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新高考联盟2021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
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01-17 08:48
华大新高考联盟2021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测评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美,可以从“美”字的起源、成型、字义关联中得到基本的理解,而美学。即关于审美经验的理论总结,在中国有怎样的独特内容,也可以从“美”宇说起。
在人类发明文字之前,美,从人类制造工具、装饰身体、美化器物中产生出来;人类发明文字之后,美就从各种文字中体现出来。中文的“美”字,既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美有了自党意识,也内蕴中国人关于美的观念。
“美”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 、 、 、等字型。从起源上,“美”字源于与羊相关的羌姜族。羊的驯化始于西亚,转至东亚。羌由西北进入中原,在与远古东西南北各族的互动中,其中的姜,融入华夏。在古代文献中,神农、炎帝、蚩尤、夸父等,都被归为姜姓。到了夏,“禹起于西羌”,商与羌或战或盟;周,则是姬姓之周与姜姓之太公望结盟,才获天下。内容上,“美”字源于羌姜族的仪式整体,包括仪式中的羊饰之人(巫师型领导的人物之美)、羊饰之器(礼器的器型和雕绘之美)、羊肉之味(礼献之美食),以及所有与仪式相关的建筑形式(空地、坛台、宗庙)、礼用物品(玉帛水火)、行礼程序(诗乐舞剧……美是由仪式整体产生出来的。字形上,美由羊和大组成。大即人。
羌姜族的仪式,因“羊”和“人”而形成“美”的观念,因有整体之美,各个部分方为美。在仪式整体中,美与“真”“善”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这也是中国思想在理性化升级以后,讲到善时可说“美与善同意”的原因。羌姜进入中原后,其仪式整体之美,与各族群进行互动,如羽饰之美(、翟、翌、翚等),戴干之美(钺、辛、干、瞂等),戴日之美(皞、昊皇、冕等),佩玉之美(靈、巫、瑬、瑝等),在关于美的这场竞争中,最终胜出的是,包含羊之美在其中、而又不限于羊之美、乃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美。
美的字义的转变,不仅是一个字的转变,而是所有带有羊的起源又具有观念形态意义的字群的转变。比如善,成为不仅与羊有关、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好”;同理,祥成为“吉”,義成为“正义”,儀成为“仪容”;羹,不仅指羊肉羹,而成为各种肉粪、莱羹、汤羹的总称……
在中国文化理性化的演进中,各族群多种多样的美,升级成为具有大一统意识的华夏之美;到秦汉大一统时,统合成以中央王朝的“朝廷之美”(包括冕服、宫室、陵墓、旌旗、车马、饮食、诗文等)为中心、以地域民间(包括北方草原、中原农耕,沿海地区、南方山区、西域各地等)的“多祥之美”为辅助的整个文化的美学系列。
然而,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却难找到题目为美的论著.因为美实在是最复杂最玄妙的现象。在中国美一直是在整体中得到的。中国的宇宙整体是道,是气,是不能言说只可意会的。因此,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孔子说:“子欲无言。”因此,中国美学从不对美下一个本质定义。中国对具体的美,讲到深处。便以虚体的气为主,“文以气为主”。画“以气韵生动为第一”。书法讲“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其他各美。莫不如此。
(摘自《美:中国的美是整体之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的美既体现在人类制造工具、装饰身体等行为中.同时也体现在各种文字之中。
B.羌姜族仪式中“羊”和“人”的结合,促成“关”的观念.整体和部分之美相应而生。
C.秦汉时的“朝廷之美”和“多样之美”的巧妙组合,得益T中国文化的理性化演进。
D.中国古代没有以美为题的文献,主要是因为美特别复朵么妙.难以用文字表现出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指出中国人的美与“美”字的起源.字义转变等相关.并进行了具体论证。
B.文章论证兼顾了事实与理论。既有对事实论据的分析.也有对理论依据的概括。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冉分析问题,在逻辑上总体采用逐层递进的结构。
D.文章术段引用了-些名句,形象地阐释了美的某些特件,有力支撑了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羌姜仪式中的羊饰之人、羊饰之器、羊肉之味体现r中国占人对美的自觉意识。
B.羌姜仪式的整体之美在与各族群之美进行竞争中胜出.并成为普遍意义的美。
c.“美”宁字义的转变.使得部分与“羊”字相关的字群的字义也变得美好起来。
D,美一直是在整休中体现出来的,因此,中国美学从不对美下一个本质性的定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木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卢取得历史性的“十六连丰”。我国粮食产量从1982 年的3. 55亿吨增加到2019年的6. 61亿吨.增长87%。今年以来,尽管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粮食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工作仍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夏粮产量达到2856亿斤,增产24. 2亿斤,同比增长0.9%,创历史新高;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在田作物长势良好,秋根丰收可期。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发挥好“三农”的压舱石作用,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就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保持经济持续复苏、社会大局稳定奠定基础。
(摘自《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人民日报》2020年7月26日.有删改)
材料二:
程国强指出,我们需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不断增强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配置能力。按照“主足国内适度进口”的粮食安全战略,探索实践“国内供给+进口补充”资源配置模式。在立足国内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农业国际合作与经贸投资,“走出去”“引进来”。
(摘自《专家谈中国粮食安全:“走出去”和“引进来”》,2020年10月19日,有删政)
材料三:
虽然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但我国夏粮实现了增产,秋粮丰收可期,这对于我们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争取全年经济发展好成绩,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资源环境要素已绷得很紧,粮金安全的外部环境正发生变化。面对风险挑战,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解决好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越来越需要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
实施品种创新工程。培育适应能力更强的农作物新品种。实施科技丰产战略.持续提高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永平、加强科技成果应用,保护和提高现有耕地粮食生产潜能、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加大对土壤改良技术、培肥地力技术研发投入,综合采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推广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合理耕作综合配癸技术等多种手段.促进土壤结构改良和营养成分增加,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将粮食生产潜力保存在土地中。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向“藏粮于地”“藏粮子技”转变。强化政策资金支持,构建科技支撑粮食安全长效机制。
(摘自《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南日报》2020年10月16日,有删改)
材料四: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中国将继续推进粮食领域“南南合作”。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粮食经贸合作关系,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作出贡献。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代理代表欧敏行表示。今年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中国以具体行动诠释团结合作的意义;面对疫情,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稳生产、保供应的政策;中国电商企业采取创新举措,为小农户开发了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在短时间内遏制了疫情蔓延,同时保障了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摘自《中国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贞献》,《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9日,有删改)
4.下列对粮食安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保障粮食安全是适应经济下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的需要,也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为社会大局稳定莫定基础。
B.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米”,拓展农业国际合作与经贸投资,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雨要战略。
C.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意昧着要利用好科技,运用科技来解决农作物品种适应能力不够强、产量不够高、土壤结构不合埋等方面的问题。
D.中国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将继续推进粮食领域“南南合作”,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粮食经贸合作关系,为世界粮食安全作贡献。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抓粮食生产,全力推进粮食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工作,既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也能让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B.抓住“三农"这块压舱石,凭借科技及政策支持,我国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粮食增产,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转变。
C.在我国粮食生产受资源环境要素制约、粮食安全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以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
D.在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代理代表欧敏行看来,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稳生产、保供应的政策,目的是保障粮食价格平稳,确保粮食安全。
6.后疫情时代,如何做才能真正确保粮食安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渡过长江去
林非
60年,算得上遥远,那往事却常常飘曳在眼前。
……
我还梦见我和战友走向长江之滨,惊讶地眺望着波涛澎湃的江面上,飞架着一座长长的大桥,连接着南北两岸的土地。许多高高大大的轮船,鸣响着汽笛,从巍峨的桥梁底下来来往往地穿越过去。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止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点明是以回忆的角度叙写60年前的往事,以时间的久远突出历史的难以忘怀和刻骨铭心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引发读者的说读兴趣。
B.文章桶叙上海街景,详细描绘银行关11后的情景.将渡江前的宁静与上海的慌乱联系起来,写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凸显解放战争的正义性。
C.文章最后一段写解放后的长江之景,提及了飞架的大桥、高高大大的轮船等,以轮船“来来往往地穿越过去”作结,意在说明国家的繁荣富強。
D.文章擅长写景,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细描等多种手法,如第段以火球比喻太阳,以颤抖形容波纹,细致人微地描写渡江前的壮丽景色。
8.本文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样都善用张弛相间的叙事技巧,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赏析。(6分)
9.本文围绕渡江经历运用了大最心理描写,请概括“我”的感情变化过程并结合作品简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木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宿芥塘佛祠事
[宋]贺
青青辉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
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
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晓先烧柏子香。
底许暂忘行役倦,敌人题字满长廊。
[注]诗人当时以阅田为务,每天忙于巡查农事。底许:几许。多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诗人从麦田着笔,借大麦抽芒点明暮春时节,“东风晚更狂”则暗示了自己在外求宿的缘由。
B.领联用“短篱高树”描绘了寺庙周围错落有致的环境,用“隔横塘”暗示了寻寺之路的曲折萦回。
C.诗人投宿古寺,暂离疲倦,但意外的是,诗人还在古夺发现了故人的题字,油然而电相思的悲愁。
D.全诗由“子寺”和“投宿”两部分组成,以时问推移和空间转换为序.层次井然,读来浑然一体。
15.请赏析颈联“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晓先烧柏子香”。(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卜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建设美好乡村,需要传承乡土文化。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摹山村社日迎神祭祀的热闹风俗,表达对古老乡土文化的赞美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逼游》中,宋荣子面对外界的称赞是“___________”,面对世人的责难是“__________”,在世间,他可谓没有什么追求。
(3)白居易《琵琶行》中以生动的神态和动作描写正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娴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正是因为苏轼始终坚信“人”的因素比“法”的因素更重要,所以当新法推行的时候。他看到了新法的不妥;当旧法复辟的时候,他又看到旧法的不足;他始终站在“人”的立场上.对具体的法度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于是新党、旧党都反感他,贬再贬.从黄州到儋州。遂使他后半辈子一直____________。 从表面上看,他的变化多端害了他。但有趣的是,他不同子那些____________的小人,而是始终逆风而动。他的变化多端。本质上是坚定不移;他的立场无常,本质上是初心不改。写于旺诵黄州期间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便体现了苏轼___________ 的意志。一个最擅长创新、反思、变化的人,却对大是大非问题上表现得如此固执保守,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苏轼让这样的奇迹不断发生,于是他把人生过成了一段_______________的传奇。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穷困潦倒 见机行事 岿然不动 空前绝后
B.颠沛流离 顺风使舵 坚不可摧 无与伦比
C.颠沛流离 顺风使舵 坚不可摧 空前绝后
D.穷困潦倒 见机行事 岿然不动 无与伦比
18.文中画橫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一个最擅长反思变化、创新的人。却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表现得如比周执、保守,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B.一个最擅长变化、反思、创新的人,却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表现得如此固执保守,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c.一个最擅长反思、变化、创新的人.却对大是大非问题I表现得如此固执、保守,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D.一个最擅长变化、反思、创新的人,却对大是大非问题上表现得如此固执、保守,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19.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巨著《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修纂,十年后完成。
B.她的身体实在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抄食女工身体的人)也不愿意碰她。
C.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
D.如果想了解一下外国哲学、社会科学名著的情况,可以读一读《西方名著提要》(英国汉默尔顿编著)。
20.请根据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为你们学校即将开展的“我的光盘行动’拟写一则宣传语。要求:围绕活动主题,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具有号召性,不少于12字。(6分)
2021年高考(151)华大新高考联盟2021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测评
21.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新华字典》”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50字。(5分)
《新华字典》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版,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堪称小型汉语辞书的典范。
在我国,《新华字典》是迄今最有影响、最权威的一部小型汉语字典,拥有十分庞大的读者群,它创造了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因而,《新华字典》也被国人亲切地称为“国民工具书”。67年时间,《新华字典》已经发行了12版,一版又一版的《新华字典》,勾勒出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缩影。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科技日报》曾推出系列文章报道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35项“卡脖子”技术。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短板包括光刻机芯片、操作系统、核心工业软件、数据库系统、航空发动机短舱、航空钢材等。我国核心科技颌域面临严峻挑战的真实现状,引起了行业内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材料二: 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基础学科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积极设置与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的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本科生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材料三: 自1999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都会推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旨在于全球范围内评选出被认为最有才华、最具创新精神、最有可能改变世界的年轻技术创新者或企业家。2018年,榜单首次在中国区评选。这很大程度归功子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迅速崛起和新兴科技力量上的增长。
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体现你的思考和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会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