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合肥市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 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C级。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A项符合文意,是正确选项。选项主要是对第1段第1句内容的转换,其中梁启超对三个“中国”划分的时间节点是“秦统一”和“清朝乾隆末年”。需要注意的是,“时间段”与“时间节点”有所区别。 B项不符合文意,原因缺失。选项出自第2段“到先秦……意味着谁入主中原谁就取得了‘天下’”。原文强调“谁入主中原谁就取得了‘天下’”是由两方面原因条件形成的,即“中国逐渐形成以中原为行政中心、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主的行政管理格局”;而选项仅仅表述成“中原地区农耕文化占据优势”,概括不全面。 C项不符合文意,混淆概念。选项出自第3段,原文“中国的文化艺术创造将艺术创作的动因归结为艺术家对外物的感兴,形成了感兴说及其延伸的兴味蕴藉美学”,强调艺术家对外物的感兴是“感兴说及其延伸的兴味蕴藉美学”的生成原因,而非“具体体现”。选项混淆了“感兴”说的生成原因和具体表现。 D项不符合文意,曲解文意。选项出自第4段,原文明确指出“此时段生成的中华文化传统基因,必然融合了风行于世界各国的现代性文化因素”,可见这一“融合”是在中国现代文化创作过程之中,而非“创造新的文化基因后”。 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A项符合文意,是错误选项。出自全文第1至4段,第1段作者以梁启超的三个“中国”的史学观点为论证依据,在假设前人观点存在合理性的前提下,从第2段到第4段分别对“三个中国”不同时期所生成的传统文化基因及内涵加以剖析。 B项符合文意,是错误选项。原文第2段“如同和、中和、正义等”文化基因及内涵是举例论证,第5段不同时期累积下来的文化基因就像“缀满天际的星座”是比喻论证。这些论证方法的运用,使得相关论述既严谨又生动。 C项移花接木,不符合文意,是正确选项。原文出自第3段,作为论据的“魏晋风度”“盛唐之音”“宋型文化”等中国古典文化艺术高峰,是为了论证“中华文化主动吸纳其他文化的精华,不断更新自身的文化基因构成”的观点,而非“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独特性”。 D项符合文意,是错误选项。是对全文论述结构的梳理,原文第1段,以前人学术研究引出自己的观点,总领全文;第2至4段分别对“三个中国”不同时间段中生成的文化基因加以阐释,从不同时间角度剖析观点;最后1段对文章加以总结,整体结构体现“总分总”特征。主体部分即文章第2至4段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层阐述,脉络清晰完整。 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项符合文意,是错误选项。原文第1段“假如这一史观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中华文化基因至少是在这‘三个中国’中逐层累积和渐次呈现的”一句,说明梁启超史观的合理性与否只能证明中华文化基因在“三个中国”中是否是逐层累积和渐次呈现,而中华文化基因的“逐层累积和渐次呈现”是其本身客观特征,与“三个中国”这一史学观点是否合理并无必然联系。这里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客观现象(事实)与主观意识(观点)的区别。 B项混淆时间,不符合文意,是正确选项。出自第3段,结合原文“这时段中华文化生成的基因有包容、感兴等。中华文明得以在历次危机中仍然实现连续性发展和创新,无疑正倚靠着这种包容特质”,可见“文化包容基因”是“亚洲之中国”时段生成的文化基因而不是“史前中国确立的”。 C项符合文意,是错误选项。出自第4段,“中国人民自觉地必然地选择了中国革命的道路;而革命的价值观内部包含着改革的价值理念,也就是对革命成果进行自觉的反思和调整,以便使革命走在正确轨道上”,这一句中两个“自觉”直接表明了选项中的内容。 D项符合文意,是错误选项。出自末段,由原文“在‘三个中国’中历时性地累积下来的文化基因,对于当代人来说,其实是共时地呈现并且同时产生作用的”可知,选项中“中华文化基因是共时地呈现并且同时产生作用的”理解正确。同时,由原文“它们或许生成年代各异且相距遥远,却可以在同一瞬间放射出熠熠星光,给予我们不同程度的影响”,则可推断选项中后一句话的理解是正确的。 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A项符合文意,是错误选项。出自材料一第2段,选项是对原文“社区治理本属社会治理范畴,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与和谐”以及“社区治理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有着深远的政治意味,是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实践的生动体现。”的直接转述。 B项符合文意,是错误选项。出自材料二第2段,选项基本上是对原文内容的直接概述。 C项符合文意,是错误选项。出自材料二第3段,原文“首先,将基层“区域化党建”做深做细,形成不同主体间的强力聚合关系。……其次,打造社区公共空间,为不同主体互动合作提供平台。”等句,是选项内容的依据。 D项因果倒置,不符合文意,是正确的选项。出自材料三第2段,原文“加强物业管理,推动物业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说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物业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的目标结果而不是原因基础。“以此为治理基础”因果倒置。 5.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项符合文意,是错误选项。相关理解来自材料一第2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格局,要想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最佳效果,必须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为选项内容提供文本依据。 B项偷换概念、无中生有,不符合文意,是正确选项。出自材料二第2段,由原文“‘草根型’组织更多集中在兴趣爱好类的文体活动,以及对一些弱势群体的帮扶服务;‘外生型”组织参与更多的是一般公共服务或行政事务”一句可以得出结论。首先“草根型”组织与“内生型”组织概念不尽相同,二者不能随意替换,选项前半句有偷换概念的错误;其次文中只强调“外生型”组织更多参与一般公共服务或行政事务,并没有说“内生型”组织就没有深度参与该类事务,也无法从文中合理推断该说法,所以选项后半句有无中生有的错误。 C项符合文意,是错误选项。出自材料三第1段,是对原文“物业服务人员格外忙碌……从群众生活品质提升、城市安全运行、社会和谐稳定、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来看,物业管理的意义更加凸显”的直接转述与合理推断。 D项符合文意,是错误选项。出自材料三末段,原文“创造更多定制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来满足居民不同需求。同时,在治理结构、资金使用等方面探索新机制,提升服务品质和效率”是选项内容的主要依据,而这些都可以理解概括为“物业服务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6.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参考答案:①倡导治理主体多元化和治理方式多样化,共同有效处理社区公共事务;(2分)②推动不同类型的社区组织深度参与社区治理,建构社区治理共同体;(2分)③以数据安全为前提,加强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2分)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应当关注“强化多元管理,构建智能小区”这个“主题”的情境提示,定位材料整合的范围。(1)材料一第1段明确提到“多元化的治理主体”相关内容,可见是答案来源之一;(2)材料二侧重论述两类社区组织类型及特征,其中第3段指出“建构社区共同体”的两大关键措施,与“多元管理”联系密切,是答案来源依据;材料三第2段“物业服务应当插上智慧的翅膀”相关论述明显连接“构建智能小区”,也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其次“拟写三条建议”明确了答题的角度和答案呈现内容,“建议”暗示答案呈现是文本内容的简要概括而非简要分析。 7.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A项符合文意,是错误选项。小说节选故事发生的场景一是夫妻的家中,一是面包师的面包房中,后者明显是小说的主要场景。场景的相对集中既有利于人物性格的显现与发展,也有助于情节的集中紧凑,同时在此场景中“灯光”的变化交织着人物心里感情的波动,面包等食物寄托着人物对生活的理解与热爱,颇有耐人寻味之处,能激发人们的深度思考。 B项符合文意,是错误选项。小说暗线是夫妻二人突遇儿子意外身故这一生活重创,故事并没有详细地描述二人在此境遇下歇斯底里的悲怆,而是以“轻拍他的肩头”“抽泣声中夹杂着厨房咖啡壶里的嘶鸣”等细节表现他们内心中的“细波微澜”,这样细腻而又节制的描写既拓深了小说的表现空间,又体现出一种言简义丰的艺术效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作家“极简风格”的一种传神写照。 C项曲解文意,是正确选项。小说运用外貌肖像、动作语言等人物描写为我们塑造出一位生活在底层的面包师形象,他的生活被单调重复、辛勤劳苦所包围,然而正是这样一位“被生活淹没”(卡佛语)的小人物,却给予不幸的夫妻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安慰与鼓励,甚至在这一过程中倾诉自己人生的艰难,开掘自己生活的诗意。作者并没有站在高处去俯视、怜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而是展现“普通人以彼此的温暖与善意来点亮这个世界”的主题。因而“寄托了作者对底层民众的深切怜悯”是对小说主题的误读。 D项符合文意,是错误选项。小说主要情节内容就是围绕夫妻与面包师双方的对话而展开,通过坦诚的对话,人物将彼此的悲楚辛酸和盘托出,在包容理解的同时,也使得彼此心灵获得慰藉。 8.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小说标题的作用。能力层级为D级。 参考答案:①“好事一小件”指的是“吃”,出自面包师之口,符合人物的身份与性格;(2分) ②设置悬念,与小说情节形成呼应,面包师以此劝慰悲痛的夫妻,推动情节发展;(2分)③“好事”之“小”与苦难之大鲜明对比,凸显“直面苦难,温馨相助”的主题。(2分)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既要调动小说标题作用的一般答题知识储备,注重从标题的情节结构、人物性格展现、主题的提炼、读者阅读效果等角度回答,又要结合文本,具体语境具体分析。(1)从人物角度:“好事一小件”在文中只出现一次,出自面包师之口,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展现其身份性格。(2)从艺术效果角度:“好事一小件”到底指代何事?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同时也以此与小说形成呼应,在文中推动情节发展。(3)从主题角度:标题中的好事之“小”与文中灾难之“大”形成对比,从而利于凸显小说的主题。(4)小说标题与正常语言表达习惯不太相符,既有可能是翻译的特殊处理,也可能彰显作家或者译者的匠心独运,体现一种陌生化效果,如有学生从此角度回答也可酌情赋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斟酌赋分。 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矛盾冲突和情节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参考答案:①夫妻正在试图抚平内心的丧子之痛,旧的矛盾冲突暂得解决,新的矛盾冲突尚未产生,结构处于平衡状态;(2分)②面包师因不知情而反复打电话催取蛋糕,妻子悲愤交集前去痛斥,矛盾冲突渐趋激烈,结构平衡被破坏;(2分)③面包师真诚道歉并耐心劝慰夫妻,双方最终和解,矛盾冲突得以弱化与消除,结构达至新的积极平衡。(2分)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提示“矛盾冲突的展开过程”中“矛盾冲突”是小说发展的内在动力,指向小说情节冲突;“展开过程”是小说情节结构的表现形式,这就要求学生深度理解情节中的多重矛盾冲突与表现形式,这是解题的难点也是关键。“平衡―破坏平衡―新的积极或否定性平衡”引用西方叙事学相关理论,既是对上句提示的具体阐释,也是本题的解答方向,其中“经典叙事结构”侧重对“结构”的强调。(1)“平衡”:小说开端,夫妻二人在面对丧子之痛时,试图走出生活阴影,这时原先的矛盾冲突(丧子之痛)暂时隐伏,新的矛盾冲突尚未到来,结构处于平衡状态。(2)“破坏平衡”:小说发展,面包师反复打电话催取蛋糕,夫妻二人前去斥责,双方虎视眈眈,新的矛盾(夫妻与面包师的误会)冲突产生,原有的平衡结构被打破。(3)“新的积极平衡”:在小说的高潮到结尾的部分,面包师在得知真相后道歉,并对夫妻二人进行劝慰,双方在对话中彼此谅解,新的矛盾得以弱化、解决(双方和解、交流),结构又处于新的平衡状态,由于这是一种积极意义的矛盾“解决”,因而是“积极性平衡”。如果学生有回答“否定性平衡”说明对题目中的“或”没有关注,不与赋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斟酌赋分。 10.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断句内容是对钱若水的描写性文字。B中“轻财”“好施”被分开是错误的,这两个方面都和“尤”关系紧密;“所至推诚待物”也应该是一个整体,“汲引”“后进”是动宾关系,不能分开。C中“轻财”“好施”被分开是错误的,这两个方面都和“尤”关系紧密;“所至推诚待物”也应该是一个整体。D“汲引”“后进”是动宾关系,不能分开。 1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识记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B项官府在丰年按平价购粮储存,以备荒年出售,称“平籴(dí)”。选项中“以平价卖出储粮”错误。2020年全国Ⅰ卷13题文言文翻译(1)“又减价粜常平米”和这个知识点密切相关。平籴是战国时期李悝实行的运用政府财政力量收购或抛售粮食以控制粮价的经济措施。他主张政府必须利用财政力量和价格手段,保护农民利益,不使不法商贾渔利,即在熟年收购粮食,荒年抛售粮食;收购或抛售粮食的数量,视熟、荒程度而有等差。 1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C级。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A项张冠李戴,不符合文意,是正确选项。“由于翰林学士的举荐,受到皇帝关注,出任江南转运副使”错误。根据原文“转运使陈纬徙陕西,举中正自代,太宗曰:‘朕自知之。’召为秘书丞、江南转运副使”等文字,可以推断任中正被任命为江南转运副使,是由于转运使陈纬的举荐,而与翰林学士钱若水没有关系。 1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参考答案:(1)今年有盈余,但有时年成稍稍歉收,甚或连年收成不好,灾祸就将连累我们的百姓了。(语意通顺给3分,译出“岁”“登”各得1分。) (2) 代替张咏担任益州知州,在州任职五年,遵循张咏的条令教化,蜀人认为十分便民。(语意通顺给3分,译出“知”“便”各得1分。)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首先要确定重点词语并准确翻译,而后将整个句子采用单音词扩展双音词并连词成句的方法翻译出来,力求字字对译、直译。(1)“岁”在文言文有时和“年”同意,表示年成、收成的意思。“登”是丰收的意思,意思和“五谷丰登”中的“登”相同。(2)“知”有掌管之意,和地点、官职搭配时常翻译成担任的意思。“便”是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翻译成“认为……”。 1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A项符合诗意,是错误选项。首联中“万古”体现“思接千载”,“望长”体现“视通万里”,理解准确。从下联“问人”也可见“令人感慨万千”理解准确。B项符合诗意,是错误选项。“淼淼”“苍苍”描绘出洞庭湖浩荡之势,“愁”带有苍凉的意味。C项于文无据,是正确选项。“孤标傲世”多比喻人格的傲然不群和不与俗流,选项属于拔高理解,“孤舟有归客”只能蕴含着漂泊的孤寂之情。D项符合诗意,是错误选项。诗歌语言风格体现在作者的遣词用字方面,“万古”“淼淼”“苍苍”等字词凝练含蓄,“孤舟有归客”虽然表达出感伤之情,但并没有过多渲染其中的怨恨之意。“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风格比较典雅、庄重。 15.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参考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描写的湖水涌动、生气弥漫、吞天没日之状,是诗人豪情的形象化表达,使读者更能直观感受并沉浸于诗人的内心世界。(3分)②结构安排:颈联所抒发的豪情与颔联之“愁”、尾联之“孤”形成巨大的反差,有助于凸显诗人孤独漂泊之愁,使整首诗歌有跌宕起伏之妙。(3分) 试题分析:本题借鉴2019年全国Ⅱ卷诗歌鉴赏《投长沙裴侍郎》主观题的设问方式,但又有所区别。高考原题“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在题干部分对试题设置了一定的情境,有助于考生解答。本诗颈联“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描写了洞庭湖的景象,景中含情,壮阔的景象往往映射作者的豪情。从结构角度来看,颔联凸显“愁”,尾联凸显“孤”,“愁-豪-孤”,诗歌情感跌宕起伏。 16.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参考答案:(1)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试题分析:命题在大纲规定的64篇范围内。(1)(2)都出自高中必修教材,(3)出自初中教材,两文一诗,难度均适中。 17.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和运用。(1)接纳:①接受(个人或团体参加组织、参加活动等)②采纳 。悦纳:欣然接纳。根据语境,应选“悦纳”,排除A、C两项。(2)分化:性质相同的事物变成性质不同的事物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异化:①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②哲学上指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东西。此处根据语境应选“分化”,排除A、D两项。(3)大有可为:事情很值得做,很有发展前途。大有裨益:很有益处。此处强调教育可以做很多事情,故选“大有可为”,排除A、C两项。(4)乐善好施:乐于行善,喜欢施舍。乐于助人:以帮助别人为乐。根据语境,应选“乐于助人”,排除A、D两项。 18.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层级为E级。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借喻)。A项,“樯橹”借代;B项,顶针(真);C项,“碎琼乱玉”是比喻(借喻);D项,拟人。故选C。 1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判断和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原句有三处错误。(1)搭配不当。青少年应该是“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后备军”而不是“对于社会中坚力量的后备军”。(2)成分残缺。“承担起社会进步的责任”应改为“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3)语序有误。“创造共同经验”与“参与集体生活”顺序颠倒,不合逻辑,应先“参与集体生活”再“创造共同经验”。综上所述,D项是正确选项。 20.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参考答案:示例:①你一般会忍不住发笑 ②另一种理论则认为 ③我们挠自己却不会发笑 试题分析:题目所给语段共有9句话,主要介绍了人被挠痒痒时发笑的原因。其中,第1句引出中心话题,指出笑似乎是对挠痒痒的一种下意识反应。第2句是对第1句的进一步说明。第3-5句介绍了解释这个现象的其中一种理论,第6句介绍另外一种理论。第7-9句则是分析被挠痒痒时的一种特殊情况——自己挠自己为何不笑,从而对第1句的观点进行补充说明,增强观点的说服力。 第2句是对第1句的进一步说明,所以空格①处要填写的句子应与“笑”有关,根据语境,填写“你一般会忍不住发笑”与上下文衔接。根据第6句中的“更可能是”可以推断出这一句是介绍另外一种观点,故②处要填写的句子是“另一种理论则认为 ”。根据“当你试图挠自己的时候”“不要对这种刺激给予反应”等提示,③处的空格,应填写“我们挠自己却不会发笑”。 2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参考答案:示例:①往往具有多个义项 ②语义不断发展变化 ③表达具有感情色彩 试题分析:根据“有两个意思”“引申义”“比喻义”等解说,可以概括出现代汉语词语往往有多个义项;根据“最初指……现在指……”可以概括出现代汉语词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据根据“中性词”“褒扬的态度”等表述,可以概括出现代汉语词语具有感情色彩。①②③三个句子可先可后,次序不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