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北成安县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4)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7-19 10:41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错,原文说“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错,原文是“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应也包括新儒家。
3.【答案】D
【解析】“是为了让它……的风格”错,这并非是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的目的。原文是“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新经典’”。这两者之间也只是条件关系。
4.【答案】A
【解析】A项“我”逃跑的原因是内心胆怯,不敢面对,而不是“内心充满了激越与快乐”。
5.【答案】①“我”胆小怕事。第一部分写“我”并未喊,却跟着别人一起跑。②“我”讲义气,不想做叛徒。第一部分写“我”不肯说出是谁喊的。③“我”勇敢,淡定从容。第三部分写“我”没有砸碎玻璃没有跑。④“我”诚实,敢于担当。第三部分写“我”没有跑并说出是谁砸碎玻璃。(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答对任意三点性格特点且分析到位给满分)
6.【答案】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从情节或结构方面概括也可)。“你跑什么跑”这句话使三个小故事组成了意蕴完整的整体。②突出人物形象。当小学生时喊体育老师的名字,“我”被迫而跑;和大男生到工厂玩,“我”被迫而跑,“你跑什么跑”也揭示了“我”内心的胆怯,没有勇气面对他人的过错;少年时代,路人砸破人家的玻璃,“我”这次不跑了,“你跑什么跑”揭示了“我”内心的勇敢与自信。(分析不必都写,能突出人物形象即可)③揭示主旨。小说中前两个“你跑什么跑”和第三个故事中的“我没有跑”,二者形成了对比与反转,揭示了主旨,即做事要敢于“担当”。④以问句为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每点2分,概括分析各1分,任意三点意思符合即可)
7.【答案】A
【解析】A项材料一、三还 提到了个人原因。
8.【答案】C(2分)E(3分)
【解析】C项“夹叙夹议”“混淆”“让受众无法客观看待”均不妥。E项“都关注到”以偏概全,材料一没有提及公务员收入待遇降低。
9.【答案】分歧:①材料二认为“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喜忧参半,突出了其在人才资源分配方面的好处和有可能带来的影响,对其持谨慎观望的态度。②材料三对这一现象持乐观积极 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人们追求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行为,是人才资源活力释放的一种方式。(2分,每点1分)看法:①对“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盲目肯定。②虽然这一现象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如会影响公务员队伍建设等,但也应看到这一人才流动现象是政府、市场、社会、个人能力及选择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③希望在政府严格监管下,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提供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让这一现象向好的方面发展。(2分,答对一点1分,任 意两点2分)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根据句意,“守约”是句子的主语,据此排除A、C两项;“不侔”的意思是“不相等、不等同”,意思是两军势力不相等,“众寡不侔”是一个整体,据此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D项,“金”用以止众,“鼓”用以进众。古代军队行军作战时离不开金鼓,命令军队行动与进攻就打鼓,即鸣鼓而攻,而命令军队停止或退回就击钲,即鸣金收兵。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据原文“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可知,被斩首的是逃到夏国的部落余众。
13.【答案】(1)张守约在边境上驻扎军队,下军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
(2)有人问:“怎么对付水灾?”张守约说:“饥荒之年役使民众,比水患还要厉害,我将慢慢想办法解决。
【解析】关键词:(1)“檄”“置”“械”“斩于市”(状语后置),句意1分。(2 )“或”“如……何”“歉岁”“甚于河患”(状语后置),句意1分。
【解析】【参考译文】张守约,字希参,是濮州人。(他)凭借父祖的功勋主管原州截原寨。(他)担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 两年中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的利弊,(建议)都被采纳。欧阳修推荐他有智慧谋略、通晓边塞事务,(他)被提拔为融州知州。峒族将领吴侬凭恃险要地势而成为边境祸患,(张守约)捕杀了他。欧阳修又推荐张守约可以担任将帅,(他)担任了定州路驻泊都监,调往秦凤(任职)。在职六年, 查出生羌隐瞒一千顷田地用来招募射手,修筑硖石堡、甘谷城,评定功劳(数他)最多。夏人万名骑兵前来侵犯边境,张守约恰好巡视边境,与他们相遇。(张守约)挑选五百名骑 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后退。夏人从两边包抄,张守约在阵前挺身站立,亲自擂响战鼓,发强弩射杀敌方的首领,敌人于是退走了。河州羌族部落首领率三万人马在敦波驻扎,想收复失地,张守约渡过洮水打败了他们,取出他们藏在地窖里的粟米给自己的部队吃。年老体弱的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往南山,张守约的部下想堵截他们,说可以缴获很多。张守约说:“他们不敢迎战,只是逃命罢了,擅自出击的人斩首!”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带领敢死队在高山上擂响战鼓,竖立战旗,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张守约)于是担任岷州知州,降服他手下的大小首领一千七百人。(朝廷)提升(张守约)为西上阁门使,镇戎军主管,调往环州任职。慕氏家族强横凶狠难以节制,鼓动部落滋事,(张守约)统率军队征讨并擒获他们,部落余众逃到夏国。张守约 在边境上驻扎军队,下军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跟随(皇帝)征讨灵武,到达清远军,劝告高遵裕命令士兵保护好粮饷,以防备被(敌方)抢劫,(但高遵裕)不听从劝告,结果兵败而归。张守约有捍卫海南咸平的功劳,不被记功。(张守约)进职为环庆都钤辖、邠州知州,又调任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兼任康州刺史。夏人在南牟驻军十万,畏惧张守约的威名,带领军队退走了。任泾州知州,泾水经常冲毁城墙,每年春天都必须加固堤坝,所花费用无法计算。正值饥荒之年,(张守约)废除了这一劳役。有人问:“怎么对付水灾?”张守约说:“饥荒之年役使民众,比水患还要厉害,我将慢慢想办法解决。”河神祠原来在河南岸,(张守约)祷告后把它迁到河北岸,(用这种方法)来制止河水泛滥。有一天夜里雷雨大作,第二天,河水改向南流,河的北岸就成为沙滩。(朝廷)召(张守约)回朝担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张守约)在途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14.【答案】CD
【解析】A项“强烈批判之情”错。B项“反映了诗人渴求解脱苦难的愿望”错。E“语意浅显,明白如话”错,应为“深婉感人”。(选对一个给3分,选对两个给5分)
15.【答案】①无限伤感,缅怀故国的情意。江山易主,景物全非,这“失故城”三字里蕴含着无限的伤感情意。②依依不舍,不忍离去的悲伤。“却倚阊门”,诗人眷恋繁华的姑苏,依依不忍离去。③回归旧庐,思念家乡的心情。借用“莼波”的典故透露出回归旧庐时的心情。(每点包括概括2分和分析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6分)
16.(1)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一空1分,错、漏、添字则该空无分)
17.【答案】C
【解析】①饔飧不继:指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形容生活十分穷困。用错对象,可用“青黄不接”。②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漂亮。含贬义。褒贬不当,与“衣着光鲜”“格格不入”也矛盾,不合逻辑,可用“衣衫褴褛”。⑤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望文生义。③治丝益棼:理丝不找头绪,结果越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对头,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④探骊得珠:指作文章紧扣主题,抓住要领。⑥要言不烦:指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繁琐。
18.【答案】A
【解析】B项语序不当,应为“理解、接受和掌握”。C项“损失……提高”搭配不当,应将“提高”改为“增加”。D项成分残缺,应在“生活方便”后加“的优点”。
19.【答案】C
【解析】A项的表现手法是暗喻。B项的表现手法是暗喻。D项的表现手法是通感。
20.【答案】①可见诵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②但是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还在 ③是和诗歌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一点2分)
2 1.(2)申述了自己不能留下吃饭的正当、充分的理由(3)表示改日一定从命,请求对方谅解的歉意(答对一点3分,两点5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段信息的能力。黛玉这段话中的“原不应辞”“只是”“恐领了赐去不恭”等句可见黛玉在拒绝邢夫人的邀请时十分委婉——不是外甥女不在此处用饭,实是还要去拜见二舅舅,唯恐失了礼仪,这是很委婉的拒绝;而“爱惜赐饭”“望舅母容谅”等句则是通过种种敬语表达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异日再领”等句表达了请求对方原谅的歉意,一言一语均是十分得体大方。
22.【写作提示】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议论文,从你的学习体验和生活经历出发——两个选材范围。根据材料内容,可以有以下思考:①当今社会,每一个当代人都应该承续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接受美的熏陶,感受情感的美、事物的美、文化的美,从而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诗意的栖居。②提倡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带功利色彩地拥有真趣、真爱,培养和拥有超功利的学习和生活态度。③批评当前教育以及其他领域中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思想,应着眼于人的发展来开展教育活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