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AC(A项“诗人进入红楼院后”与诗意不符,C项“无人问”三字并非表现诗人不被人理解的孤独。) 15.相同点:①都使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主人公的品格。李诗写出广宣所居红楼院的清新雅静,烘托出广宣的高雅洒脱;贾诗写出隐者采药的山之高深,烘托出隐者的高古脱俗。②都从“不遇”入手,为侧面描写巧妙设置缘由。不同点:①李诗对环境的描写注重渲染,红叶、碧天、红楼与翠竹掩映生姿;贾诗对环境纯用白描,用笔俭省。②李诗在环境烘托之外,还通过自己的动作描写,借自己的貌似唐突实则亲密无间的“觅户钩”之举,间接写出广宣的不拘俗格(洒脱、豪气);贾诗则通过与童子问答形式,暗寓自己对隐者的渴慕,也表现出隐者的飘逸绝尘。(共4点,每点2分,意思接近即可给分,给满6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诗歌赏析】 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李益来到红楼院,适值广宣外出,不得入内,但又不忍离去,遂于门外观赏院内景色,写下了这首富有逸趣的七绝。 诗人举目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红艳夺目的柿林。柿叶经霜一打,都已变红,给秋日的园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那是多么迷人呵! 接着,抬头仰望,湛蓝湛蓝的天空,象水洗过一般明净,把巍峨的红楼衬托得更加清晰、壮丽。“倚”字很传神。秋高气爽,那本来就杳缈、幽深的天宇越发显得空阔、高远,而它竟与红楼相依相偎,这就巧妙地烘托出红楼高耸入云的雄姿了。诗人以瑰丽的色调、清新的语言,绘出绚烂秋色,创造出碧天、红楼“气势两相高”的寥廓境界,令人心旷神怡。 朱楼、红叶固然美丽,但隔窗隐约可见的那片幽深的竹林,苍翠多姿,尤为可爱。“爱竹”之“爱”,透露出诗人的倾羡之情,表现出诗人高雅的情趣。“无人问”三字既缴足题面,又开启下文:既然有好竹无人观赏,何不进院去尽情游览一番呢? 于是,他差遣随从到邻居家寻找开门的工具去了。访友不遇,并不返回,反而反宾为主,设法开门;乍一看,似乎不近情理,仔细咀嚼,却又觉合情合理,极富韵味。可以想见,李益对院内景色十分熟悉,对那丛翠竹特别喜爱,他和广宣的思想性格十分投合,对广宣的举止行动非常了然,连户钩放在何处也清清楚楚,他又可以不避嫌疑地擅自开门入室,可见他们相知之深,过从之密。 这样丰富的内涵,这种超乎寻常的友情,不是通过“喜遇”之类的正面描述来表现,而是通过“不遇”时的一个举动“使人思而得之”,确是自成机杼,不落俗套,读来既感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情趣,又觉委曲含蓄,兴味隽永。而且,诗人这一“爱”一“觅”,又使人想见其为人的洒脱、随和、豪放。至此,我们亦可领悟到前面的壮美秋色,正和诗人的磊落胸襟相映照。全诗气脉流贯,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16.(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17.C(①瓜田李下: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用在此处不合语境。②半大不小:指人未到成年但已不是儿童的年龄。此处误用对象。 ③堂而皇之:形容公开或不加掩饰,也用于形容很体面很气派。符合语境。④谦辞,使用正确。绠短汲深:绠:汲水用的绳子;汲:从井里打水。吊桶的绳子短,打不了深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谦辞,使用正确。⑤不忍卒读: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符合语境。) 18.答案:A(B. 语意不明,不适当地增大运动量,停顿歧义;C. 句式杂糅,“遭到破坏”或者“有被破坏的危险”只能选一。D. 成分残缺。“执法部门对向……音像制品”后面,应接中心语”的人员”。) 19.答案:D 20.(5分)【答案】①也带来了不少问题;②更考验着企业和主管部门的智慧;③共享单车行业才能发展得更好。(每答对一处得1分,答对两处得3分,答对三处得5分。意思对即可。) 21.答案示例:找寻旧照片,拂开历史的浮尘,领略当年的风采;讲述老故事,打开历史的话匣,找回城市的记忆。让你我共同分享城市过往的美好!(评分标准:扣题2分,修辞手法2分,语言3分。) 22、作文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