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江苏省淮阴中学、姜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6-04 15:25
江苏省淮阴中学、姜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中叶后,中国经济文化偏倚南方,这一转移的节点为安史之乱。唐代后期,社会经济崩溃,中央政权瓦解;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需赖东南财赋来运转。北部各道、州、县,自河南、河北以至两京,皆残破萧条,奄奄欲绝。自此以后,中国经济文化逐渐向南转移。
以陶瓷为例,北方农民很早就把陶瓷作为副业,唐代河南府有贡瓷;至宋,著名的陶业多在北方;至元明则最精美的陶瓷,全转移到江南来。木棉为宋后大利所在,其种植,南盛于北。这是北方经济情形渐渐不如南方的显征。
以商业情况而论,也是南方日见繁荣,北方日见萎缩。盐以两淮为主,茶则产于南方,铜铁矿冶南盛于北,渔业尤为南方所独揽。交通方面,南方水利日兴,舟楫之便远超北地。此可证明唐宋时全国经济命脉集中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带,重心转移至南方。在社会文化上,文化人物南方日渐增多。应举人数,南多于北;唐宰相世系多在北方,宋中叶以后,南方多于北方,明宰辅数目南方占了三分之二强。
从政治区域划分大小繁简来看,唐至宋政治区分,南方愈见繁复精细;北方无分而有并。随之而来的是户口盈缩,唐开元时,南方县数户口占全国四分之一,到宋代超过北方,《文献通考》载,神宗元丰三年,淮以南户口远盛于北方,户数上南多于北,超出一倍。至宋室南迁,南方经济与人口,更超出北方。元、明代户口比数,莫如东南。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南移之因众说纷纭,到底有哪些呢?
首先,是河患。宋元明清时,黄河为中国患。水患的起落,恰与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盛哀,互为因果。以关中水利而言,唐已不如汉,而唐后又更不如唐。至明代,为保证运河水量,强抑河水南行与淮水合流,以致河患频仍,淮水亦成大害。
其次,北方社会之屡受摧残,更甚于河恙。唐中叶后的藩镇割据,五代的兵争,期间的政治黑暗,已达极点。唐后期的中央政府,全倚东南财赋为生命,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其割据仅在河南、河北各道;江淮以南各道,还受中央控制。
辽宋对峙,边界受蹂躏,不得生聚种养。宋夏对峙,东北与西北,遭到同样命运。关中河南,在外寇压迫下,无气大损。自安史之乱后,北方是中国史上前方的冲激区,南方则是中国史上的后方,为退通之所。因此,北方受祸害常烈于南方。
其三,江浙一带水利发达,推动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仁宗时,开始对水利有计划的修筑:神宗时,颇重视苏州的水利。南方水田之利,渐受关注。北宋政府在江南特置提举官董其事;南方有能力者,亦盛事殖产,开置大批水田。
宋室南迁后,江南更急激水利开发;而江南兼并之风,有加无已,形成少数大地主与多者佃户的局面,财赋则占天下十七。明代没收土豪田租,一依租额起粮;天下的租赋,江南居其十九,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苏州尤甚。
(摘编自邝士元《中国经世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史之乱是中国经济文化转移的一个重要转折。安史之乱之前,北方囊括我国的经济文化,此后,经济文化渐渐偏倚南方。
B.元明两代最精美的陶瓷生产全部转移到江南,以及宋后的木棉种植都主要在南方,这是北方经济情形渐渐不如南方的显征。
C.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南移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北方自身的原因,也有南方独特的优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无非是黄河的泛滥成灾。
D.北宋政府在江南设置提举官来监管水田之事,宋室南迁后,江南更急激于水利开发,这些对推动南方经济文化发展起决定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出观点后,分别从陶瓷、木棉种植、商业情况、交通等方面来举例论证这一观点。
B.文章引用《文献通考》中的记载,有力证明了南方县数户口到宋代远远超过北方的事实。
C.文章按朝代先后顺序来介绍陶瓷,先说唐,再说宋,然后元明,显得层次清晰。
D.文章论述“唐中叶后中国经济文化偏倚南方”,先概括原因,再列举现象,符合认知规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经济文化自安史之乱后逐渐向南转移,应举人数及宰相人数到宋中叶后,都南多于北,甚至明代宰辅数南方占三分之二多。
B.宋元明清时,黄河水患的有无,与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衰落与兴盛,有密切关系;到明代,还强抑黄河水南行与淮水合流,导致黄淮水害。
C.不管是宋辽对峙,还是宋夏对峙,自古以来,我国北方是战事前方的冲激区,南方则是战事后方的退遁之所,北方所受祸害比南方惨烈。
D.宋仁宗、神宗时都重视水利建设,南方水利建设对我国经济文化南移有不同程度影响,在经济文化南移的背景下,明代天下租赋,多在江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假如推选中国地名中的最美汉字,一定非“阳”字莫属。有人曾对现今省会、地级市和区县级地名进行统计,带“阳”字的地名多达117个。其中两个省会城市为贵阳、沈阳,地级市有南阳、岳阳、资阳、辽阳、揭阳等19个,再小一级的阳字地名更多达96个。而且,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老古董”,有的甚至沉淀了几千年。对那些带有“阳”字的地名,古人也是极为挑剔和讲究,最典型的是洛阳。洛阳是块风水宝地,北有邙山,南有洛水,双阳之地,山川形胜,历朝历代都是皇帝的心头好,而洛阳的名字也十分纠结。洛河古名雒水,所以战国时,被取名“雒阳”。雒从火。秦时,五行之说渐起,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秦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为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东汉尚火德,复名雒阳。三国时魏的德运为土,认为“水得土乃流,土得水而柔”,遂复改为洛阳,后世沿用至今。
(摘编自堇青《一阴一阳之谓道》)
材料二:
近段时间以来,一部以“猜地名”为主要形式的电视节目,在民众中间引发了一场“全民猜地名”的热潮。专家表示,地名是社会交流交往的基础信息,也是重要文化载体。解读地名活动受到持续关注,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坚定社会大众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尝试。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认为,地名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但许多人对它的认知停留在表面。“我一直认为,行走在地名里,就是走在历史里。比如,走在深圳的地名里,就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历史里;走在南京的地名里,就是走在六朝古都2000多年时光长河里。”胡阿祥这样看待地名的含义。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相关负责人说:“目前,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共收集地名1200多万条。可以说,每一条都承载着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该负责人表示,当前,民政部正在推进修订《地名管理条例》,拟对规范地名管理,保持地名稳定、保护地名文化等做出一系列新规定。“此次解读地名的兴起也将对规范地名管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等工作产生促进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认为,解读地名热潮的基础是近年来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的回归。他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地名“玉门关”为例指出,很多人知道玉门关这个地名,但有关东汉时期军事家班超与玉门关的故事却鲜为人知。“我们看似在解读地名,实际上是在解读地名背后的人、文化和生活,以及我们的情感。”康震说。
(摘编自《从解读地名热看文化自信》,新华网2019年12月19日)
材料三:
12月9日,在察院弄机关宿舍大门边,靖江市竖起该市首块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察院弄”。
石碑上半部分采用汉白玉材质,底座则为花岗岩材质。石碑正面上半部分刻有“靖江市历史文化地名察院弄靖江市人民政府二0一九年”等字样,背面的红色碑文介绍了“察院弄”地名的来历,并有“清代曾任户部侍郎郎中、绍兴知府的朱熙即居此巷”等信息。靖江市民政局地名办公室主任高峰介绍,该市首批共计18块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将陆续竖立,包括白衣堂、戏鱼墩、弯腰沟、正东圩、旧志五桥、炮台圩、八圩渡口、范家石桥、礼士桥、小关、宋家市、盛家大厅、胜利街、朱大路、布市里、玉带河、巽河等。
靖江市文化专家黄靖说,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承载着历史信息的地名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因口口误传而被更改。竖立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可以将地名“凝固”下来,留住文化记忆,传承文化根脉,增添人文景观,寄托现代人的一份乡愁。
据了解,2018年4月,靖江市政府确定并公布第一批靖江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50条。2019年6月,靖江市政府确定并公布第二批靖江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45条。对进入名录的95条地名,该市依据《江苏省地名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和文件规定进行管理、保护和利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将优先延续、保留和规范使用。对部分极具历史价值、文化底蕴的历史地名,采取设立保护标识的方式加以保护和宣传。
(摘编自《靖江竖起首块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新华日报》2019年12月17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字地名的大量存在,反映了中国古人对“阳”字的喜爱,这既是几千年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
B.洛阳地名几经变动,说明中国古人对地名极为挑剔和讲究,秦代以后的更名体现出古人对阴阳五行之说的重视。
C.解读地名的热潮与大众学习传统文化兴趣日益浓厚密不可分,此活动是新时期坚定文化自信的新尝试,也将促进地名文化保护工作。
D.在城市化进程中,只要对城市地名进行保护,就能留住城市的文化记忆,传承文化根脉,寄托现代人的一份乡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猜地名”电视节目在民众中间引发的“全民猜地名”的热潮,是近年来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的回归,承载着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
B.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认为,地名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现代人大多能从地名中读出历史的底蕴。
C.北师大康震教授认为,对“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玉门关”的解读,实际上是解读“玉门关”背后的人、文化和生活以及情感。
D.靖江市文化专家黄靖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承载着历史信息的地名有的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口口误传所致。
6.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出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的措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舟渡
张爱国
我莫名其妙地陷入了一场战争,而且,我是战败者。我没命地逃跑着,面前却横上了一条宽阔的河。
河面一片血色。
我得到了一只小木船。我跳上船,才划出不远,就见一个黑汉子挥着手跑来,叫着:“好人,救救我!救救我啊,好人!”
近了,我看清了黑汉子,他竟然是多年前冒着巨大风险救我性命的恩人。黑汉子也认出了我,高兴地说:“真是天不绝我啊。”
我赶紧将小船向岸边靠去。
“好人,也救救我啊!”又一个白汉子叫着跑过来。我一看,他竟是几年前我救下的人。白汉子激动地说:“恩人,感谢上天,又让我遇上了您,我有救了!”
“可是,我的船只能带一个人了。”我说,“我带你们哪一个呢?”
“恩人,您自己决定。”白汉子想了又想说,“恩人,今天,即使您不救我,我也会感谢您的,要不是您当年大仁大义,我早就完蛋了。”白汉子声泪俱下,“恩人,您已经给了我一次生命,我不求您给我第二次了,您带上他吧。”
追兵越来越近,我的船就要到黑汉子的脚下了,说:“恩公,这么多年来,我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报答您,今天,终于如愿啦,您快上啊。”
“恩人,请再接受我最后一拜!”白汉子忽然双膝落跪,说:“恩人,这么多年来,我也是一直在想着您,想着怎样报答您。刚才,当我发现是您的时候,我就发誓,等我逃过这一劫,我就永远不再离开您,永远追随着您,永远报答您的救命之思……”
我不由得停下了手中的船桨,看着白汉子。白汉子泪流满面地说:“可是,恩人,现在,这一切……都……都没机会了。”
追兵更近了。我对白汉子说:“对不起啊,我必须救他,不然,我永远都欠着他……”
“错了,恩人,您今天即使救了他,您还是欠着他的。”白汉子指了指黑汉子对我说,“如果我是他,我会想,你今天之所以救我,是因为我先救了你,是还我的恩,是应该的。”见我点点头,白汉子平静地说:“其实,恩人,您这一辈子,不论怎么报答他,都是还不清他的恩情的,您永远都欠着他!”白汉子坚定地说,“就像我,即使我还能活一百年,即使我从此专门报答您,也还是欠着您的。”
我浑身一激灵,是啊,黑汉子救我在先,我今天救他,充其量只是还他的恩,我有恩于他吗?我不由得将小船稍稍后退,心想,而他-白汉子,如果我今天再救他一命,那么我对他的恩以及他对我的感激……
“恩人,我活着报答不了您了,但死后我一定会祝福您、报答您的。恩人,我也希望您在以后的日子里,想尽一切办法报答他。”白汉子死死地盯着我,提高声音说,“虽然你永远也报答不完他!”
我像突然明白了什么,赶紧将小船靠到白汉子脚下,大声说:“快上啊你……”
追兵到了,我和白汉子也到了河中心。当岸上传来黑汉子悲惨的叫声时,我流泪了,但与此同时,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感也悄然袭上了心头。
“恩人,别难受了。”白汉子说,“恩人,快看前方,多美……”我刚抬头去看,身后,一种十分强大的力量就将我猛然一推,我栽进了河里。我死死地抓住船舷,哀求白汉子救我。
“对不起啊,恩人,我更是一辈子也报答不了您啊!”白汉子流着泪,向着我的手臂又抡起了船桨……
我大叫一声,却见妻子的胳膊正拐着我的手臂说:“又做噩梦了吧你?”我看着妻子,颤抖地问:“我……我怎么是……是这样的人?”
(选自《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下半月)》2016年12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我莫名其妙地陷入了一场战争,而且,我是战败者。”暗示着在生活的洪流中,“我”面对人性的困惑和迷茫,这里的“战争”具有象征意味。
B.第二段“河面一片血色”,是文中为数不多的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血腥恐怖的氛围,符合梦境的虚幻朦胧的特点。
C.小说刻画了“白汉子”这个讷于言辞却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市侩小人的形象,生动形象,极具讽刺意味。
D.本文是一篇哲理小说,文章用超现实主义的写法通过梦境来揭示人性的阴暗面,笔法简练,含义隽永,引发读者的思考。
8.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当岸上传来黑汉子悲惨的叫声时,我流泪了,但与此同时,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感也悄然袭上了心头”这句话的含义。
9.文章结尾写道:“我……我怎么是……是这样的人?”请概括文中“我”的形象特点,并结合社会实际,说出作者创作这个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