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父旷,淮南太守。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乃遗羲之书。遂报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必令远近戍知朝廷留心于无外,此所益殊不同居护军也。若不以吾轻微,无所为疑,吾惟恭以待命。”既拜护军,后又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败。复图再举,又遗浩书曰:“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都督将各复旧镇。今亟修德补阙,广延群贤,与之分任,尚未知获济所期。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愿复与众共之。”又与会稽王笺陈浩不宜北伐,并论时事。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 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性爱鹅,甚以为乐。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尝叹曰:“我卒当以乐死。”又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朝廷不复征之。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父先旨,固让不受。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 B. 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 C. 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 D. 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伯,指父亲的堂兄。“从”意为“堂房亲属”,类似表达还有“从弟”“从叔”等。 B. 廊庙,指殿下屋和太庙,后指代朝廷,意同《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庙堂”。 C. 东土,顾名思义,是指东方的国土区域。在文中,与西方相对而言,称中国为东土。 D. 桑榆,指桑树与榆树。因日落时光照在桑榆的树端,故代指日暮,可引申为人的晚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幼时少言,后成大器。他长成后擅长书法言辞,深受族内长辈和朝中人士器重。 B. 王羲之性情真挚,不慕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没有应允,在股浩劝说下才为官。 C. 王羲之关心朝政,胸怀家国。多次口头劝说股浩北伐无果,最后一次则写信再相劝告。 D. 王羲之生性天真,喜好山水。辞官以后,他游山玩水,渔猎取乐,朝廷也不再征召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14. 王羲之为什么要反复劝阻殷浩北伐?试结合全篇简要作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房明府罢长宁令湖州客舍 李嘉祐 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 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 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 要自趋丹陛,明年鸡树亲。 【注】明府:唐时对县令的通称。要:应该。鸡树:古代中书省的别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对仗,意境阔大,句中“万里”言距离之遥远,“五湖”言房明府为官恩泽之广大。 B. “归闲不厌贫”饱含了作者对朋友安贫乐道品格的肯定及今后闲居生活的祝福与赞美。 C. “残柳雨还新”以雨后柳色表惜别之情,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本诗虽有罢官与送别的背景,但并没有过多写别情。情调较为轻快,别情并不凄恻低沉。 16. 元人范德玑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舒缓从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本诗颈联为“转”,体现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从内容表达和情感抒发两方面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的教育名言很多,如《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述了学习与思考二者之间不可偏废、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2)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内、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3)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说虽然房屋建在人群密集的地方,“_______________”,恬静闲适;而能够摆脱尘世的干扰,过这种恬静闲适生活的原因就在于“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政治制度,宁可牺牲一段时间的经济,也要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中国人民怀着强烈的家国情怀,_______________,共战疫情。正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感叹的,由于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的新标杆,而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实际上,西方对中国的文化偏见一直都在。只不过这次突然_______________的疫情,给了他们一个落井下石的新机会。不过,这一次他们被整个中国模式给震撼了,14亿人同时戴口罩,可以一起宅在家里渡过这个难关,一批一批的医务人员、解放军、志愿者冲到前线,这在西方是_______________的。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抗疫模式,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这和美国那种美国优先、极端自私、_______________、零和博弈的模式截然不同。从短期来看,中国模式意味着中国一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代价。但中国人相信“天下为公”,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推动着对整个人类负责的抗疫模式,必将得到更多的朋友与更广泛的共同利益。俄罗斯政治学者马尔科夫说,从中国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国家,它独自承受了打击,保护了全人类。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同仇敌忾 暴发 望尘莫及 尔虞我诈 B. 众志成城 爆发 望尘莫及 尔虞我诈 C. 众志成城 暴发 不可思议 以邻为壑 D. 同仇敌忾 爆发 不可思议 以邻为壑 19.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所以也为国际社会对抗疫情制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B. 中国不是为国际社会对抗疫情制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而是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 C. 中国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更是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 D. 中国不仅为国际社会共同对抗疫情创造了一个宝贵窗口期,也为世界防疫事业设立了新标杆。 20.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苏炳添没有摘金夺银,但他的体育精神备受认可,被网友们亲切称为“苏神”。 B. 真是“天凉好个秋”!长沙本地就有句这样的谚语:“九月重阳,移火进房。” C. 人们总是喜欢把生命的时间用“度日”来概括,其实,这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D. 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那么,请看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________________。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_______________,可又没完全绿;清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_______________——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枝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图文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东京奧运会早已落下帷幕,但这样一组图片又引发我们的记忆和感奋—— 东京奥运期间,“央视奥运转播”频频插播类似的电视广告,一句“蓄过的力,是此刻的光”的广告语深得网友点赞:应时应景,令人有感,给力…… 读过以上材料,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或者生发出怎样的联想?请选择最适合自己表达的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