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2021年高三年级4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家庭教育的理念、任务和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家庭教育是现代化教育中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立的不可或缺的三大支柱之一,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征程中,家庭教育所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中国自古就特别强调治家对治国的重要性。《礼记•大学》指出;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中央领导人指出:“我们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几句话深刻阐述了国家、民族与家庭进步的关系,为认识新时代家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伟大使命提供了新的视野。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既要教知识,也要育品德,帮助孩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家庭教养、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缩影。新时代家庭教育就是要在培养孩子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在践行责任、亲情、忠诚、奉献等理念下,在推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让家庭教育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点,肩负起社会和谐进步的使命。 国内外经验告诉我们,面对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单纯依靠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寻求协作协同协调、共建共育共享的大教育格局,寻求教育“和谐共振”的新途径和新力量。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重新思考家庭教育在加快教育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只有学校和家庭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采取一致的行动,儿童才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总而言之,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既是家事也是国事。新时期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政府、学校、社会、家庭,都要从人才强国、民族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形成高度共识,重视家庭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从国家立法、政府职能、教育投入、部门责任、社会分工、宣传舆论等方面,夯实这一奠基工程,使之与学校、社会相互协同、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形成整体性、系统性、一体化的育人体系。 (摘编自王晓燕《家庭教育是家事,也是国事》) 材料二: 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学校应该是教育的主阵地。无论是学习知识、培养素质,还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学校教育都至关重要。同样,孩子的教育也离不开家庭,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如果责任边界模糊,就会阻碍家校之间的顺利沟通,影响家校共育的效果。有的家长群成了老师布置任务的地方,有的成了老师疲于应付的“加班群”,有的成了家长晒娃炫娃的“攀比群”,还有的成了家长盲目点赞老师的“夸夸群”……对于部分家长和老师来说,家长群成了日常“压力群”,失去了家校沟通的本意。一方面,一些家长本身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却又不得不花费很大精力盯着家长群,哪怕深夜也不能错过,生怕漏看了信息、漏跟了回复,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班级学生多,水平情况各有不同,老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逐一回复家长们频繁的询问和要求,也会耽误了备课时间。就此而言,家长群变味儿,表面上看是群规缺乏或者得不到遵守,实质上是由于家校关系没有理顺、家长与老师的角色没有摆正。 家校共育,关键在“共”。学校和家庭的互相配合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首先,老师应当尽职尽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本职责任。同时家长也不应忘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不应当由家庭代劳,同样的,家庭教育也不能一股脑儿推给学校和老师。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才能达到“1十1>2”的效果。那些关注孩子情感的交流、关于教育目的的探讨、关乎成长经历的分享等,都能在教师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心意相通的桥梁。 家校共育,目标在“育”。说到底,家校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真正的家校合作,需要学校尽可能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获得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也需要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在此基础上,划好家校共育的“经纬线”,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任务分工、职责边界,才能各负其责、同向而行。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入新时代,在孩子教育方面,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地位更加重要。 B.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家庭教育侧重品德教育,学校教育侧重知识教育。 C.苏霍姆林斯基的话阐释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表明他更重视家庭教育。 D.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有利于家校共育局面的形成,这需要学校积极引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当明确各自责任。否则,就会导致家校沟通困难,影响教育的效果。 B.设置家长群的本意是沟通家校关系,老师在群里布置作业和家长在群里询问老师都违背本意。 C.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当形成合力,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D.在孩子教育上,学校和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也是家校合作、携手共育的基础。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曾子的妻子为了哄哭闹的孩子说要杀猪给他吃,曾子知道后真的把猪杀了。 B.孟子逃学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拿起剪刀割断布匹,告诫儿子读书要日积月累。 C.岳飞的母亲在其背后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最终成了抗金英雄。 D.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一点的学校,不惜花费更多的钱去购买学区房。 4.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黄精飘香 聂鑫森 壁上的挂钟,当当当敲了九下。 这大山里的初秋,寒气很重,似乎可以听见瓦瓴上飘落白毛霜的声音。堂屋里的火塘烧得正旺,干燥的老柴蔸上跳跃着一束一束的火苗子,很好看。电灯高高地悬着,兴奋得光芒四射。火塘边坐着三个人,一边喝着茶,一边聊着天。 六十岁的丁大山,粗眉大眼,长条白头巾在头上扎成一个轮箍,脸被火烤得黑里透红。妻子刘秀英坐在他的对面,虽年纪和他相仿,但鬓角却白了不少。和丁大山并排坐的,是林顺中,他既是驻村的扶贫干部,也是房客,三十七八岁,瘦瘦高高,脸色疲惫,隔一阵就会咳嗽几声。 丁大山说:“这钟声多好听。小林,这表还是你送的哩。” 林顺中说:“大山哥,这一年多来,县里扶贫办派我们来,第一是通路,第二是通电,第三是把各家危房修整得牢固舒适。这几件事都是各级政府调拨资金,组织各方面力量来助力办成的,为的是让这一片贫困地区早日翻身致富。我把表挂在你家,是时刻提醒自己:扶贫要有紧迫感。” “小林,,可真是苦了你们啊,我们心里很过意不去。我家原先只有亩把零星的山田,种土豆,栽苞谷,维持个温饱而已。你嫂子常年有病,离不开汤药。膝下又无一儿半女,我就靠着采些草药卖点儿现钱,日子过得艰难。如今,有了各种专业小队,我去了果木队栽黄桃、种柰李,你嫂子喂的由畜牧公司免费发放的两头母猪,生了猪崽出售,卖了钱还归自己,生活富裕起来了,太感谢党和政府了。?” 林顺中一边摆手,一边又咳嗽起来。 刘秀英说:“小林,这一段日子你累得狠了。当时你选择住到我家,虽饭菜不好,但你也不嫌弃,还硬要按规定交伙食费。” “哪里哪里。你们的关心和照顾,让我明白很多事理,谢谢。丁大哥,我想问一声,半个月前的一天,你天不亮就出门去大山深处,说是去挖黄精,直到傍晚才回来,黄精把个背北堆得冒尖。我见你额头和手背上都有伤口,就问是怎么回事,你说是不小心跌了一跤……” 丁大山打断他的话,说:“小林,你当时接过背篓,放下后又拉我去你房里,硬要给我消炎、搽红药水。想不到你都备着这些药,真是个有心人。” “我是想问,你怎么不把黄精送到药材收购站去,而是留在家里?是不是将来可以卖个大价钱?” 丁大山呵呵地笑着说:“以后我再告诉你,黄精是好东西哩。医书上说,黄精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根茎肉质肥大,夏季开出白色的花,如下垂的小银钟;根茎可作药,性平,味甘甜,功效是补气润肺,主治脾胃虚弱、肺虚咳嗽、消渴等症。” 这些日子,林顺中目睹刘秀英把黄精根茎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把灶膛里的火烧得旺旺的,放上盛水的大铁锅,在锅上搁好蒸笼,在蒸笼里把黄精根茎一层一层码好,盖上笼盖,蒸得满屋飘香。然后将蒸熟了的根葵,放在太阳下上晒,夜间也不必收进屋里。晒干了,再反复蒸晒七次之后,根茎就变成大人拇指一般粗细。林顺中猜想:这应该是一种独特的中药炮制方法,比生卖值钱些。 丁大山对妻子挥挥手,说:“婆婆子,快端上你精制的黄精,让小林尝个新鲜!” 刘秀英说:“好咧——” 不一会儿,刘秀英把一碟淡黄色、半透明的黄精端上来,放到林顺中身边的小桌子上:“小林,你尝尝这零食,看味道好不好?” “还未入口,就香得馋人了,你们也都尝尝。二位劳神费力,我是坐享其成,惭愧。” 丁大山夫妇催促林顺中快些吃,他们却不动手。 “你们就看着我吃?” “我们吃得多了,不太想吃了。” 林顺中拈起一根,先放在鼻尖嗅了又嗅,咬了一小口儿,慢慢地嚼,然后拍着大腿,说:“好吃!城里没这东西卖,独一份!” 两位老人开心地笑了。 刘秀英说:“这是专为你准备的零食,每晚一碟,吃了睡个安稳觉。” “这怎么行?我成细伢子了,天天吃零食。” 丁大山说:“不仅是零食,而且是治病的药。小林啊,你瘦弱,又加上劳累过度,肺虚,脾胃也虚,还硬拉着不肯去城里看病。每晚隔墙听见你咳嗽,我们就心疼。吃这个东西,会有疗效。” 林顺中的眼圈湿了,哽咽着说:“我不能白吃,我得付费。” 丁大山双眉一坚,大声说:“墙上的这座机械钟,多少钱?我们也要付费!” 林顺中一愣,忙说:“大山哥,你别生气……” “一家人,不能说见外的话。” 火塘火旺旺的,不时地响起火星清脆的爆裂声。 “大山哥,这黄精可以大面积栽种吗?” “当然可以。” “这黄精根茎还可以磨成粉,和面粉掺和在一起,做成糕点吗?” “我想是可以的,可我们没做过。” “假如黄精有了很可观的产量,做成儿童糕点,又健脾胃又好吃,应该会很有市场。” “小林,你又有什么想法了?” 林顺中神秘地点点头,说:“暂时保密。我觉得黄精的香气越来越浓了!” 丁大山、刘秀英的鼻翼下意识地翕动起来。 “果然是这样。”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扶贫干部林顺中成了丁大山家的房客,这既体现了林顺中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的品质,也为两人情感交流提供了方便。 B.丁大山的家位于大山深处,小说对其家里外的环境做了描绘,屋外寒冷,屋里温暖,林顺中与丁大山一家正惬意交谈。 C.丁大山叙述了自己家以前艰难度日的生活状况,与现在的富裕生活形成了对照,彰显了扶贫政策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D.丁大山要妻子拿炮制好的黄精给林顺中吃而自己不吃,因为它是给林顺中治病用的,并且丁大山吃得太多了,再不想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挂钟是小说中重要的物象,小说开头从挂钟写起,还交代了林顺中给大山家送挂钟的原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文中多次提到林顺中咳嗽,这是运用了伏笔手法,后面则用丁大山进山挖黄精并炮制好给林顺中治病与之呼应。 C.本文选材很有特色,既有对扶贫工作者帮助百姓脱贫的详细描写,又有两者之间的日常交往,具有时代感与生活气息。 D.小说故事情节主要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推进,人物不多但个性鲜明,其精神风貌在人物对话中得到了鲜明体现。 8.“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形象”,请结合画横线部分内容说说其展示了人物怎样的形象。(4分) 9.小说以“黄精飘香”为题,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