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北省重点中学六校2017年5月高三年级研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5-24 22:03
六校2017年高三年级研模题答案
1. D  【解析】选项都是对文中的观点设题的。A项对应原文第一段第二句话,通过压缩、调换等方式改变原文的表述,但意思没有改变。B项对应原文第二段第一句话,“从来社会”与“一切社会”意思一致,是正确的选项。C项是对第三段第二句的改写,“已经可以发生”转换为“可导致”,意义没有发生改变,选项正确。D项中“家中多一个子弟”,就“增加一个劳动力”是家长“不许子弟移住别地”的原因,而不是把“九世同居”视为最高道德的原因,因果关系错误。
2. B  【解析】选项A是对文章第一段后半部分的压缩与改写,是正确的选项。选项C是对第三段第一句话的理解与分析,原因分析是正确的。选项D是对第四段第四句话的分析与概括,根据“他出来做官,又将贪邪污浊”,可知“他们做官会贪污受贿”正确。选项B是对第二段第二句话后半部分的改写,文中无假设关系,另外,“不得不把利己主义作为道德原则”错,原文是“不能不承认”。
3.B   【解析】选项A是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去设题的。第一段是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去分析两种经济制度的区别,是正确选项。C项从论据的角度设题,对应原文第四段开头,正确。D项则是论点,是对第四段中间观点的转述。B项同样从论据的角度设题,但是根据文中的观点给出课外的论据。原文是稍稍剥削社会,和珅等贪官不只是“稍稍”剥削,因此是错误选项。
4.C. (A项因为“有一个当县长的哥哥”错。B“侯兆川的人都很愚昧、无聊”错。D项“二小儿就是乡亲们生活中的调味料,没有了他,生活里就少了味道。”错,因为二小儿给乡亲们带来过许多快乐,乡亲们把二小儿当成了他们的亲人,二小儿不在了,乡亲们思念他。)
5.从二小儿的角度:(1)二小儿才华出众。他会算卦,会唱曲,会口技。“诸多乐器的声响源源不断地从二小儿口中发出,惟妙惟肖,热闹非凡”,“手捏手绢,翘起兰花指,扭捏作态,不时惹得听众哄堂大笑。”给乡亲们带来了许多快乐。(2)二小儿乐观开朗,他的笑声很有特点,能感染他人。“二小儿的笑声刚起,大伙的笑声就铺天盖地地响起,瞬间将二小儿的笑声湮没了。”(一点2分,两点3分)
从侯兆川的乡亲们的角度:(3)二小儿走街串巷,卖唱乞讨,与侯兆川的乡亲们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有了深厚的感情。几乎所有人都能将他的卦辞背出来,且“乡亲们吃啥,二小儿吃啥,连给自家男人准备的鸡蛋汤,也会有二小儿的一份。”(2分)
6.(1)这一情节呼应了小说开头二小儿自说自话“我叫崔光活,光活不死的意思”的内容,使得小说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情节结构)
(2)小说开头二小儿说他叫崔光活时,“大伙谁也不加理会,仍然喊他二小儿”。到他临终前,乡亲们说“你放心吧二小儿,你叫崔光活!”一开始人们并没有接纳二小儿,而最后已经从心地里接纳了他,把他当成了亲人。这样就增强了小说的层次感。(情节结构)
(3)二小儿反复强调自己叫“崔光活,光活不死的意思”,临死不忘请乡亲们把他的大名刻到墓碑上,突出表现了二小儿这样一个自幼眼瞎,几乎全盲的乞者对生命的强烈渴望,正是这种对生命的渴望成就了他乐观开朗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每点2分)
7.B【解析】A项材料四并没有提到关于经济的问题,无中生有。C项事件归因有误,文章只是探讨“萨德”问题,并没有对“萨德入韩”归纳原因。况且文章中“更没有顾及……大局”等表述也说明主要原因归纳片面。D项材料并没有这样的暗示,属于无中生有。)
8.BE【解析】A项新闻报道都必须要遵循客观性原则,而且前后语句之间也不具备的必然的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C项材料四的“感情倾向与政治立场”并没有不同,选择韩国人作为采访对象,更加突出的“萨德入韩”的严重后果。D项“更为恰当”有误,不同的文章风格是为了适应不同读者的要求。)
9.①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祖国的安全和利益重于一切,坚决拥护我国的态度与做法,坚决反对韩国政府的行为;②团结全国人民,号召大家一起来以实际行动坚决反对韩国的做法;③理性表达自己的爱国诉求,不能制造、传播谣言,不得借机炒作,坚决反对过激甚至是违法乱纪的行为;④韩国政府和民众也有爱好和平的人士,我们应该分别对待,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谋求地区的和平稳定局面。(从区分不同的角度,同一角度不重复给分,答出任意三个角度给5分,两个角度4分;态度观点偏激错误的,不给分。)
10.C(“及物之功”不可断开;“为文其事于石”中“为文”不可断开;“功简”不是一个词,“简”作动词,有“刻、书写”等意思,“简在民心者”,即“刻在老百姓心里”。另外注意“也”“者”“然而”等标志词语。)
11. A(  A项文中指干支纪日法不是干支纪年法,根据前文“今年春三月丙辰”可知,“丙辰”应是那一年的春天三月的某一天,同理,“壬午”应是四月的某一天。B项“宣慰”置于动词“命”之后;人名“曾侯”之前,又根据下文曾华做过广东道宣慰副使;可知这里应该是官职名“宣慰(副)使”。C项“浮屠”见《游褒禅山记》。)
12. A(原文为:今来浦阳,会大府有验亩征粮之科,为之恻然,亟白部使者罢之。从“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可知,前文省略的主语为“曾侯”。)
13.(1)曾侯体察了解百姓受到惊吓疑惧的情况,从小路快速骑马到县里,反复告诫纪律。(“察知”“间道”“申饬”各1分,大意3分。间道,小路,这里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申饬:反复告诫。)
(2)正赶上大府有核验田亩征收粮食的摊派,(曾侯)因此伤心,立即禀告部使者停止这一行为。(“科”“白”“罢”各1分,句子大意2分。“科”意为“摊派”“征税”。“白”意为“禀告”“告诉”。“罢”意为“停止”“废止”“结束”。)
【参考译文】
今年春天三月丙辰日,西睦州沦陷。夏天四月壬午日,江浙行省中书左丞杨公,认为浦阳和睦州是邻邑,命令宣慰使曾侯从杭州率领军队来镇守此地。军队回去后,当地人感恩他善于驾驭士兵而没有骚扰百姓,思念不可停止。县达鲁花赤写云石不花君与婺州路同知赵君,顺应百姓的思念而一起在县府庭院立碑,认为我是很用心写文章的,送信来征求传记。信中说:以前,大将军赵野从台州撤退,带领军队经过浦阳,路上遇到农民、商人、和尚和道士,军队不问他们是否扛得动,用绳索拴住脖子,让他们扛上辎重,有人流血不止,拉出来立即杀了示众。百姓很担忧,这时传闻有军队经过,都惊叫着说:“我们这些人还能逃到哪里去!”立即逃奔,躲避到山谷中。曾侯体察了解百姓受到惊吓疑惧的情况,抄小路快速骑马到县里,反复告诫纪律,分别安排队伍,各自跟随自己的方队,确定自己的位置。到夜晚,就披上盔甲,拿着弓箭,带领一二名随从,在近郊到处巡视,士兵慑于他的威严,没有人敢放肆。不久,左丞杨公自己带领士兵来到睦州,发檄文命令曾侯回到杭州,驻守先前的军营。晚上接到命令,鸡刚报晓,又从小路奔驰离开。每带一支队伍出来,就用数名骑兵监视,队伍行进有条不紊,没人敢越位。县里的老百姓互相说:“曾将军离去了吗?为什么来的时候我们不知道,离开时我们也不知道?”我听说这些话,不忍心不说明这些情况,用这件事麻烦先生您,希望有详细的文章来为曾侯作传。我打开信,因此感叹说:“真有这样的事啊!曾侯比起一般人真是太贤能了啊!”我宋濂虽然不认识曾侯,私下里听说他每到一地就以爱护百姓作为自己的追求,如今来到浦阳,正赶上官府有核验田亩征收粮食的摊派,曾侯心中同情他们,立即禀告户部使者免除它。那么他对老百姓的恩惠,又不仅仅是善于驾驭士兵让他们不去骚扰百姓而已。我宋濂因此不敢推辞,在石头上刻写记下这些事,但石头会碎裂,文字会磨灭,而曾侯刻写在县里百姓心中的功绩,即使经过千百年,也会像第一天那样鲜明。曾侯名华,字华叟,武冈人,精明强悍有智谋,精通孙子、吴起、司马穰苴等人的兵法,曾变卖家产,招兵买马,为国出力,先后屡建奇功,如今凭借明威将军、广东道宣慰副使的身份兼任江浙行省都镇抚。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