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21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04-07 15:14

2021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一些偏远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对外交流比较闭塞,书面文字使用较少,人们通过口传文学这种口耳相传的语言形式,书写着本族群的历史、风俗和人情,以此保存并传承本族群的集体记忆。
在一个族群中,过去的活动经验只有通过其遗迹(如实物、图像、文献、仪式)才能加以了解。口传文学正是这样一种反映过去经验遗迹的符号体系,它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碎片,是成员之间日常交往事实所构筑的社会情境的真实再现。作为族群文化的象征,民歌、神话等口传文学作品见证7族群社会的历史与变迁,包含着族群的价值、信仰、观念,是建构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一方面,口传文学对族群历史的情境再现,让人们在族群社会的关系结构中找到自己应有的身份。通过一个个神话故事、民间歌谣、民间仪式的传播,一段段共同体验与相似情怀在个人与群体中持续累积,代表本族群鲜明特色的集体记忆被自觉与不自觉地保存,并且借助民间权威的力量在族群内部传播。同时,这种记忆将本族群世代相传的习俗和思维模式根植于每个成员的内心,成为族群共同的观念、情感和价值追求。
另一方面,承载着族群文化的口传文学作品,让人们在理解过去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的实践参与,促进集体记忆的储存和重建,以促成历史和现实的延续。族群所共有的思维模式在人们的内心始终保持着稳定性和持续性。集体记忆中所共享的群体认知和价值认同在这一过程中得以阐释,这些阐释又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
口传文学通过创作者对族群过往的回忆,以历史追溯和现实白描的方式,将共同的集体记忆整合成行为规范的叙述序列。口传文学将族群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抽象成为推动族群社会发展的规则与范本,并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语言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将个体记忆有效地同化到集体记忆所包含的特定规则体系中。这种浓缩的过去式规则,对于人们当下的行为具有内在约束作用。
与此同时,口传文学通过面对面的传播方式,将其所表达的秩序与规则进行双向输出。和书面文本单向度的意义输出不同的是,口传文学的讲唱者与全体成员既是传播者,又是创作者。在听和讲的过程中,族群的价值认同、秩序规范得到强化,被人们所遵守。
口传文学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将人伦秩序、伦理道德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沉淀成为一套普遍认可的规则体系,在塑造与人为善、团结和睦、相互协助的民族性格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在国家法律不够完善或者定义模糊的情况下,援引口传文学中的民间规范进行案件审理,有利于回应民众心声,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在特定情况下,司法裁判关注民间规则及特定场域中行动者的行动逻辑,理顺交往事实与法律规定的内生关系,通过司法解释等方式确立民间规则在特定案件中的规范位序,有利于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摘编自苏洁《符号与意义指向:西南少数民族口传文学中的秩序与规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口传文学是书面文字使用较少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很好地传承了本族群的集体记忆。
B.反映族群过去经验遗迹的口传文学是一种符号体系,能让人们了解本族群过去的活动经验。
C.面对面传播的口传文学是双向输出,在秩序与规则的宣传遵守上比书面文本单向输出效果要好。
D.口传文学在构成族群普遍认可的规则体系的基础上,让人伦秩序、伦理道德根植于族群内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段总括内容,然后从口传文学建构集体记忆、诠释秩序与规则等方面进行论证。
B.“言语的习俗构成了集体记忆最基本同时又是最稳定的框架”的观点可作为第二段论据。
C.三、四段从两个角度讨论了“集体记忆如果不随着时代发展创新观点,就会被时代淘汰”的论点。
D.末段讨论口传文学的重要作用时,用“在……情况下”“在特定情况下”等语言使论述更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口传文学作品因是建构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而见证了族群的变迁,成为族群的文化象征。
B.口传文学通过对本族群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述与追忆,唤醒族群成员的集体记忆。
C.集体记忆能促进族群成员形成对族群价值和规范的认同,有利于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D.在法律不完善时合理运用口传文学中的民间规范,有利于维护公序良俗,彰显公平正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9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截至201 9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达到4.7亿,人均电子书年接触量近1 5本,接触20本以上电子书的用户达到53.8%,每周阅读3次及以上的用户占比达88. 0%。
白皮书显示,201 9年中国数字阅读整体市场规模已达到288.8亿元,同比增长13. 5%,其中大众阅读市场规模占比逾95%,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2020年春节期间,移动阅读App日均独立设备数为1.3亿台,超七成用户表示在阅读上花费的时间比平日长出许多。
白皮书同时指出,201 9年,中国数字阅读内容创作者规模继续扩大,已达到929万人。其中,年轻作者快速成长,“90后”作者占比高达58. 8%。内容上,立体多样的现实主义题材更受用户欢迎,都市职场、青春校园、历史军事类网络原创内容受到热捧。改编上,在覆盖人数Topl0的电视剧中,文学IP改编作品高达九席,成为影视剧本的最大内容源。
(摘编自《2019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
材料二:

材料三:
作为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六届以来的承办方,咪咕数媒亦是中国数字阅读产业的领军者。近5年来,咪咕数媒积极发展全媒出版、人工智能、5G融媒体业务,旗下咪咕阅读平台汇聚了超60万册精品正版图书内容,全场景月活跃用户数超7 000万,已在全国200多个城市举办超过1 200场“悦读咖”名家活动。
作为新媒体国家队,咪咕数媒始终坚持以全民阅读、正能量文化传播为导向,引导精品内容创作,利用先进的全媒信息技术聚合、分发优质文化内容。在疫情期间,咪咕阅读在行业内率先推出“全站免费活动”,为全国用户免费提供优质内容。在2020年第六届数字阅读大会期间,由咪咕数媒联合出品的《宛平城下》,荣获了中宣部指导、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选的“201 9中国好书”。
如何将优质内容通过全息平台向用户提供交互、沉浸式的阅读体验,需要知识内容生产者、阅读服务提供商做好充足准备。依托于中国移动的5G先发优势和咪咕公司的内容生态,咪咕数媒在知识类直播、音频、视频,乃至基于XR的交互、沉浸的全息知识服务上,已经先行先试,成为全息阅读的开拓者之一。
(摘编自《数字阅读加速进入全息时代》)
材料四: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阅读快餐化、功利化成为不争的事实。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全民阅读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不断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不断改善图书馆的条件。这样做当然很好,但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过于看重传统的纸质阅读,而排斥手机、网络等数字化阅读,甚至认为这些新兴的阅读方式影响了阅读的氛围和质量。其实,数字化阅读和纸质阅读一样,都是全民阅读的一种体现,不仅不能厚此薄彼,而且应大力提倡。
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纸质阅读率增长有放缓的趋势,这跟阅读氛围缺失有关,同时还与人们紧张、忙碌的生活节奏有很大关系。当然,数字化阅读也存在不少弊端,比如快餐化、消遣化、功利化倾向比较突出。但这些问题既不代表全民阅读的整体情况,也不影响全民阅读的深入推广。只要社会各方面因势利导,将“微阅读”“浅阅读”和“深阅读”相结合,一定能让数字化阅读焕发出像传统纸质阅读一样的魅力。而且必须看到,数字化阅读已呈一种趋势,一种由青少年向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群普及的趋势。
读,哪怕是“微阅读”“浅阅读”,也总比不读强。一旦读起来,总会有收获。更何况,现在很多新媒体并非只提供快餐化、消遣化的信息,也提供有思想、有深度的内容。从阅读革命到创作革命,未来会有更多符合数字化阅读的内容出现,关键还是看选择什么样的阅读内容,采取什么样的阅读方式。
(摘编自《不在于“怎么读”而在于“读什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主要介绍了中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整体市场规模以及春节期间数字阅读量和在阅读上花费的时间等方面的内容。
B.相比于2018年,201 9年我国成年人在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接触上的占比都有所增加,其中以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为主。
C.依托于中国移动的5G技术等,咪咕数媒在知识类传播,特别是交互、沉浸式的阅读体验等方面是先行先试的公司。
D.就深入推广全民阅读来说,无论是数字化阅读还是纸质阅读都很好,阅读就有收获,何况数字化阅读有普及的趋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2012~2019年,我国成年人综合阅读率和数字阅读方式接触率全部呈上升趋势,到了201 9年呈现出重合的态势。
B.近年来在业务发展上多方面着力、取得较好成绩的咪咕数媒是中国数字阅读产业的领军者,承办了六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
C.就全民阅读活动来说,各地政府都十分重视,主要表现形式都在图书馆方面,过于看重传统纸质阅读而排斥数字化阅读。
D.第十七届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传统纸质阅读率近年来增长缓慢,其主要原因一是阅读氛围缺失,二是人们的生活节奏快。
6.在当前形势下应如何有效提高数字化阅读的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美丽奴羊
红 柯
屠夫走到羊跟前,羊们齐刷刷抬起头,异口同声“咩一一一”叫起来。屠夫一眼认出头羊,毫不客气地拎起来,就像出门人拎自己的包。刀子又轻又快。刀刃像口哨子,在屠夫手里响着。刀子像深水里的鱼发出哗哗的搏击声。刀子左右飞动,越飞越快,整个羊发出骤雨般的轰响,仿佛两架钢琴在里边演奏。
村里的女人们不敢看被请来杀过年羊的屠夫宰羊,她们跑回林带里去,跟活羊待在一起,不停地摸羊脑袋抱羊脖子。羊会咩咩叫,她们不会。她们会说话,说啥呢?说啥羊都听不懂。
屠夫朝这边走过来,脸跟石头凿的一样没表情,女人和羊都静悄悄的,屠夫那张没表情的石头脸把她们 吓住了。屠夫顺手一牵,羊就轻飘飘跟他走。
羊全垮了,全崩溃了,当屠夫走过来时,它们嘴里发不出声音,眼泪汪汪地看着屠夫。有那么一只羊,当屠夫把它摁到屠案上时,它竟然跳下来跪在屠夫跟前。大家目瞪口呆。一般屠夫遇到这种场面,便会丢下刀子,扬长而去,另谋职业。但这只绝顶聪明的羊看走了眼,这个屠夫只愣一下,就把神收住了。屠夫绝不走神,他要把活做完。收尾活儿叉快又猛,刀子跟闪电似的,白晃晃的亮光在羊身上晃凡下,羊就变成了一堆鲜嫩的红肉。
屠夫意犹未尽,他还要去林带。林,带里还有一只羊,躲在女人堆里。那只羊自己走出来。它之所以落在后面,是因为它最小,另一个原因是它不合群;前边那十四只是新疆细毛羊,这一只是美丽奴羊。美丽奴羊既不哀号也不下跪,连眼泪都没有;它眼睛里只有光,一种很柔和很绵软的带着茸毛的亮光,朝屠夫忽闪几下,转身走开,一直走出林带,走向青草地。
大家围上来要截住美丽奴羊,屠夫说:“它饿了,让它吃饱。”
美丽奴羊穿过林带和麦地,往南边的草地走去。在麦地的尽头,牧草从平缓的长坡绵延到奎屯河,美丽奴羊走进深草就再也不动了,大家只能看见一个白点,风吹草散,才露出羊的大半,草聚在一起,羊就不见了。有女人小声说:“这羊是吓呆了,动都不动,哪有这样吃草的羊。”回答的声音更高:“快要死了能吃多少,叫你吃你能吃多少?”
屠夫走的时候把刀子也带上了。他踩着麦地,麦子还没有长出来,地皮又嫩又软,美丽奴羊踩出的蹄印很小,只有酒盅那么大,但很深,有些蹄印里还露出了麦种。一溜羊蹄印非但没有损伤麦地,反而使地显得平和、绵软而高贵。
麦地那边的草被割光了。屠夫的腿脚在草丛里发出厚重的刷刷声,只有那些长着大嘴巴、大舌头、宽牙床的大牲畜,吃草时才发出这么雄壮而缓慢的刷刷声。屠夫在牧草里走了好多年了,从来没有这么清晰地听到过牧草的响动,也从来没有这么为自己结实有力的腿脚而自豪过。
他看到了那只美丽奴羊。他只看到它的大尾巴和背,后来他看到羊的侧面,脑袋、脖子和身子。屠夫有一双好眼睛,他的瞳光穿过白绒绒的皮毛,在羊的筋肉间流动;红肉、白骨、黄筋,青沉沉的血管和饱满的腑脏,闪射出一片冰凉的光芒,从他的额头穿过。世界趋于澄明。他的天眼开了。那双不听话的腿把他带到美丽奴羊跟前,羊静静地看着牧草,它有一个黑黝黝的嘴巴,可它不吃草,嘴巴、鼻子、眼睛、耳朵全都沉浸在牧草所散发的寂静中。
这是地地道道的新疆美丽奴羊。
他仿佛才认识这只羊。
他爬起来,走出深草区,走到空旷的草茬地带,就像溺水的人回到岸上。他告诉大家:那是只神羊,杀不了的。他没给大家讲他膝盖落地的事情,可他的神情是这样的。
(选自《人民文学》,1 997年第4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女人们抱着羊脖子给它们说话的态度反衬出屠夫的形象特点,同时女人对美丽奴羊吃草的看法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B.小说描写屠夫杀羊的场景使用了比喻修辞,刻画了屠夫杀羊时的声音和动作,表现了屠夫宰杀技艺的高超、节奏感强等特点。
C.把屠夫的腿脚在草丛中发出的声音比作大牲畜吃草时的雄壮、缓慢的声音,表现了屠夫的强壮和对屠夫行为的委婉批评。
D.屠夫感觉到美丽奴羊的筋肉、血管、腑脏闪射出冰凉光芒的细节符合屠夫的身份特征,体现出在草丛中的羊此时的安详。
8.小说在塑造美丽奴羊时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6分)
9.小说为什么开篇写屠夫杀羊,结尾写屠夫不杀美丽奴羊的情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