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召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文升陛见,赐大红织金衣一袭。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 张吉、王纯、丁玑、敖毓元、李文祥并以言事远谪,吏部主事储礶上言:“五人者,既以直言徇国,必不变节辱身。今皆弃之岭海之间,毒雾瘴气,与死为伍,情实可悯。乞取而寘之风纪论思之地,则言论风采必有可观。与其旋求敢诛之士,不若先用已试之人。”上命吏部皆起用之。 吏部尚书王恕恳疏求致仕,不许。恕时有建白,众议谓业已行矣。恕言:“天下事苟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害。若谓已行不及改,则古之纳谏如流,岂皆未行乎?”恕遇事敢言,有不合,即引疾求退,上每温诏留之。 刑部侍郎屠勋勘寿宁侯与河间民构田事,直田归民。勋上言:“食禄之家不言利,况母后诞毓之乡,而与小民争尺寸地,臣以为不可。”上嘉纳从之。大学士刘健上言:“自古愿治之君,必早朝晏罢,日省万几。迩者视朝太迟,散归或至昏暮。怠荒是戒,励精是图,庶可以回天意,慰人心。”上嘉纳之。 陕西巡抚都御史熊翀得玉玺来献礼部尚书傅瀚言以史传诸书考之形制篆刻皆不类其为赝作无疑即使非赝人主受命在德不在玺上乃属库藏之 上谕各司大小诸臣曰:“朕方图新理政,乐闻谠言。除祖宗成宪定规不可纷更,其余事关军民利病,切于治体,但有可行者,诸臣悉心开具以闻。”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陕西巡抚都御史熊翀得玉玺来献/礼部尚书傅瀚言/以史传诸书考之形制篆刻皆不类/其为赝作无疑/即使非赝/人主受命在德不在玺上/乃属库藏之 B.陕西巡抚都御史熊翀得玉玺来献/礼部尚书傅瀚言/以史传诸书考之/形制篆刻皆不类/其为赝作无疑/即使非赝/人主受命在德不在玺/上乃属库藏之 C.陕西巡抚都御史熊翀得玉玺来献/礼部尚书傅瀚言/以史传诸书考之/形制篆刻皆不类/其为赝作无疑/即使非赝/人主受命在德不在玺上/乃属库藏之 D.陕西巡抚都御史熊翀得玉玺来献/礼部尚书傅瀚言/以史传诸书考之形制篆刻皆不类/其为赝作无疑/即使非赝/人主受命在德不在玺/上乃属库藏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籍田,古代一种“吉礼”,帝王亲自替老百姓耕种的小块农田,以示重视农业。 B.教坊,掌管俳优杂伎的官署,早在唐代就开始设立了。 C.致仕,交还官职,一般指正常退休,《尚书》言“大夫七十而致仕“,有疾者可以提前。 D.温诏,指辞情恳切、语气温和的诏书,能体现皇帝待人宽厚的一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文升是直言敢谏之人,受到皇帝特殊恩遇后,更是感恩图报;他严厉批评指责教坊,实际上也是从侧面提醒皇帝要恪守本心。 B.储礶指出,现在与其到处寻求敢谏之人,不如重新任用那些经过考验的忠良之士,最终说服了皇帝,巧妙地让张吉等五人得脱厄境。 C.屠勋秉持食禄者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处理戚贵与百姓间的土地纠纷,固然是为了维护纲纪和皇家形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D.皇帝重用贤良,广为纳谏,曾表示:一切有益于军国民生和国政治理的措施,除先皇成法不可更改外,均可经汇报后施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 (2)怠荒是戒,励精是图,庶可以回天意,慰人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4~15题。 闻子瞻重游南山 苏辙 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谷鸟呜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 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重游终南子由以诗见寄次韵 苏轼 去年新柳报春回,今日残花覆绿苔。溪上有堂还独宿,谁人无事肯重来。 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懒不作诗君错料,旧逋应许过时陪。 【注】鸣鹿:《诗经·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逋:欠。 14.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三番五次游南山,可见其对南山情有独钟,也从侧面写出南山风景独特。 B.苏辙诗的前三联写终南山春回大地,自己陪苏轼重游时弹琴饮酒、吟诗作赋。 C.苏辙向苏轼索取游南山时写的新作,苏轼欣然相赠,两人一唱一和,情意融洽。 D.苏轼诗标题交代了写作缘由,首联对比开篇,抒发自己重游南山时的迥异景象。 15. 两诗颈联在内容上有什么关联?请结合两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观沧海》中,描写碧波荡漾、岛屿高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 ”一句写出了明月初升后的情态,“ ”一句通过写人的感受突出了箫声的悲凉与幽怨。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摹出音乐中的休止部分,以无胜有,隽永含蓄,为后文积聚了无穷的力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一部史诗级战争大片,事件的铺陈与宏观的视角( )。电影《长津湖》虽聚焦于“长津湖战役”这一具体战役,却是将其置于整个朝鲜战争的大背景下来呈现。气氛凝重肃然的中南海,深宵灯火不眠的毛主席,彭德怀司令员匆匆赶来晤面,无一不凸显着新中国所面临的“参战还是不参战”的重要性与严峻性。 影片所带来的思考也是深刻而( )的。当新兵伍万里在疾驰的车厢里接住年轻的女卫生员抛来的红围巾时,当连长伍千里阻挡弟弟把复仇的子弹射向本已奄奄一息的敌人时,当美国将军为“冰雕连”的精神所折服而情不自禁致以军礼时,人性的力量跳跃出来,( )了战争的冷酷。这让影片在爱国主义的基本立场上有了人类的高度,也让所有热爱和平的人都有理由去憧憬一个铸剑为犁、再无战争的新世界! 山河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长津湖用热血创造的辉煌战绩。我们珍爱和平,但是,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依然是猎枪和我们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 )! (宋扬《山河不会忘记》,摘编自《大众日报》) 17.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相辅相成 多元 淡化 庄严承诺 B.相辅相成 多样 柔化 庄严承诺 C.缺一不可 多样 淡化 铮铮誓言 D.缺一不可 多元 柔化 铮铮誓言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气氛凝重肃然的中南海,深宵灯火不眠的毛主席,匆匆赶来晤面的彭德怀司令员,无一不凸显着新中国所面临的“参战还是不参战”的重要性与严峻性。 B.气氛凝重肃然的中南海,深宵灯火不眠的毛主席,匆匆赶来晤面的彭德怀司令员,无一不凸显着新中国所面临的“参战还是不参战”这一生死抉择的重要性与严峻性。 C.中南海气氛凝重肃然,毛主席深宵灯火不眠,匆匆赶来晤面的彭德怀司令员,无一不凸显着新中国所面临的“参战还是不参战”这一生死抉择的重要性与严峻性。 D.中南海气氛凝重肃然,毛主席深宵灯火不眠,彭德怀司令员匆匆赶来晤面,无一不凸显着新中国所面临的“参战还是不参战”的重要性与严峻性。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科学界基本形成一个共识: 。 但最近,一位名叫日置幸介的日本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新理论:在地震发生前半个小时甚至更久,地震发生地上空的电子密度就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似乎是即将发生的地震引起的。 日置没有立即发表自己的发现。在日本东北大地震之后,( ),这两次地震所在地都有详细的GPS数据。日置发现,在这两场地震发生前至少30分钟,电子密度都出现了明显增加;地震越大, 。在2014年智利的8.2级地震中,电子密度出现变化的时间是提前了25分钟,而在9.O级的日本东北大地震中,这一提前时间则是40分钟。所以说,电子信号 ,还会表明即将发生的地震的相对大小。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又观察了另外两次大地震 B.他观察了另外两次大地震的情况 C.又另外发生了两次大地震 D.另外两次大地震又引起了他的注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1949年3月23日,离开西柏坡之际,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2013年……在西柏坡援引毛泽东当年所说“进京赶考”,强调今天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2021年11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认为: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材料二: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宋·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宋·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也是“赶考人”。“赶考”是历史赋予我们党的考试,是人民对我们党永不谢幕的考试,“赶考”永远在路上。“赶考”精神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这对当代新青年来说,也同样意义深远。作为一名正在冲刺高考的高三学生,请你以“赶考”为核心话题,结合上述材料的内涵和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