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观 鹳 雀 贾国勇 ①若不是窥到了鹳雀眼中闪出的光,说不定你会误认为那是一团蓬蓬松松的芦花。 ②正是芦花飞扬的季节,每一棵芦苇的头上都顶着一团硕大的缨穗。风吹来的时候,缨穗就散发出一团团芦绒,漫天里飞舞,落在观鸟岛上似白雪皑皑。那只鹳雀就站在一簇簇的芦花下面。她垂下了长长的翅膀,缩回了细细的长颈,头深深地埋藏在灰色的羽毛中,偷偷地观察着这个世界。如一只浅灰色的球体,隐身于同样是浅灰色的芦花中,浑然一体,若不是细心观察怎么看得出不同来? ③这个时候,我正坐在淮阳龙湖国家湿地的游客观鸟椅上,观察着水面上掠过的一只只蜻蜓。在我的身后,有一棵树皮斑驳陆离的老柳树,葱茏的树枝如一把密不透风的遮阳伞,为我掩映着厚厚的树荫。鹳雀就站在我前面的芦苇荡边缘,头上是飞扬的芦花,脚下是遮盖了水面的浮萍。浮萍圆圆的叶儿,厚厚实实,如翡翠样悬在水面上。有凉爽的风吹了过来,浮萍随风漂浮,散开来又聚拢到一起。鹳雀站在那儿犹如入定,任是风掠过水面芦苇摇曳,却岿然不动。是在享受这难得的清静吗?还是在为大自然中许许多多奇妙的秘密而思考?没有人回答我。 ④在淮阳县,有“饿死干慌饿不死老等”的俗语。“老等”就是鹳雀的俗名,“干慌”指的则是鹭鸶。这句话的意思是鹳雀以等待见长,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鹭鸶则是慌里慌张地不停地寻食儿,其结果并不见得比鹳雀收获得多。今天我倒是要看看鹳雀能站多长时间,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⑤很长时间了,柳树的树荫已经移去,温热的感觉一点点地袭了上来,直到感受到了炙热烘烤,我才明白应该挪个地方了。那鹳雀却依然动也不动。水色潋滟,波光粼粼,有翠色的鸟儿飞了过来,竟然落在了鹳雀的头上,伸出嘴去不停地为鹳雀梳理着羽毛。鹳雀如没有知觉的木桩,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儿,任翠色的鸟儿在她的头上折腾。 ⑥又有一群鹭鸶从天而降,落到了鹳雀的不远处。鹳雀头上那只翠色的鸟儿也飞了起来。显然,鹳雀对翠色鸟的骚扰有点儿不耐烦了,轻轻地摆动了一下头。也就是在翠色鸟儿飞起的瞬间,我看到了从鹳雀眼中射出的一丝光,那目光如闪电,似流星;又如利剑出鞘。这时的鹳雀更像是深藏于密林、时刻准备着出击的猛虎,虎身未动,目光早已经杀向猎物。 ⑦不愧被称为“干慌”,刚刚落到水面,鹭鸶就开始忙碌起来。大伙儿三三两两散开,如是围猎的猎手,不停地用嘴啄击着水面,似乎要从水下叼出些什么来。结果,失望得很,除了偶尔出现的一条细小可怜的小鱼外,几乎没有见过鹭鸶有大的收获。也正是在鹭鸶的啄击中,一条鲤鱼从鹭鸶围猎的缝隙中钻了出来,径向站在芦苇荡边缘的鹳雀游去。这条鲤鱼银色的鳞片闪耀着熠熠的光辉。个头也相对大些,估摸着足可以让鹳雀饱餐一顿。相对于湿地的浅水区,深深的芦苇荡可以阻止鹭鸶的围猎,对这条受惊吓的鲤鱼来说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急于逃命,这条鲤鱼根本没有顾及芦苇荡边还站着一只鹳雀。或许,鹳雀隐藏得太深了,在鲤鱼的视线内,那也不过是一团灰色的芦花…… ⑧当那条鲤鱼刚刚游到鹳雀脚下时,她突然伸出了尖利的喙,一下子就刺入水中。速度之快,若雷鸣电闪,尖喙入水出水也就是瞬间的工夫。待我惊讶地站起身来准备细细地看时,鹳雀已经叼着那条鱼扑闪着翅膀离开了芦苇荡……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17日,有删改) 13.作品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内容上,具体描写鹳雀所处的季节和环境以及鹳雀的外貌、动作等,突出表现了鹳雀与芦花浑然一体的特点; 结构上,承接上文,引出下文,并为后文写翠色鸟在鹳雀头上落脚和鹳雀伺机捕食做铺垫。 (两点,一点2分,共4分) 14.作品第⑤段划波浪线的语句说“柳树的树荫已经移去,温热的感觉一点点地袭了上来,直到感受到了炙热烘烤”,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5分) ①与上文第③段的描写呼应。(1分) ②表现时间过去很久,而“那鹳雀却依然动也不动”,突出鹳雀等待的耐心非同寻常;(2分) ③借描写景物和自己的心理感受表现时间的流逝,形象生动;(2分) 15.请赏析作品第⑥段中的划横线语句的表达特色。(5分) ①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如闪电,似流星;又如利剑出鞘”形象地再现了鹳雀目光的敏锐、犀利;(3分) ②整散句结合。语言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和画面感。(2分) 16.文中具体描写观鹳雀捕食的经过,蕴含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结合文本探究。(6分) ①写鹳雀垂下翅膀,缩回长颈,隐身于浅灰色的芦花中,等待猎物,非常具有隐蔽性,表现了鹳雀善于利用环境的生存智慧; ②写鹳雀长时间的等待,能忍受翠色鸟的折腾,终有收获,说明一个人要想成功,要学会等待机会,耐得住寂寞,更能禁受住外物的骚扰; ③描写鹳雀见到鲤鱼刚到脚下时,就迅速尖喙入水,成功获取猎物,启示我们要善于抓住机会; ④描写鹭鸶慌里慌张地不停地寻食儿,结果收获寥寥,与鹳雀形成鲜明对比,表明做好一件事,要踏实稳重,有目标,找准时机,不可盲动。(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安贫乐道法 鲁 迅 ①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世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别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②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因此新方子也开不完,新近就看见了两种,但我想:恐怕都不大妥当。 ③一种是教人对于职业要发生兴趣,一有兴趣,就无论什么事,都乐此不倦了。当然,言之成理的,但到底须是轻松一点的职业。且不说掘煤,挑粪那些事,就是上海工厂里做工至少每天十点的工人,到晚快边就一定筋疲力倦,受伤的事情是大抵出在那时候的。“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全的身体之中”,连自己的身体也顾不转了,怎么还会有兴趣?──除非他爱兴趣比性命还利害。倘若问他们自己罢,我想,一定说是减少工作的时间,做梦也想不到发生兴趣法的。 ④还有一种是极其彻底的:说是大热天气,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挟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作“席卷天下”。这也是一张少见的富有诗趣的药方,不过也有煞风景在后面。快要秋凉了,一早到马路上去走走,看见手捧肚子,口吐黄水的就是那些“席卷天下”的前任活神仙。大约眼前有福,偏不去享的大愚人,世上究竟是不多的,如果精穷真是这么有趣,现在的阔人一定首先躺在马路上,而现在的穷人的席子也没有地方铺开来了。 ⑤上海中学会考的优良成绩发表了,有《衣取蔽寒食取充腹论》,其中,有一段:“……若德业已立,则虽饔飧不继,捉襟肘见,而其名德足传于后,精神生活,将充分发展,又何患物质生活之不足耶?人生真谛,固在彼而不在此也。……”(由《新语林》第三期转录) ⑥这比题旨更进了一步,说是连不能“充腹”也不要紧的。但中学生所开的良方,对于大学生就不适用,同时还是出现了要求职业的一大群。 ⑦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有这么的彰明较著,其实,据我的愚见,是大可以不必再玩“之乎者也”了——横竖永远是没有用的。 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首先由别人所教的为人处世之道并不适用于自己来引出观点:劝人安贫乐道的方法是不妥当的;(2分) 然后针对两种劝人安贫乐道的方法,指出其不妥和错误(1分)接着列举中学生作文考试中的不当言论,指出其表现是言行不一。(2分) 最后进一步点明自己的观点,即不要再用冠冕堂皇的空话劝人安贫乐道了,在现实面前,如此做是毫无作用的(1分) 18.文章最后说:“大可以不必再玩‘之乎者也’了”,结合文章内容,说明这句话的含意。(6分) ①“之乎者也”指几种空谈让人安贫乐道的方法;(2分) ②这一句的意思是:不必再写这类不切实际的文章了。(2分) ③作者批驳了这些不切实际的所谓处世良方,指出做人做事的法子要自己找。(2分) 19.鲁迅说过,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文学主张的。(6分) ①“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鲁迅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如在开头就直击本质,说别人的良方是“废纸”“都不大妥当”,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然后层层分析现实中劝人安贫乐道的荒谬言论的实质是无视底层劳动者生存状况,是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这些提示矛盾的推理逻辑显示其杂文极强的战斗力。(3分,战斗性1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 ②“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是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文中表现为幽默讽刺的语言、形象化的比喻和描述:“药方”、“席卷天下”的妙解,“同时还是出现了要求职业的一大群”的冷嘲热讽等等。(3分,艺术性1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其他分析只要合理亦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