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七彩阳光”联盟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联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岳勋最初无意再翻拍人温题材的作品,听说《深夜食堂》是一个讲述来来往往的食客的故事,更加兴趣寥寥(liao),但拗不过朋友的坚持,他最终允诺先看下漫画再做决定。 B. Uber的发展展现出其所向披靡的画面,但快速扩张也异致监管问题接踵(zhong)而至,全世界的竞争付手都在虎视耽耽地盯着Uber出错:这家命运跌宕起伏的公司正亟待改革以化解危机。 C.游戏对中小学生的危害毋(wil) 庸赘 (zui)言,一方面是网络游戏巨大的诱惑性,另一方面是年龄条款限制、实名注册对于很多孩子而言就是小菜一碟,形同虚设,这一切让家长们忧心忡忡。 D.许多人对泡菜不屑(xue) 一顾,但眼下这种用发酵(jiao)数月的大蒜制作而成的辣味腌菜在美国越来越受欢迎。某研究美食外交的教授说,千禧一代对尝试健康食品和精心烹饪美食尤其感兴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2-3题。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是布达拉宫的一个另类,他本应该转世为一个诗人,却转世为达赖。[甲]他是这一类诗歌的作者:“我去高僧大德的面前/求他指引光明之路/但心就是收不住啊/一转身又回情人那里去了”。他的情歌吉光片羽,隐含道心,几百年来一直在藏区流传,还有许多伪托之作。[乙]人们相信:那些杰出的爱情诗篇,其作者一定是仓央嘉措——他是在佛殿之外得道的活佛。仓央嘉措的一生是关于一位多情的诗人的传说,而不是关于一位达赖的传说。布达拉宫没有他的灵塔,只有他的一具银子锻造的少年身像和一个寝宫。[丙]那寝宫叫做“不灭具乐殿”,床榻边有许多神佛像,经 幡,幽深阴郁。仓央嘉措后来被怀疑不是真正的灵童,因而被逐出布达拉宫,,而后,二十多岁的他不知所终,只有他的诗歌继续在大地上活着,那就是他的永恒不灭的灵塔。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吉光片羽 B.锻造 C.而后 D.不知所终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内-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14个国家的驻华使领馆官员来到舟山,领略了 “诗画浙江”的海岛风情:在“南海观音”,他们被东方佛教文化所吸引;在普济禅寺,又叹服于杰出的古代建筑工艺。 B.“小候鸟驿站”活动以青年教师为主体,以服务暑假到杭州来和父母团聚的留守儿童为主要对象,通过教师志愿者对“小候鸟”们的专业化的陪伴,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 C.由此可见,政府不仅希望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商人们能获得丰厚的回报,而且普通百姓也能发家致富,只有指向这一目标的政策才能得到普罗大众的支持。 D.说到自尊,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这自然不错:可对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这一点却常常被忽视。 5.在横线处以反问句的形式概括文段主旨。(不超过25字)(3分) 吴国阖闾时代,长期争霸的晋、楚两强都已进入“战略疲劳期”,两国的国内矛盾都已积重难返、愈演愈烈,吴国在这时崛起,正是春秋时局的一个战略间隙。吴国的中心区域在苏南,卧伴长江,坐拥太湖,土地肥沃,水利发达,既利于农桑发展,也便于舟楫商贸,一旦进入发展轨道,迅速成为富庶之乡。此外,齐晋楚三国长期征战不休,国家疲惫,君臣相斗,人心涣散,许多杰出人物纷纷出走,吴国坐收渔翁之利。楚国的伍子胥、伯嚭,齐国的孙武等一批能臣武将,都相继投奔吴国。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字)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几乎所有哲学家都认为,心灵的本质在人的思想和意识之中,人是一种 知性、理性的动物。“这是一个古老而普遍的根本错误,是人类捏造的第一个谎言......我们必须首先将之摒弃。”“意识只是我们心灵的表面。正如我们只了解地球的地壳,而不了解它的内部,我们对自己的心灵也知之甚少。”其实,潜藏在自觉理性之下的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意志——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生命力,一种自发的活动,一种专横地表达欲望的意志。有时候,意志似乎能被理性引领,但这种仅仅像主人被其向引领;意志其实是“一个瞎子,但他身体强壮,肩上背负着羸弱的却目光炯炯的瘸子。”我们并不是因为发现欲求某个事物的种种理由才去想要得到它,而是因为欲求某个事物才去寻找得到它的种种理由。就像这样,我们甚至通过这样的哲学、神学的思辨来掩盖自己的欲望。因此,叔本华把人类称作“形而上学的动物”——其他动物拥有欲望时是不会来一番形而上学的空头理论的。“最令人生气的是,当我们与一个善于推理阐释的人争辩,绞尽脑汁想说服他时,最后竟然发现我们需要对付的恰恰是他的意志,因为这个人根本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 所以,逻辑是是毫无用处的,从来没有人单纯利用逻辑来说服别人。即使是逻辑学家,逻辑也只是他们的生财之道。如果想说服一个人,必须诉诸他的兴趣、他的欲望、他的意志。大家想一下,我们对胜利会终身难忘,而时失败,我们一转眼就把它忘了,因为记忆只是意志的仆人。“另一方面,即使是最愚笨的人, 当谈论的事物与他所想息息相关时,他的悟也会立刻灵敏起来。” 一般来说,理性会在危急关头出现,比如狐狸:理性也会因欲望而产生,比如罪犯。但是,理性似乎总是服从于欲望,充当欲望的工具。当理性试图顶替意志时,困惑随之而来。最容易犯错误的人莫过于仅凭反思行事的人。 想一下人类为了食物、配偶、孩子而卷入的激烈纷夺,这些纷争难道是反思的结果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究其原因,它们其实是半自觉的生存意志以及追求完满生命的意志的结果。“表面上看,人往前走是因为某钟东西在前面拉着,而实际上,是因为手今在后面推着”;他们以为自己是被自己所见牵引, 而实际上,他们是被自己所感驱使:也就是说,他们被本能驱使,而对本能的作用力,他们在一半的时间里是无法意识到的。理性只是相当于一国的外交部长。 (节选自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第七章叔本华》 ) 7.甲乙内丁中加点的词语,不指向“意志”的一项是(3分) 甲:“正如我们只了解地球的地壳,而不了解它的内部……” 乙:“一个瞎子,但他身强力壮,肩上背负着能给他指路的目光炯炯的瘸子。” 丙:“即使愚笨的人,当谈论的事物与他所想息息相关时,他的悟性也会立刻灵敏起来。” 丁:“表面上看,人往前走是因为某种东西在前面拉着,而实际上,是因为某种东西在后面推着。”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乙 D.甲和丁 8.下列对意志和理性的关系的理解,不符合叔本华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自觉理性只是表象,意志是真正的深层动力。 B. 大多数情况下,意志引领理性;但有时候,理性也能引领意志。 C.意志常常表现为欲望,理性常常表现为逻辑,逻辑战胜不了欲望。 D.如果以埋性代替意志来行事,可能会招致失败。 9.阅读小说《罗生门》的故事梗概,用选文中叔本华的哲学观点简要解释家将的选择(4分 ) 故事梗概:饥荒年代,一个被主人辞退的家将将正在做强盗还是被饿死之间作思想斗争。因为避雨,他来到堆满死尸的罗门生,发现有老婆子正在从女尸头上拔头发。家将对此义愤填膺,认为这是不可饶恕的罪恶。但老太婆解释说她这样做只是想将头发卖给做假发的人,以免自己饿死;并说这个死去的妇人也曾经把晒干的蛇肉当做干鱼来卖以维持生计。于是,家将不再为选择饿死还是当强盗烦恼,他说:“那么,我剥你的衣服,你也不要怪我,我不这样,我也得饿死嘛。”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草炉饼 张爱玲 前两年看到一篇大陆小说《八千岁》,里面写一个节俭的富翁,老是吃一种无油烧饼,叫做草炉饼。我这才恍然大悟,四五十年前的一个闷葫芦终于打破了。 二次大战上海沦陷后天天有小贩叫卖:"马……草炉饼!"吴语"买""卖"同音"马","炒"音"草",所以先当是"炒炉饼",再也没想到有专烧茅草的炉。卖饼的歌喉嘹亮,"马"字拖得极长,下一个字拔高,末了"炉饼"二字清脆幷跳,然后突然噎住。是一个年轻健壮的声音,与卖臭豆腐干的苍老沙哑的喉咙遥遥相对,都是好嗓子。卖馄饨的就一声不出,只敲梆子。馄饨是消夜,晚上才有,臭豆腐干也要黄昏才出现,白天就是他一个人的天下。也许因为他的主顾不是沿街住户,而是路过的人力车三轮车夫,拉塌车的,骑脚踏车送货的,以及各种小贩,白天最多。可以拿在手里走着吃——最便当的便当。 战时汽车稀少,车声市声比较安静。在高楼上遥遥听到这漫长的呼声,我和姑姑都说过不止一次:"这炒炉饼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现在好些人都吃。"有一次我姑姑幽幽地说,若有所思。 我也只"哦"了一声。印象中似乎不像大饼油条是平民化食品,这是贫民化了。我姑姑大概也是这样想。 有一天我们房客的女佣买了一块,一角蛋糕似地搁在厨房桌上的花漆桌布上。一尺阔的大圆烙饼上切下来的,不过不是薄饼,有一寸多高,上面也许略洒了点芝麻。显然不是炒年糕一样在锅里炒的,不会是"炒炉饼"。再也想不出是个什么字,除非是"燥"?其实"燥炉"根本不通,火炉还有不干燥的? 《八千岁》里的草炉饼是贴在炉子上烤的。这么厚的大饼绝对无法"贴烧饼"。《八千岁》的背景似是共党来之前的苏北一带。那里的草炉饼大概是原来的形式,较小而薄。江南的草炉饼疑是近代的新发展,因为太像中国本来没有的大蛋糕。 战后就绝迹了。似乎战时的苦日子一过去,就没人吃了。 我在街上碰见过一次,擦身而过,小贩臂上挽着的篮子里盖着布,掀开一角露出烙痕斑斑点点的大饼,饼面微黄,也许一叠有两三只。白布洗成了匀净的深灰色,看着有点恶心。匆匆一瞥,我只顾忙着看那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的食品,没注意拎篮子的人,仿佛是个苍黑瘦瘠中年以上的男子。我也没想到与那年轻的歌声太不相称,还是太瘦了显老。上海五方杂处,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反而少见。叫卖吃食的倒都是纯粹本地口音。有些土著出人意表地肤色全国最黑,至少在汉族内。而且黑中泛灰,与一般的紫膛色不同,倒比较像南太平洋关岛等小岛(Micronesian)与澳洲原住民的炭灰皮色。我从前进的中学,舍监是青浦人——青浦的名称与黄浦对立,想来都在黄浦江边——生得黑里俏,女生背后给她取的绰号就叫阿灰。她这同乡大概长年户外工作,又更晒黑了。 沿街都是半旧水泥弄堂房子的背面,窗户为了防贼,位置特高,窗外装凸出的细瘦黑铁栅。街边的洋梧桐,淡褐色疤斑的笔直的白圆筒树身映在人行道的细麻点水泥大方里全是住宅区,紧接着通衢大道,也没有棚户。其实地段好,而由他一个人独占,想必也要走门路,警察方面塞点钱。不像是个乡下人为了现在乡下有日本兵与和平军,无法存活才上城来,一天卖一篮子饼,聊胜于无的营生。 这些我都是此刻写到这里才想起来的,当时只觉得有点骇然。也只那么一刹那,此后听见"马……草炉饼"的呼声,还是单纯地甜润悦耳,完全忘了那黑瘦得异样的人。至少就我而言,这是那时代的"上海之音",周璇、姚莉的流行歌只是邻家无线电的噪音,背景音乐,不是主题歌。我姑姑有一天终于买了一块,下班回来往厨房桌上一撩,有点不耐烦地半恼半笑地咕噜了一声:"哪,炒炉饼。" 报纸托着一角大饼,我笑着撕下一小块吃了,干敷敷地吃不出什么来。也不知道我姑姑吃了没有,还是给了房客的女佣了。 10.文章首段中的“闷葫芦"具体指什么? (2分) 11.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6分) (1)“现在好些人都吃。 ”有一次我姑姑幽幽地说,若有所思。 (2)至少就我而言,这是那时代的“上海之音",周璇、姚莉的流行歌只是邻家无线电的噪音,背景音乐,不是主题歌。 12.文章第二段详细描摹了各种小贩的叫卖声,你如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6分) 13.结合全文,谈谈“草炉饼”在文中的作用。(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