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一年级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19.06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9分) 1.(3分) B( “风随草动”错,应该是“草随风动”) 2.(3分)C(A. “人们每做一件事把亲友们的看法”错,原文是“往往把”。“人们就会偷偷摸摸去做”错,文中还有一种选择。B.“符合所有人”错,应是“大部分人”D. 内容与手法颠倒,且不符合原文) 3.(3分)C(“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错,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4.(3分)C (A.“俏皮泼辣” 错 。B.“不是为了自己”错。D. “也有做主持之心” “也是迫不得已”错 ) 5.(4分)1二师父不大过问庵里的事,香火冷落,院里败落的“无用”和仁慧动脑筋修葺,使庵里气象兴旺、生机蓬勃的“能干”形成对反差,突显仁慧的才干与肯干;2二师父潜心念佛,大门不出的呆板木讷与仁慧谙熟人情的积极走动,映衬了仁慧的入世与机智;3二师父对仁慧办素席的事不以为然与仁慧心灵手巧经营有成,反衬出仁慧有经济头脑与关爱众人;4二师父不能容忍仁慧学会放焰口,表现出仁慧大胆泼辣,敢于突破世俗的创新精神。 (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6.(6分) ①仁慧怀有仁爱之心,一心为观音庵的发展及尼姑的生活着想,仁者寿。 ②仁慧很聪明,不为困境所累,能打破常规,设法改变现状,智者乐。 ③仁慧有信仰,内心丰盈,精神饱满,虔诚向佛又活有滋味,生活无忧。 ④仁慧能够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坦荡心宽。 ⑤仁慧处事圆通,人际关系和谐,身心愉悦。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言之成理亦可) 【补充注释】 ①“寄名”:旧俗叫幼童认僧尼为师或认他人为义父母,取一个道名或法名。在礼仪上将孩子托付给道观佛门,受到神灵菩萨的保佑,妖魔邪祟、祸患灾疾不易侵凌,以求平安长寿。 ②“干爹”“老爷”:原文表述“尼姑是女的,怎么能当人家‘干爹’?为什么尼姑之间又互相称呼为“老爷”?我都觉得很奇怪。好像女人出了家,性别就变了。” ③放焰口:佛教仪式,为一种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的施食饿鬼的法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7. (3分)C (“从注重性价比转为注重品质感”错。当下中国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也注重性价比等因素) 8. (3分)B(“促销力度”没有增长) 9.(4分)(1)智能家居单品仍有缺陷(机器性能有待优化);(2)产品之间难以互通,让消费体验打了折扣;(3)智能家居产品价格太高;(4)概念化的营销手段使用户期待过高,用户体验差;(5)未来还有相关难题需要攻克。(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 21分) 10.(3分)A(时有人自西南来者,传两人滇、蜀间诗,雄杰瑰异,如不可测,盖称其山川云。) (3分)B(A. “归有光”应为“刘大魁”。“归有光”是明代散文家,“唐宋派”代表。C.“可见”推断有问题。D.浮屠这里指佛教) (3分) D. (“从此决定不再写诗”错误,无中生有) 13.(1)(3分)他自负才气,喜好新奇,想要取尽天下的奇异境界来成就诗文。(“负”:自负、倚仗;“异境”:奇异境界、奇特境域。句意1分) (2)(3分)坐在地上饮酒,相对着悲壮歌咏一直到天黑,见到我们的人都觉得很奇怪。(“据”;做;“怪”:感到奇怪;每点1分。句意1分) (3)(3分)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报仇)的志向!(“与”:给;“其”:“一定,可要”;每点1分。句意1分) (4)(3分)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事情(的发生)(“所以”:表原因;“非常”:不同寻常;每点1分。句意1分) 附【参考译文】 丹徒的王禹卿先生,年少时就凭借诗在丹徒被人称许。成年后到京师,在京师也被人颂扬。他自负才气,喜好新奇,想要取尽天下的奇异境界来成就诗文。乾隆二十一年,翰林侍读全魁出使琉球,邀请王先生一道渡海,他便很高兴地去了。朋友们相聚在一起,流着眼泪想挽留王先生,他不听从。在渡海时船翻了,他有幸得救,没有死。于是自己越发高兴,说:“这是上天要成就我的诗作啊!”(于是)作诗更多且奇特。 我原先不善于作诗,曾经胡乱吟咏几句,来自我消遣罢了。在京师遇到了先生,他却称道赞许我的诗作,认为写得还可以,之后,我就与先生交往密切起来,平时空闲时大概没有一天不去求教他的。一天,遇上天气寒冷而又阴暗,和先生及辽东朱子颍登上城西黑窑厂,坐在地方饮酒,相对着悲壮歌咏一直到天黑,见到我们的人都觉得很奇怪。后来,先生从海外回来,以第三名的成绩考上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后)离开朝廷做云南临安府知府,赴任途中经过扬州。那时正好我也在扬州,便赋诗分别而去。我随后到京师做官,而朱子颍也到了四川,都不能相见。那时有从西南来的人,传颂两人在云南、四川一带写的诗,这些诗雄健杰出,瑰丽奇异,好像不能推测想象,大约都是些赞美山川壮丽之作。 王先生在临安做了三年知府,由于官吏议事而被降职,于是返回丹徒,来往于吴、越一带。所作诗文多带徘徊、彷徨之意。过了很久,我因病回到江南,而朱子颍出任两淮运使,兴建书院,邀请我主持。到这时已与王先生分别十四年了,而又在扬州相见,人的相聚离散竟是如此,难道不是天意吗? 王先生喜欢佛教,近来收获一天比一天多。王先生和我曾经在使院一同住宿,我又过江住到他家的食旧堂内,整日整夜地畅谈,又以摒弃俗念,使心境清静教我,回归探求人的本性。那些话妙极了,我生平很少从别人那里听到。但是王先生的豪放不羁的气概也渐渐地衰退,不如少壮的时候了。那么从前遍游山水时写的宏伟壮丽、奇特多变的诗篇,王先生从此将不会再写了吗?我已读完了王先生的诗作,感叹那些从古至今少见的作品。朱子颍便让人抄写了十几卷,取名《食旧堂集》,将要刻印传给世人,我于是写了这篇序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3分)A.(“生机勃勃”应为“凄切”) 15.(6分)①点明暮春时节(清明)(1分)②表明词人客居异地(1分)③写出春景将尽,芳草消歇(2分)④奠定全词伤感的基调(1分)5引起下文的“忆别”(1分) 附【助读鉴赏】 此词当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当年暮春,苏轼在镇江一带办理赈饥事,已将近半年未能回家,因作此词以表达对杭州家人的思念。 这是苏东坡写的近十首《蝶恋花》的一首。从词面上看,显然是一首于暮春时缅怀亲友之作。词中没有说明所怀念之人是谁。从所表达的情感来看,他所怀念的不是一般的亲友,而是关系比较密切而又常常为他所想念的人。 词的上片抒写在春意阑珊的清明时节作者与亲人的互相思念之情。本来春天百花盛开的美景苏东坡举目所见,确实“春事阑珊芳草歇”。这是他对暮春景的概括。他在外作客,已非一年。“又”过清明。按习俗,清明节是祭扫先人茔墓的节日,但是他乡作客,先茔不在此地,无从祭扫。落红处处,入耳之声,偏偏是鴂鸟啼鸣。这是他对暮春景色的具体描述,又是“春事阑珊”的形色补充。 词的下片,作者继续表述他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亲人所处之地可以说是“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严,不能自由往来。天不作美,不如人愿。“角声吹落梅花月”,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正待出发的征人所吹奏的进军号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这里的“梅花”语意双关,既代指角声,也指晓月残白如梅之色。 东坡此词,如单纯把它看作怀人之作,调子似乎低沉一些。但情感真挚,婉转曲折,感人至深,但为了进一步领会它所含的真情实意,应从东坡的政治生涯与诗词创作的发展过程加以探索。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6.(8分,每空1分) (1)朝搴阰之木兰兮(2)故其称物芳(3)能克终者盖寡(4)珊珊可爱(5)砯崖转石万壑雷 (6)潦倒新停浊酒杯(7)乘醉听箫鼓(8)转轴拨弦三两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3分)A(“劳作”:劳动、工作;“事业”:指人所从事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活动。依据上文“实证是指以实验证明理论假设,以求有所发现和创造”推断,第一空应为“劳作”。 “投机取巧”:利用时机谋取私利、凭小聪明侥幸取得成功;“朝三暮四”:形容反复无常。依据“志在求真者总是不畏艰难和险阻老老实实求证”推断下文意在强调实证的踏实过程,第二空当为“投机取巧”。 “屈从”:不敢反抗,勉强服从;“屈就”:用于请人担任职务。第三空所填动词宾语为“权势或眼前利害”,选“屈从”搭配恰当) 18.(3分)C(依据上下文,作者意在解说于敏的“笨”实质上是一种“大聪明”。对两者都是肯定,且语意呈递进关系) 19.(3分)B(B项“实现了氢弹原理重大突破”搭配恰当。文中所给语句中“实现……原理”搭配不当(成分残缺也能说得通),A项句中“攻克……原理”搭配不当;C项句中“实现……原理创新”语意不通;D项句中“攻克……技术”搭配不当) 20.(3分)C(3“尊容”应为“尊驾(真容) ”; 4“后生可畏”不妥,突兀;5“荣幸”应为“高兴”; 7“一个”应为“一位”;“脑子”应为“智慧”; 9“言重”宜为“过誉”“过奖”) 21.(3分)示例:不满贫寒家庭的穷困和限制,孙少平梦想外面的世界和人生的价值,追求理想生活和自我。 (评分建议:结构相似,内容合理,前后有联系,语意连贯。每句1分) 22.(5分)示例:为了感受名校、丰富暑假生活;学校将组织高一学生到著名高校开展七日游学活动,活动主要有听专家报告、参观校史陈列室、到图书馆自修室学习。要求参加者事先搜集高校信息、准备好生活物品。(评分建议:此图共分3个环节,每个环节1分,准确1分,连贯1分) 四、写作(60分) 23. 命题说明:源于“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现在,国家比任何时候更需要青年人才。作为青年学生都要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引导“拔节孕穗期”的高中生走好当下,思考前方。文以载道,立德树人。 参考立意:每个时代的热血青年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青年的追求应顺应时代要求,能自觉地将个人追求同民族、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有责任感、使命感,去奋斗、担当、有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