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21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01-17 08:44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明年正月,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后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因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
守仁天姿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B.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C.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D.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勤王:指的是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
C.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为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与“致仕”略有不同。
D.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是由明代王守仁发展的道家学说。王守仁继承宋代陆九渊的“心即理”学说,提倡“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守仁出身名门,年少有成。父亲是成化十七年状元,王守仁十五岁时就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览山川;二十岁考中乡试,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
B.王守仁正直敢言,因上疏论救戴铣等人而触怒了刘瑾,被廷杖四十后贬到贵州的龙场。任龙场驿丞时,受到当地民众爱戴。
C.王守仁有勇有谋,出奇制胜。巡抚南、赣,率领弱旅铲除横行几十年的巨寇;宁王叛乱,王守仁采纳属下建议出其不意直捣南昌,逼迫宁王回撤,从而在湖中击败叛军。
D.王守仁天资聪颖,不只是军事奇才,被人视为神明;学说也有建树,被贬龙场,悟出格物致知的内涵,创立了“阳明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4分)
(2)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4分)
14.王守仁平定宁王叛乱为何会取得成功?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5~16题。
长相思·云千重
陆游
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月明收钓筒。
头未童,耳未聋。得酒犹能双脸红。一尊谁与同。
长相思·面苍然    陆游
面苍然,鬓皤然。满腹诗书不直钱。官闲常昼眠。
画凌烟 [1],上甘泉 [2]。自古功名属少年。知心惟杜鹃。
注解:[1] 凌烟:是指凌烟阁,唐太宗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命人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后人常常以上凌烟阁作为功名的象征。
     [2] 甘泉:即甘泉宫,汉武帝常在此避暑,接见诸侯王、郡国上计吏及外国宾客。上甘泉:指得到皇帝征召侍从。
15.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云千重,水千重”,写了水天相接之景,为下文写词人垂钓其间作铺垫。
B.“月明收钓筒”,塑造了一个隐者形象,这反映了词人安于现状的恬淡。
C.“面苍然,鬓皤然”一句实写词人的外貌,表现了年事已高的落寞之态。
D. “满腹诗书不直钱”一句既有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也有自我解嘲的无奈。
16.两首词所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6分)
(1)李白《蜀道难》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用秦惠王灭古蜀国时“五丁开山”的神话,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的险阻。
(2)《小石潭记》中,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
(3)《氓》中的女子为了摆脱内心的痛苦,对“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氓”说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心与男子在感情上一刀两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搬来山屋,已非一朝一夕,渐渐爱了它的幽静。傍山人家,是颇有情趣的。
阳春三月,微微煦暖的天气,使你干什么都感到几分慵倦;再加整天的忙碌,到晚上你不会疲惫得像一只晒腻了太阳的猫么?打打舒身都嫌烦,一头栽到床上,   甲。熟睡中,梦味儿都是淡淡的。寅卯时分,你的梦境不是忽然透出了一丝绿莹莹的微光么,像东风吹过经冬的衰草似的,展眼就青到了天边。恍恍惚惚的,屋前屋后有一片啾唧哳哳的闹声,像是竹乐嘈杂,像是姑娘们吵嘴,又像一群活泼泼的孩子在乱唱;兀的不知怎么一来,哪里“吱呦”一响,你就醒了。立刻听到了满山满谷的鸟叫。你睁开了眼,不远处窗帘后的一缕明亮,给了你一个透底的清醒。(     )。一切带来的是个满心的欢笑啊。那时你还能躺在床上么?_____乙____,那窗外笑着的阳光一扑就扑了你个满怀,清冽甘甜的空气一下子就沁入了你的心脾。那阳光洒下一屋的愉快,你自己不是都几乎笑了么?那山上一抹嫩绿的颜色,使你深深地吸一口气,清爽是透到脚底的。瞧着那窗外的一丛迎春花,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
18.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形象描摹出梦境之神奇,突出了梦中情境变幻之快。
B.句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清晨山中鸟叫声音的清脆、热闹,情趣盎然。
C.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阳光的明媚可爱、朝气蓬勃写得神态毕现,富有表现力。
D.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表现出对山中无限春光的喜爱之情,情感表达真挚。
19.文中括号中的句子,选用下面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因。(4分)
第一种:左边,传来石工们边凿石边说话的声音,呜呜噜噜;右边,传来一匹马上山的马蹄声,得得得。
第二种:靠左边一点,石工们在叮咚的凿石声中,说着呜呜噜噜的话;稍偏右边,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上了山去。
20.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序号并作修改,是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左右村庄消失。村庄一旦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简单拆掉,那人们祭拜祖宗真的可能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5分)
据悉,新锐科幻作家乔华的首部长篇软科幻小说《犼先生:锦绣离人》近日由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瑞兽“犼”作为主意象,据此塑造了“犼先生”这一打着深深的中国烙印的人物形象,并融入了中国明朝时期的文化、中国古典特色建筑等诸多元素,在宏大视野与微观叙述之间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照和当代中国对人类命运的深刻理解与关怀。刘慈欣对这部小说给予了高度评价:“乔华开辟了一条独特的科幻文学之路,把反差极大的诸多元素予以杂糅,使本来凛冽锋利的科幻故事,呈现出雅致古典的中华气质。”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当前,国内人口结构老龄化,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难以持续,科技进步影响深远并伴随众多不确定性,科技核心技术的引进受到越来越多的阻碍和封锁;国外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反全球化的倾向日渐明显……
面对今天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深刻的变化,作为中国未来的主人,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是“以变应变”,还是“以不变应万变”?哪些要变?哪些又不能变?
请以“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与不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