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可以结合字义和字形结构特点来推敲字音。比如大多数汉字是形声字,结构中包括声旁和形旁,考生可以根据声旁来推测读音。 A项,“冠状病毒”的“冠”应读guān; B项,“粘贴”的“粘”应读zhān; D项,“萦绕”的“萦”应读yíng,“幽咽”的“咽”应读yè。 故选C。 2.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形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可以结合字义和字音来推敲字形。本题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项,“绿水清山”应为“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是并列结构,“绿”是色彩,那么与其位置一致的“青”也应该是色彩,而“清”不是色彩,故应为“青”; C项,“郑重其是”应为“郑重其事”,“郑重其事”意思是“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D项,“挖墙角”应为“挖墙脚”,本意是指将墙的下半部挖掉。 故选B。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C项,“盖棺论定”,指人死后对其一生是非功过作出评价。前面说的是“历史人物”,符合语境。 A项,“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语境说“借他山之石”“促进自我发展”,“师心自用”与语境不合。 B项,“敝帚自珍”,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十分珍惜。而句中的吉他是朋友的,不是自己的宝贝。用错对象了。 D项,“付诸东流”,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语境是说“烦恼、忧愁”,对象不当。 故选C。 4.B 【解析】 A项,“西班牙中央政府虽然”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在“西班牙中央政府”前面”。C项,成分残缺,“呈现”后缺宾语中心词,在“生词僻字”后加“的弊端” 。D项,结构混乱,“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和“目前掌握的信息初步显示”两句杂糅,可将“显示”改为“判断”。故此题答案为B项。 【点睛】 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5.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④①两句紧承前面“不一样”作具体说明,③⑤两句是对⑥的解释,而②句和结尾构成因果关系。 故选A。 【点睛】 答题技巧:(1)要保持统一的话题,使各句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即谈话、语言表述的中心内容;“统一”是要求话题一致,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分歧的话题,要首尾如一,不能偏离、偷换话题,要保持陈述角度的一致。(2)要注意合理的句序。句子(含分句)的排列顺序合理,必须“言之有序”,按照各句与中心的关系合理地组织起来。句子排列有序,语言表达才能连贯,思路才显得清晰。句间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心理顺序和逻辑顺序。 6.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对常考修辞的特点有所了解,再结合诗句进行辨析。常考修辞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等。 例句“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丝竹”为借代,用乐器代指音乐; C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的“乱红”也是借代手法,用“红”代指花; A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使用对偶,“绿如蓝”为比喻; B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比兴,用物体引出人; D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暗香浮动”为通感,“暗香”本是嗅觉,“浮”字化嗅觉为视觉,这是通感的修辞。 7.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在课内的学习中要进行识记,同时课外要注意分类积累。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B项,“他的《师说》中提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错误,《师说》中的“六艺”是指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故选B。 8.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和特点有所了解。文言特殊句式包括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以及判断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B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意思是“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是宾语前置句,“之”起到提宾作用,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ACD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意思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正常语序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苟以天下之大”意思是“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正常语序为“大之天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意思是“认为凡是这个州有奇异姿态的山水”,正常语序为“有异态的山水”。 故选B。 9.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从选项的内容来看,四个选项针对四个篇目,来源不同;从设题的方向来看,主要是考查文章或诗词的主旨,这就要求考生结合选项回顾课内所学知识。本题要求选出“对相关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 B项,“是为了表明自己虽然被贬黄州,但是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渴望为朝廷效力的心迹”错误,苏轼描写曹操并不是为了抒发渴望建功立业之情,而是借曹操功成名就来反衬自我理想不可得的失落,和人生无可寄托的惆怅之情。 故选B。 10.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实词、虚词以及特殊的或固定的句式。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意思是“(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惑”,糊涂; B项,“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意思是“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再”,两次; D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意思是“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客有吹洞箫者”是定语后置句,应翻译成“有吹洞箫的客人”。 故选C。 11.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这是针对词类活用设题。解答此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实词的词性,然后根据该词在句中的位置来辨析活用类型。 D项,“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意思是“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下”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自取下策; A项,“西望夏口”意思是“向西可以望到夏口”,“西”是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西; B项,“骊山北构而西折”意思是“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西”是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西; C项,“下饮黄泉”意思是“向下可以喝到地下水”,“下”是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下。 故选D。 12.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选项“这种爱是枝枝节节的,”错误,作者对北平的爱不是枝枝节节的,而是整个儿与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故选C。 13.C 14.A 【解析】 【分析】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项,“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使社会文明有序,这就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供了依据”指代错误,从第②段可知,“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供了依据”的是《纲要》”。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要求,如本题,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B项,“社会公德之所以是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原因在于社会公德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错误,因果倒置,第三段说的是“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人际和谐的基础,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C项,“……只要克服了这种心理,就是一个有公德心的人”混淆关系,“只要……就”的说法过于绝对化,克服狭隘心理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D项,“知行合一,用行动守卫心中的道德律,一定可以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成为现实”曲解原文,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述是“一定可以奏响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和声,让德耀中华、德佑未来成为现实”。 故选A。 15.①承接上文魏尔德小姐桌上摆放的玫瑰花与她对陶伯蒙的爱恋,表现出魏尔德小姐对陶柏蒙的无比信任,为后文陶柏蒙悬崖勒马、期待新生提供了动力基础。②借魏尔德小姐的话语丰满了陶柏蒙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他以前的诚信可靠、受人尊重,为后文陶柏蒙能够及时醒悟提供了思想依据。 16.(示例一)我觉得《鸽》这个标题更好。理由:①从情节角度来看,鸽群是陶柏蒙思想转变的触发点。遇到鸽群,才发现了喂鸽的流浪汉,才让陶柏蒙想起他的客户们,进而幡然悔悟。②从主旨角度来看,鸽具有象征意义,以《鸽》为标题内涵丰富。这里的鸽不仅指广场上会被诱杀的野鸽群,还象征如陶柏蒙的客户们那样的善良纯朴、弱小美好而易被扼杀的小人物。“鸽子”的生死由陶柏蒙、流浪汉这样的喂鸽者是否良心发现决定,从而展现了小人物命运的悲剧性,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示例二)我觉得《喂鸽者》这个标题更好。理由:①从情节角度来看,遇到喂鸽者是陶柏蒙思想转变的触发点,是全文情节的转折点。穷苦的喂鸽者流浪汉,用仅有的钱来喂养信赖他的野鸽子,这让陶柏蒙良心受到触动,及时悔悟。②从内容角度来看,以《喂鸽者》为标题内涵更加丰富。鸽不仅指广场上会被诱杀的野鸽群,还象征如陶柏蒙的客户们那样的善良纯朴、弱小美好而易被扼杀的小人物。那么,喂鸽者不仅指喂鸽的流浪汉,还指主人公陶柏蒙这样的会影响众多小人物命运的人。“喂鸽者”内涵丰富,耐人寻味。③从主旨角度来看,喂鸽者流浪汉为了一己私欲,残忍杀害信赖他的鸽子;“喂鸽者”陶柏蒙良心发现,没有使他的客户们遭受重大损失,并因及时悔悟而拥有了新生的机会。可见,无论何时人们都不应为私欲而泯灭良知,以“喂鸽者”为题,能深化小说主旨。 17.①“微笑”的喜剧形式,体现在小说结尾令人忍俊不禁而又极具讽刺性的情节中。促成陶柏蒙及时醒悟、悬崖勒马的,原来是一个诱捕鸽子得以果腹的骗子的谎言。巧妙的情节设置,使得陶柏蒙的悔悟显得荒诞而极具讽刺性。②“含泪”的悲剧内涵,体现在小说结尾表现出的沉重主旨中。“鸽子”们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最终的生死竟由陶柏蒙、流浪汉这样的喂鸽者是否良心发现决定,从而展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艰辛无助,体现了他们命运的悲剧性。 18.C“蚡乃微言太后风上”意思是“田蚡便私自向太后透露心事,请太后向皇上暗示”,“风”,规劝,委婉的劝告 19.D 20.C 21.B 22.①将军您刚刚显贵,比不上魏其侯,即使皇上想让您当丞相,您也必定要把丞相之位让给魏其侯。 ②多次议论政事,大多被采纳有效果,那些趋炎附势的官吏和士人都离开魏婴然后归附田蚡。 【解析】 19.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以王太后故亲幸”意思是“因为王太后的关系,仍然受到皇上的宠幸”,“以”,因为;“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意思是“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以”,用来……。 B项,“乃罢逐赵绾王臧”意思是“于是就将赵绾、王臧等人罢免驱逐”,“乃”,于是;“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意思是“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乃”,竟然。 C项,“而免丞相婴、太尉蚡”意思是“并且免去窦婴的相职和田蚡的太尉职务”,“而”,连词,表递进,进而,然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意思是“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而”,连词,表转折,却。 D项,两个“所”都是助词,都是构成所字结构,表名词性。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C项,“特别他出任丞相后,更是使得趋炎附势的士人转而归附他”错误,从文中来看,田蚡没有任丞相的时候,士人们就已经转而归附他了。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蚡疾”是说田蚡生病,后面是描绘生病的具体表现,且“尽痛”的主语是“一身”,所以“一身”应放在后一句中,排除A项; “若有击者”意思是“好像有人在打他”,这是对前面“一身尽痛”的描述,且“呼服谢罪”是说田蚡在这种痛苦下的表现,“他不停地大声呼叫,承认自己有罪”,这是两个内容,中间要断开,排除C项; “魏其侯与灌夫共守”是主谓句,如断为“魏其侯与灌夫”就没有谓语,不成句子,这就排除D项。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兴”,兴起,可以译为“显贵”;“如”,比得上,“未如”,比不上;“即”,即使;“以……为”,让……担任;“让”,推让给。第二句中,“数”,多次;“言”,谈论;“士吏趋势利者”,定语后置句,那些趋炎附势的官吏和士人;“去”,离开;“归”,归附。 译文: 田蚡是孝景皇帝王皇后的同母弟,生在长陵。窦婴当大将军以后,正当盛时,田蚣这时是个郎官,还没有显贵,往来于窦婴的家中,陪侍窦婴饮酒,时跪时起,好像是窦家的晚辈一样。到了孝景皇帝的晚年,田蚡愈来愈贵幸,作了中大夫。孝景皇帝驾崩,武帝刘彻刚即位,田蚡以舅父的身份被封为武安侯。皇上对当时政局有所镇抚的事,大多由田蚡的宾客所筹划。适逢丞相卫绾因病免职,皇上商量着要设丞相和太尉。藉福游说田蚡说:“魏其侯显贵已经很久了,天下的人才一向归附他;将军您刚刚贵盛,不能和魏其侯相比。即使皇上有意用将军为丞相,将军一定要把相位让给魏其侯。魏其侯当了丞相,将军一定做太尉。太尉和丞相的尊贵地位程度是一样的,将军既得了太尉,又有了让相位给贤者的好名声。”田蚡便私自向太后透露心事,请太后向皇上暗示,于是以窦婴为丞相,田蚡作太尉。 到了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想不让太后干预政事,所以请求皇上今后不必对太后奏事。窦太后知道后大怒,于是就将赵绾、王臧等人罢免驱逐,并且免去窦婴的相职和田蚡的太尉职务。从此以后,窦婴和田蚡以侯的身份在家闲居。武安侯田蚡虽然不担任官职,但因为王太后的关系,仍然受到皇上的宠幸,屡次议论政事,大多数被采纳而生效,那些趋炎附势的官吏和士人,都离开了魏其侯窦婴,而归附田蚡。建元六年,窦太后去世,皇帝刚刚即位,年纪很轻,田蚡自己以皇帝的至亲身为丞相。 田蚡和窦婴有嫌隙。田蚡退朝以后,出了止车门,招呼御史大夫韩安国同坐一车,生气地说;“我和你共同对付一个老秃翁,有什么难办的,你为什么模棱两可,游移不定呢?”过了很久,韩安国对田蛤说:“刚才魏其侯既然诋毁您,您也就应该向皇帝免冠谢罪,把丞相的印绶解下来,归还给天子,这样一来,皇帝一定会赞美您有谦让的美德,不致把您废免。现在别人骂您,您也同样骂别人,这样彼此互相辱骂,好像商人或女子吵嘴一般,怎么这样不识大体呢?”田纷谢罪说:“我在朝廷争辩时太着急了,没有想到这样做。”元光六年春天,田纷病了,浑身疼痛,好像有人在打他,他不停地大声呼叫,承认自己有罪,谢罪不止,皇上请了能看见鬼的巫师来诊视他的病,巫师说:“魏其侯与灌夫两个鬼共同守着武安侯,用鞭子抽打想要杀他。”终于还是死了。 23. 文采丰富的样子 完美 24.孔子主张沿用周代的礼乐制度,是周朝礼乐文化的捍卫者,也有其保守的一面。而韩非子反对用先王之道来治理当今社会,主张根据实际来制订治理的方法,他否定了传统,也有其不足之处。 25.举匏尊以相属 砯崖转石万壑雷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独立 有杀身以成仁 烽火扬州路 落霞与孤鹜齐飞 潦倒新停浊酒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