石,上书告发他的罪状。只要可以用来挫败王安石的,他没有不做的。因此天下人佩服司马温公有先见之明。
15.C“暗含迁谪之失落”分析错误。诗句并无迁谪之意。最后两句“今宵无睡酒醒时,摩围影在秋江上”,化用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了饮茶后的感受。作者在词的末尾以打诨之法作结,使词境词意得到出其不意的转换和升华。
16.①调动多种感官,从视觉和嗅觉描写了茶叶碾碎的香气和热水中茶叶,层次丰富。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茶比作春风,将茶汤比作浪,生动形象。
③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茶汤的香气久久不散,连帐子上都似乎凝聚了浓浓茶香。
④末尾一句虚实结合,写饮茶后的感受,想象今夜醒后无法入睡,看见摩围山的影子倒映在秋江上。
⑤用典,化用了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别出机杼。

17.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千古凭高对此     谩嗟荣辱

18.B
19.D
20.C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按捺”的“捺”应读作“nà”。
C.“袭卷天下”的“袭”应改为“席”,“扣人心弦”的“弦”应读作“xián”。
D.“骠勇无畏”的“骠”应读作“piào”。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
(1)语序不当。“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解说内容十分专业”是并列关系,几个短语应用相同的结构,所以应改为“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专业的解说内容”。
(2)搭配不当。“导致”意为引起,造成,常用于不好的结果。而“观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则是好的结果。故应将“导致”改为“使得”。
只有D修改正确。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是比喻修辞手法,将“比赛现场”比喻成“一场严丝合缝的交响乐现场”,将“她的出场”比作“一声不讲道理的唢呐”。
A.将“西洋的社会”比喻为“我们在田里捆柴”,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B.将“宣泄出外的人”比作“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C.“泼皮破落户儿”指的是家道中落、缺少教养而泼辣的人。同类事物之间不构成比喻。
D.“两弯柳叶吊梢眉”中将“眉毛”比作“柳叶”, 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C。
21.①礼也可以杀人
②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③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22.①礼治社会以传统维持社会,礼的内容依现代标准可能是残酷的。
②以德治国强调了道德的重要,与其相对的是依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法治社会。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