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1975 年 10 月,身患癌症的周恩来,在做完最后一次手术后,让邓颖超找来《长征组歌》的唱片,在熟悉的旋律中与病魔相搏。长征,就是以这样丰厚的典藏和精神的光芒,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量。 80 年前,我们党领导红军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摇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那么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透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饱含深情的期许,我们应更加珍视长征的历史馈赠,更加坚定走好新长征路的时代担当。长征精神展示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 长征胜利属于中国,但长征精神已走向世界。80 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对长征的解读从未停止。有人感叹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有人认为"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壮丽的一页",还有人拿长征比较,"汉尼拔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只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长征精神是用血与火熔铸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血战独树镇……红军官兵几乎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徐向前在回忆百丈关大战时说∶"附近的水田、山丘、深沟,都成了敌我相搏的战场,杀声震野,尸骨错列,血流满地。指战员子弹打光,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长征精神是用生与死锻造的。4 支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 20.6万,沿途补充兵力 1.7 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 万人。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 3 万多人,担负后卫的红 34师,原有7000余人仅剩下 90 多人。无数个"军需处长"为了战友甘愿以命换命,无数红军官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所信仰的事业。 长征精神是用苦与乐冶炼的。聂荣臻元帅曾说∶"碰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就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长征以战斗之频、河山之险、给养之难、病疫之侵、霜雪之冷,考验着红军官兵的意志与耐力。然而,就是这支每时每刻与死神打交道的队伍,休息时,有的读马列经典,有的表演《红军舞》,有的用法语唱《马赛曲》、用俄语唱《国际歌》……到处洋溢着乐观、友爱和热情,被斯诺称为"最幸福的中国人"。 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闯过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读懂、汲取长征精神,就应该经常检视自己可否拥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激情,可否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可否保持"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韧劲。 远离长征的枪林弹雨,沐浴时代的杏花春雨,我们只有像红军那样闯关夺隘、像红军那样心系人民、像红军那样紧密团结、像红军那样艰苦奋斗,才能在新长征路上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 (辛士红《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播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长征,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有着丰厚的典藏和精神光芒。 B.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都对长征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C.长征的伟大胜利,是由无数红军官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要永远铭记于心。 D.红军长征就像播种机,在十一个省内撒播了革命的种子,今天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长征精神"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与各种困难作斗争,周恩来总理身患癌症期间与病魔相搏就是典型的例证。 B.长征精神展示的理想信念、英雄气概和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C.长征精神是无数革命前辈用血与火熔铸的,是4支长征大军用生与死锻造的,是红军战士用苦与乐冶炼成的。 D.作为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最高体现的长征精神,即使在沐浴着杏花春雨的今天仍要读懂、汲取和弘扬。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1935年10 月,毛主席率军在吴起镇一带歼灭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宣告了蒋介石"围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B.四川马尔康县党坝乡藏族喇嘛桑吉在红军经过阿坝地区时受到影响参加红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随军长征。 C.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依靠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处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人间奇迹。 D.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是红军长征始终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武器,也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 4.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给长征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金刚川上英雄桥 王顺秀 金刚川水刺骨寒,英雄架桥歌声喧; 炸弹刚落铁锤起,浪里打桩只等闲; 炸不垮,冲不断,满载胜利奔向前。 …… 金刚川是朝鲜半岛北汉江的支流,湍急的河水像一条白色的巨蟒,把我军东线阵地的前沿和后方,从东到西截然割开。 1953 年初春,河面刚开始解冻,激流举起巨大的冰排,凶猛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发出吓人的巨响,加上敌炮轰击的气浪,震得这两山对峙的峡谷像马上要倾倒进河里似的。河中不时升起爆炸的水柱,冰块和弹片在岸边尖声呼啸。 "你们工兵连要在这儿架起一座桥,明晚便要通车!"参谋长说到这里,停顿了片刻,问我们,"有什么困难吗?" "没有!" 参谋长冲我们笑了笑∶"困难不是没有,而是很多。这是一场复杂的战斗,不仅要和严寒、激流斗争,还要和敌人的飞机大炮搏斗;不仅要有压倒一切敌人的勇敢和毅力,而且要有战胜敌人阴谋诡计的智谋……" 当天下午,架桥。 河水冰冷刺骨,水深没过腰际,寒气逼得人透不过气来;身上由红变紫,由紫变青,很快就麻木得失去知觉。 为了保持体力,一半人在岸上休息取暖;一半人在河里操作,每小时轮换一次。起初还不错,后来河里的同志总拖延着不肯上岸,岸上的人等不得换班也跳下水,火堆边的人越来越少,弄得干部们不得不一个个往岸上推,甚至下命令。可是你把这个推上岸,那个又溜下河去…… 一天一夜,一座低水位桥在晚霞闪烁的金刚川上站了起来。 谁知就在这时,4 架"油挑子"(敌人轰炸机)从西南方向窜来,接着便是震耳的爆炸声。桥被炸断了。 "是不是请示师里推迟出车时间?"; 副连长的话刚说完,就听到后边公路上响起马达声,汽车一辆接一辆直向桥头驶来。从汽车上跳下个干部,张嘴就嚷∶"咋搞的!看今晚炮弹怎么送上去。" 界倒轻巧,大桥又不是玩具,可以揣在口袋里,谁敢保准不炸坏?"我没好气地顶了他一句。他好像没听见,转身指挥着汽车隐蔽在山沟里。 我们也开始了紧张的修复工作。 在忙碌的人群中,我忽然发现有几个不认识的战士也在扛木料。便问道∶"你们是哪个单位的?" "汽车司机。" "啊,不成,这里有我们,你们出了事谁去送弹药?" "不行!修桥也叫你们包了,可支援前线是大家的责任。"听到声音我扭头看,正是方才那位干部,想起刚才对他的态度倒有些不好意思了。 桥修复已经是后半夜。望着满载弹药的车辆源源不断地从桥上开过,心里感到无比的轻松。 前线战斗激烈地进行着,敌人为了破坏我们的运输线,每隔十几分钟就向大桥猛轰一次。尽管战士们奋不顾身地抢修,但运输还是时常中断。副连长整天蹲在桥头望着河水出神,连饭都不顾得吃。 这天,我吃过晚饭,路过三班,便走了进去。 "指导员,你说能不能在渡口上多架几座桥,敌人炸毁这个,还有那个。"周光田扬着头问我。 "好是好,那得费多大工夫,我想了很久,若是能修一座叫敌人看不见的桥,那该多好。"李朝元慢吞吞地说。 "看不见?桥哪有看不见的,除非不修。"周光田摇着头说。"你真是,光长个子不长心眼,桥修在水底下,不就看不见了吗?""这办法不错,倒可以试试看。""水里修桥,没听说过?".…. 我回到连部,已是深夜。推门的声音惊动了伏在桌边睡觉的副连长,"什么?桥又炸断了?" 我笑了笑说∶"你真是做梦也想着桥。"接着便把三班的争论告诉了他。他凝神地听完,如获至宝地把脑袋一拍。 "对!修一座叫敌人看不见的桥呗!"说着他在纸上嚓嚓地画起草图来。河边又沸腾起来。 通讯员小倪那清脆的嗓音,高声领唱四川号子∶ 志愿军哪!嗨哟!智谋高哪!嗨哟!水下架桥!呀歪子哟! .气死美国佬!呀哟! ... "小倪,有你封家信!"连长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卷报纸和不少信件。小倪正专心看家信,我和连长走过去。"小倪,又是你妈催着要立功喜报了吧?" "嗯!指导员,我妈见到了黄妈妈。"他兴奋地把信交给我。原来他妈参加了四川省中江县的军属代表大会,会上见到了黄继光的母亲。信末嘱咐小倪热爱朝鲜人民,努力工作,向黄继光学习。我向战士们宣读了这封信。大个子周光田拍着小倪的肩膀说∶"啃!我看咱小倪也快当英雄了。"说得小倪满脸绯红,夺过信钻出人群,又去扛木料了。 "敌人打炮了,赶快卧倒!""通讯员负伤了!" 小倪全身紧紧地俯卧在桥桁上,头部鲜血直流,卫生员忙着给他包扎。"伤势怎么样?"我问着,吩咐卫生员把他拾到后面去。 "指导员!桥没修好,我死也不离开,人家黄继光能舍身堵枪眼,咱这点伤难道就要退下战斗吗?" "只准在岸上干轻活,不准下水作业。" 天还没黑,水下桥架设成功了。桥面离水面约 30 公分,我们的汽车、大炮就像长上了翅膀,乘风破浪在水面上飞来飞去。"油挑子"急得在天上瞎哼哼,可就是发现不了目标。战士们看着自己的创造,你一言,我一语,马上编成个快板∶ 咱们工兵双手巧,天大困难吓不倒,英雄修起水下桥,气死美国"油挑子";桥上水,水下桥,上下都是水,车在水上跑。 (作者当时任一八〇师工兵连政指)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河水冰冷,水深没过腰际,寒气逼人,可我们的战士这个被推上岸,"那个又溜下河去……"足见我们的战士深知这座桥对前线战事的意义。 B."我"没好气的一句,"说得倒轻巧,大桥又不是玩具,可以揣在口袋里,谁敢保准不炸坏?"表现了"我"听了"干部"说的话后心生怨气。 C."这办法不错,倒可以试试看""水里修桥,没听说过?"三班战士们讨论的话,给副连长带来了灵感,从而决定修一座水下桥。 D. 战争中的一封家信使小倪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我"借机向战士们宣读家信,也是为了鼓励大家,向黄继光同志学习,保家卫国。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写了寒冷的天气、凶险的地势、湍急的水流以及敌人不时轰击的炮火等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与顽强。 B.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点面结合等 手法,刻画了栩栩如生的志愿军战士群体形象。 C.小说开头的诗歌、文中具有地域色彩的"四川号子"和结尾处的"快板书",使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严谨,艺术性更强。 D."我们的汽车、大炮就像长上了翅膀,乘风破浪在水面上飞来飞去。"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轻松愉悦的心情。 8.作品是如何叙述志愿军"修桥"这件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小说在波澜壮阔的背景下选取战争中的一个场景,体现了志愿军战士身上怎样的精神?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