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山东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4-05 17:45
高二质量检测联合调考
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核心概念和主旨的能力。A项,根据材料一第3自然段的内容,文学批评的圈子化指的是只关注社会文化的中心地带作家的作品,严重忽视其他地方的作品。B项,根据材料一第7、8、9自然段所述,该项窄化了原文信息,忽略了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C项,“文学批评的‘学院化’是错误的”错,参见原文“伴随中国文学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整体学科化、学术化和学理化的大趋势,文学批评变得日益严谨”。
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信息并对其表述逻辑做出评价的能力。A项对应信息是材料一第2自然段的前两句话,其表述正确。B项对应信息是材料一第4自然段,但该项表述歪曲了原文语意,“现实文学批评的非文学化是当前文化批评盛行的根本原因”这一句显然是强加因果,主观臆断;原文是说“当前盛行文化批评,固然有多种原因,但现实文学批评的非文学化对文化批评有直接影响”。另外,该项第二分句“这也直接导致针对文学本身的批评逐渐被边缘化”,则是建立在错误前提条件做出的推断,也缺乏理据。C项对应信息是材料二第2自然段,由“掉书袋,玩术语,纠缠于一些云山雾罩的概念,会失去与读者的联系,并会加剧文学的危机”可推知该项表述正确。D项对应信息在材料二第3自然段末句,可推知该项表述正确。
3.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中心论点的概括能力、论证过程中材料论据与论点之间逻辑关联的判断能力和不同素材的分析能力。A项阐述的是文学批评的正确态度。B项阐述的是文学批评家的人格素质要求。C项阐述的是文学批评要回归文学本身,与材料一主旨有密切关联,可以支持材料一的观点,因此该项为正确选项。D项阐述的是健康的文学批评出现需要具备的前提条件。A、B、D这三项与材料一的中心论旨“文学批评应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无关,因此均不能支持材料一的中心论点。
4.本诗每两句一韵,韵押得颇工整,换韵自然,朗朗上口,体现了诗人所追求的“音乐美”。(2分)本诗每句11字,句与句之间比例协调,形成一种“均齐”的“建筑美”。(2分)(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利用材料中所述观点、原理等知识迁移鉴赏评析诗歌语言艺术的能力。《口供》这首短诗鲜明地体现了闻一多先生“新格律体”诗歌创作的理念,呈现了他的有关新诗歌语言“音乐美”“建筑美”的独特 追求。
5.首先解说非文学因素的介入导致当前文学批评呈现的三大特征;然后阐述非文学批评对整个文学生态和优秀文学、优秀作家、普通读者的不良影响;再提出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的主张,坚持以文学为主的基本原则,遵循文学的标准。(意思答对即可,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述类文本思路结构的能力。材料一由9个自然段组成,全文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论说的。第一层(1-4段):简析因非文学因素的介入而导致当前文学批评呈现的三大特征。第二层(5-6段):总结如此文学批评对整个文学生态的负面影响,并阐述各种非文学批评的盛行,对优秀文学、优秀作家、普通读者的消极影响。第三层(第7-9段):提出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的主张,强调以文学为中心,坚持以文学为主的基本原则,遵循文学的标准。
6.B【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的整体解读和内容的理解能力。“表明张铁匠担忧传统手工艺衰微”错。从表面看,张铁匠的言辞是在对后两者进行挖苦、嘲笑,实际上这体现了张铁匠对自己打铁手艺的自豪和骄傲。
7.B【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写出了张铁匠想象自己造出钉子后的快感”与原文不符。从下文看,张铁匠不屑于干打钉子这种事。
8.小说开头交代石坡村的牛和狗自然的生存状态,后文则写村子里牛和狗都没有了,可以想见石坡村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小说开头和中间写司家弹棉花店生意兴隆,结尾写司家弹棉花店生意萧索,暗示了石坡村多年来生活方式的变迁。小说情节前后呼应,使小说情节完整,结构严谨,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表现手法的能力。小说精心设置故事情节,内容前后照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石坡村自然生态的变迁,二是石坡村人们生存状态的变迁。
9.【示例一】作者更加倾向于张铁匠的观念。面对传统的生存方式遭受冲击,张铁匠选择了对传统的坚守和对现代生存方式的拒绝。从主要情节来看,小说主要围绕石坡村铁匠铺的变迁展开,突出了张铁匠的情感变化。从主要人物形象来看,张铁匠无疑是小说的主人公,这一人物承载着作者对乡村文明的深深的爱恋。从主题来看,小说反思以张铁匠的铁匠手艺为代表的传统乡村文明被现代文明冲击的问题,表达了对传统乡村文明的坚守。
【示例二】作者更加倾向于张铁匠儿子的观念。面对父亲要求儿子承继父业的要求,铁匠的儿子选择了抗拒,并很快响应县政府发展旅游产业的倡导,积极投入新的生活方式之中。从情节的矛盾冲突来看,小说的主要情节交代了铁匠儿子及其父亲的观念矛盾,而儿子的观念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从小说的发展趋势来看,虽然张铁匠进行了抗争,但那么的无力。他改变不了传统生存方式被冲击的事实。从主题来看,小说写现代文明给乡村未来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作者心中有着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憧憬。(理由每点2分;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型,考生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主体情节、主要人物、主题等几个层面展开分析。
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
11.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序’只能由他人来写”说法错误,也可以自己写。
12.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概述内容的能力。“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劝谏”说法错误,交趾进贡“麟”一事并未说听从了他的劝谏。
13.(1)仁宗开始有病,皇位继承人还没有确立,天下的人担心而没有人敢说。(得分点:“不豫”“国嗣”“莫”各1分,句意1分)
(2)司马光说:“我说这些,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陛下竟然接受了。”(得分点:“谓”“不意”“开纳”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得分点。
14.修筑两个城堡。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特定内容的能力。根据“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等内容,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高兴,回家后将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岸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患。”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自己的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进贡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开始有病,皇位继承人还没有确立,天下的人担心而没有人敢说。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当面对皇上说:“我过去在并州做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些,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陛下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神宗即皇帝位,提拔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司马光极力辞谢。司马光时常考虑到历代史书太繁杂,皇帝不能全部读完,于是写了《通志》八卷呈献英宗。英宗很高兴,命令在秘阁设置机构,续修这部书。到这时,神宗给此书命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给此书写了《序》,让司马光每天进读。王安石执政,颁行新法,司马光上书陈述新法的好处和害处。神宗想任用司马光,去询问王安石。王安石说:“他所说的全是危害政治的事情,所相好的都是危害政治的人,而陛下打算把他置于左右重臣的位子上,让他参与国家大事,这是成败盛衰的关键。司马光的才能怎能危害政治,但是一旦身处高位,那么持不同意见的人会倚以为重。”元祐元年又生病。这年九月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15.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尾联说朝廷并无失策之处,只是百姓徒自忧虑罢了,是反讽之意。
16.首联、颔联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国土沦丧的悲伤。颈联通过对比,表达了对朝廷的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不满和痛恨。尾联用反语,表达了对国家前途、人民疾苦的忧虑。(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与评价古诗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思想感情的正确步骤:首先要做到“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看有无与诗歌的写作背景有关的注释及根据自己对诗人的一般了解作答,其次要清楚整首诗歌的大意,再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思,最后联系全诗以及注释内容,结合提问,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7.(1)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2)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3)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分别出自司马迁《屈原列传》、杜甫《蜀相》、姜夔《扬州(淮左名都)》,均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推荐诵读的篇目。
18.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产生的人或事物,后多指顺应时机而出现或产生。日新月异:形容进步、发展很快,新事物、新气象不断出现。语境强调的是各类新兴职业和新型就业方式顺应时机而产生,应选“应运而生”。截至:截止到某个时间。截止:到一定的期限停止。根据语境,应选“截至”。目不暇接:形容美好的事物太多,或景物变化太快,眼睛来不及观看。应接不暇:原来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忙不过来。根据语境,应选“目不暇接”。反映: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应: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和行动。根据语境,应选“反映”。
19.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才得以……,才经得起……”的主语应是“职业”,而不是“历史”。B项,“具备”和“社会进步”搭配不当。D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考验”。
20.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2分)写出了“互联网”“数字化”所催生的新职业可以给人带来美好的生活。(3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三个句子以“向……而生”为句式,句式基本相同,三句形成层进关系。分析表达效果时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回答。
21.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选用句式的能力。结合语段,可知陈述对象是“小寒”,A、C两项的陈述对象分别是“人们”和“春意”,排除A、C两项。D项递进关系不当。
22.宜多食温热食物 应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 临睡前用热水浴足(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空缺处,结合上文“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及下文“以抵御寒冷对人体的侵袭”可知与“寒”相对应的是“温热”,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空缺处,据下文“‘早睡晚起,必待日光’,克服在闲散中熬夜的毛病”,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空缺处,据下文“既能御寒保暖,又能解除疲劳,促进睡眠,浴足后进行足底按摩”,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摘编自专题调查结论,涉及的核心话题是“中学生压力来源”,材料中列举了中学生压力的多种来源,诸如关于成绩的忧虑,友谊的得失,父母的不理解,自身的过高期望值,还有来自互联网的社会问题与思潮,等等。材料内容关乎中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实际,话题有深广的表达空间。个体承受的主要压力,往往各有不同;如何化解压力,如何变“压力”为“动力”?这些都是立意构思的突破口。
(二)参考立意
(1)压力不可避免,要学会与之共舞,成就精彩人生;
(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要慎交友,交好友,见贤思齐,相互促进;
(3)家庭、学校、社会,要齐抓共管,帮助青少年减压,营造一个利于健康、茁壮成长的良好环境;
(4)学会与自己和解,接纳自己,理性看待自身优缺点,努力自我改进、自我完善;
(5)合理定位目标,尝试自我激励,不盲目攀比而自增压力;
(6)理性看待网络媒体呈现的社会问题与思潮,切忌盲从、被带节奏而自增压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