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新高一自主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6-27 16:34
三、文言文(共24分)
27.古诗文名句填空
(1)求之不得,_______。悠哉悠哉,_______。(《诗经·关雎》)
(2)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挥手自兹去,_______。(李白《送友人》)
(4)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陆游《书愤》)
(5)子曰:“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6)白居的《望月有感》中借物喻人,表现作者骨肉离散的伤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寤寐思服    (2). 辗转反侧    (3). 独怆然而涕下    (4). 萧萧班马鸣    (5). 千载谁堪伯仲间    (6). 学而不思则罔    (7). 吊影分为千里雁    (8). 辞根散作九秋蓬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寤寐”“辗转”“怆”“萧”“罔”“蓬”,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点睛】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阅读下面的诗和曲,完成各题
山 居 秋 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28. 与《山居秋暝》的“暝”意思最接近的是
A. 落日残霞
B. 老树寒鸦
C. 青山绿水
D. 红叶黄花
29. 《山居秋暝》和《天净沙·秋》的共同之处是
A. 描绘相似的秋日景物。
B. 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C. 展现秋天的缤纷色彩。
D. 刻画雨后山村的风光。
【答案】28. A    29. B
【解析】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本题中,《山居秋瞑》的“瞑”意思是日落,天色将晚。A项,“落日残霞”夕阳和稀疏的晚霞,指傍晚景色;B项,“老树寒鸦”是一棵老树和几只乌鸦;C项,“青山绿水”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D项,“红叶黄花”红色枫叶和黄色小花,指秋季。故选A。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写作手法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写作手法。本题中,A项,“描绘相似的秋日景物”不正确,《山居秋瞑》是优美之景;《天净沙•秋》悲伤之景;C项,“展现秋天的缤纷色彩”不正确,《山居秋瞑》没有展现秋天的缤纷色彩。D项,“刻画雨后山村的风光”不正确,《天净沙•秋》不是雨后之景。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各题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3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深鄙其为人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C.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D. 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      欲信大义于天下
31.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岂可堪为教令            行拂乱其所为
B. 朕之所任,皆以为贤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C. 是犹源浊而望水清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D. 不欲以诈道训俗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32.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那个上书的人想出的办法倒是真的可能辨别出谁是佞臣,可见他本人一定不是佞臣。
B. 太宗认为上书者的办法很好,但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是因为这种办法弊大于利,会败坏社会风气,不利于教化百姓。
C. 魏武帝曹操是一代枭雄,同时也是一个奸狡巨滑的人,太宗一向看不起他,所以不愿意向他学习。
D. 由上段文字可以看出,太宗虽为一代明君,但也并不都是时时从善如流,善纳谏言,这是由封建帝王的本质决定的。
33. 翻译句子
(1)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答案】30. C    31. D    32. B  
33. (1)我想要大的诚信在天下实行,不想用欺诈的方法去引导风俗(或:损坏社会风气)。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必定以实情(判断)。
【解析】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这是文言实词中的含义和用法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本题中,A项,第一个“鄙”,鄙视;第二个“鄙”,鄙陋。B项,第一个“去”,铲除;第二个“去”,离开。C项,两个“源”都是源头的意思。D项,第一个“信”,信义;第二个“信”,伸张。故选C。
【3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第一个“为”,做;第二个“为”,作为。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代词,它。C项,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个“而”,表承接。D项,两个“以”都是“用”的意思。故选D。
【3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可见他本人一定不是佞臣”错。无中生有。C项,“太宗一向看不起他,所以不愿意向他学习”表述不当,原文是“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的意思是:我一直因为魏武帝多做诡诈的事,非常鄙视他的为人,像这样,怎么能够作为教化命令?D项,“太宗虽为一代明君,但也并不都是时时从善如流,善纳谏言,这是由封建帝王的本质决定的”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在褒扬太宗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的做法。故选B。
【3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于天下”,状语后置;“于”,在;“道”,方法;“训”,引导。第二句中,“之”,的;“狱”,案件;“虽”,即使。
【点睛】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有大臣上书(给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太宗问上书者:“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臣,你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吗?”上书者回答说:“臣下居住在荒野之地,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小人,请陛下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若能不畏惧陛下的怒气,诚挚直率地进言进谏的人,就是正直的人,逢迎谄媚顺从陛下意旨的,就是奸佞小人.”太宗对封德彝说:“水流的清澈与混浊,(原因)在它的源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民就像水流,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却想让臣下的行为直率诚挚,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我一直因为魏武帝多做诡诈的事,非常鄙视他的为人,像这样,怎么能够作为教化命令?”对上书人说:“我要让全天下都讲求信义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你所说的虽然很好,但我不能听信啊。”


四、作文(60分)
3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是一次漫长的旅行,每一个驿站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或弯或直,或深或浅。俗话说“身后是脚印,前方是太阳”,你不必顾盼,只需奋力前行。朋友啊,想想看,在人生旅途上,该留下怎样的串串脚印。
请以“留下美好的脚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600字以上;(2)文体不限(除诗歌外);(3)书写工整,文中不可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和人名。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