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当然,所谓的中国文化不仅包括众多古代思想家的真知灼见,同时也包括晚清以来无数志士仁人的思想探索。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孜孜矻矻,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革命与战争、民族与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中国文化必须介入与回应这些历史巨变,展示民族精神和中国智慧。因此,理论家的工作并非仅仅复述古人的辞句,而是阐述中国文化的特征如何与当前的现实紧密互动。事实上,二者之间的联系已经愈来愈紧密。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在一个群雄争霸、风起云涌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3日 24 版) 6、下列对“中国文化传统”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文化传统而言,一直是一个关键问题。 B、晚清至20世纪,中西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的事实,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键问题的复杂程度。 C、任何时期的文学所操守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不尽相同。 D、当今社会,文化“创新”改变了文化传统的发展方向,维护传统礼仪,力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成为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 【答案示例】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信息是根据原文第一段第一句的信息筛选整合而来,表述正确。B项,信息来源于文章第一段第二句的后半部分,这里的关键是对“问题”理解,从原文看,“问题”是指第一句所说的“关键问题”,此项正确。C项,根据原文第一段中的两句话重新组织的,与原文内容吻合,选项正确。D项,混淆是非,根据第一段最后一句和第三段中第六句话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原文说“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此项错误。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中逐渐融入了西方各种文化元素,因而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 B、五四时期的“盗火者”与崇洋媚外分子尽管都对西方文化兴趣浓厚,但方式却不相同,一种是借鉴创新,而另一种却是照搬表述模式,以西方文化逻辑来表述中华民族历史。 C、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才能深刻理解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同时也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 D、在工业社会与农耕社会文化的碰撞下,对传统文化中的有关文化基因、社会功能、重大启示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古今的思想含量和独特价值。 【答案示例】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理解、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解题思路】A项,错误,以偏概全,强加因果,信息来源于文中第一段的第三句、第四句。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其成功的根本标志是“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 B项,信息来源于文章的第二段,意思与原文吻合,理解正确;C项,信息来源于文章第三段的第四句、第五句,理解正确;D项,信息来源于文章的最后几句话,理解正确。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作者之所以说五四新文学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的范例,关键是因为汉语白话文学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 B、为了便于论述个人观点,第一段作者为了说明文化传统的守成、创新问题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运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举例论证、因果论证和有关古代批评家的引用论证方法。 C、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中,“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一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这与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D、为了讲清楚区分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标准,第二段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指明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创新,而崇洋分子是生搬硬套。 【参考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理解、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解题思路】A项,此项正确,信息来源于第一段,原文讲“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B项,从原文看第一节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和因果论证这三种论方法,表述正确。C项,错误,于文无据,信息来源于第三段后半部分,原文没有此信息。D项,正确,信息来源于第二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