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杨绛先生的温度 陈 洁 杨绛先生走了。她的脚步一定很轻盈,因为经过这105年,她早已洗净了周身的凡尘,清点好灵魂的行囊,心静如水地迈过人生的边缘。 反倒是我,呆呆地看着桌上刚出版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久久难以平静。摸着这本还没送出的样书,忽然发现这些年,送书是我唯一能为杨先生做的事。 最后一次送书是在今年春节前夕,送的是《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的最后几册样书。她没有说太多的话,但白皙的面庞上流露出淡淡的笑意。墙边矮柜上摆着《钱锺书集》《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书前是钱先生和女儿钱媛的照片,她示意阿姨把《外文笔记》摆到柜子上,就像一个惦记交作业的孩子。 自从8年前接手《钱锺书手稿集》的工作以来,对杨先生年事已高的忧虑始终困扰着我们。当时初见杨先生,她已96岁高龄,我拿着一摞小纸条忐忑不安地汇报,她为我解答了很多疑问。告别时,杨先生步履轻盈地走到门厅送我,第一次握她的手,好凉!《钱锺书手稿集》厚厚几万页稿子压在她的心头,可想而知她有多着急。 然而,这项工作的复杂性远超想象。钱锺书先生饱读诗书是出了名的,他学识淹洽,纵横捭阖于传统诗文词、文言小说、话本小说、戏曲、历史笔记、经典文献之中,但并非所有条目都有明确的标注。因此编目工作势在必行。但是从笔记手稿中梳理出目录来,又谈何容易。其间因为学养不足,耽误了大量宝贵的时间,歉疚之情,难以言表。但是,每当我们为进展缓慢而自责时,杨先生总是说:“别着急,慢慢来,做好!” 2011年7月,《中文笔记》出版,正逢杨先生的百岁生日。商务印书馆于殿利总经理去给她送样书。杨先生兴奋不已,聊起很多往事。她说钱先生在世时,常常要翻看那些笔记本,有时杨先生在阳台上晾晒衣物,钱先生就倚在阳台门边,一手拿着笔记本,一手捻着下巴上的短须,把笔记本里摘录的精彩片段念给她听……此情此景,犹在目前。当日,心急如焚的杨先生便提起了《外文笔记》的出版计划。她说,钱先生年轻时就是学习外国文学的,之后因为各种原因长期借调做中国古典文学,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外国文学的阅读和研究,写了大量的笔记,其中积累了很多材料和理念,更有将古今中外的书籍互相比较参证,融会贯通所获之心得,总想有朝一日能够整理条贯,用英文写一部论外国文学的著作,不料晚年“多病意懒”未能实现,成为他一生的遗憾。杨先生深知这些笔记积聚了钱先生毕生读书所得,即便他用不上了,但对那些有志读书、研究中外文化的知音者来说,总该是有用的。 2014年初,杨先生健康状况不太稳定,我总是揪着心。不久,《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一辑推出,我赶紧把样书送去,因为杨先生在休息,便交给了阿姨,心里惴惴,不知她对新书是否满意。2014年5月29日我们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合办了一场新书首发仪式,不仅有很多知名专家到场,更欣喜的是听到了杨先生的录音致辞。2015年2月,《外文笔记》第二辑出版,我们将两套样书搬到杨先生家。只见杨先生正坐在沙发一侧,戴着老花镜看信。彼时彼刻,激动的心情难以言喻。她握着我的手,手心暖暖的,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杨先生好了!真是太棒了!” 2015年年末,《外文笔记》第四、五辑出版,我与杨先生的朋友联系送书之事,听说杨先生虽然闭门谢客,但是出版《钱锺书手稿集》是她最牵挂的大事;而且我们这些年轻人去跟她聊聊天儿、解解闷儿,她没准儿也会很开心。果然,当我们把两箱样书搬上楼,杨先生早已笑吟吟地坐在客厅。看着我们气喘如牛的样子,她习惯性地合掌连说了好几声“谢谢”。 2016年3月24日,《外文笔记》出版座谈会召开,宣布《钱锺书手稿集》全部出版。北大教授丁宏为有感而发:“这套书系里资料室一定要购买,放在那里,每年的新生入学时都去看看,就从它面前走一遍,体会一下,什么叫读书。”化身千万,激励无数学子,杨绛先生的梦圆了。她曾在《走到人生边上》里追问:“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如今杨先生走了,但是她的睿智、幽默、坚忍、倔强……还有她的温度,将永远萦绕在我们心中。 (选自2016年5月《人民日报》,作者为《钱锺书手稿集》编辑,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钱锺书手稿集》的编辑,本文作者以特殊的视角见证了杨绛先生对学术研究的赤诚、对亲人和社会的热忱。 B.钱锺书先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整理编辑钱先生的读书笔记自然是一件繁琐而复杂的事务,但96岁高龄的杨先生流露出的更多是从容与淡定。 C.北大教授丁宏为的一番话启示我们,《钱锺书手稿集》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它的实际意义,它主要起着在精神上激励无数学子的作用。 D.杨先生坚信她的灵魂是存在的,她在生命最后阶段为钱先生为后来人所做的一切就是要在这世间留住她自己的灵魂、自己的温度。 5.杨先生的学人风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6.杨绛先生是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可本文却丝毫没有涉及对杨先生个人成就的评价。对此,你怎样理解?本文以“杨绛先生的温度”为题,有何深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