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心躁也 夫子哂之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受、躁、哂、指。 2.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经典名著的内容,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A.“桃李芬芳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出自清代曹雪芹的《咏红梅花得“红”字》,是说桃花正浪漫,杏花还未红的时候,梅花已然走过了寒风笑傲在春风里消逝了。 B.“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出自清代曹雪芹的《咏红梅花得“梅”字》,“冻脸”喻梅花因花开于冰雪中,颜色又红,所以这样比喻。梅花花蕊孕育梅子,所以说“ 酸心”。 C.“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出自清代曹雪芹的《咏红梅花得“花”字》,“雪”“霞”喻指梅花。安静的庭院曲折的栏杆没有雪中梅花,寂静空山里流水潺潺流淌着凋落的梅花。 D.“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自清代曹雪芹的《咏白海棠》,“秋容”指白海棠花,“秋”点明花开的季节,“容”用拟人的手法喻其美好。“攒”,簇聚。“七节攒成”是说花在枝上层层而生,开得很繁盛。“雪”喻白海棠花。 故选D。 3.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4说的是2中所指的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的含义,所以2后接4,排除AB。比较CD两项,2453的排序是一样的,不同的是1的位置,而依据1中的“因之”可知,1应放在最后,排除C。 故选D。 4.精神产品 5.A 6.D 7.首先,开篇提出话题“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然后,围绕人的生命的“二重性”层层深入进行分析论证;最后指出如何走出价值的迷失与意义的虚无的困境。 8.《百年抓独》中“孤独”是由于愚昧、落后、保守以及情欲所造成的孤独,是因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而产生的绝望、冷漠和疏远感。根本上是社会现实造成人生价值的迷失,使人缺少精神追求。 9.化虚为实,生动形象。鸣声是听觉,作者却用表现视觉效果的“铺”字来表现只能听见的虫鸣到处都是的特点,把无形的虫鸣化为有形,形象地突出了虫鸣繁多的特点,也衬托出草原的静寂,充满生机与活力。 10.运用形象的比喻,化抽象为形象,把虫鸣比喻成柔软的“小手”,写黎明在虫鸣声中到来,却说是虫鸣抹去了黑夜,赋予虫鸣独特的力量。 运用夸张手法,写虫鸣让草原“喧腾不已”,突出虫鸣声密集、响亮,充满生命力的特点。 运用衬托手法,把黎明时万物复苏的景象写得朝气蓬勃,衬托出虫鸣声强大的力量。 11.采用排比句式,情感重重叠加,自然推出人的情感;写景条理分明,从上到下,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符合人的一般认知规律,带来身临其境之感;反复使用“只管”二字,突出自然万物的自在由心,不为外界打扰的特点,从而衬托出作者自由、安宁、喜悦的心情。 12.作者写草原之游的感受,别出心裁地从虫鸣着手,抓住草虫的密切关系,以及虫鸣早、密、繁的特点,赋予虫鸣以唤醒黎明、亲昵花草的独特性灵,从而自然而然地铺展描写了草原的风光、牛羊的自在以及作者的安宁喜悦心情,独特新颖。 13.C 14.D 15.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16. 人死亡 表现 17.(1)D (2)D 18.任昉出任新安太守,在郡不修边幅,潇洒地扶杖出行,徒步走街串巷,遇到郡县有人诉讼,在路边就审判处理了。 19.昉好交结/奖进士友/不附之者亦不称述/得其延誉者多见升擢 20.(1)凡父亲生病,衣不解带,侍奉汤药饮食必先经口;(2)任昉因其父去世前没能吃到可口的槟榔,深感遗憾,自己一生不再食用。父死,泣血三年,杖而后起;(3)为继母服丧期间,每一次恸哭,都会昏厥过去;(4)侍奉叔父母与自己的亲身父母没有区别,侍奉兄嫂态度恭谨;(5)外祖父母家贫困缺衣少食,常常奉养供给食物。所收禄奉都分给亲戚。 21.侧面描写:作者通过郡中百姓对其“清廉”的评价突出了任昉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的特点。 正面描写:(1)通过任昉具体的为官政策:“百姓年八十以上者,遣户曹掾访其寒温”“昉以冒险多物故,即时停绝”体现其爱民勤政的特点。(2)通过语言描写“任昉说:‘与其为自己夺取,不如将它留给后人。’”表现其性情通达,无私清廉的特点。 【分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 “昉以冒险多物故”的意思是:任昉因为冒险多致人死亡。“物故”指人死亡。 “喜愠未尝形于色”的意思是:喜怒不表现在脸色上。“形”的意思是“表现”。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 (1)从叔晷有知人之量:任昉的堂叔任晷有识别人才的能力。“从”指称“堂房亲属”。 故选D。 (2)卫将军王检领丹阳尹:卫将军王俭兼任丹阳县令。其中“检”的意思是“兼任” 故选D。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出为,出任;率然,潇洒地的样子;徒行,徒步行走;决,审判处理。 1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任昉喜欢结交朋友,奖掖举荐奖进朋友,不依附他的人也不称赞呈述,得到他传播好名声的人很多都被提拔。 其中“好交结”“奖进士友”均为动宾结合,是“昉”的两个谓语,所以应在“好交结”“奖进士友”后分别断句。“不附之者亦不称述”“得其延誉者多见升擢”分别是两个完整的主谓结构,“不附之者”“得其延誉者”是提示,所以应在“不附之者亦不称述”后断句。 20.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孝友纯至”的意思是非常孝顺父母,友爱兄弟。通读全文可知,本题涉及的原文内容有“每侍亲疾,衣不解带,言与泪并,汤药饮食必先经口”“昉以父丧去官,泣血三年,杖而后起”“昉父遥本性重槟榔,以为常饵,临终尝求之,剖百许口,不得好者,昉亦所嗜好,深以为恨,遂终身不尝槟榔”“遭继母忧,昉先以毁瘠,每一恸绝,良久乃苏。因庐于墓侧,以终丧礼”“奉世叔父母不异严亲,事兄嫂恭谨”“外氏贫阙,恒营奉供养。禄奉所收,四方饷遗,皆班之亲戚”,翻译后分点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任昉,字彦升,乐安人。父亲名任遥,为南朝齐中散大夫。任遥的兄长任遐,字景远,自幼勤于学业,家教严谨,官至御史中丞、金紫光禄大夫。永明年间,任遐因获罪将被流放到荒远的地方,任遥拿着名片去 求情申诉,边说边流泪,齐武帝听后很同情,最终任遐被赦免。 在任昉十二岁时,任昉的堂叔任晷有识别人才的能力,他喊着任昉的小名说:“阿堆,你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啊。”任昉非常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每当父母生病,他总是侍候在他们的身边,衣服从不解带,说话时难过地流下眼泪,汤药、饭食必先亲自尝一尝。起初任昉为奉朝时,被推举为兖州秀才,授为太学博士。永明初年,卫将军王俭兼任丹阳县令,又引荐任昉为主簿。王俭每读到任昉的文章,必再三阅读,认为当时没有人能与之相媲美,说:“自傅季友以来,这样的好文章才又始见于任昉。如果孔门收录,则任昉已经过到了入室升堂的地步了。”于是,王俭让任昉写篇文章,看后,说:“正中我意。”王俭拿出自己写的文章,让任昉修改,任昉改定了几个字。王俭拍着桌子感叹说:“后又有谁知道我的文章是由你改定的呢!”任昉竟然被王俭如此赏识。 任昉因居父丧离职,三年服丧期间,非常悲痛,以至于用杖拄地才能起立。齐武帝对任昉的伯父任遐说:“听说任昉因哀痛导致身体瘦弱,超过了丧礼所要求的,使人为他担心,照此下去,失去的并非只是你的好侄子,也是当今文坛的损失啊。你应该好好劝导他一番。”任遐劝任昉稍进饮食,任昉当时尽力咽下,等到叔父回去,又即刻呕出。任昉的父亲任遥平素喜欢吃槟榔,把它作为常吃的食物,临终的时候曾要求吃槟榔,剖开上百个,竟没有一个合口的,任昉感到非常难过,自己虽也喜欢吃,但终生不再食槟榔。后为继母服丧期间,由于先前身体已经很虚弱,任昉每一次恸哭,都会昏厥过去,过好长时间才会苏醒,因而在墓边搭了间简陋的茅屋以尽丧礼。凡任昉哭过的地方,草木不生。任昉本来很强壮,腰带充实,服丧三年丧期后,虚弱得好像变了一个人,几乎让人认不出来了。 侍奉叔父母与自己的亲身父母没有区别,侍奉兄嫂态度恭谨。外祖父母家贫困缺衣少食,常常奉养供给食物。所收禄奉,各处的馈赠,都分给亲戚,当日便分完。性情通达脱俗,不拘易容形貌,喜怒不表现在脸色上,车舆礼服也不鲜艳明丽。 武帝登基,历任给事黄门侍郎,吏部郎。出京任职义兴太守。荒年时节百姓离散,用自己的俸禄买来大米、小豆做成粥,救活三千余人。当时百姓生了子女却不能抚养,任昉严格制度,生子不养与杀人同罪。提供怀孕的妇女钱财,救济了千多户人家。在郡所得公田奉秩八百余石,任昉监督只拿出其中的五分之一,其余的都援助了百姓,妻子儿女吃的只是小麦罢了。 出任新安太守,在郡不修边幅,潇洒地扶杖出行,遇到郡县有人诉讼,在路边就审判处理了。为政简练,属吏都认为他很有才干。在任上去世,只有二十石桃花米,连入殓都没有钱物办理。遗言不许把新安郡的一件东西带回京城,用杂木作棺材,穿着洗过的衣服入殓。整个新安郡为之痛惜不已,百姓一起在城南为他修建了一座祠堂,每年祭拜他。 任昉喜欢结交朋友,奖掖举荐奖进朋友,不依附他的人也不称赞呈述,得到他传播好名声的人很多都被提拔,故名门世族没有不和他交好的,座上客常常有几十人。时人称慕,称他为任君,言他如汉代三君。 在郡尤其以清廉著名,百姓年满八十以上者,委托户曹掾对他嘘寒问暖。曾想营设佛斋,征调二石枫香,才入三斗,便出来叫人不再征集。郡有蜜岭及杨梅,过去是替太守采摘的,任昉因为冒险多致人死亡,立即制止了此事,官吏们都认为百多年没有过这样的举动。任昉说:“与其为自己夺取,不如将它留给后人。” 22.A 23.D 24.运用了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说明培养人才之重要作用。 25.本篇讨论人才培养问题,从强调人才的重要,讲到培养人才的方法,再论述陶铸人才之责无旁贷,而以收效将来作结,可谓原始要终,曲尽其义。 【解析】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正确运用虚词的能力。 句子的意思是: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A.“已”通“矣”,了,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陈述语气。 B.“之”,代词,与语境不符。 C.“焉”,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加强肯定的语气,与语境不符。 D.“也”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多表示判断、疑问或反问语气,与语境不符。 故选A。 2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章第二段,先赞扬先王之治,而感叹“世教既衰”,“治”“衰”两两相对,前后映衬;说明贤明的当权者对于移风易俗和造就人才的重要性。这是欲抑先扬的手法。 故选D。 2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水流湿,火就燥”含义为:水向湿处流,火往干处烧。指物之气质类似必相感应。后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以水、火比喻普通民众,以湿地、干燥之物喻指贤者倡导之仁义方向,以水流向湿地、火趋向干燥之物形象地论证了贤者教化民众的作用,进而说明培养人才之重要作用。 2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 本文探究人才问题,开篇开宗明义,揭示论点,以社会风尚决定于人才,它直接关系到社会民风,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接着通过对比“治世”、“衰世”的不同影响,突出人才任用之法,统治者要使人才当路在势,处于高而上的地位,每一个士大夫都要担负培养提拔人才的责任;之后反驳在势君子“无才”的谬说,从而提出陶铸人才即使官小职微也责无旁贷;最后以陶铸人才的成效收束,提出倡议。整篇文章结构严谨,论证严密。 参考译文: 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智慧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智慧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两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智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现在掌握权势的士大夫,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一代人才。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才智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才智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主宰国家行政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