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广州市番禺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1-31 11:24
广州市番禺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宗法伦理成为现代基层治理的柔和剂。中国传统礼治模式是基于血缘宗法关系网的组织架构,甚至封建王朝统治者一度需要依靠地方豪门、宗族的社会动员力量推行有效的军政举措。进入现代社会,地方宗族作为组织化的整体力量虽然不复存在,但在乡镇农村地区,却以血缘宗亲圈层化的“熟人社会”新形式,直接影响到现代社会治理进程。甚至有学者通过田野调查认为,在宗族型村落的村治实践中,宗族的实际作用并没有随着现代化演进而消失,相反在乡村治理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毋庸置疑,传统宗法社会的制度、文化、习俗等是礼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以距统治者血缘关系远近而圈层式推衍的“封诸侯,建同姓”,以“长幼”“名分”“内外”加以区分和辨认的关系网络,在古代礼治模式中发挥着国家治理的地方组织架构作用。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几千年宗法文化培育之下的“熟人社会”,在贯彻国家治理大政方针、开展社会动员和执行基层治理时,依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街道、居委会等基层工作的深入开展,可以借鉴宗法血缘圈层文化所特有的情感协调功能,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增强现代国家治理的组织文化软实力。当然,宗法血缘圈层文化也有其固有的文化劣根性残余,比如其内含的“家天下”“家长制”“一言堂”等,尤其需要在现代行政组织体系中去粗取精,避免可能出现的人身依附、山头作风、权力监管真空等沉疴痼疾死灰复燃。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研究人类社会起源时,提出了基于血缘、地缘、精神文化的三种类型的共同体,其中血缘共同体是最为“本质的统一体”,因为“由于出生,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的‘植物性生命’的关联”。以宗法血缘圈层文化认同为基础构建的宗法伦理共同体,兼具血缘、地缘、精神文化等多重意涵,实际上成为地域性、多样性、牢固性的基层治理单元,确保了社会稳定。当前,对于宗法伦理共同体的现代运用,需要从组织结构、制度体系、个体认知等多个角度加以深入研究,确保全面综合、审慎有序、良性推进。
(摘编自周瑞春《传统礼治模式的现代实践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从行为规范上看,礼与法并无明显差异,都是一种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
B.乡土社会有安土重迁的特点,人口流动与土地变动较小,传统的效力变得较大。
C.宗法伦理作为礼治的柔和剂,有效平衡了王朝统治者和地方豪门宗族间的权力。
D.宗法血缘圈层文化有一定的情感协调功能,但也存在一些文化劣根性的残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需要传统来维持,如果一个社会的环境变迁较快,那么礼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的效力就会变得不确定。
B.礼治是通过在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来使人信仰遵从,这样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秩序也能自动形成。
C.礼治中以距统治者血缘关系远近而圈层式推衍的“封诸侯,建同姓”的做法体现了中国社会“团体格局”的特点。
D.斐迪南·滕尼斯认为由于血缘共同体是最为“本质的统一体”,所以人与人一出生时便形成了“植物性”生命的关联。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持“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假如你是一名“大学生村官”,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你的基层治理方略。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暖花开
邵丽
春暖花开的时候,刘老师从新闻里看到,淮南地区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和油菜花开了,比往年提前了半个月。就是那时,他突然兴之所至,决定要去看看自己的学生王鹏程。
王鹏程去年从团市委书记的岗位上,调到淮南一个县当县长。从其他学生口中得知这个消息后,刘老师给王鹏程打了电话。电话里,王鹏程再次跟刘老师确认了这个消息,最后还邀请他来淮南住几天,说老师的肺不好,淮南比淮北湿润,对肺部有益处。刘老师说,好好好,我一定去。
王鹏程是刘老师带的第一届毕业生,也是恢复高考后这个镇子里第一个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刘老师还记得那天,他从县教育局打听到王鹏程的考分时,天上下着瓢泼大雨,他的一只鞋底在泥水里被粘掉了,他硬是踩着十来里泥路,半夜敲开了王鹏程家的门。“鹏程,你考了个状元!你可是咱地区的高考状元啊!”
师生两个的手紧紧拉在一起,热泪长流。
周一一大早,刘老师就让另外一个学生、现在镇上开小巴的罗志军送他去火车站。到了淮南车站,他给王鹏程打电话,开始都没人接,接着就有信息发过来,“抱歉,我正在开会。”他害怕再打扰他,就到候车室找个座位坐下来。
等过了下班时间,他才给王鹏程发信息,“我已经到了县上”。半个小时后,王鹏程的电话打了过来,问:“您是哪位?”
“鹏程,我是你刘老师。”他觉得自己的声音都走了腔。声音里有一丝委屈,也许是埋怨,或者是巴结。
“哦,刘老师?”王鹏程有点意外,“您已经到县里了?”他迟疑了一下,“这样吧,我今天太忙了,脱不开身,我先安排秘书接待您,明天我去看您。”
刘老师被县政府孙秘书接着,安排在政府招待所住下。孙秘书很热情,安排得也很周到,这让他得到莫大的安慰。毕竟,王鹏程是他最器重的学生,他知道好歹,也知道轻重。
晚上吃了饭,他想出去走走。刚到楼下看到院子里停满了警车,大厅里也站满了人。他知道这是有活动,便赶紧回身往楼上走,在楼梯口迎面与从餐厅下来的王鹏程走了个碰面。他刚想上前打招呼,被旁边的便衣看见,上前阻拦住了。等人去楼空,他准备上楼,孙秘书在后面喊住他,说王县长马上要过来。他就站在楼下大厅里,等了一会儿,王鹏程来了。这次刘老师看清楚了,他面色通红,但精气神十足,这让刘老师暗暗高兴。他最得意的门生,怎么也得文武双全,有汉子气度嘛。
王鹏程过来,拉住刘老师的手,说了几句话,说他马上还得走,事情还没忙完。
“你赶紧去忙正事儿!等你闲了咱们再好好说话。”刘老师说。
王鹏程匆匆忙忙地走了。
他这才想起来,刚才王鹏程拉他手的时候,王鹏程的手心湿湿的,热热的。这让他想起他上学的时候,手心脚心老爱出汗,竟陡然生出一种慈父般的怜爱来。
第二天傍晚,孙秘书给他打了电话,让他在房间等着,先别下去吃饭。他想着肯定是王鹏程忙完了,要过来见他,便赶紧整理一下头发和衣服,坐在沙发上候着。快八点的时候,有人敲门,他忙打开门,孙秘书拎着大包小包站在门口,到房间把东西放下后,孙秘书拉着刘老师到楼下餐厅吃饭。
上菜的时候,刘老师问:“鹏程县长几点能到?”孙秘书看着他,尴尬地笑了笑,说:“刘老师,是这样的,王县长临时接到一个任务,要到杭州去谈一个招商项目。”
“哦。要多长时间?”
“最多一个星期。走之前,他让我安排好您的一切活动,让您在这里多住些日子。”
他没接话, 心里像吃了粉笔灰,堵得慌。等内心里平静些了,他才说:“我不住了,明天就走,家里还有很多事等着我。”
“那可不行,王县长肯定会批评我办事不力。您一定等他回来!”孙秘书显出一脸真诚。
那天晚上他喝了很多酒。醉意稍稍减轻一点,他决心明天一早就走,坐第一班车走。孙秘书拿来的一堆土特产,他一样都没拆开看,整整齐齐地码在窗台下面。
第二天一早,他直接去了汽车站。在淮南上车的时候,他在火车站买了顶帽子戴上,免得到了淮北出站的时候,被熟人认出来。
出来车站,他刚在路口站下,边取下帽子扇风边等车,一辆车飞奔而来,开到他面前突然停下了。罗志军的大嗓门响了起来,“刘老,您怎么在这啊?快上车,刚好还有两个位子!”说着,罗志军跳下来,把他扶到车上,让前面座上的人让开,把老师安置在第一排坐下。然后,那种松弛下来后一泻千里的疲倦袭击了他,他睡着了。
罗志军喊醒他的时候,车子开到了饭店门口。他看到车下站着一群人,都是他的学生。
上了一道一道的菜,酒也好,都是他平时喜欢的。罗志军知道他喜欢什么,但他一点胃口都没有,动动筷子就放下了,酒也只是沾沾唇,他打不起精神来。
“刘老师,您专程去看王鹏程,给他多大面子啊,他还不高兴疯了?”有学生给他敬酒的时候说道。
“嗯,可不是,亲得拉着我的手就是不丢。”他放下酒杯,半眯上眼睛,用自己的左手握住右手比画着,“他还是你们上学时的老毛病,满手心里都是汗。”突然,他的手在空中停了下来,心里有些东西开始松动。他想起了王鹏程温热的手,想起很多很多以前的事情。那时候,王鹏程的父亲在建筑工地被砸断双腿,他要退学,去顶替自己的父亲。他跑到乡下,把王鹏程拉回来,住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到他们家吃饭。那可不就是他的儿子嘛!老了老了跟自己的儿子有什么好计较呢?
他喝下学生敬过来的酒,心里更加敞亮了,心里的粉笔灰也没了踪影。
“您应该多住几天,淮南那么多好吃好喝的都应该体验一下嘛!”罗志军嬉皮笑脸地说。
是啊是啊,那么多好吃的东西,孙秘书拿了多少啊,人家用了多大的心,自己怎么都没看看!真是太刻薄了。人家接你,给你安排吃住,还送那么多东西给你,多好的学生啊!
他有点眩晕,站了起来,两手支在桌子上,看着坐在他周围的学生,那一张张生动的脸,曾经让他那么亲切和自豪。他突然觉得好羞愧,也好感动,眼睛里热热的。
“同学们,同学们,鹏程……还有你们,多好啊!好,好啊!”
他仰起头来,喝下一大杯酒。
半夜醒来, 夜凉如水,万籁俱寂。
很远很远的地方,能听到河水流淌的声音。这条河从镇子中间流过,不舍昼夜流向淮河。而这次去淮南,两次穿越淮河,他都没有扭头看眼。今年就不说了,等到明年,春暖花开,他一定要找个合适的地方住上一段时间,好好看看淮河。
(选自《人民文学》2018年第4期,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刘老师”是一个看重师生情也深受学生爱戴与敬重的老师,他爱生如子,发自内心地关心、帮助学生,体谅他人。
B.刘老师对学生赠送的大包小包土特产拆都没拆开看,就整齐码在窗台下面,说明他对这场师生会面内心也是颇感失落的。
C.王鹏程是刘老师最器重的学生,曾接受过刘老师的帮助,现在身居高位,却在恩师前去看望时有意疏远,体现了他为人的虚伪。
D.刘老师在淮南上车时,在火车站买了顶帽子戴上,怕淮北出站时被熟人认出来,体现出一个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老师的自尊。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刘老师的视角汇入对社会与人性的观察,通过对刘老师心理波动的描写揭示主题,叙述节奏张弛有度,引人入胜。
B.小说通过心理与对话描写,两次提到王鹏程手心湿热,这一细节体现了刘老师对王鹏程这个得意门生慈父般的关爱与理解。
C.小说在情节布局上颇具匠心,两次运用了插叙,生动且深入地刻画了人物心理,丰富了人物形象,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罗志军对老师的热情与感恩,与王鹏程对待老师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印象深刻。
8.刘老师在淮南见到王鹏程时,心理有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9.邵丽曾经说过:“我更倾向于在苦难里发现美好,在荆棘里发现花朵,在雾霾中学会看到阳光。”请从小说情节设置的角度,分析邵丽这种文学创作理念的具体表现及意义。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