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哈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上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9-13 10:50
语文答案
1.B [解析]“现当代文学”扩大概念。
2.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A项“他们以乡土叙事为主导,以不同的方式书写20世纪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进步和转折”,扩大了范围,原文是说“莫言、贾平凹、陈忠实...作家,或者以乡土叙事为主导,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书写乡村”。
3.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D项,因果倒置。原文有“怀乡或乡愁是人类最基本、最朴素、最普遍的一种情感。……也正因为此,文学成为人类精神寄寓和传统承继的基本载体”。
4. D [解析] (传统节日氛围变淡是事实,不能说“完全是家长在为自己和孩子找借口”。)
5. A[解析] (B.应该是“革新”,不是“复兴”。C.“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理解有误,原文为.“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同时,“包含社会地位和阶级成分的不同”于文无据。D. 这些作业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形式,而没有真正引导学生体验传统文化,因此不能说“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6.①相关部门亟须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确立合适、健康的课程内容;②教育工作者亟待转变观念,使传统文化教育“契理契机”:③学校有待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考查、评价体系:④学生、家长也需要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满分)
7. A [解析] A项,“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错误,学生不知道文嫂的身世并不能说明他们就冷酷无情、自私自利,而金昌焕偷鸡也只是个例,不能代表联大学生。故选A项。
8.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小说以“鸡毛”为题奇特有趣,且小说并未马上提到鸡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呼应故事情节,揭示主题: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并以此为引,勾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③突出了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在金昌焕床下发现鸡毛这一事件,突出了金昌焕的自私、卑下、无耻:④以“鸡毛”为题,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答出3点给满分)
9.①讽刺手法的运用。例如作者将其怪癖搜罗,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的行为习惯,最后用一个绰号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②对比衬托。作者以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作对比,突出金的自私、卑鄙、丑恶。③细节描写。例如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 -把剪刀,把校园里各种启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例如写他每天要吃- -块肉,“打开坛盖”“瞅准了”“扎出”“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
10. B [解析]“不能皆至城邑”中间不能断开,城邑做至的宾语。“民得从便受粟”中间不能断开,“从便”的结果是受粟。
11.B [解析]通判不负责统兵作战。
12.C [解析]“王安石把他视为陌路”理解错误。
13. (1)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把车马和随从借给他,让他四处夸耀。(饮食冠裳是动词,为动用法:假,借:假以骑从倒装:夸徇,炫耀:夸和徇都有炫耀、夸示之意:夸徇四境倒装)
(2)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暴诛亟敛,诛敛,搜取聚敛钱财:残暴急切地聚敛钱财:堪,能承受:区处,处理,筹划安排:师,军队:市里,街市里巷)
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14.D[解析]“彻底解脱”表述不当,“此心到处悠然”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里总是悠闲安适,更饱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的意味。
15.①动静结合——水天一色为静景,沙鸥自由翱翔为动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充满蓬勃生气的画面②以景结情一结尾两句用水天一色、沙鸥飞起的和谐之景表达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之情。如果学生答案为用典,也可得满分——“鸥鸟忘机”的典故,典出《列子•黄帝》,比喻教人勿萌机心,以诚相见,相互亲善:或指隐遁自适,不以世俗之事萦怀。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赋分。
16.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②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③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7、D“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中没有通假字
18、C恐惧,古今义相同左右,古今义相同
19、D都解作“他的”
20、B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21、A依次为:状语后置/宾语前置/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定语后置/
22.①阙秦以利晋,唯君图(考虑)之②失其所与(结交,亲附),不知③秦之遇(对待)将军,可谓深矣④轲自知事不就(成功),倚柱而笑⑤沛公 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⑥然不自意(料想)能先入关破秦⑦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⑧所以(用来)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⑨既其出,则或咎(责怪)其欲出者⑩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