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度高三一联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让文物回归故乡,才能完整地呈现其记录历史和传承文明的价值。70年回潮,流失文物的回归之路,见证的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2019年9月17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公众熟悉却难得一见的《伯远帖》《中秋贴》《五牛图》、秦公晋侯青铜器、龙门石窟佛像等珍贵文物,以及刚刚追索回归的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齐聚国家博物馆,向人们讲述“漫漫回家路”。这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成就进行全景式展览。 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包括中国在内,希腊、意大利、埃及等文明古国都曾有过文物被大规模劫掠流失的惨痛经历,也从未停歇追讨文物的脚步。流失海外文物的追索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既有的国际公约在追诉时效和强制性上,存在约束力小、执行力弱等问题。面对文物追索,一些“文物流入国”或坚决拒绝,或含糊其辞,抑或找借口搪塞,总之就是不愿归还,哪怕文物被劫掠的历史记录清晰无疑。文物的回归之路虽然布满荆棘,但这条漫长的回家之路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摘编自《照亮流失文物的回家之路》,《湖北日报》) 材料二: 文物回家,标志着中国国力的逐渐强大和整个社会对文化的重视。以什么样的方式归来最相宜,以及回到祖国之后又该被如何对待,同样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青铜“虎鎣”为西周晚期文物,是清皇室的旧藏。1860年,它被一名英国军官从圆明园劫走并被其家族收藏。2018年3月,国家文物局注意到一则“西周青铜器‘虎鎣’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虽然通过多种渠道与拍卖机构协商,然而4月11日,“虎鎣”依旧上拍,并以41万英镑成交。令人惊喜的是,十多天后,事情出现了转机,境外买家希望将文物无条件捐赠给中国。 …… 当年流失的大批中国文物,有许多近年来出现在拍卖市场。购买成为流失文物回流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流失日本长达80余年的苏轼罕见画迹《木石图》即拍出4.6亿港币,买家为来自中国的机构藏家,这意味着《木石图》重回中国。2011年在法国某拍卖会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人买下清朝宫廷画《乾隆大阅图》第四卷《行阵》,当时这件作品的成交价2205万欧元刷新了亚洲艺术品在法国的拍卖纪录。 对于不惜一切代价狂掷重金购买流失文物的做法,业内并不赞同。一方面“用中国的钱”回购“中国自己的东西”,不利于通过法律途径追索文物;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人利用同胞的爱国心理,抬高中国艺术品的价格。毕竟,海外回流文物并非件件都是珍品、精品,藏家不应盲目迷信。艺术评论家江因风就曾指出,欧美艺术资本炒高中国文物并天价卖给中国,像是在进行另一种意义上的“掠夺”,“当文化自卑被欧美艺术资本巧妙利用的时候,就变成了可悲的结局”。 不仅如此,很多时候,文物回家仅仅实现了流失文物在物理空间上的回流,而并未真正实现其价值的回归。“许多机构只注重流失文物的投资价值,而完全或部分忽视了流失文物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研究。”在深圳市博物馆协会副会长吴强华看来,只有摒弃以保值、升值为目标,摒弃以肤浅的拍卖价格进行简单比对的商业诉求,将回到祖国的流失文物纳入学术研究体系中来,才能重新恢复其应有的文化地位。 流失文物“回家之路”和“归来之后”又该如何,同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摘编自《流失文物“回家之路”和“归来之后”又该如何,都值得思考》,《文汇报》) 材料三: (摘编自《不断拓宽流失文物回家路》,《湖北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流失海外文物的追案是道世界性难题, 文物的回归之路依然布满荆棘,文物追索之路依然迷雾重重。 B.购买拍卖文物促成了许多文物回流,是流失文物回流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但业内并不赞同这一做法。 C.材料三认为文物回归之路依然坎坷,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开辟国际路径,并对文物回归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D.材料二紧承材料一中的论题,指出文物回归方式与回归之后又该如何同样值得深思,并解决了相关问题。 2. 根据文中所给的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只有让文物回家,才能完整地呈现其记录历史和传承文明的价值。 B.国际上缺乏流失文物回归的有效机制,导致中国通过法律途径追索文物收效甚微,流失文物追索之路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C.对于流失的文物来说,仅仅实现物理空间上的回流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将其入学术研究的体系中来,真正实现其价值的回归。 D.文物追索难,既有制度上的问题,也有人为因素,但是不管追索之路多么艰难,都挡不住文物流失国追索的脚步。 3.下列说日前,……参观雅典卫城博物馆时,有一个细节令人动容。 雅典卫城博物馆二层的少女廊柱,其中一个因遭受掠夺而流落海外,仰望凝视之下,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激动地表示:“这些文物流失在外是文明的耻辱,希望它们能早日回家。”……坚定地回应:”我不仅支持你们,我们还应共同努力。”跨越山海之远、文化之别,在文物保护、文明传承上加强国际合作,为流失文物回归开辟更通畅、有效的国际路径,不仅是中国、希腊等文明古国的责任,更应该是全世界致以人类文明的高度敬意。 (摘编自《不断拓宽流失文物回家路》,《湖北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流失海外文物的追案是道世界性难题, 文物的回归之路依然布满荆棘,文物追索之路依然迷雾重重。 B.购买拍卖文物促成了许多文物回流,是流失文物回流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但业内并不赞同这一做法。 C.材料三认为文物回归之路依然坎坷,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开辟国际路径,并对文物回归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D.材料二紧承材料一中的论题,指出文物回归方式与回归之后又该如何同样值得深思,并解决了相关问题。 2. 根据文中所给的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只有让文物回家,才能完整地呈现其记录历史和传承文明的价值。 B.国际上缺乏流失文物回归的有效机制,导致中国通过法律途径追索文物收效甚微,流失文物追索之路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C.对于流失的文物来说,仅仅实现物理空间上的回流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将其入学术研究的体系中来,真正实现其价值的回归。 D.文物追索难,既有制度上的问题,也有人为因素,但是不管追索之路多么艰难,都挡不住文物流失国追索的脚步。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 B.爱国企业家何鸿燊在拍卖举行前以6910万港元将马首铜像购得并捐赠国家。 C.25日,土耳其归还中国的壁画和陶俑都属于中国法律法规禁止出境的文物。 D.近年我国成功促成许多文物归国,并在博物馆中展示这些曾经远离故土的“游子”。 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我国文物回归之路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探索文物回归之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开锁 程奋只 民国初年,沧州城里出了个有名的开锁师傅,名叫王继业。王师傅开锁的本领极高,沧州城里没有他打不开的锁。 王师傅有一个徒弟,名叫小六,自幼聪明伶俐,学艺十年,学得一手开锁的好本领。王师傅开锁全凭手上的感觉,小六开锁却全靠一双耳朵,他那耳朵异常机敏,开锁的时候把耳朵贴在锁上,锁孔里的动静听得一清二楚,开锁也就易如反掌了。看过小六开锁的人都说,这孩子的本领不在他师父之下。 有一天,王师傅对小六说:“小六,你开锁的本领已在师父之上,师父教不了你了。”小六听闻此话,嘴上不说,心中却暗喜:我终于可以自立门户了。王师傅继续说:“只是为师还有一事,二百里外有座香积寺,寺内有一把古锁,三十年来无人能够打开,我也不曾打开,你要是能打开此锁,那天下再也没有你打不开的锁了。” 小六说:“师父,我定要打开此锁,否则绝不出师。 于是,小六日夜兼程,赶到香积寺后见到了方丈,说明了来意,方丈亲自把小六带到一间密室前,说自从三十年前他不慎把钥匙落在密室中后,此锁就再也没有打开过。小六抬眼观看,密室的门上果然有一把巨锁,而且这巨锁是镶嵌在石门的凹槽中的,像一把巨大的门栓。小六不禁一惊,等到他把铁丝探入锁孔,心中更是惊讶,原来那锁看上去笨重厚拙,实际上锁孔里有复杂的机关,小六足足用了两炷香的工夫,终于听到“啪嗒”一声,锁开了。小六心中一阵狂喜:天下再也没有我小六打不开的锁了。 这时方丈推门进入密室,去寻找钥匙。站在外面的小六抬眼一看,只见密室内堆了一地的银元和银子,顿时惊坏了。不一会儿,方丈拿着钥匙出来,把石室的门一关,那把大锁竟自动关闭了。 方丈拿出一点银钱酬谢了小六,见天色已晚,让人给小六收拾出一间空房,并安排斋饭。小六吃完饭,就早早歇了。可他躺在床上,满脑子里都是那白花花的银钱,心想,要是自己悄悄拿来一些用,应该不会被发现吧?就这样,小六动了邪念,等到夜半三更,他偷偷来到密室前,打开巨锁,潜入密室,用一个布袋胡乱装了大半袋银钱,正准备返回,却怎么也找不到门,也找不到锁。原来刚才小六进来时,怕被别人发现,就顺手把门关上了,谁料这个密室的门一旦关上,就再也无法从里面打开了。小六在黑暗中打亮火石。仔细观察,这个石室四壁空空,只有室顶上有一个拳头大小的小洞,他连忙冲着这个小洞大喊救命,可喊破了喉咙也没见人来。这下小六绝望了,才想起师父平日里常说的“学艺先修德”,只是自己心浮气躁,哪里听得进去,这才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小六也不知道在密室里困了多久,只觉得饥渴难忍,到后来神智都不清了,昏死了过去。 等小六醒来,已经在一间明亮的屋子里了,旁边坐着师父和方丈,师父表情严肃,方丈却仍是微笑,他看着小六,慢慢讲了一段故事。 原来这香积寺素来香火旺盛,但也时常引来盗贼,为了防盗,多年前,方丈命人修筑了这个坚圆无比的石室,石室四面密闭,只有一扇石门可以进出,石门配以巨锁,唯一的一把钥匙由方丈亲自保管。这石室在建造上还颇费了一番苦心,石门一旦关上,就自动上锁,只能从外面开锁进入,这样即使贼人进入石门,只要他关上了门就无法逃脱。本来以为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谁料千防万防,家贼难防,三十年前,竟有一个小沙弥,趁方丈外出讲禅,半夜偷出钥匙。打开石门潜入密室,却被困在石室中,方丈回来发现钥匙被盗已经是三天以后了,他透过小孔看到那小沙弥已经昏死在石室中,方丈怕出人命,命人砸锁救人,可费了半天工夫都没砸开巨锁。 也是那小沙弥命不该绝,当时恰好沧州城有名的开锁师傅王一康来香积寺祈愿,听闻此事连忙赶来帮忙。救出小沙弥后,方丈为了表示感谢,拿出银钱作为酬谢,可王师傅不仅分文不收,还让方丈为了安全,重断换一把锁。可方丈还是决定不换锁,而且为了防止钥匙再次被盗,干脆把仅有的一把钥匙也故意丢在密室之中,反正已有能开此锁之人了。 再说那个小沙弥,从鬼门关里走了一遭,也算是大悟了,可是庙里有规矩,他还是被逐出了庙门,小沙弥本就是个孤儿,王一康看他可怜,又见他是真心悔悟,于是就收他为义子,取名继业。王继业跟着王一康学艺二十年,得到了他的真传。十年前,王一康去世,临终前告诫王继业:“学艺先修德。” 不久,王继业也收了一名徒弟,这就是小六。小六聪慧异常,是一块好料,就是鬼点子多,心不实。王继业怕他有了这门手艺却不走正道,反而为害一方,为这事,王继业没少操心。 再说这香积寺里的密室,自从三十年前再次锁上,就再也没有人打开过,一年一年的香火钱从密室顶上的小洞投下去,积攒下来,因此才有了满地的银钱。今年天下大旱,百姓颗粒无收,政府的赈灾粮又不够,所以方丈决定打开密室,将里面的银钱全部取出,救济天下苍生,这才写信给小六的师父王继业,让他前来开锁。接到方丈的信,王继业想,正好借这个机会,试一试小六,借开锁之名,看看他的心术正不正,这才有了上面的故事。 听到这里,小六不禁泪流满面。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师傅要徒弟小六到二百里外的香积寺去开锁,主要原因是他知道小六心浮气躁,不能出师。 B.小六说:“师父,我定要打开此锁,否则绝不出师。”这句话语气坚定,体现了小六的自信满满。 C.“小六心中一阵狂喜:天下再也没有我小六打不开的锁了。”这是小六开锁之后的真实想法,他以为自己能真正自立门户了。 D.小说写的是一个“开锁”的故事,但实际上是要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学艺先修德。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看过小六开锁的人都说,这孩子的本领不在他师父之下。”运用侧面描写,交代了小六手艺精湛,为下文师父叫他去香积寺开锁做铺垫。 B.文中的“锁”既是各种门锁,也是心灵之锁,又是故事情节的连接点,具有以小见大的作用。 C.方丈写信叫王师傅去开锁,但王师傅却借开锁试探小六,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王师傅的用心良苦。 D.王师傅和小六有相似的经历,二者的形象相互补充,但小说借方丈之口讲小沙弥的故事,客观冷静,发人深省。 8.小说用了大量篇幅多次交代香积寺的密室,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听到这里,小六不禁泪流满面。”这句话包含着哪些意蕴?请简要分析。(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