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陕西省宝鸡市2022年高考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4-30 17:29
2022年陕西省宝鸡市高考模拟检测(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长期以来,从无其他文学作品的地位能如《诗经》一样崇隆,这部经典独特而有魅力,它将远古许多隐微的信息、情感和道理,凝聚缄存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谣中流传至今,而无数后人不断进行的注疏解诂,更使之显得无比丰厚。
解读《诗经》不是件容易的事。从汉代就开始的今古文之争一直延续了千余年。东汉以后,古文学派的毛诗盛行,郑玄作笺间参今文家说,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四十卷,“融贯群言,包罗古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语),被视为关于《诗经》的最重要著作。应当指出的是,《毛诗正义》保存的《毛传》尤好“以史证诗”,引入过多政教伦理的概念和说辞,为人们理解《诗经》增添额外负担;而《毛传》《郑笺》对一些问题存在的不同看法,孔颖达常常强作调和,反而伤害诗义。到了宋代,朱熹撰《诗集传》而摒除《诗序》,事实上背离了汉人解诗的学术理路,显得更为扼要求是,但仍有不少基于伦理教化的穿凿和曲解。
孔子曾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诗经》,就是“思无邪”了。可惜朱熹对“思无邪”的理解有所偏差,他将本来“无邪”的诗篇内容视为“淫邪”,认为作者所以如此写是为了揭露这种“邪”而加以批判,因此动辄便说某某篇章为“刺淫奔之诗”。其实孔子足够轻松简约,不像朱熹那样拘束沉重,他认为《诗经》的内容及其作者的动机和态度,都是归于诚和正的,“正”规约“诚”不至于泛滥,“诚”使“正”更具备“仁”的内涵,正因如此,才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诗经》中的《兼葭》,前人称它是“《国风》第一篇缥缈文字”(牛运震语),倘恍迷离、意蕴悠长,“所谓伊人”实际不知所谓,而“在水一方”也只是“宛在”而已,面对诗文的这种模糊表达,人们大多难以推阐诗义。直到“五四”以后,以闻一多为代表的学者才又重新认定它的情歌本质。事实上,不论是多写个人的《风》,还是多写国事的《雅》和《颂》,都能看出“人”的诚与正,生活、政治、战争、仪式等,无不承载着“思无邪”的精神,只不过相较于《风》而言,《雅》更多一些隐喻和转义。《小雅·节南山》批评“昊天不惠”,《小雅·巧言》不满“昊天已威”,《大雅·瞻卬》埋怨“天之降罔”,《大雅·文王》感叹“天命靡常”,均充满对“天”的怨怼和对居上位者的讽刺,这背后乃是“人”的意识之觉醒,而“人”之为“人”在于“明德”,也即处理好诸种关系:偏执臣忠、子孝、妻贤之一端是不适宜的,它同时也要求君仁、父慈、夫义。此时,《诗经》变成一个给大家讲道理的说服者,其目的是要建立理想的制度和理想的社会。
阅读《诗经》,让我们重新理解文学和历史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去看待它“思无邪”,是否会觉察到《诗经》里的那个世界,原来是既现实又理想、既功利又纯真的呢?
(摘编自谷卿《〈诗经〉里的物、事、情、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古老的经典,《诗经》将远古许多隐微的信息﹑情感和道理凝聚在了歌谣之中。
B.《毛诗正义》虽被视为关于《诗经》的最重要著作,但好“以史证诗”,这是其不足。
C.孔子评价《诗经》为“思无邪”,朱熹对“思无邪”的理解有偏差,违背了孔子的本意。
D.《诗经》中的《兼葭》,被前人称为“《国风》第一篇缥缈文字”,内容有些模糊表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诗经》的内容及其作者的动机和态度都是归于诚与正的,二者相辅相成。
B.文章列举了很多人对《诗经》进行的注疏解诂,有助于读者深切感受《诗经》的丰厚。
C.文章将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和朱熹的《诗集传》对比,强调朱熹的解读是穿凿曲解。
D.文章摆事实、讲道理,大量引用前人解读《诗经》的言论,丰富了内容,增强了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传》《郑笺》和朱熹的《诗集传》背离了汉人解诗的学术理路,显得更扼要求是。
B.《诗经》中的《雅》相较《风》多了些隐喻和转义,使其承载不了“思无邪”的精神。
C.《诗经》中的怨怼和毓刺,实则是人的觉醒,要求处理好诸种关系,以建立理想社会。
D.阅读《诗经》,能重新理解文学和历史的关系,因而帮助人们感受它创造的现实世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双减”不仅能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撑起一片天。从提供配音、演说等个性化作业供自主选择,到邀请书法、音乐、舞蹈等名家进校园,再到组织参与体育锻炼、学农实践,很多学校顺应“双减”后学生学习内容、时间分配的变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爱好,让更多孩子在减负担的同时增长知识、兴趣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断提高“减”的效果,需要学校持续做好“增”的文章。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但提升“双减”效果不能只在校园里寻找方案,家长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比如,家长应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激发孩子学习的内生动力。落实“双减”工作不是某一方的事,相关各方形成合力、一起推动,政策成效才有可能更好显现。
(摘编自《推动“双减”进一步发挥实效》《人民日报》2022年2月9日)
材料二: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2021年秋季学期学校落实“双减”工作成效明显。据悉,2022年教育部将围绕“巩固提高、深化落实、创新突破”三个关键词展开工作。要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继续把落实“双减”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重点从提高作业设计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均衡发展水平四个方面持续巩固提高学校“双减”工作水平。
(摘编自《落实“双减”仍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华社2022年2月15日)
材料三:
大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做到向“45分钟”要效率、要效果。比如,提升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水平,打通学科界限、将多学科知识融合,在尊重学生个性基础上分层布置作业等。推动实现课堂教学与作业布置的科学化、智慧化与个性化,才能让学生在校园内“吃得饱”“吃得好”。
从根本上改变当前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考试次数过多、考试形式单一、考试质量不高和“唯分数”倾向等问题,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办法,真正实现以评价促成长。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选拔评价方式,深化招生改革,优化考试“指挥棒”,畅通和拓宽人才成长的通道。应以评价之“尺”,引导社会从对分数、排名和升学的关注,转为对学生身心健康、兴趣特长、意志品质与实际获得的关注。
(摘编自《“双减”也需做好教育管理“加法”》《人民日报》2022年3月15日)
材料四:
“五育并举”是我国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五育”在我国当前的校内外教育中还没有完全受到同等重视,许多学校将知识“训练”置于核心地位,轻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双减”政策是给儿童“松绑”,要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培养儿童优良的道德品质,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积累劳动实践经验。落实“双减”政策就是要实现教育要素的良好协同,不断优化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让孩子像孩子的样子,让学校有学校的样子,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还教育以风清气正。
(摘编自《“双减”让教育回归初心使命》《中国教育报》2022年3月17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孩子对电子产品的合理使用,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学习动力的激发等均需要家长对学校的配合。
B.作业设计、课后服务、课堂教学、均衡发展四方面水平的提高,是学校“双减”工作巩固提高的重点。
C.提升教师授课质量和水平,分层布置作业,就是向“45分钟”要效率、要效果,大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D.“双减”要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还教育以风清气正。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双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撑起一片天,只要持续做好课后服务等“增”的文章,就能不断提高“减”的效果。
B.落实“双减”是2022年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在去年下半年“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提出的。
C.实施“双减”以来,社会对学生的关注已经从分数、排名和升学转向身心健康、兴趣特长、意志品质与实际获得。
D.考试次数过多、考试形式单一、考试质量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表明“五育”在校内外教育中没有受到重视。
6.“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请综合材料内容,概括说明如何才能推进“双减”政策成效更好显现。(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9题。
舒适 [苏联]马里纳特
“亲爱的,你听着,我们也应该把家安排得更舒服些。”
丈夫不解地问:“你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只要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呗!”妻子解释道。
“那么,舒舒服服又是指什么呢?”
妻子开导说:“你不懂吗?舒舒服服就是舒适、美满、安逸。”
“就是说我们不再吵架?”
“不是!咱们得把屋子修缮修缮,把某些摆设换一换。你不是也喜欢整洁吗?”
“那还用说!”
“那你把为买摩托车积攒的一千卢布给我,一切让我来张罗。”
丈夫犹豫:为了买摩托车,他一个戈比一个戈比地攒了四年,总算攒够了一千卢布,只剩下去体育用品商店购买……他好像已经看见自己骑着二十马力的摩托车,穿过林区钓鱼,或是带着妻子到农村走亲戚。嘟—嘟—嘟,不大一会就到了。时速八十公里,闹着玩的吗!
他愁眉不展地问:“难道你想去哪儿就能去哪儿,想什么时候去就能什么时候去,这不叫舒服吗?”
“哈,舒服!你自己说过,瓦西利骑摩托摔断了肋骨,现在还躺在医院里。”
“照你这么说,那干脆就甭出门了。”
“等我把我的想法实现后,你就不想出门了。”
“可你有什么想法呢?”丈夫好奇地问。
“第一,得把墙壁刷成各种颜色,不要老一套。一面墙刷成玫瑰色,另一面天蓝色;在另外一间屋,一面墙刷成绿色,另一面浅黄色。如果你愿意,也可以用更鲜艳的颜色红色、黄绿色、咖啡色。”
“干吗要用这么鲜艳的颜色?”
“现在就时兴这个!你在乔巴努那里看过吧?”
“看到过……”为了避免争吵,丈夫说。
她继续说:“窗帘随墙的颜色而异,像格斯科家的那样,是德国式的。你听着,咱们把小地毯卖给旧货商店,再买个大的波斯地毯。如果你高兴,可以像日本人那样睡在地上……”
“对,对。”
“把浴室的墙砌上白瓷砖,一直砌到天花板,叫你一进门就感到惬意,就像帕尔塔鲁家那样……厕所的地面要铺上玫瑰色和蓝色的方砖……”
“这又是为什么?”
“为了好看,那还能为什么!就像波多亚努家的厕所那样,你见过吗?”
“嗯。”
“把厨房的墙镶上瓷砖。要不,每年夏天都得粉刷墙,烦透了。你愿意厨房里干干净
净吗?”
“愿意。”
“厨房的地板铺上进口列诺论,这样,用湿抹布一擦就干净了。屋里的镶木地板刷上波
兰清漆,像佩特拉鲁家的那样。”
“嗯——是的……”丈夫说。
“门和窗户都刷上保加利亚油漆,安上新的把手,再装上英国锁。弄个匈牙利曲管灯座——正巧商店里现在就有卖的。”
“这一共得多少钱……”
“一千卢布就够了。”
嘟—嘟……时速八十公里!骑上它走亲戚,在林子里,在水塘边停下来钓鱼。
“难道你不愿意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吗?当 你回到家,把门一开,就会高高兴兴地跨过门槛,心满意足地进到屋里来。”她继续劝说着。
他想:“一千卢布啊!四年来没有喝过一杯白兰地,没有去过索契,没有去过雅尔塔……”
“买摩托车的钱你再慢慢攒嘛。从我的工资里抽出一部分存起来。你再稍稍忍耐一些时候。这样家里该有多么舒适啊!我们买一对时髦的沙发椅。你回到家,往这样的椅子上一坐,一天的劳累顿时就会消失。”
“那我怎么去钓鱼呢?”他惋惜地说。可是这话已经说得太晚了。
“我们买个放电视的小柜子,你可以看电视,还可以请朋友来玩,难道在这样舒适的家里接待朋友,你不感到幸福愉快吗?怎么样,亲爱的?”
时速八十公里啊!再见吧,幻想!
几天后来了几位师傅,伟大的修缮工程开始了。没有经历过这种事的人,会认为这是幸福。屋内渐渐变了模样,上面像月亮般放光,下面像镜子般明亮。舒适啊……没有尝过这种舒适的人,还是让他不去尝的好。
舒适生活的第一天,丈夫下班回来,妻子警告他:
“亲爱的,小心点儿!不要把门关得砰砰响……把鞋提在手上,最好用报纸把鞋包上,免得灰土落在波斯地毯上。”
第二天她又说:“你这是往哪儿踩!没看见地板上涂了波兰漆吗?”
第三天以及整整一周她老是唠叨着:“你这个人,怎么在屋里抽烟啊!这会把天花板熏黄的。你到楼梯上或者厕所里去抽吧!”
“站住!别在椅子上坐,我用专门的洗涤剂擦过了!”
“别把胳膊肘支在窗台上,窗台刷了保加利亚漆……”
“你这是什么习惯!刚下班回来,就往沙发上坐。如果你想休息一下,就到院子里,坐到长凳子上去!”
舒适……是件了不起的事!如果再有个爱整洁的女人操持着,那简直就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了!
“别碰书架,那是德式的!”
“你往哪里踏! 这是匈牙利长条粗地毯!”
“离小碗橱远点——那儿放着捷克玻璃器皿!”
不久,各种事情愈来愈多:
“亲爱的,该与朋友们断绝来往了。你一个人在镶木地板和地毯踩还嫌不够吗……”
最后,舒适达到了顶峰:
“天哪!看你把卧室糟蹋成什么样子了!要是这样,还不如你干脆甭进屋!晚安,亲爱
的。今天,你就在走廊里过夜吧!”
(选自《小小说选刊》)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写妻子极力描绘修缮房屋设想,如墙壁的颜色、窗帘的颜色、波斯地毯等,为了说服丈夫,突出生活的舒适和惬意。
B.妻子和丈夫的语言中多次运用省略号,表现了人物不同的内心,如“舒适他是件了不起的事!”,表现丈夫的愉悦心情。
C.情节在反复中发展,发展中有反复,采用反复手法,如“一千卢布”“八十公里”“舒适”等内容,反映了社会生活现象。
D.“舒适”是贯穿故事的线索,情节的推进、人物情绪的变化都是围绕“舒适”而展开,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深化主题。
8.小说运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6 分)
9.小说结尾写丈夫被赶到走廊过夜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6 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