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12-08 09:54
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出现了“山水城市”的概念。山水城市并不是简单地指有山有水的城市,而是指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其核心精神是用“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处理山水之景与城市的关系,可以遵循以下原则:隐、喻、融。
隐可以是顺其自然。如山应保留山形固有之势,加强林木绿化,形成植被群落,繁荣林中生物,进而形成“自然而然”的平衡的生态圈;水亦要因势而导,保持和增加其原有之魅力。以武汉为例,各湖区因周边环境和所处位置差异,可分别形成自己的个性风貌,如东湖的秀、梁子湖的帅、南湖的雅、月湖的韵等,在景观建设时稍加修饰即可。隐也可因景而造,将人工环境巧妙地隐含于自然环境之中,隐人工显自然。
喻的本质在于为单纯的生态环境注入浓郁的人文气息,使二者相得益彰,互相映衬。自然形态的山水经艺术的描绘方能展示出深蕴之美,许多不为人知的山水因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题咏而千古传颂,魅力独具。如杜甫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不仅描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更是烘托出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巍峨气势。相对于对历史上文化艺术的传承,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同地区的人们同当地自然环境的长期磨合,人性与自然性相互渗透、影响,逐步形成了“人--景”互喻互指的文化形态,即地域特色文化。这种地域特色文化的建立与强化,可以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对于其他文化形成强烈的吸引,进而促进相互的交流与发展。
融即融合,包含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人与环境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整体表现为一种和谐。这种和谐可以是对比的和谐,也可以是韵律、节奏的和谐。法国巴黎城区德方斯新区利用一条河流将该区与旧城区进行划分,河两岸新旧对比的建筑景观更是激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碰撞的思考。人与环境的融合是指在环境设计时应该尽可能地弱化环境与人之间的陌生感,加强人的参与性。如在城市修建的广场宜种树,而不宜种草。草地进行光合作用和吸收二氧化碳增加氧气的能力,只占同等面积树木功用的十分之一;草地的高成本维护费用往往限制了人漫步、嬉戏等活动。而树的种植不仅可以遮阳挡风,使人休憩于其中,而且更大程度地改善了所处小环境的生态。
自城市出现以来,对城市和自然平衡的追求就成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部分,“显山露水”的本质依旧在于思考如何使城市更好地融入自然,实现人生精神的本真状态,遵循“隐、喻、融”等原则,力求回归一种人与天地万物融洽和畅、息息相通的诗意境界。                     
(摘编自张健《论城市景观建设中的“显山露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山水城市”是城市景观建设的概念,它力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居住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B. 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题咏,许多不为人知的自然形态的山水得以传颂,被注入浓郁的人文气息。
C. 法国巴黎利用一条河将德方斯新区与旧城区划分开来,形成传统与现代在河两岸对比的建筑景观,令人感到和谐。
D.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整体表现为一种和谐,这种和谐不仅仅是对比的和谐,而且也是韵律、节奏的和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文章借助“山水城市”的概念,提出并论证了城市景观建设可以遵循“隐、喻、融”的原则的合理性。
B. 文章第2自然段呈现总--分的结构形式,分说部分则采用并列式结构,举例恰当,主次分明,层次清晰。
C.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列举城市景观建设的实例,阐释了如何处理山水景观与城市建设关系的问题。
D. 文章通过分析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成功案例,对山水城市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作出了较为深入的阐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山水城市”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城市建设的主流,这表明人们追求和向往居住环境的诗意境界。
B. 地域特色文化的建立与强化,可以使市民拒绝其他文化的强烈吸引的同时,增强市民的归属感。
C. 通过在城市广场上种草与种树相比,说明种草加大了环境与人之间的陌生感,减少了人的参与性。
D. 如果要使现代化城市更充满生机、彰显魅力,就必须在城市建设中添加更多的自然生态元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塔铺 (第四章)
刘震云
离高考剩两个月了。这时传来一个消息,说高考还考世界地理。学校原以为只考中国地理,没想到临到头还考世界地理。
大家一下都着了慌。这时同学的精神,都已是强弩之末。王全闹失眠,成夜睡不着。“磨桌”脑仁疼,一见课本就眼睛发花。
大家乱骂,埋怨学校打听不清,说这罪不是人受的。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大家都没有世界地理的复习资料。于是掀起一个寻找复习资料的热潮。一片混乱中,唯独“耗子”乐呵呵的。他恋爱的进程,据说已快到了春耕播种的季节。
闹腾了几日,有的同学找到了复习资料,有的没有找到。离高考近了,同学们都变得自私起来,找到资料的,对没找到的保密,唯恐在高考中多一个竞争对手。我们宿舍,就“磨桌”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卷毛发黄的《世界地理》,但他矢口否认。我和王全没辙,李爱莲也没辙,于是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我爹来送馍,见我满脸发黄,神魂不定,问是什么书,我简单给他讲了,没想到他双手一拍:“你表姑家的大孩子,在汲县师范教书,说不定他那儿有呢!”
我也忽然想起这个茬儿,不由高兴起来。爹站起身,刹刹腰里的蓝布,自告奋勇要立即走汲县。
我说:“还是先回家告诉妈一声,免得她着急。”
爹说:“什么时候了,还顾那么多!”
我说:“可您不会骑车呀!来回一百八十里呢!”
爹满有信心地说:“我年轻的时候,一天一夜走过二百三。”说完,一撅一撅动了身。我忙追上去,把馍袋塞给他。他看看我,被胡茬包围的嘴笑了笑;从里边掏出四个馍,说放心。我明天晚上准赶回来,我眼中不禁冒出了泪。
晚上上自习,我悄悄把这消息告诉了李爱莲。她也很高兴。
第二天晚上,我和李爱莲分别悄悄溜出了学校,在后岗集合,然后走了两里路,到村口的大路上去接爹。一开始有说有笑的,后来天色苍茫,大路尽头不见人影,只附近有个拾粪的老头,又不禁失望起来。  
李爱莲安慰我:“说不定是大伯腿脚不好,走得慢了。”
我说:“要万一没找到复习资料呢?”
于是两个人不说话,又等。一直等到月牙儿偏西,知道再等也无望了,便沮丧地向回走。但约定第二天五更再来这集合等待。
第二天鸡叫,我便爬起来,到那村口去等。远远看见有一人影,我以为是爹,慌忙跑上去,一看却是李爱莲。
“你比我起得还早!”
“我也刚刚才到。”
早晨下了霜。青青的野地里,一片发白。附近的村子里,鸡叫声此起彼伏,天色渐渐亮了,东方出现一抹红霞。
忽然,天的尽头,跌跌撞撞走来一个人影。
李爱莲指着那人影问:“那是吗?”
我一看,顿时兴奋起来,“是,是我爹,是他走路的样子。”
于是两个人飞也似地跑上前去,我扬着双臂,边跑边喊:“爹!”
天尽头有一回声“哎!”
“找到了吗?”
“找到了,小子!”
我高兴得如同疯了,大喊大叫向前扑。后面李爱莲跌倒了,我也不顾。只是向前跑,跑到跌跌撞撞走来的老头跟前。
“找到了?”
“找到了。”
“在哪儿呢?”
“别急,我给你掏出来。”
老头也很兴奋,一屁股坐在地上。这时李爱莲也跑了上来,看着爹。爹小心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一本薄薄的卷毛脏书。我抢过来,书还发热,一看,上边写着“世界地理”。李爱莲又抢过去,看了一眼,兴奋得两耳发红:
“是是,是《世界地理》。”
爹看着我们兴奋的样子,只“嘿嘿”地笑。这时我才发现,爹的鞋帮已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我忙把爹的鞋扒下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爹! ”我惊叫。
爹仍是笑,把脚收回去:“没啥,没啥。”
李爱莲眼中也涌出了泪:“大伯,难为您了。”
我说:“您都六十五了。”
爹还有些逞能:“没啥,没啥……”
爹接着郑重地说:“你表哥说,这本书不好找,是强从人家那里拿来的,最多只能看十天,还得给人家送回去。”
我们也郑重地点点头。
爹又说:“你们看吧,要是十天不够,咱不给他送,就说爹不小心,在路上弄丢了。”
我们说:“十天够了,十天够了。”
爹爬起身,准备从另一条岔路回家。
我说:“爹,您歇会儿再走吧。”
爹说:“说不定你娘在家早着急了。”
看着爹挪动着两只脚,从另一条路消失。我和李爱莲捧着《世界地理》,又高兴起来,你看看,我看看,一起往回走。并约定,明天一早偷偷到河边集合,一块来背《世界地理》。
                                                              (有删节)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开头交代高考前突然传来要考世界地理的消息,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为下文爹为 “我”去借书作铺垫。
B.小说主要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如“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不加修饰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精准传神。
C.第二天早晨“天色渐渐亮了”,既抽象地表达出漫长的等待时间,也起到调节叙述节奏的作用,使情节故事有张有弛。
D.小说使用了大量对话来塑造人物、展开情节,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有着乡下人的朴实、自然,又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易于打动人心。
5.小说重点突出了“爹”这个人物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为什么没有正面描写“爹”寻书路上的艰辛?请简要分析。(4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