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重庆市2021-2022学年(上)9月高三月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09-28 14:48
重庆市2021-2022学年(上)9月高三月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6号坑出土了炭化的大米种子,证明4500年前的古蜀先民已经种植大米。这一新发现引发了人们对植物考古的关注。
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植物是有机物质,长期埋藏在土壤中会腐朽消失。能幸存在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分为植物大遗存和植物微小遗存。
植物大遗存包括炭化植物遗存,即植物被火灼烧后,原本较易腐烂的有机质转变而成的能够长期保存的炭化物质。此外,有些具备特殊条件的非炭化植物遗骸也可能保存下来,例如浙江河姆渡遗址地势湿洼,稻谷等有机质遗骸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
植物微小遗存包括孢粉、植硅体和淀粉粒。孢粉有一层异常坚硬的外壳,能在土壤中长期保存。植硅体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液态硅在植物细胞和组织中形成的固态硅化物,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禾本科植物盛产植硅体。淀粉粒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纯有机物质,不易留存,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解释是淀粉粒因封存在古人牙垢中以及石器裂隙深处而得以留存。
研究植物遗存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和了解这些植物与人的相互关系,从而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解释古代文化的发展与过程。因此,植物考古学是现代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赵志军《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与农业起源研究》)
材料二
植物考古一般会在实施发掘前确定研究目标,并根据遗址的特点和发掘规模设计发掘方案,发掘之后一般可分为田野釆样与实验室研究两个阶段。采样之后,一部分样本需保持其挟裹土壤的原貌,置于密封口袋内,送至实验室用于微小遗存研究。另一部分样本可现场获取植物大遗存,并将这些大遗存带回实验室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考古学界曾苦于没有有效的田野方法获取植物遗存,直至1962年美国考古学者斯图尔特·斯特鲁弗采用了水洗遗址堆积土样的方法。这就是被称为“考古发掘技术的一场革命”的浮选法,其原理很简单:炭化植物遗存比水轻,将土壤放入水中,炭化植物遗存就会脱离土壤漂浮到水面。浮选法是目前植物考古田野方法中获取植物遗存最为有效的方法,如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的考古研究,就通过浮选法获取了种类繁多的植物遗存,包括稻谷、栎果、菱角、葫芦籽、柿子核、猕猴桃籽等,这说明田螺山人曾经既从事稻作农业生产,也通过釆集栎果、菱角等野生植物获得食物资源。
在实验室中对植物微小遗存的研究常采用植硅体分析法,先经过风干样品、加碱去除有机质、镉重液浮选等步骤从土壤中提取植硅体,然后再制片、观察、研究。植硅体的形态与植物细胞形状、细胞在植物中的位置、细胞之间的间隙有关,因此可根据植硅体的特征确定其母源植物的种类。此外,植硅体分析法还可以应用于更复杂的考古研究,如安徽巢湖钻探岩心沉积物中就发现了包括水稻扇型、芦苇扇型、木本类和硅藻类在内的近20种植硅体,可以根据这些植硅体的组合特点,研究特定时期巢湖地区气候环境的发展变迁。
(摘编自赵志军《植物考古概述》)
材料三
在植物考古中,利用炭化物、淀粉粒、植硅体研究出土植物遗存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这些方法均有局限。植物大遗存需要经过火烧或特殊的沉积环境才能留存,通过淀粉粒、植硅体鉴定植物遗存的准确性较低,很多植物只能鉴定到属、甚至科一级。因此,要想研究先民利用植物的状况,不能仅依据实验室分析,还应参考文献典籍。
比如,《诗经》的成诗年代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共记载植物130余种。而目前对植物遗存的分析,多以现代的植物利用状况为依据进行推测,不确定的因素多。如果根据《诗经》等文献了解了周代的植物利用状况,再分析出土的植物遗存,则可将研究的基点向前推进二千多年,以此为基础分析史前和夏、商植物遗存,可信度将大大提高。
《诗经》中的记载还可为植物考古研究提供线索、启示。例如,由“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周南·关雎》)可知荇菜是当时日常采集的蔬菜,然而,或因为植物考古研究方法的限制,或因为植物考古学家的忽视,至今尚未从两周遗址中发现荇菜遗存物,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关注。再比如,“楚”(黄荆,见于《周南·汉广》《唐风·绸缪》)、“樗”(臭棒,见于《豳风·七月》)为日常所用的“薪”(即柴薪),这为从两周遗址中浮选所得的≥1mm的炭屑和大块木炭的树种鉴定提供了参考。
当然,文献记载并非完美无瑕,如多处考古遗址的植物遗存表明,草木樨属为商周时期一种常见的植物,可能被用作马的饲料,但不见于《诗经》的记载。虽然实验室的分析手段难免有缺陷,但为文献记载提供了实证,如对出土乐器材质的分析说明,《诗经》中关于木质乐器的记载是可靠的。因此,实验室分析和参考文献在植物考古中不可偏废。
(摘编自马永超《两周时期的植物利用——来自<诗经>与植物考古的证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炭化植物、有硬壳的孢粉、植硅体等都是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
B.目前对史前和夏、商植物遗存分析的可信度还可进一步提升。
C.通过淀粉粒、植硅体研究出土植物遗存虽卓有成效,但无法精确。
D.商周时期常见的草木樨属植物因被用作马的饲料而未被文献记载。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蜀地雨水丰沛,三星堆出土的大米种子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
B.浙江田螺山遗址的考古工作可以增进我们对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了解。
C.《诗经》的记录说明,两周遗址中的木炭是“楚”或“樗”的遗存。
D.兼顾实验室分析和参考文献,就能够全面了解先民利用植物的状况。
3.下列各项关于植物考古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田野采样阶段,需要提取植物大遗存和微小遗存。
B.浮选法原理简单,却有效推动了植物考古学的发展。
C.源自不同种类植物的植硅体,其形态特征也有差异。
D.植硅体分析法可应用于古植物学、古气候学的研究。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红楼梦》中贾母所吃的“御田胭脂米”指的是“京西稻”,这是由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参与培育的优质水稻品种,相关情况记录在清代的一些文献中。2020年11月,相关部门在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宁静”遗址开展考古发掘,专家推测该处可能是与培育“京西稻”有关的皇家稻田遗址。
如果将“澹泊宁静”遗址的考古目标定为研究此地是否与皇家培育京西稻有关,那么该考古研究应该经历哪些步骤?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分条具体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倒霉的阴雨天气使得矿区冷冷清清,死气沉沉。人们除了吃饭就是睡觉。睡!不睡再干啥?孙少平倒在自己的床铺上,却怎么也睡不着。几天来,他一直沉浸在一种异常的激动之中,因为再过几天,就到了晓霞和他约定的那个充满浪漫意味的日子。
在临近回黄原的前一天,他准备先到铜城为两个老人买点衣料。这是他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回家,应该给家里所有的人都带礼物。吃过早点,他背了个大挂包,带了那把新买的黑色自动伞,带了足够的钱,走出单身宿舍,踏入了茫茫雨雾中。
当路过矿部大楼前的阅报栏时,不由驻足而立,想浏览一下报纸上的消息。孙少平自高中认识田晓霞以来,在她的影响下,一直保持着每天看报纸的习惯。
他突然被省报头版头条的黑体字标题所吸引——南部那座著名的城市被洪水淹没了!更让他大吃一惊的是,电头“记者田晓霞”几个字迅速跳入他的眼帘。啊?她已经在那里了?
孙少平一边看田晓霞的这条惊人的消息,一边在想她能不能赶回黄原的问题,他用这双重思维读完了这条简短的消息……但是,对孙少平来说,真正爆炸性的新闻是紧接着这条消息的另外几行字——又讯:本报记者田晓霞发出这条消息后,在抗洪第一线为抢救群众的生命英勇牺牲……牺牲?我的晓霞……晓霞牺牲的消息洪水巨浪一样将孙少平击倒,使他陷入了彻底的绝望。
孙少平一下把右手的四个指头塞进嘴巴,用牙齿狠狠咬着,脸可怕地抽搐成一种怪模样。洪水扑灭了那几行字,巨浪排山倒海般向眼前涌来……他收起自动伞,在大雨中奔向二级平台的铁道。他疯狂地越过选煤楼,沿着铁路向东面奔跑。他一直奔跑到心力衰竭,然后倒在了铁道旁的一个泥水洼里……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当孙少平满身泥浆返回宿舍,那神态已经完全像一个疯子或纯粹的白痴。同宿舍的人看他这副样子,都吓住了,谁也没敢问他个长短。下午,同宿舍的人给他捎回一份电报。他从床上跳起来,手抖得像筛糠一般,打开了这份电报——他希望这是田晓霞打来的!他相信会有奇迹出现!可是,电报竟是她父亲的——铜城大牙湾煤矿采五区孙少平请速来我处田福军。孙少平两眼一阵发黑,把电报纸丢在床铺上。是的,晓霞的死是真实的。
孙少平神神魔魔,赤手空拳走出了宿舍。他很快赶到矿部前的小广场。每隔一小时发往铜城的公共汽车正在往上挤人。他扑进车门,夹在人缝里,胸膛像压了一块大矸石。呼吸困难而急促,一个多钟头后,他在铜城下了汽车,上了当天开往省城的最后一趟火车。
孙少平坐在靠窗户的座位上,也不看车窗外流逝的原野。他伏在茶几上,闭住眼睛。巨浪在心头一排排掀起,又猝然间落下,波浪中浮现出她美丽的脸庞。你不可能死,晓霞!你会活着的——这也许只是一场恶作剧。你会发出那银铃般的笑声。不知会从什么地方突然出现在我面前,你那么鲜活而蓬勃的生命,怎么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呢?不,你绝不会死!也许你已经在什么地方上岸了!是你让父亲给我打了这封电报。你或许只受了点伤,正躺在某个医院的病床上。你一定在等着我的到来……孙少平内心紧张地作各种设想。所有这些设想的前提都是晓霞还活着。是的,她怎么能死呢?她怎么会死呢?活着,是的,活着!亲爱的人,你只不过受了点伤,受了点惊吓,说不定我们还会明天从省城出发,赶到黄原去——因为后天, 下午一点四十五分,我们还要在古塔山后面的杜梨树下相会……
孙少平双手蒙面伏在茶几上。泪水糊满了手掌。他浑身酸疼,疲惫不堪;似乎不是火车载着他,而是他拖着火车在向省城飞奔……
他先并没有去找晓霞的父亲——他从晓霞不久前的信中知道,她父亲已经是这个城市的市委书记了。他先来到了报社——只有这里才能证实他亲爱的人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他的心狂跳着,走进报社大门。“你找谁? ”门房老头在窗户上探出头问他。“我找田晓霞。”他声音沙哑着说,眼睛盯着老头的脸色。老头两眼瞪住他看了半天,才说:“这娃娃已经……死了。唉,实在是个好娃娃!连个尸首也没找见……你是她的什么人?”老头在自言自语中突然像梦中惊醒一般问他。孙少平两眼一黑,腿软得如同抽了筋骨……他没有回答老头的话,就转身走出报社大门。
大街上灯火辉煌,人头在伞下攒动;车辆飞溅着水花急驰而过。然而,他面对的却是一片沙漠——人生的沙漠啊……孙少平强忍着悲痛来到市委,打听了田福军的住处。
当他走到二楼那个房间的门口时,牙齿咬着嘴唇,停留片刻。过了一会,他才抬起软绵绵的胳膊,在门上敲了敲。
(节选自《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文本二
孙少平与田晓霞都是极具勇气与智慧的人,他们的身份地位相差十万八千里,但他们在精神上是平等且相通的,他们拥有一样的胸怀,拥有一样的生活哲学。晓霞钦佩孙少平,是他选择了一条比常人要艰难的道路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田晓霞作为孙少平的精神导师,存在的意义不单单是启发引导孙少平,还有在八十年代城乡巨变的环境下去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这展示了一名现代知识女性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时期的激情,这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形成对比。
(摘编自《<平凡的世界〉之爱情篇——孙少平与田晓霞》)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
A.因为快到与晓霞约定见面的日子了,孙少平沉浸在幸福之中,激动得难以入睡。
B.回家前给家里人都买了礼物,说明少平是一个非常孝顺并且十分懂得礼仪的人。
C.“同宿舍的人看他这副样子,都吓住了”,谁也不敢向少平询问晓霞牺牲的事情。
D.少平没先去找晓霞父亲而先到报社去,是因为报社能更早知道晓霞牺牲的消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阴雨天里矿区的人们“除了吃饭就是睡觉”,一方面突出了矿区的冷清和沉寂,另一方面也反衬出孙少平的心事。
B.他“背了……带了……带了……踏入……一连串动作不仅写出少平回乡的迫切心情,也表现出他的自信。
C.文中多次写到“雨”,不仅渲染了阴沉肃穆的环境氛围,烘托了孙少平沉痛凝重的心情,也使小说情节更曲折离奇。
D.“他面对的却是一片沙漠——人生的沙漠啊”与“大街上灯火辉煌”形成对照,表现了孙少平悲痛绝望的心情。
8.画线语句中,交替使用“她”和“你”两个不同的人称,对此应如何理解?(6分)
9. 文本一是如何展示田晓霞“现代知识女性的社会责任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