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 C (原文为:“中国人谈论杜甫的诗歌、司马迁的《史记》、孔子的《论语》时,他们言谈中透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人们将杜甫、司马迁、儒家学说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了一起”,这是说中国人谈论文学时显现出深层的历史积淀,并将文学融合在现实生活中,选项变为人们在谈论现实时联系文学。) 2. A (A 项见材料一第二三段。B 项的表述太过绝对化了,原文为“绝对不是简陋的西方话语所能描述的”,“不是西方过分简约的概念可以概括的”。 C 项是对“百国之和”的望文生义,百国之和的“百国”指我国众多民族,“和”则指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D 项应该是利用文明型国家的优势,建设强大中国,而不是“体现文明型国家的优势”。) 3. D ( A、B、C.三项涉及的国家皆为民族矛盾中的国家,属于民族型国家;D 项指文人心目中的百国之和、命运共同体,维护的是文明的统一性,所以更多的具有“文明型”国家意识。) 4.作者先介绍民族国家的由来,引出中国兼有文明国家与民族国家双重身份;接着引用不同学者的言论,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揭示中国成为文明国家的原因;最后分析文明国家身份认知对于中国的意义。(4 分,其中第点 2 分,点各 1 分。) 5.小张的第一重身份是满族人,这是他的民族身份,体现了多民族国家的内部差异性; 小张的第二重身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是他的文化名片,这是基于文化传统、文化背景的身份认知,这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和宏观整合力。 小张的自我介绍是对自己的身份的自我认知,体现了他的身份认同与责任意识——多民族国家普通国民对文明统一性的维护。(一点 2 分,三点 6 分。) 6.D (D 项“自私自利”、“思想狭隘”错,由文中的“谁说没家?咱是一家人嘛,咱的家也是他的家,让他们全家都过来”可以看出水莲的妈妈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思想狭隘之人,而是一个淳朴、善良、有大局观的人。) 7.B (B 项以偏概全。除了能衬托出治河家境优越,还能衬托出他勤劳本分。) 8.补记部分补充交代时代背景,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能打动读者; 通过补记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能凸显以治河为代表的人物的优秀品质; 补记的内容更能凸显文章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主旨。(一点 1 分,两点 3 分,三点 4分) 9.语言质朴。(特征 1 分)文章用个性化、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如“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等语言具有乡土气息(结合文本分析 1 分)。 人物形象质朴。(特征 1 分)文中的人物名字富有乡土气息,比如“治河”“水莲”这两个名字富有乡土特色;(结合文本分析 1 分)。 题材质朴。(特征 1 分)从环境看,“鱼塘”“莲鱼共养”“种养共存”“农家民宿”“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等带有当下新农村的典型特征。(结合文本分析 1 分) 人情质朴。(特征 1 分)文章通过一次洪灾再现汛情期间各地农民相互帮助、人们相互支持的情景,透露着质朴的人性美,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结合文本分析 1 分) (一点 2 分,三点 6 分。) 10.C (大意:公卿推举李固去对策,皇上又下诏特地问他当代的弊端,以及为政应做些什么。 李固上疏对答,顺帝看了对策,多所采纳应用,并用李固作了议郎。) 11.B (“推荐到中央政府去任职”错) 12.A (“后被朝廷征召,做了大司空的属官”错,李固并未就任) 13(1)固所匡正,每辄从用,其黄门宦者一律斥遣,天下咸望遂平。(4 分【参考答案】李固提出要纠正的事情,(太后)常常听信采纳,那些宦官一律被斥退遣散,天下人全都盼望从此太平。(匡正、从用各 1 分,大意 2 分) 14.李固深受百姓爱戴;王调等人为他积极申诉冤情;太后对他比较信任,了解了事情真相后赦免了他。(每点 1 分) 15.B (颔联是写山中农人的生活画面。山上野径交错,农人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 16.对匡山优美的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对山中闲适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对未来的向往期待/实现理想的决心,将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一点2分,三点6分) 17. (1) 散入珠帘湿罗幕 瀚海阑干百丈冰 (2)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8.D 19.C 20.排比的构成:围绕着共同的话题进行,有三个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句子(2 分)。 表达效果: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渲染了他对读书的热爱,表现他读书时的自由与快乐。(3 分) 21. A 22.血液制剂有使用期限 保持血型多样性 献血时要考虑体重(一点2分,三点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